《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一 (3)
卷一 (3)
1. 心掣證
(主心。出《素問·陰陽別論》)
一陽發病,少氣嗽泄,三焦不利,上咳下泄,心火不寧,其動若掣。
調中湯,主之:治心掣不定,胸中刺,氣痞壅,上苦咳嗽,下苦泄利。
白朮,乾薑(炮),當歸,人參,五味子,赤茯苓(去皮),甘草(炙。各一兩),官桂(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溫服,去滓,稍熱,日二服,臨臥。
白話文:
心掣證
(與心臟相關,出自《素問·陰陽別論》)
當少陽經氣失調時,會出現氣短、咳嗽、腹瀉,三焦氣機不暢,症狀表現為上咳下瀉,心火躁動不安,心臟跳動如被拉扯般不適。
調中湯 主治:
適用於心臟跳動不穩、胸中刺痛、氣滯胸悶、上則咳嗽、下則腹瀉的症狀。
藥方組成:
白朮、乾薑(炮製)、當歸、人參、五味子、赤茯苓(去皮)、甘草(炙,各一兩)、官桂(一兩半)。
製法與服法:
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取三錢,加水一盞,煎煮至八分滿,溫熱服用,濾去藥渣。藥液稍熱時飲用,每日兩次,睡前服用一次。
2. 風厥證
(主脾胃。出《素問·陰陽別論》)
一陽一陰發病,驚駭,背痛,噫,欠,名風厥。蓋胃土肝木,為木剋土,風勝濕,不制腎水,故令上逆。
遠志散,主之:治風厥,多驚,背痛,善噫,善欠,意不樂,身背皆痛。
遠志(去心),人參,細辛(去苗),白茯苓(去皮),黃耆(去蘆頭),官桂(各二兩半),菖蒲,熟乾地黃(焙),白朮,防風(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白話文:
風厥證
(主要與脾胃有關。出自《素問·陰陽別論》)
當陽經與陰經同時發病時,會出現驚恐、背痛、打嗝、打哈欠等症狀,稱為「風厥」。這是因為胃屬土,肝屬木,木能剋土,風氣過盛壓制濕氣,無法制約腎水,導致氣機上逆。
治療可用遠志散,主治風厥、易受驚嚇、背痛、常打嗝、常打哈欠、情緒低落、全身及背部疼痛。
組成與用法:
遠志(去心)、人參、細辛(去苗)、白茯苓(去皮)、黃耆(去蘆頭)、官桂(各二兩半),菖蒲、熟乾地黃(焙)、白朮、防風(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至二錢,以溫酒調服,空腹飯前服用,每日三次。
3. 結陽證
(主四肢。出《素問·陰陽別論》)
四肢腫,四肢熱盛則腫。四肢者,謂諸陽之本,陽結者,故不行於陰脈陽脈,不行,故留結也。
犀角湯,主之:治結陽,四肢腫滿,熱菀不散,或毒攻注,大便悶澀。
犀角(屑),玄參,連翹,柴胡(去苗。各半兩),升麻,木通(各三錢),沉香(銼),射干(去毛),甘草(炙。各一分),芒硝,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同煎至八分,食前,去滓,溫服。
白話文:
結陽證
(主要表現在四肢。出自《素問·陰陽別論》)
四肢腫脹,四肢熱氣過盛則會腫脹。四肢是諸陽氣的根本,陽氣鬱結時,無法運行於陰脈和陽脈,氣血停滯不行,因此形成鬱結。
犀角湯,主治:治療結陽證,四肢腫脹滿悶,熱氣鬱積不散,或毒素侵襲流注,大便不暢。
藥方組成:
犀角(磨成屑)、玄參、連翹、柴胡(去除根苗,各半兩)、升麻、木通(各三錢)、沈香(銼碎)、射乾(去除毛)、甘草(炙烤,各一分)、芒硝、麥門冬(去除心,各一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大杯水,一同煎煮至剩八分,飯前服用,濾去藥渣,溫熱服用。
4. 厥疝證
(主腹痛。出《素問·五臟生成論》)
脈至大虛,積氣腹中,隱而難見,陰沉,使脾弱,寒於肢膜,氣厥逆也。
加減吳茱萸湯,主之:治厥疝,腹中冷痛,積氣上逆,致陰冷於肢膜。
吳茱萸(二兩,湯洗,炒),川烏頭(去皮,炮),細辛(去苗。各三兩),良薑,當歸,乾薑(炮),官桂(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進三服。
白話文:
厥疝證
(主要症狀為腹痛,出自《素問·五臟生成論》)
脈象極度虛弱,腹中積聚氣滯,隱隱作痛且難以察覺,陰寒沈積,導致脾臟虛弱,四肢及肌肉感到寒冷,氣機逆亂。
加減吳茱萸湯,主治厥疝,腹中冷痛,積聚的寒氣上逆,導致四肢及肌肉陰冷。
藥方組成:
吳茱萸(二兩,用熱水洗淨後炒過),
川烏頭(去皮,炮製),
細辛(去除根苗,各三兩),
良薑,
當歸,
乾薑(炮製),
官桂(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杯水,一同煎煮至七分滿,濾去藥渣,溫熱服用,每日三次。
5. 結陰證
(主便血。出《素問·陰陽別論》)
結陰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以陰氣內結,故不得通行,氣血無宗,滲入腸下,致使漸多。
地榆湯,主之:治結陰,下血不止,漸漸極多,腹痛不已。
地榆(四兩),甘草(三兩,半炙半生),縮砂仁(七枚,每服可加為妙)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三盞,縮砂仁同煎至一半,去滓,溫服。
白話文:
結陰證
(主要症狀為便血。出自《素問·陰陽別論》)
陰氣鬱結導致便血,初次結滯便血一升,再次結滯便血二升,第三次結滯便血三升。由於陰氣在體內鬱結,氣血無法正常運行,失去統攝,因而滲入腸道下方,導致便血量逐漸增多。
地榆湯,主治:治療結陰證,便血不止,血量逐漸增多,腹部疼痛持續。
藥材:
- 地榆(四兩)
- 甘草(三兩,一半炙用一半生用)
- 縮砂仁(七枚,每次服用可適量增加效果更佳)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三盞,與縮砂仁一同煎煮至水量剩一半,過濾藥渣,溫熱服用。
6. 解㑊證
(主腎實。出《素問·平人氣象論》)
冬脈太過,緩而澀,腎實,精不運。解者,緩,㑊,疑,寒熱類也。
利腎湯,主之:治解㑊,春脈動,氣痛氣乏,不欲言,此為腎元有餘矣。
澤瀉,生地黃,赤茯苓(去皮。各一兩半),檳榔,麥門冬(去心),柴胡,枳殼(麩炒,去穰),牛膝(去苗,酒浸。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解㑊證
(主要治療腎氣過盛的病症,出自《素問·平人氣象論》)
冬季脈象過於強盛,表現為緩慢而澀滯,這是腎氣過盛,精氣運行不暢的緣故。「解」指的是脈象緩慢,「㑊」則表示身體虛弱、疑慮不安,類似於寒熱交替的症狀。
利腎湯,主治解㑊證,春季脈象浮動,氣滯疼痛、氣虛乏力、不想說話,這是因為腎氣過剩所致。
藥方組成:
澤瀉、生地黃、赤茯苓(去皮,各一兩半)、檳榔、麥門冬(去心)、柴胡、枳殼(麩炒,去瓤)、牛膝(去苗,酒浸,各一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剩七分,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