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䐜脹證

(主心腹。出《素問·陰陽應象論》)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返,則氣結不散,而腹脹滿,常如飽。

吳茱萸湯,主之:治䐜脹,陰盛生寒,腹滿䐜脹,且常常如飽,不欲飲食,進之無味。

吳茱萸(湯淘,炒),厚朴(生薑制),官桂(去皮),乾薑(炮。各二兩),白朮,陳皮(去白),蜀椒(出子。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空心,去滓,溫服。

白話文:

䐜脹證

(主要與心腹相關,出自《素問·陰陽應象論》)

濁氣滯留在上焦,就會產生䐜脹。這是因為陰陽之氣逆亂,導致氣機鬱結不散,因而腹部脹滿,常感覺像吃飽一樣。

吳茱萸湯,主治䐜脹,陰氣過盛而生寒,腹部脹滿,且常感飽脹,不想進食,吃東西也無味。

藥方組成
吳茱萸(用熱水洗過,炒過)、厚朴(用生薑炮製)、官桂(去皮)、乾薑(炮製,各二兩)、白朮、陳皮(去除白色內層)、蜀椒(去籽,各半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大杯水,與三片生薑一同煎煮至八分滿。空腹時服用,濾去藥渣,溫熱服用。

2. 風消證

(主心脾。出《素問·陰陽別論》)

二陽之病發心脾,不得隱曲,女人月水病血不流,脾病食不化,風勝真氣消。

黃耆羌活湯,主之:治心脾受病,精血虛少,氣力衰乏,日溢消矣。

黃耆(一兩半,去蘆頭),羌活,石斛,防風,枳殼(火炒,去穰),人參,生地黃,牡蠣(燒),黑附子(炮),茯苓(去皮),五味子,牛膝(酒浸。各一兩),續斷(半兩),地骨皮(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進三服。

白話文:

風消證

(與心脾相關,出自《素問·陰陽別論》)

胃腸疾病影響心脾,導致情緒鬱結不暢,女性月經不調、經血停滯,脾虛則消化不良,風邪過盛損耗正氣。

黃耆羌活湯,主治心脾受損,精血不足,氣力衰弱,日漸消瘦。

藥方組成:
黃耆(一兩半,去除蘆頭),羌活、石斛、防風、枳殼(火炒後去內瓤)、人參、生地黃、牡蠣(燒製)、黑附子(炮製)、茯苓(去皮)、五味子、牛膝(以酒浸泡,各一兩),續斷(半兩),地骨皮(三分)。

製法與服法:
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大杯水,煎煮至八分滿,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不限時間,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