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一 (2)
卷一 (2)
1. 心掣證
(主心。出《素問·陰陽別論》)
一陽發病,少氣嗽泄,三焦不利,上咳下泄,心火不寧,其動若掣。
白話文:
(主管心。出自《素問·陰陽別論》)
一種陽氣發病,會出現氣息虛弱、咳嗽和泄瀉的症狀,三焦功能失調,上面咳嗽下面泄瀉,心火不安定,其發作時像抽搐一樣。
調中湯,主之:治心掣不定,胸中刺,氣痞壅,上苦咳嗽,下苦泄利。
白話文:
調理脾胃湯
主治:
- 心悸不安
- 胸口疼痛
- 氣滯鬱結
- 上半身咳嗽不止
- 下半身腹瀉
白朮,乾薑(炮),當歸,人參,五味子,赤茯苓(去皮),甘草(炙。各一兩),官桂(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溫服,去滓,稍熱,日二服,臨臥。
白話文:
白朮、乾薑(烤製)、當歸、人參、五味子、赤茯苓(去皮)、甘草(炙烤,各一兩)、肉桂(一兩半)
2. 風厥證
(主脾胃。出《素問·陰陽別論》)
一陽一陰發病,驚駭,背痛,噫,欠,名風厥。蓋胃土肝木,為木剋土,風勝濕,不制腎水,故令上逆。
白話文:
(主要涉及脾胃。出自《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
當一陽一陰失調發病時,會出現驚嚇、背部疼痛、打嗝、哈欠等症狀,這被稱作風厥。這是因為胃屬土,肝屬木,木剋土,風氣過盛抑制了濕氣,不能制約腎水,所以導致氣機上逆。
遠志散,主之:治風厥,多驚,背痛,善噫,善欠,意不樂,身背皆痛。
白話文:
遠志散
主治: 治療風寒,驚嚇過度,背部疼痛,愛打嗝,愛打哈欠,心情不好,全身背部疼痛。
遠志(去心),人參,細辛(去苗),白茯苓(去皮),黃耆(去蘆頭),官桂(各二兩半),菖蒲,熟乾地黃(焙),白朮,防風(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白話文:
遠志(去掉果核),人參,細辛(去掉莖葉),白茯苓(去掉外皮),黃耆(去掉根鬚),官桂(以上各二兩半),菖蒲,熟乾地黃(烘烤過),白朮,防風(以上各半兩),
3. 結陽證
(主四肢。出《素問·陰陽別論》)
四肢腫,四肢熱盛則腫。四肢者,謂諸陽之本,陽結者,故不行於陰脈陽脈,不行,故留結也。
白話文:
(主管四肢。出自《素問·陰陽別論》)
四肢水腫,是因為四肢熱氣過盛而導致腫脹。四肢是多條陽經的根源,當陽氣凝結時,就不能正常運行在陰脈和陽脈之中,由於不能正常運行,因此停留在某處形成結聚。
犀角湯,主之:治結陽,四肢腫滿,熱菀不散,或毒攻注,大便悶澀。
白話文:
犀角湯
功效 :治療陽熱內結,導致四肢腫脹、發熱不退;或因毒素侵襲,導致大便不通。
犀角(屑),玄參,連翹,柴胡(去苗。各半兩),升麻,木通(各三錢),沉香(銼),射干(去毛),甘草(炙。各一分),芒硝,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同煎至八分,食前,去滓,溫服。
白話文:
犀牛角粉、玄參、連翹、柴胡(去除根鬚,各半兩),升麻、木通(各三錢),沉香(磨碎)、射干(去除毛鬚)、炙甘草(各一分),芒硝、麥門冬(去核,各一兩)
4. 厥疝證
(主腹痛。出《素問·五臟生成論》)
脈至大虛,積氣腹中,隱而難見,陰沉,使脾弱,寒於肢膜,氣厥逆也。
白話文:
(主治腹痛。出自《素問·五臟生成論》)
脈象非常虛弱,腹部有氣積聚,症狀隱匿不易察覺,表現爲陰鬱沉悶,使得脾功能減弱,四肢感覺寒冷,氣機上逆。
加減吳茱萸湯,主之:治厥疝,腹中冷痛,積氣上逆,致陰冷於肢膜。
白話文:
加減吳茱萸湯
主治:
治療疝氣,腹中寒冷疼痛,體內積氣上衝,導致四肢冰冷、麻木。
吳茱萸(二兩,湯洗,炒),川烏頭(去皮,炮),細辛(去苗。各三兩),良薑,當歸,乾薑(炮),官桂(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進三服。
白話文:
吳茱萸(200克,用熱水洗淨,炒後使用) 川烏頭(去除外皮,炮製後使用) 細辛(去掉根部,各300克) 良薑、當歸、乾薑(炮製後使用)、官桂(各100克)
5. 結陰證
(主便血。出《素問·陰陽別論》)
結陰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以陰氣內結,故不得通行,氣血無宗,滲入腸下,致使漸多。
地榆湯,主之:治結陰,下血不止,漸漸極多,腹痛不已。
白話文:
如果便血量一次比一次多,先是一升,接着是二升,最后是三升,说明阴气在体内郁结,导致气血无法正常运行,渗入肠道,最终导致便血量越来越大。地榆汤可以治疗阴气郁结导致的下血不止,症状是便血量逐渐增多,腹痛不止。
地榆(四兩),甘草(三兩,半炙半生),縮砂仁(七枚,每服可加為妙)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三盞,縮砂仁同煎至一半,去滓,溫服。
白話文:
地榆(240 克),甘草(180 克,一半炒黑,一半生用),縮砂仁(7 枚,每劑可酌情增加)
6. 解㑊證
(主腎實。出《素問·平人氣象論》)
冬脈太過,緩而澀,腎實,精不運。解者,緩,㑊,疑,寒熱類也。
白話文:
冬天的脈象如果過於緩慢並且滯澀,這是腎實的表現,表示精氣不能正常運行。所謂解,指的是脈象緩慢、慵懶、遲疑,以及類似寒熱交錯的症狀。
利腎湯,主之:治解㑊,春脈動,氣痛氣乏,不欲言,此為腎元有餘矣。
白話文:
利腎湯
功效:
- 治療遺精、小便頻繁、陽氣上升、氣痛、氣虛、不想說話
原因:
腎臟功能過強
澤瀉,生地黃,赤茯苓(去皮。各一兩半),檳榔,麥門冬(去心),柴胡,枳殼(麩炒,去穰),牛膝(去苗,酒浸。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澤瀉、生地黃、赤茯苓 (去皮,各 15 克),檳榔、麥門冬 (去心)、柴胡、枳殼 (炒麩,去穰)、牛膝 (去苗,用酒浸泡,各 15 克)
7. 胃疸證
(主胃熱。出《素問·平人氣象論》)
食已如飢,胃熱能消穀,陽明脈終,心火上行,心憎煩,身黃,小便赤澀也。
白話文:
吃過東西後還是像餓著一樣,這是因為胃熱能夠迅速消化食物。當陽明經脈的氣血衰竭時,心火會向上逆衝,使人感到煩躁,皮膚變黃,小便顏色變紅且排尿不暢。
加減茯苓湯,主之:治胃疸積熱,食已輒飢,面黃瘦,胸滿脅脹,小便閟赤。
白話文:
加減茯苓湯
主治: 治療胃中熱積,吃飯後很快又餓,臉色發黃、消瘦,胸悶、兩肋脹滿,小便不暢並發紅。
赤茯苓,陳皮(去白),澤瀉,桑白皮(銼。各三兩),赤芍藥,白朮(各四兩),人參,官桂(各二兩),石膏(八兩),半夏(六兩,湯洗,生薑制,焙)
白話文:
赤茯苓、陳皮(去白)、澤瀉、桑白皮(銼,各三兩),赤芍藥、白朮(各四兩),人參、官桂(各二兩),石膏(八兩),半夏(六兩,用湯洗淨,用生薑製,焙乾)。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如病甚者,加大黃、朴硝各二兩。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每次取三錢,加入一碗水,再加入十片生薑。一同煎煮至剩八分之三,去除藥渣,趁溫熱服用,不限時間。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加入兩兩的大黃和朴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