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諸證門

3. 諸證總綸

黃帝曰:善言天者,必驗於人。善言古者,必合於今。善言人者,必厭於己。如道不惑,所謂明也。余問夫子,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今驗於發蒙解惑,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對曰:何道之間也!天覆地載,萬物番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宰職黎庶,盡欲全形。

貴賤雖殊,寶命一矣,好生惡死者,是世人之常也。若人有患,如救水火,莫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所以難矣。

白話文:

《諸證總論》

黃帝說:善於談論天道的人,必能從人身上得到驗證;善於談論古代道理的人,必能與當今實際相契合;善於談論他人的人,必先對自身有深刻認識。若能如此領悟道理而不困惑,才稱得上明智。我請教老師,有些病症可透過言語詢問得知,有些能透過觀察發現,有些則需觸摸診察才能確認。如今為了啟發蒙昧、解除疑惑,能否請您講解呢?

岐伯恭敬回答:您問的是何等重要的道理啊!天地覆載萬物,其中最珍貴的莫過於人。人依靠天地之氣生存,順應四季規律成長。無論君王或百姓,皆希望保全自身健康。

地位雖有高低,但生命的珍貴並無差別,渴望生存、畏懼死亡,是世人共通的本性。若有人患病,應像撲救水火般緊急救治,不可拖延讓病邪深入,一旦侵蝕骨髓,便難以治癒了。

4. 諸證標目

煎厥之狀,陽氣煩勞,精絕,闢積於夏,致目盲不可視,耳閉不可聽。薄厥之狀,陽氣大怒,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䐜脹、飧泄,寒熱不散,升降上下。頹疝、心掣,寒多下墜,以為諸疝。心熱內掣,陰陽之結,四肢浮腫,便血不已。蠱瘈之病,腎氣不足,冤熱觔急,白液出,跳掣也。

膀胱不利,致三焦約而遺溺。腎精不足,強上冥視。唾之若涕,惡風振寒,為之勞風。雖近衣絮。營虛衛實,名曰肉苛。心移寒於肺,則肺消。肺移寒於腎。為湧水。心移熱於肺,為膈消。膽移熱於腦,為鼻淵。膀胱移熱於小腸,為口糜。大腸移熱於胃,為食㑊。熱盛則陽絡溢,陽絡溢為衄衊。

醉以入房,氣竭傷肝,大脫其血,月事衰少,名曰血枯。蘊熱怫鬱,生於諸風。寒濕風之三氣雜合,而為諸痹。宗觔弛縱,發為白淫。熱聚胃口,而不散行,故胃脘為癰。面色白黑,所謂疢觔。口苦積熱,名之膽癉。腎虛內奪,則為喑痱。血氣竭少,令人解㑊。腹滿不食,寒中腸泄,斯病鶩溏。

腰股痛發,胕腫不便,寒生濡泄。聊敘此證,不能備舉。

白話文:

諸證標目

煎厥的症狀:陽氣因過度勞累而亢盛,導致精氣衰竭,積累到夏季,造成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

薄厥的症狀:陽氣因大怒而逆亂,形體與氣機阻絕,血液鬱積在上部。

腹脹、腹瀉,寒熱之氣無法消散,升降失常。疝氣、心臟抽痛,寒氣下墜,形成各種疝病。心熱內擾,陰陽之氣鬱結,四肢浮腫,持續便血。

蠱瘈之病:腎氣不足,鬱熱導致筋脈拘急,流出白色液體,肢體抽動。

膀胱氣化不利,導致三焦約束而遺尿。腎精不足,頭部強直、視物模糊。唾液如鼻涕,怕風、發抖寒戰,稱為勞風。即使靠近衣物棉被,仍感不適。營氣虛弱、衛氣壅實,稱為肉苛。

心將寒氣轉移至肺,則形成肺消。肺將寒氣轉移至腎,則為湧水。心將熱氣轉移至肺,則為膈消。膽將熱氣轉移至腦,則為鼻淵。膀胱將熱氣轉移至小腸,則為口瘡糜爛。大腸將熱氣轉移至胃,則為食㑊(消化不良)。熱氣過盛則陽絡溢血,陽絡溢血則為鼻衄或肌衄。

酒醉後行房,氣血耗竭而傷肝,大量失血,月經量減少,稱為血枯。鬱熱積聚,產生各種風症。寒、濕、風三氣混合,形成各種痹症。宗筋鬆弛,發為白淫(遺精或白帶)。

熱氣聚集在胃口而不散,導致胃脘生癰瘍。面色蒼白或發黑,稱為疢觔(筋脈病變)。口苦因積熱所致,稱為膽癉。腎虛內傷,則為失語或癱瘓。血氣衰竭,令人倦怠無力。

腹脹滿、不思飲食,寒氣侵襲腸道而腹瀉,此病稱為鶩溏(水樣腹瀉)。腰腿疼痛發作,足部腫脹、行動不便,寒氣導致濡洩(大便稀溏)。

簡述這些病症,無法一一列舉。

5. 煎厥證

(主熱。出《素問·生氣通天論》)

陽氣煩勞,積於夏,令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

人參散,主之:治煎厥氣逆,頭目昏憒,聽不聞,目不明,七氣善怒。

人參,遠志(去心),赤茯苓(去皮),防風(去苗。以上各二兩),芍藥,麥門冬(去心),陳皮(去白),白朮(以上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再服。

白話文:

煎厥證

(主要與熱有關,出自《素問·生氣通天論》)

陽氣因過度勞累而積聚於夏季,導致人體出現煎厥的症狀。表現為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

人參散,主治煎厥引起的氣逆、頭暈目眩、聽力模糊、視力不清,以及情緒易怒等七情失調症狀。

藥方組成:
人參、遠志(去心)、赤茯苓(去皮)、防風(去苗,以上各二兩),芍藥、麥門冬(去心)、陳皮(去白)、白朮(以上各一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剩八分,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不限時間,每日服用兩次。

6. 薄厥證

(主肝。出《素問·生氣通天論》。)

陽氣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令人薄厥於胸中。

赤茯苓湯,主之:治薄厥暴怒,怒則傷肝,氣逆,胸中不和,甚則嘔血鼽衄也。

赤茯苓(去皮),人參,桔梗,陳皮(各一兩),芍藥,麥門冬(去心),檳榔(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薄厥證

(與肝相關,出自《素問·生氣通天論》。)

當人因極度憤怒而陽氣上衝時,會導致氣血運行阻滯,血液鬱積於上部,進而在胸中引發「薄厥」的症狀。

赤茯苓湯 主治因暴怒傷肝、氣機上逆所致的薄厥,症狀包括胸中不適,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嘔血、鼻出血等問題。

藥方組成
赤茯苓(去皮)、人參、桔梗、陳皮(各一兩),芍藥、麥門冬(去心)、檳榔(各半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三錢,加入一杯水及五片生薑,一同煎煮至剩八分水量,濾去藥渣後溫熱服用,服用時間不限。

7. 飧泄證

(主冷。出《素問·陰陽應象論》)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清濁交錯,食不化而清穀出矣。

白朮湯,主之:治飧泄,風冷入中,泄利不止,脈虛而細,日夜數行,口乾,腹痛不已。

白朮,厚朴(生薑制),當歸(去苗),龍骨(各一兩),艾葉(半兩,熟炒)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白話文:

飧洩證

(主要因寒氣引起,出自《素問·陰陽應象論》)

當人體的清氣(陽氣)下降而不升時,就會產生飧洩(腹瀉)。清氣與濁氣混雜,食物無法消化,導致未消化的穀物隨糞便排出。

白朮湯,主治:飧洩因風寒侵入腸胃,腹瀉不止,脈象虛弱而細,一天多次排便,口乾,持續腹痛。

藥方組成
白朮、厚朴(用生薑炮製)、當歸(去除根鬚)、龍骨(各一兩),艾葉(半兩,炒熟)。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三錢,加入一杯水,放入三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剩八分,濾去藥渣,空腹時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