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諸證門

3. 諸證總綸

黃帝曰:善言天者,必驗於人。善言古者,必合於今。善言人者,必厭於己。如道不惑,所謂明也。余問夫子,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今驗於發蒙解惑,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對曰:何道之間也!天覆地載,萬物番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宰職黎庶,盡欲全形。

貴賤雖殊,寶命一矣,好生惡死者,是世人之常也。若人有患,如救水火,莫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所以難矣。

白話文:

黃帝說:善於說明天道的人,其說法必能在人身上得到驗證;善於說明古代事理的人,其說法必符合現代的情況;善於說明人體的人,其說法必能符合自身經驗。如同遵循道理而不迷惑,這就是所謂的明智。我問老師,醫理可以被認知、看見、觸摸到,如今驗證於啟蒙解惑,可以聽聞嗎?岐伯叩頭回答說:這其中的道理啊!天覆蓋著地,地承載著萬物,沒有什麼比人更尊貴。人依靠天地之氣而生,靠四季的變化而成長。君王、官吏和百姓,都渴望保持身體健康。

貴賤雖然不同,但珍貴的生命卻是一樣的,愛惜生命厭惡死亡,這是世人的常情。如果人生了病,就像救水火一樣,不要等到病情日久深入骨髓,這樣就難以治療了。

4. 諸證標目

煎厥之狀,陽氣煩勞,精絕,闢積於夏,致目盲不可視,耳閉不可聽。薄厥之狀,陽氣大怒,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䐜脹、飧泄,寒熱不散,升降上下。頹疝、心掣,寒多下墜,以為諸疝。心熱內掣,陰陽之結,四肢浮腫,便血不已。蠱瘈之病,腎氣不足,冤熱觔急,白液出,跳掣也。

膀胱不利,致三焦約而遺溺。腎精不足,強上冥視。唾之若涕,惡風振寒,為之勞風。雖近衣絮。營虛衛實,名曰肉苛。心移寒於肺,則肺消。肺移寒於腎。為湧水。心移熱於肺,為膈消。膽移熱於腦,為鼻淵。膀胱移熱於小腸,為口糜。大腸移熱於胃,為食㑊。熱盛則陽絡溢,陽絡溢為衄衊。

醉以入房,氣竭傷肝,大脫其血,月事衰少,名曰血枯。蘊熱怫鬱,生於諸風。寒濕風之三氣雜合,而為諸痹。宗觔弛縱,發為白淫。熱聚胃口,而不散行,故胃脘為癰。面色白黑,所謂疢觔。口苦積熱,名之膽癉。腎虛內奪,則為喑痱。血氣竭少,令人解㑊。腹滿不食,寒中腸泄,斯病鶩溏。

腰股痛發,胕腫不便,寒生濡泄。聊敘此證,不能備舉。

白話文:

諸證標目

中暑厥逆的症狀,是陽氣過度耗損疲勞,精氣耗竭,暑邪積聚於夏季,導致目盲不能視物,耳聾不能聽聲。輕微中暑的症狀,是陽氣暴怒,形氣衰竭而血液瘀滯於上。腹脹、食慾不振、洩瀉,寒熱交替,氣機升降失調。疝氣、心痛,寒邪較多,氣血下墜,多被認為是各種疝氣。心熱內痛,陰陽失調,四肢浮腫,便血不止。蠱惑引起的疾病,是腎氣不足,內有邪熱,筋脈拘急,排出白色液體,並伴有抽搐。

膀胱氣化不利,導致三焦阻塞而出現遺尿。腎精不足,強行向上凝視。唾液如同鼻涕,惡風怕冷,屬於勞損風邪。即使穿著厚衣也感到寒冷,營氣虛弱,衛氣充實,稱為肉痺。心臟的寒邪移至肺臟,則會導致肺消瘦。肺臟的寒邪移至腎臟,則會導致湧水病。心臟的熱邪移至肺臟,則會導致膈肌消瘦。膽囊的熱邪移至腦部,則會導致鼻淵。膀胱的熱邪移至小腸,則會導致口糜。大腸的熱邪移至胃部,則會導致食積。熱邪盛則陽絡氣血溢出,陽絡氣血溢出則會導致鼻出血。

醉酒後行房事,氣血耗竭損傷肝臟,大量失血,月經量減少,稱為血枯。鬱熱內蘊,會導致各種風邪疾病。寒、濕、風三種邪氣混合,則會導致各種痹症。宗筋鬆弛,則會導致白帶過多。熱邪聚集於胃部,而不散開,則會導致胃脘部生瘡。面色蒼白或發黑,稱為筋病。口苦積熱,稱為膽病。腎虛內損,則會導致聲音嘶啞。血氣虧虛,則會導致消化不良。腹部脹滿不思飲食,寒邪侵入腸道導致腹瀉,此病症表現為大便稀溏。

腰股疼痛,腫脹不適,寒邪導致小便失禁。以上僅簡述部分病證,並不能完全列舉。

5. 煎厥證

(主熱。出《素問·生氣通天論》)

陽氣煩勞,積於夏,令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

人參散,主之:治煎厥氣逆,頭目昏憒,聽不聞,目不明,七氣善怒。

人參,遠志(去心),赤茯苓(去皮),防風(去苗。以上各二兩),芍藥,麥門冬(去心),陳皮(去白),白朮(以上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再服。

白話文:

煎厥證:

夏天陽氣過度耗損積累,會導致煎厥症。症狀包括目盲、耳聾。

人參散可以治療煎厥,症狀包括氣逆、頭昏眼花、耳聾、目盲,以及容易發怒。

藥方:人參、遠志(去心)、赤茯苓(去皮)、防風(去苗),以上各兩錢;芍藥、麥門冬(去心)、陳皮(去白)、白朮,以上各一錢。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煎煮至八分,濾渣後溫服,不限時間,每日服用兩次。

6. 薄厥證

(主肝。出《素問·生氣通天論》。)

陽氣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令人薄厥於胸中。

赤茯苓湯,主之:治薄厥暴怒,怒則傷肝,氣逆,胸中不和,甚則嘔血鼽衄也。

赤茯苓(去皮),人參,桔梗,陳皮(各一兩),芍藥,麥門冬(去心),檳榔(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薄厥證是肝臟問題引起的。陽氣過盛暴怒,就會導致氣血運行失調,氣息衰竭,血液瘀滯於上,讓人感覺胸中空虛、氣短乏力(薄厥)。

赤茯苓湯可以治療這種因暴怒而引起的薄厥。暴怒傷肝,導致氣逆,胸中不舒暢,嚴重者還會嘔血、鼻出血。

赤茯苓湯的組成:赤茯苓(去皮)、人參、桔梗、陳皮(各一兩)、芍藥、麥門冬(去心)、檳榔(各半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五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八分滿,過濾藥渣後溫服,不限時間。

7. 飧泄證

(主冷。出《素問·陰陽應象論》)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清濁交錯,食不化而清穀出矣。

白朮湯,主之:治飧泄,風冷入中,泄利不止,脈虛而細,日夜數行,口乾,腹痛不已。

白朮,厚朴(生薑制),當歸(去苗),龍骨(各一兩),艾葉(半兩,熟炒)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白話文:

飧泄證是指由於陽氣不足,清氣下陷導致的慢性腹瀉。清氣下陷於下焦,就會產生飧泄。清氣與濁氣混雜,食物無法消化,於是清穀便排出體外。

白朮湯可用於治療飧泄,症狀包括因風寒入侵而引起的腹瀉不止,脈象虛弱細小,腹瀉日夜不止,口乾,腹痛難忍。

白朮湯的組成藥物包括白朮、生薑制過的厚朴、去苗的當歸、龍骨(各一兩),以及熟炒的艾葉(半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約200毫升),加三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八分滿,過濾藥渣後,空腹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