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諸證總綸

黃帝曰:善言天者,必驗於人。善言古者,必合於今。善言人者,必厭於己。如道不惑,所謂明也。余問夫子,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今驗於發蒙解惑,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對曰:何道之間也!天覆地載,萬物番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宰職黎庶,盡欲全形。

白話文:

黃帝說:善於論述天象的人,必定能驗證於人身上;善於論述古事的人,必定能與現在相符合;善於論述人的人,必定能從自己身上找到驗證。就像遵循正道不會迷失,這就是明智的表現。我向您請教,通過言語可以知道,通過觀察可以看見,通過觸摸可以感知。現在驗證於開發矇昧、解惑釋疑,可以請教嗎?岐伯稽首回答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天在上覆蓋,地在下承載,萬物應運而生,沒有比人更尊貴的。人是受天地之氣而生,受四時之法則而成長。君王和官吏管理百姓,都竭力保全自己的形體。

貴賤雖殊,寶命一矣,好生惡死者,是世人之常也。若人有患,如救水火,莫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所以難矣。

白話文:

雖然貴賤身分不同,但都珍視自己的生命,世人都喜歡延年益壽,厭惡死亡。如果有人生病,就像救人脫離水火一樣緊急,不要等到病情嚴重深入骨髓,到時就難以治療了。

2. 諸證標目

煎厥之狀,陽氣煩勞,精絕,闢積於夏,致目盲不可視,耳閉不可聽。薄厥之狀,陽氣大怒,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䐜脹、飧泄,寒熱不散,升降上下。頹疝、心掣,寒多下墜,以為諸疝。心熱內掣,陰陽之結,四肢浮腫,便血不已。蠱瘈之病,腎氣不足,冤熱觔急,白液出,跳掣也。

白話文:

急性厥症

症狀:陽氣過度亢奮,消耗過多,導致精氣耗盡。在夏季發作,可能導致失明和耳聾。

緩慢性厥症

症狀:陽氣大發,身體虛弱,血液上行瘀滯。可能出現腹脹、腹瀉,寒熱交替,身體上下起伏異常。

疝氣和心絞痛

症狀:寒氣下墜過多,導致各種疝氣。心火旺盛,導致內臟抽搐,陰陽失衡,四肢浮腫,便血不止。

蠱瘈病

症狀:腎氣不足,導致內熱,筋脈抽搐,白色液體流出,身體跳動抽搐。

膀胱不利,致三焦約而遺溺。腎精不足,強上冥視。唾之若涕,惡風振寒,為之勞風。雖近衣絮。營虛衛實,名曰肉苛。心移寒於肺,則肺消。肺移寒於腎。為湧水。心移熱於肺,為膈消。膽移熱於腦,為鼻淵。膀胱移熱於小腸,為口糜。大腸移熱於胃,為食㑊。熱盛則陽絡溢,陽絡溢為衄衊。

白話文:

膀胱功能失調

膀胱功能不良,導致小便失禁,並影響三焦系統。

腎氣不足

腎氣不足,導致視物模糊不清。唾液如鼻涕般清稀,怕風受寒,稱為「勞風」。即使穿著厚衣服也覺得冷。

氣血失調

氣血虛弱,防衛能力強,稱為「肉苛」。

心肺失調

心臟寒氣傳到肺部,導致肺部萎縮。肺部寒氣傳到腎臟,導致水腫。

心肝失調

心臟熱氣傳到肺部,導致膈肌萎縮。膽囊熱氣傳到腦部,引起鼻竇炎。

膀胱小腸失調

膀胱熱氣傳到小腸,導致口腔潰瘍。大腸熱氣傳到胃部,引起飲食不消化。

熱盛血溢

熱氣過盛,導致陽經溢血,出現鼻血和吐血。

醉以入房,氣竭傷肝,大脫其血,月事衰少,名曰血枯。蘊熱怫鬱,生於諸風。寒濕風之三氣雜合,而為諸痹。宗觔弛縱,發為白淫。熱聚胃口,而不散行,故胃脘為癰。面色白黑,所謂疢觔。口苦積熱,名之膽癉。腎虛內奪,則為喑痱。血氣竭少,令人解㑊。腹滿不食,寒中腸泄,斯病鶩溏。

腰股痛發,胕腫不便,寒生濡泄。聊敘此證,不能備舉。

白話文:

醉以入房:房事過度,導致身體虛弱,肝臟受損,大量出血,月經量減少,稱為「血枯」。

蘊熱怫鬱 :體內積聚了過多的熱氣和抑鬱之氣,導致各種風病。

寒濕風之三氣雜合 :寒氣、濕氣和風氣三種病邪混雜在一起,形成各種痺症。

宗觔弛縱 :肌肉和筋骨鬆弛,導致白帶異常。

熱聚胃口 :熱氣積聚在胃部,無法正常運行,導致胃部產生腫瘤。

面色白黑 :面色蒼白或發黑,稱為「疢觔」。

口苦積熱 :口苦,表明體內積聚了過多的熱氣,稱為「膽癉」。

腎虛內奪 :腎臟虛弱,導致聲音嘶啞。

血氣竭少 :氣血不足,導致身體虛弱。

腹滿不食,寒中腸泄,斯病鶩溏 :腹部脹滿,無法進食,寒氣入侵腸道,導致腹瀉,這些症狀稱為「鶩溏」。

3. 煎厥證

(主熱。出《素問·生氣通天論》)

陽氣煩勞,積於夏,令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

白話文:

(主要與熱症有關。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在夏天時,如果陽氣過度耗勞並積累,會使人發生煎厥這種病狀。會出現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的情況。

人參散,主之:治煎厥氣逆,頭目昏憒,聽不聞,目不明,七氣善怒。

白話文:

人參散,主要作用:

治療熱病導致的氣逆,頭暈眼花,聽力不佳,視力模糊,情緒激動。

人參,遠志(去心),赤茯苓(去皮),防風(去苗。以上各二兩),芍藥,麥門冬(去心),陳皮(去白),白朮(以上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再服。

白話文:

人參,遠志(去中心),赤茯苓(去外皮),防風(去根鬚。以上各兩),芍藥,麥門冬(去中心),陳皮(去白色部分),白朮(以上各一兩),

4. 薄厥證

(主肝。出《素問·生氣通天論》。)

陽氣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令人薄厥於胸中。

白話文:

如果肝臟的陽氣過度亢盛,會導致氣機阻塞,血液瘀滯在上部,使人出現突然昏厥的症狀,這種情況會發生在胸部。

赤茯苓湯,主之:治薄厥暴怒,怒則傷肝,氣逆,胸中不和,甚則嘔血鼽衄也。

白話文:

赤茯苓湯

主治:治療突然發生的薄厥(神志模糊)和暴怒。暴怒會傷及肝臟,導致氣機逆亂,胸中不調和,嚴重時還會嘔血或流鼻血。

赤茯苓(去皮),人參,桔梗,陳皮(各一兩),芍藥,麥門冬(去心),檳榔(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赤茯苓(去皮)、人參、桔梗、陳皮(各 30 克),芍藥、麥門冬(去核)、檳榔(各 15 克)

5. 飧泄證

(主冷。出《素問·陰陽應象論》)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清濁交錯,食不化而清穀出矣。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清氣下降,則會產生腹瀉。當清氣與濁氣混雜交錯時,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就會導致未消化的食物殘渣隨着大便排出。

白朮湯,主之:治飧泄,風冷入中,泄利不止,脈虛而細,日夜數行,口乾,腹痛不已。

白話文:

白朮湯

適用症狀:

用於治療腹瀉,因風寒侵入體內所致。腹瀉頻繁不止,脈象虛弱而細小,日夜頻繁腹瀉,口乾,腹部疼痛持續。

白朮,厚朴(生薑制),當歸(去苗),龍骨(各一兩),艾葉(半兩,熟炒)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白話文:

白朮:1 兩 厚朴(用生薑炮製):1 兩 當歸(去除根鬚):1 兩 龍骨:1 兩 艾葉:0.5 兩(炒熟)

6. 䐜脹證

(主心腹。出《素問·陰陽應象論》)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返,則氣結不散,而腹脹滿,常如飽。

白話文:

渾濁的氣在上方,會產生脹滿的感覺,這是陰陽錯亂的情況,氣因此凝結無法散開,導致腹部脹滿,經常像吃飽了一樣。

吳茱萸湯,主之:治䐜脹,陰盛生寒,腹滿䐜脹,且常常如飽,不欲飲食,進之無味。

白話文:

吳茱萸湯

主治: 治療腹脹,由於體內陰氣過盛而導致寒氣產生,腹部脹滿,經常感到飽脹,不想吃東西,即使吃下去也覺得沒有味道。

吳茱萸(湯淘,炒),厚朴(生薑制),官桂(去皮),乾薑(炮。各二兩),白朮,陳皮(去白),蜀椒(出子。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空心,去滓,溫服。

白話文:

吳茱萸(先用沸水燙,再用乾鍋炒),厚朴(用生薑炮製),官桂(去除樹皮),乾薑(用火炮製)。以上各兩兩。 白朮,陳皮(去除皮上的白色部分),蜀椒(去除種子)。以上各半兩。

7. 風消證

(主心脾。出《素問·陰陽別論》)

二陽之病發心脾,不得隱曲,女人月水病血不流,脾病食不化,風勝真氣消。

白話文:

二陽病影響到心和脾,會出現不能順利排泄的情況,女性會有月經不調或血液流通不順的問題,脾臟功能失調會導致消化不良,風邪過盛會使體內正氣衰減。

黃耆羌活湯,主之:治心脾受病,精血虛少,氣力衰乏,日溢消矣。

白話文:

黃耆羌活湯

主治:

治療心脾虛弱,氣血不足,體力衰弱,且日益消瘦的疾病。

黃耆(一兩半,去蘆頭),羌活,石斛,防風,枳殼(火炒,去穰),人參,生地黃,牡蠣(燒),黑附子(炮),茯苓(去皮),五味子,牛膝(酒浸。各一兩),續斷(半兩),地骨皮(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進三服。

白話文:

取黃耆一兩半,去除蘆頭,羌活、石斛、防風、枳殼(火炒去穰)、人參、生地黃、牡蠣(燒)、黑附子(炮)、茯苓(去皮)、五味子、牛膝(酒浸)、續斷(半兩)、地骨皮(三分),各一兩,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一大盞水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限時間,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