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三焦約證

(主大小腸。出《素問·宣明五氣論》)

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氣入客,約而不行,故穀氣不得通也。

枳殼丸,主之:治三焦約,調順三焦氣脈,消痞滯,利胸膈,治風,通大小便。

陳皮(一兩),檳榔(半兩),牽牛(四兩,一半生一半熟,搗,取頭末一兩半,余不用),木香(一分),枳殼(二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薑湯下,食後,日三服。

白話文:

三焦約證

(主要影響大小腸,出自《素問·宣明五氣論》)

症狀表現為小腹疼痛,無法順利排便或排尿,這是因為邪氣侵入體內,阻滯氣機運行,導致食物消化後的氣血無法通暢。

治療此證可用枳殼丸,功效為調理三焦氣血運行,消除脹滿滯塞,舒暢胸膈,祛風邪,並通利大小便。

藥方組成:
陳皮(一兩),檳榔(半兩),牽牛子(四兩,其中一半生用、一半炒熟,搗碎後取細末一兩半,其餘棄去不用),木香(一分),枳殼(二兩)。

製法與服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煉製成丸,每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以生薑湯送服,飯後服用,每日三次。

2. 胃寒腸熱證

(主胃。出《素問·五臟別論》)

胃寒不受,水穀不化,瀉泄,寒之氣在上,腸熱之氣在下,故脹而泄。

妙應丸,主之:治胃寒腸熱,水穀不化,腹脹痞滿,泄利不已。

川烏頭(去尖,半兩),梔子仁,乾薑(生。各一分),

上為末,生薑汁、麵糊為九,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溫酒下,食前,日進二服。

白話文:

胃寒腸熱證

胃部寒冷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導致腹瀉。這是因為寒氣積聚在上部的胃,而熱氣積聚在下部的腸,因此會腹脹且腹瀉。

妙應丸 主治:胃寒腸熱、食物不消化、腹脹悶滿、持續腹瀉。

藥方組成:
川烏頭(去除尖端,半兩)、梔子仁、生乾薑(各一分)。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和麵粉糊混合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丸,以溫酒送服,飯前服用,每日兩次。

3. 胃熱腸寒證

(主胃。出《素問·五臟別論》)

胃熱則消穀,善食而飢,奈腸寒,則血凝脈重,小腹疼痛而脹。

青橘皮丸(又云:前胡木香散亦治飢),治胃熱腸寒,善食而飢,便溺少而腹脹痛,大便或澀。

青皮,京三稜,黃連,蓬莪朮(炮。各一兩),巴豆霜(一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九丸,茶、酒下,食後。(少與之,不可多也。)

白話文:

胃熱腸寒證

(主要與胃有關,出自《素問·五臟別論》)

胃部有熱時,食物容易消化,容易感到飢餓且食慾旺盛。然而,腸道若受寒,則會導致血液凝滯、經脈不通,進而引起小腹疼痛和脹滿。

青橘皮丸(另稱:前胡木香散也可治療飢餓感),用於治療胃熱腸寒、食慾旺盛卻易飢、小便少而腹脹痛、大便可能不暢的症狀。

成分
青皮、京三稜、黃連、炮製過的蓬莪朮(各一兩)、巴豆霜(一分)。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調和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至九丸,以茶或酒送服,飯後服用。(注意:劑量宜少,不可過量。)

4. 控睪證

(主小腸。出《素問·至真要大論》。)

《甲乙經》云:小腸病,結於腰上而不下,痛衝心肺,邪所繫。

茴香楝實丸,主之:治小腸病結上而不下,痛衝心肺。

茴香(炒),楝實(麩炒,去核),吳茱萸,馬練花(醋炒。各一兩),陳皮(一兩),芫花(半兩,醋炒)

上為末,醋、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

白話文:

控睪證
(與小腸相關,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

《甲乙經》記載:小腸有病邪,氣結於腰部上方無法下行,疼痛上衝至心肺,是邪氣纏繞所致。

治療此症可用茴香楝實丸,主治小腸氣結上衝、疼痛波及心肺的症狀。

藥方組成
茴香(炒過)、楝實(用麩皮炒過,去除果核)、吳茱萸、馬練花(用醋炒過,各一兩)、陳皮(一兩)、芫花(半兩,用醋炒過)。

製法與服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和麵粉調和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至二十丸,以溫酒送服,空腹時於飯前服用。

5. 陰疝證

(主男病。出《素問·至真要大論》)

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小腹,小腹痛或腫,腎虛寒,水涸竭。瀉邪補脈為治。

蒺藜湯,主之:治陰疝,牽引小腹痛。諸厥疝,即陰疝也。欲勞,痛不可忍之。

蒺藜(去角,炒),附子(炮,去皮臍),梔子(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滓,每日三服。

控睪證茴香練實丸,亦治此證。

白話文:

陰疝證

(主要發生在男性,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

足厥陰經的脈絡環繞生殖器,延伸至小腹。若小腹疼痛或腫脹,可能是腎氣虛寒、津液枯竭所致。治療方法為祛除邪氣、調補經脈。

蒺藜湯:主治陰疝,症狀為小腹牽引疼痛。各種厥疝(即陰疝)在勞累時會劇痛難忍。

藥方組成:

  • 蒺藜(去除角刺,炒過)
  • 附子(炮製,去除皮和臍部)
  • 梔子(各一兩)

製法與用法: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加一杯半水煎煮至六分滿,過濾藥渣後服用,每日三次。

另可參考「控睪證茴香練實丸」,此方亦適用於此症。

6. 諸痹證

(主風。出《素問·痹論》)

痹乃風寒濕三氣相合而為痹。風者,百疾之長,善行數變,多汗惡風,目瞤脅痛,或走注四肢,皮膚不仁,屈伸不便。

升麻前胡湯,主之:治肝風虛所中,頭痛目眩,胸膈壅滯,心煩痛昏悶,屈伸不便。

升麻,前故(各一兩半),玄參,地骨皮(各一兩),羚羊角,葛根(各二兩),酸棗仁(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再煎三五沸,食後溫服,如行五六里,更進一服。

白話文:

諸痹證

痹症是由風、寒、濕三種邪氣結合所導致。風邪是百病的源頭,變化多端且容易流竄,症狀包括多汗、怕風、眼皮跳動、脅肋疼痛,或遊走於四肢,皮膚麻木不仁,關節屈伸不靈活。

升麻前胡湯 主治肝風虛弱所致的頭痛、頭暈、胸悶氣滯、心煩疼痛、神志昏沈,以及肢體屈伸不順。

藥方組成
升麻、前胡(各一兩半),玄參、地骨皮(各一兩),羚羊角、葛根(各二兩),酸棗仁(一錢)。

製法與服法
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取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剩八分,過濾藥渣後再煎煮三至五沸。飯後溫服,服藥後若行走五、六里路,可再服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