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積聚總論

《素問》曰:積聚、留飲、痞膈、中滿、濕積、霍亂吐下、癥瘕堅硬腹滿,皆太陰濕土,乃脾胃中氣積聚之根也。(積者,不散。聚者,不化。留者,不行。飲者,停滯。痞者,不通。隔者,阻也。中滿者,濕,為積。霍亂吐下,留停,為聚。癥者,徵也。瘕者,假也。)斯疾乃五臟六腑陰陽變化盛衰之制也。

白話文:

《素問》上說:積聚、留飲、痞滿、中滿、濕積、霍亂吐瀉、癥瘕堅硬腹脹,都是因為脾胃中的濕氣太重,導致氣血聚積所致。(積聚:氣血不散。留飲:水液不化。痞滿:氣機不通。隔阻:氣機被阻。中滿:濕濁積聚。霍亂吐瀉:水液停聚。癥瘕:徵候異常。假:假性)。這些疾病都是五臟六腑陰陽變化失衡所導致的。

亢則害,承乃制,極則反矣。謂水得燥則消散,而得濕則不消,乃為積飲也。謂人形精神,與營衛血氣津液,出入流通。謂夫腠理閉密,乃為痞也。謂腸胃膈絕,傳化失常,而乃滯也。土主形體,腹滿於中央,乃曰中滿。以傳化失度,故甚則霍亂吐瀉也。症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

白話文:

過度亢奮有害,相續相承才能得到控制,極致時就會出現反效果。意思是水遇到乾燥就會蒸發消散,遇到濕氣就無法消散,就會形成水腫。人體精神、營衛血氣津液的運行出入都應順暢。腠理閉塞,不能透氣,就會形成痞塊。腸胃隔絕,消化吸收失常,就會形成滯氣。脾屬土,主司形體,腹滿位於身體中央,稱為中滿。由於消化吸收功能失調,嚴重時就會導致霍亂、嘔吐和腹瀉。症是指腹中堅硬,按壓時有反應。

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者,亢則害,承乃制也。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其常,故其病未及癥也。

經曰:血不流而滯,故血內凝,而乃瘕也。小腸移熱於大腸,乃為虙瘕。大腸移熱於小腸,謂兩熱相摶,則血溢而為伏瘕。血澀不利,月事沉滯而不行,故行為虙瘕。為虙與伏同,瘕與疝同,為傳寫誤也。世傳冷病,然瘕病亦有熱。或陽氣鬱結,怫熱壅滯,而堅硬不消者,世傳為寒癥瘕也。

白話文:

《醫經》說:血液不流動而堵塞,導致血液在內部凝結,形成瘕。小腸將熱氣傳遞給大腸,就形成虙瘕。大腸將熱氣傳遞給小腸,稱為兩熱相搏,這時血液溢出而形成伏瘕。血液運行不順暢,月經不調而停滯,因此會形成虙瘕。虙和伏是同義詞,瘕和疝是同義詞,這是傳抄過程中的錯誤。世人傳說瘕病是寒病,但瘕病也有熱證。有些陽氣鬱結,導致熱氣壅滯,形成堅硬不消的腫塊,這種情況就被世人誤認為是寒證瘕。

或堅痞腹滿急痛,(寒主筋縮,故急主痛。)寒極血凝泣,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堅痞之腹滿,或熱鬱於內,而腹滿堅結,痛不可忍者,皆可為寒。誤矣!誤矣!何不以脈辨之?凡諸疾病,皆有陰陽寒熱,宜推詳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堅硬的腫塊,腹部脹滿,伴有劇烈疼痛,(寒氣主導筋脈收縮,因此寒氣會導致疼痛。)寒氣極盛時,會凝結血液,同時土性又來剋制寒氣,因此導致腹部脹滿且堅硬。或者由於熱氣鬱結在體內,導致腹部脹滿堅結,疼痛難忍,這些情況都可能是由於寒氣所致。這可是大錯特錯!為什麼不從脈象上判斷呢?所有疾病都有陰陽寒熱之分,要仔細推敲辨別。

五臟六腑,四季皆有積聚。心之積,名曰伏梁,在於臍上,大如臂,上至於心,橫於心下,如屋梁,故曰伏梁。肝之積,名曰賁(音奔。)氣,在左脅下,覆如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痎瘧。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食不為膚肌。

白話文:

五臟六腑,在四季中都會有積聚。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位於肚臍上方,有大臂般大小,向上延伸到心臟,橫亙在心臟下方,就像房屋的橫樑,所以稱為伏梁。

肝臟的積聚,稱為賁氣,位於左肋下方,形狀像蓋了蓋子的杯子,有頭有腳。如果長期不治癒,會導致瘧疾。

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位於胃部,形狀像蓋了蓋子的杯子,很大。如果長期不治癒,會導致四肢僵直,出現黃疸,吃東西沒法轉化成皮膚和肌肉。

肺之積,名曰息賁,結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為肺癰。腎之積,名曰賁(音奔。)㹠,在於小腹,上至心下,如㹠奔走,往來無定。久不愈,令人喘逆,發為骨痿,少氣乏力。此為五臟之積也。常究斯義,未可悉也。

白話文:

肺部的積塊,名為息賁,聚集在右脅下,覆蓋面積有杯子那麼大。長期不癒,會導致人體忽冷忽熱,咳嗽氣喘,最後發展成肺癰。腎臟的積塊,名為賁,聚集在小腹,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就像奔走一樣,來回不定。長期不癒,會導致人氣喘逆反,發展成骨痿,呼吸短促,體力不支。這些是五臟積塊的病症。經常探究其中的道理,也難以完全理解。

傳其所勝者,死,傳不勝者,可治。假令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心病傳肺,皆傳所勝,五臟之氣虛,而內外諸邪所侵,故留稽不行,遂成積聚。其脈沉細而微者,是也。

白話文:

中醫認為:如果疾病傳到了被它剋制的臟腑,就會致命。如果疾病傳到了沒有剋制它的臟腑,則可以治療。

例如,肺病傳染到肝臟,肝病傳染到脾臟,脾病傳染到腎臟,腎病傳染到心臟,心病傳染到肺臟,這些都是疾病傳染到被它剋制的臟腑。

五臟的氣虛弱了,內外邪氣就會入侵,導致疾病停滯不散,最終形成積聚。

這種情況下的脈象通常是沉細而微弱的。

木香三稜,治一切氣悶,胸膈痞滿,營衛不和,口吐酸水,嘔逆噁心,飲食不化,肋脅疼痛,無問久新。

白話文:

木香三稜丸

用於治療各種胸悶不適,胸腔和隔膜感覺脹滿,營衛不協調,口吐酸水,噁心嘔吐,食物消化不良,肋骨兩側疼痛,無論是新近發作還是久治不癒。

青木香,破故紙茴香黑牽牛甘遂芫花大戟,荊三稜,蓬莪朮川楝子胡蘆巴,巴戟(以上各一兩),巴豆(去皮,不出油,二分),陳米(三合,將巴豆一處,同炒黑),縮砂仁(一兩半),

白話文:

青木香、破故紙、茴香、黑牽牛、甘遂、芫花、大戟、荊三稜、蓬莪朮、川楝子、胡蘆巴、巴戟(以上各一兩)

巴豆(去皮,不要有油,二分),陳米(三合,和巴豆一起炒黑)

縮砂仁(一兩半)

上件一十五味,用好醋二升,除砂仁、木香,余藥入醋中浸一宿,入鍋煮,醋盡為度,干,為細末,醋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後。加減看虛實,隨湯水下。

白話文:

上述十五味藥材,用上好醋兩升,除去砂仁、木香,其餘藥材放入醋中浸泡一夜,放入鍋中煮,直至醋全部蒸發為止,晾乾後磨成細末。用醋和麵糊製成丸劑,每顆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五到七顆,餐後服用。根據身體虛實調整用量,隨湯水服下。

導氣枳殼丸,治氣結不散,心胸痞痛,逆氣上攻。分氣逐風,功不可述。

白話文:

導氣枳殼丸,專門治療氣鬱不散導致心胸悶痛、逆氣衝頂的症狀。它的分氣順氣、驅除風氣的功效非常顯著。

枳殼(去穰,麩炒),木通(銼,炒),青皮(去皮),陳皮(去白),桑白皮(銼,炒),蘿蔔子(微炒),黑牽牛(炒),莪朮(煨),茴香(炒),荊三稜(煨。各等分),

白話文:

  • 枳殼(去掉果核,用麩皮炒)

  • 木通(切成小段,炒)

  • 青橘皮(去掉外皮)

  • 陳皮(去掉白色內層)

  • 桑白皮(切成小段,炒)

  • 蘿蔔籽(輕微炒過)

  • 黑牽牛(炒)

  • 莪朮(煨)

  • 茴香(炒)

  • 荊三稜(煨)

  • 以上各中藥材按等量配伍。

上為末,生薑汁打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橘皮湯下,不計時候。

白話文:

磨成細末,用生薑汁將麵粉調成糊狀,搓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 20 顆,用煎過的橘皮湯送服,不受時間限制。

透膈寬腸散,治腸上壅實,膈熱難行者。

白牽牛(一兩),芒硝(三兩),川大黃(二兩),甘遂(半兩),

白話文:

白牽牛(60 克),芒硝(180 克),川大黃(120 克),甘遂(30 克)

上為末,食後溫蜜水調下一錢。虛實加減。疏動止。

密補固真丹,治脾腎真元損虛,泄利痰嗽,噦痞水穀酸臭,飲食無味,臍腹冷痛,肢體麻痹,下虛痿厥,上實壅滯,腎虛耳鳴,脾虛困憊,耳焦齒稿,面黧身悴,目黃口燥。發墮爪退,風虛遍枯,中滿膈氣,一切脾胃虛證。常服補養,宣通氣血。

白話文:

密補固真丹

功效: 治療脾腎真元不足,導致腹瀉、痰多咳嗽、噁心嘔吐、水穀腐臭、飲食無味、臍腹冷痛、肢體麻痺、下半身虛弱痿縮、上半身氣血壅滯、腎虛耳鳴、脾虛疲憊、耳焦齒乾、面色晦暗身體消瘦、眼睛黃口乾。還能防止脫髮、指甲萎縮、全身風虛枯萎、中焦滿脹、胸膈有氣等各種脾胃虛證。

服用方法: 長期服用以滋補調理,疏通氣血。

天南星(半兩),半夏(制),神麯,麥糵,茴香(炒),荊三稜(炮。各一兩),白附子,乾生薑,川烏頭(生。各一兩),巴豆(七個),牽牛(三兩),代赭石(二兩),官桂(一分),

白話文:

天南星(10克),半夏(經過炮製),神曲,麥麩,茴香(炒過),荊三稜(炮製後,各20克),白附子,乾生薑,川烏頭(新鮮,各20克),巴豆(7粒),牽牛(60克),代赭石(40克),官桂(2克)

上為末,水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五十丸,溫水下。除泄瀉外,並加大黃一兩。

木香丸,治和脾胃,寬胃膈,消痰逆,止嘔吐,進益美飲食。

官桂,乾薑(各半兩),木香(一分),大黃,蓬莪朮,芫花(醋拌濕,炒乾),枳殼(去穰),陳皮(各半兩),半夏(二兩),牽牛(半斤,取末四兩),茴香(一兩,炒),巴豆(四個)

白話文:

肉桂(半兩),乾薑(半兩),木香(三分之一兩),大黃(半兩),廣藿香(半兩),芫花(用醋拌濕炒乾,半兩),枳殼(去瓤,半兩),陳皮(半兩),半夏(兩兩),牽牛(半斤,取末四兩),茴香(一兩,炒),巴豆(四顆)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溫水下。

軟金丸,治心胸腰腹急痛,或淋閟,併產後經病,血刺腹痛。

當歸(半兩),乾漆(二錢),紅花(一錢半,用),輕粉,硇砂粉霜(各一錢),三稜(二錢),

白話文:

當歸(50 克),乾漆(10 克),紅花(7.5 克,粉碎使用),輕粉、硇砂、粉霜(各 5 克),三稜(10 克)

上同研勻,棗肉為膏,和丸綠豆大,新汲水下一丸。病甚者加,得利後減。

泥金丸,治心腹急痛,取久新腸垢積滯,推陳致新。

黃柏,大黃,巴豆,五靈脂(各半兩),豬牙皂角(一分),輕紛,粉霜,硇砂(各一分),乾漆(二分),

白話文:

黃柏、大黃、巴豆、五靈脂(各 10 克),豬牙皁角(2 克),輕粉、粉霜、硇砂(各 2 克),乾漆(4 克)

上研勻,煉蜜拌得,杵千下,丸綠豆大,新汲水下一丸。未利,更加服。

狀元丸,治膈氣酒膈酒積,腹痛吐逆痞滿。

巴豆(五十個,取霜),神麯(半兩,末),半夏(一兩,洗),雄黃,白麵(炒。各一兩),

白話文:

**巴豆:**50 個,取巴豆霜 神曲: 半兩,磨成粉末 半夏: 1 兩,清洗乾淨 雄黃: 1 兩 白麵: 炒過,1 兩

上研勻,滴水丸小豆大,細米糠炒變赤色,食後,溫水下。童子二丸,三四歲一丸,歲半半丸。止嗽,溫齏汁下。止嘔吐,生薑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加水製成像綠豆大小的藥丸。用細米糠炒製成紅色,然後服用藥丸。服用後,用溫水送服。對於兒童,2-3歲的服用2粒,3-4歲的服用1粒,1.5歲的服用半粒。止咳時,用溫熱的米湯送服。止嘔吐時,用生薑湯送服。

玄胡丸,治積聚癥瘕,解中外諸邪所傷。

玄胡索,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當歸,木香,雄黃(別研),荊三稜,生薑(各一兩),

上為末,酒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生薑湯下。

又一方,無陳皮、生薑,有廣朮一兩、檳榔分兩同。

大延胡索散,治婦人經病,產後腹痛,腹滿喘悶,癥瘕癖塊,及一切心腹暴痛。

白話文:

大延胡索散:

功效:治療婦科疾病,產後腹痛、腹脹氣喘、心腹急痛,以及各種心腹部位的塊狀疼痛。

延胡索,當歸,芍藥,荊三稜,川苦楝,蓬莪朮,官桂,厚朴,木香,川芎(各一分),桔梗黃芩,大黃(各半兩),甘草(一兩),檳榔(二錢),

白話文:

延胡索、當歸、芍藥、荊三稜、川苦楝、蓬莪朮、官桂、厚朴、木香、川芎(各 1 分) 桔梗、黃芩、大黃(各半兩) 甘草(1 兩) 檳榔(2 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熱服,食前。如惡物過多,去大黃、官桂,加黃藥子、染槐子、龍骨各半兩,如前法煎服。平人心痛,加本方。得利尤良。後常服。

白話文:

上面的藥方是粗末藥,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煎煮至六分之一,去掉藥渣,趁熱服用,飯前服用。如果穢物過多,去掉大黃、官桂,加入黃藥籽、染槐籽、龍骨各半兩,按照前面的方法煎煮服用。如果心痛平息,繼續服用這個藥方。如果達到通便的效果就更好了。以後可以經常服用。

三稜湯,治癥瘕痃癖,積聚不散,堅滿痞膈,食不下,腹脹。

荊三稜(二兩),白朮(一兩),篷莪朮(半兩),當歸(半兩,焙),木香(三錢),

白話文:

荊三稜(80 克),白朮(40 克),篷莪朮(20 克),當歸(20 克,烘焙過),木香(12 克)

右為末,每服三錢,沸湯點服,食後,每日三服。

消飲丸,治一切積聚痃癖氣塊,及大小結胸,不能仰按。

天南星,半夏,芫花,自然銅(生用。各等分)

上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食前,溫水下。良久,蔥粥投之。相虛實加減。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煮沸的麵糊拌合,製成像桐子一樣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顆藥丸,在飯前空腹時,用溫水送服。服用一段時間後,可加入蔥粥中食用。根據體質的不同,藥方中可加減調整劑量。

除濕丹,治諸濕客摶,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脈緊急,津液凝澀,便溺不利,及癮疹,癰疽發背,疥癬走注,腳氣無首尾,瘡癤。功效不可盡述。

白話文:

除濕丹

用於治療各種濕邪侵襲所導致的症狀,如:

  • 腰膝痠痛
  • 足部浮腫
  • 筋脈緊張疼痛
  • 津液不通,導致口渴
  • 大小便不通暢
  • 濕疹
  • 背部發出膿瘡
  • 疥癬延展擴散
  • 腳癬嚴重,不分趾間和腳後跟
  • 皮膚潰瘍或感染

其功效極佳,難以一一列舉。

檳榔,甘遂,威靈仙赤芍藥,澤瀉,葶藶(以上各二兩),乳香沒藥(各一兩,別研),黑牽牛(半兩),大戟(二兩,炒),陳皮(四兩,去白)

白話文:

檳榔、甘遂、威靈仙、赤芍藥、澤瀉、葶藶(各 2 兩) 乳香、沒藥(各 1 兩,研成細粉) 黑牽牛(0.5 兩) 大戟(2 兩,炒熟) 陳皮(4 兩,去掉內側白色部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溫水下,後食。如服藥前後忌酒一日,藥後忌濕面,食溫粥補暖。

白話文:

把上方的草藥研成粉末,用麵粉糊調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 50 到 80 顆,用溫水送服,然後進食。服藥前後一天內禁止飲酒,服藥後避免用冷水洗臉,食用溫粥以保暖身體。

保安丸,治癥積,心腹內結如拳,漸上不止,搶心疼痛,及繞臍腹痛不可忍者。

白話文:

保安丸,用於治療癥積,心腹內部結塊如拳頭,逐漸向上而無法消散,疼痛緊迫,甚至繞臍腹疼痛難忍。

川大黃(三兩,新汲水浸一宿,蒸熟,切片子,焙),乾薑(一兩,炮),大附子(半兩,去皮臍),鱉甲(一兩半,好醋一升,伏時炙令黃色妙)

白話文:

**川大黃:**30克,用清水浸泡一晚,蒸熟,切片,烘乾。

乾薑: 15克,炮製過。

大附子: 7.5克,去皮和臍。

鱉甲: 22.5克,用好醋1升浸泡,在夏季炙烤至呈黃色。

上為末,取三年米醋一大升,先煎四五合,然後和藥,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醋或酒、米飲下。後取積如魚腸膿血爛肉汁青泥,當下。

白話文:

上為藥末,取三年米醋一大升,先煎煮四五合,然後與藥末混合,丸製成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空腹時用醋或酒、米湯送服。之後取積聚的如魚腸膿血爛肉汁,加入青泥,立即服用。

開結妙功丸,治怫熱內盛,痃癖堅積腸垢,癥瘕積聚,疼痛脹悶,發作有時,三焦壅滯,二腸閉結,胸悶煩心不得眠,咳喘噦逆不能食,或風濕氣兩腿為腫脹,黃瘦,眼澀昏暗,一切所傷,心腹暴痛,風熱燥郁,偏正頭疼,筋脈拘瘓,肢體麻痹,走注疼痛,頭目昏眩,中風遍枯,邪氣上逆,上實下虛,腳膝麻木冷痛。宣通氣血。

白話文:

開結妙功丸

適用於:

  • 內熱過盛,導致煩躁不安。
  • 腸道積垢,導致結塊和疼痛。
  • 身體出現腫塊或積聚,導致疼痛和脹悶。
  • 疼痛間歇性發作。
  • 三焦不通,腸道閉結。
  • 胸悶、心煩、失眠。
  • 咳嗽、氣喘、噁心、反胃、無法進食。
  • 風濕氣導致兩腿腫脹。
  • 臉色蠟黃、眼睛乾澀、視力模糊。
  • 各種外傷引起的疼痛。
  • 心腹劇痛。
  • 風熱燥鬱引起的頭痛。
  • 偏正頭痛,筋脈拘縮,肢體麻痺,疼痛遊走。
  • 頭目昏眩。
  • 中風導致身體麻痺萎縮。
  • 邪氣上逆,上實下虛。
  • 腳膝麻木、疼痛、發冷。

藥方能疏通氣血。

荊三稜(炮),茴香(炒。各一兩),川烏頭(四兩),神麯麥糵,大黃(各一兩,好醋半升,熬成稠膏。不破堅積,不須熬膏,水丸),乾薑(二錢),巴豆(二個,破堅積,用四個),半夏(半兩),桂(二錢),牽牛(三兩),

白話文:

  • 荊三稜(炮製),茴香(炒,各 60 克)
  • 川烏頭(240 克)
  • 神麯麥糵,大黃(各 60 克,好的醋 300 毫升,熬成濃稠的膏狀)
  • 如果要用來化解堅積,必須熬成膏狀;如果不用,則可以做成水丸。
  • 幹薑(12 克),巴豆(2 粒,如果要用來化解堅積,則用 4 粒)
  • 半夏(30 克),肉桂(12 克),牽牛(180 克)

上為末,丸小豆大,生薑湯下十丸、十五丸,溫水、冷水亦得。或心胸間稍覺藥力暖性,卻加丸數,以加至快利三五行。以意消息,病去為度。

白話文:

把藥材磨成細粉,製成小豆大小的丸子。用生薑湯送服十丸或十五丸,也可以用溫水或冷水送服。如果感覺胸悶或心悸,表明藥力開始發揮作用,此時可以適當增加丸子的數量,逐漸增加到可以快速通便。根據個人情況調整,藥效消失為止。

木香分氣丸,治積滯痞塊不消,心腹痞結,疼痛搶刺,如覆杯狀。

陳皮(去白),檳榔(各一兩),破故紙(二兩,炒),木香(一兩半),黑牽牛(十二兩,炒香熟,取末五兩半,余不用)

白話文:

陳皮(去除內層白色部分):50 克 檳榔:50 克 廢棄紙張(炒過):100 克 木香:75 克 黑牽牛(炒香,研磨後取):27.5 克(其餘的不用)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食後臨臥服。

開胃生薑丸,治中焦不和,胃口氣塞,水穀不化,噫氣不通,噎塞痞滿,口淡吞酸,食時膨脹,噦逆噁心,嘔吐痰水,宿食不消,咳嗽,脅肋刺痛。寬中開胃,進飲食。

白話文:

開胃生薑丸,治療中焦氣機不調,胃口塞閉、腹脹、飲食不消化、噯氣不順暢、胸悶腹脹、口腔淡而發酸、進食後胃脹、噁心反胃、嘔吐黏痰、食物停留胃中不消化、咳嗽、脅肋刺痛。能調理中焦、開胃進食。

桂心(一兩),生薑(一斤,切作片子,監三兩,醃一宿,再焙乾),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二兩),縮砂仁(四十九個),廣朮,當歸(各半兩),

白話文:

桂心(50 克),生薑(500 克,切片後撒入 150 克鹽醃製一晚,再烘乾),青皮(去白色部分),陳皮(去白色部分),甘草(炙用,各 100 克),縮砂仁(49 個),廣朮,當歸(各 25 克),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細嚼,沸湯化下。

導滯定功丸,治一切心腹卒暴疼痛,及胸中不利。消食,止逆,定疼痛。

白話文:

導滯定功丸

用途:治療各種急性的胸腹疼痛,以及胸悶腹脹。可以消食、止嘔吐、止疼痛。

大椒,木香(各一錢),蠍梢(三錢),巴豆(八個,出油為度)

上為末,後入巴豆霜,研勻,麵糊和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丸至十丸,淡醋湯下。

白話文:

把艾葉等藥物碾成粉末後,再加入巴豆霜,研磨均勻,用麵糊和成丸,丸子大小如綠豆。用硃砂粉作為丸子外衣。每次服用 5-10 顆丸子,用淡醋湯送服。

積氣丹,治一切新久沉積氣塊,面黃黑瘦,諸氣無力,癥瘕積聚,口吐酸水。

白話文:

積氣丹,用於治療所有新舊沉積的氣塊,症狀包括面色暗黃發黑、消瘦乏力、各種氣虛無力、癥瘕積聚,以及口吐酸水。

檳榔(二個),芫花(一兩),碙砂(二錢),巴豆(二錢半,生),青皮(去白),陳皮(各三兩),蓬莪朮,雞爪黃連,荊三稜,章柳根,牛膝(各一兩),肉豆蔻(三個),大戟,川大黃,甘遂,白牽牛,乾薑,青礞石,乾漆(各半兩),木香(二錢半),石菖蒲(三錢),

白話文:

檳榔(2個) 芫花 (1兩) 碙砂 (2錢) 巴豆 (2錢半,生用) 青皮 (去白色部份) 陳皮 (各3兩) 蓬莪朮 雞爪黃連 荊三稜 章柳根 牛膝 (各1兩) 肉豆蔻 (3個) 大戟 川大黃 甘遂 白牽牛 乾薑 青礞石 乾漆 (各半兩) 木香 (2錢半) 石菖蒲 (3錢)

右為末,醋麵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臨臥燒棗湯下,每夜一丸。服後有積者肚內作聲。病退為度。

白話文:

右邊的藥物研磨成粉末,用醋麵糊和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一丸,臨睡前用燒棗湯送服,每晚服一丸。服用後,如果有積滯,肚中會有響聲。病情好轉為治療終點。

金露紫菀丸,治一切脾積,兩肋虛脹,臍疼痛。

草烏頭(去皮尖,生),黃連(各半兩),官桂,桔梗,乾地黃,乾生薑,川椒,蕪荑紫菀(去皮),柴胡防風,厚朴,甘草,人參,川芎,鱉甲(醋浸),貝母,枳殼(去穰),甘遂(各一兩),巴豆(三兩,醋煮半日,出油),硇砂(三錢),

白話文:

草烏頭(去除皮和尖端,生用),黃連(各半兩),官桂,桔梗,乾地黃,乾生薑,川椒,蕪荑,紫菀(去除皮),柴胡,防風,厚朴,甘草,人參,川芎,鱉甲(用醋浸泡),貝母,枳殼(去除果肉),甘遂(各一兩),巴豆(三兩,用醋煮半日,取出油),硇砂(三錢)

上為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空心臨臥米飲湯下。或微疏動。詳虛實加減。

信香十方青金膏(灌頂法:王予所傳十二上願云:藥師琉璃光如來應當供養,正遍知明,行足善遊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方境。)授治周身中外,陰陽不調,氣血壅滯,變生百病,乃至虛羸,困倦偏攻,酒食內傷,心腹滿塞急痛。或酒積食積,癥瘕積聚,痃癖堅積,中滿膈氣,食臭酸醋,嘔吐翻胃。或膈癉消中,善食而瘦。或消渴多飲,而數(色角切,頻也。)小便。或腸風下血,痔瘻癢痛。或胃癰疹,或遍身癰疽惡瘡。或瘡毒已入於裡,腹滿嘔吐。或成瀉痢,或出惡瘡瘜肉,或下利腹痛。或一切風氣,肢體疼痛,及中風偏枯。或痰逆生風,痰涎嗽。兼產後腹痛,及小兒疳積,諸風潮搐。但平人常服保養,宣行營衛,調飲食。

白話文:

信香十方青金膏

(灌頂法:王予傳授的十二大願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應受供養,正等正覺,普行善行,救濟世人,化解眾生煩惱,是天人師父,佛中之尊。)

適用於治療全身內外,陰陽失調,氣血不通,導致各種疾病,包括虛弱、疲勞、偏頭痛,以及飲食不當、心腹脹滿、劇烈疼痛。或者積食積酒,腫塊積聚,腹部脹氣,食物腐臭、嘔吐反胃。或胃潰瘍、消瘦。或口渴多飲,頻頻小便。或腸風血便,痔瘡發癢疼痛。或胃炎或全身癰瘡惡性潰瘍。或瘡毒已侵入內臟,腹脹嘔吐。或腹瀉,或生出惡性潰瘍或瘜肉,或下痢腹痛。或各種風邪,肢體疼痛,以及中風偏癱。或痰涎逆流生風,咳嗽痰鳴。兼治產後腹痛,以及小兒疳積,各種風潮搐搦。但健康人也可服用以保健,促進氣血運行,調理飲食。

信砒,乳香,輕粉,粉霜,巴豆(以上各一兩,同研),龍腦(半字),麝香(半字),青黛(二錢。同研),黃蠟(三錢)

白話文:

雄黃、乳香、輕粉、粉霜、巴豆(每種各一兩,研磨成粉),冰片(半錢),麝香(半錢),靛藍(二錢,研磨成粉),黃蠟(三錢)

上研細末,熔蠟,入蜜半錢,就搓勻,旋丸綠豆至小豆大,先服小丸。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在中,不計時候。面東頂禮,一丸,淨器盛水送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熔化的蠟及半錢的蜂蜜,充分搓揉,搓成綠豆到大豆大小的藥丸,一開始服用小顆的藥丸。如果病症在上焦,在飯後服用;如果病症在下焦,在飯前服用;如果病症在中焦,不限時間。面向東方頂禮,服用一顆藥丸,用乾淨的器皿盛水送服。

如合藥,即淨處,面東,每一丸密唸咒三遍。或病人不能咒,請人咒,或師氏咒過。咒曰:信香十方青金膏,藥師丸成蜜遍拋,普濟有緣除百病,常吞一粒體堅牢。密咒曰:但言八金剛,莫說十方佛,五蘊六根俱不道,十二上願自然成。

白話文:

如果要調配藥膏或藥丸,應在潔淨的場所,面朝東方,每配製一顆藥丸,都要虔誠地默唸咒語三遍。如果病人無法自己念誦,可以請他人代念,或者由醫師念誦。

咒語:

「信香十方青金膏,藥師丸成蜜遍拋。普濟有緣除百病,常吞一粒體堅牢。」

密咒:

「但說八大金剛,不說十方諸佛。五蘊六根俱不道,十二大願自然成。」

金黃丸,治酒積食積諸積,面黃疸,積硬塊。

荊三稜,香附子(各半兩),澤瀉(二錢半),巴豆(四十九粒,出油),黍米粉,牽牛(各二錢半),

白話文:

荊三稜,香附子(各 15 克),澤瀉(7.5 克),巴豆(49 粒,榨出油),黍米粉,牽牛(各 7.5 克)

上為末,用梔子煎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如心痛,艾醋湯下七丸。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梔子熬湯,和藥粉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到五丸。如果心痛,用艾草和醋熬湯沖服七丸。

導氣丸,治心胸滿悶,脅肋刺痛,不思飲食。常服寬膈,進美飲食。

白話文:

導氣丸

用於治療胸口悶堵、兩側肋骨刺痛、食慾不振。長期服用可以調理腸胃,增進食慾。

薑黃(四兩),香附子(四兩),縮砂,甘草,廣朮(各二兩),丁皮,甘松,木香,荊三稜(各一兩),白檀(半兩),藿香葉(半兩),

白話文:

薑黃(200 克),香附子(200 克),縮砂(100 克),甘草(100 克),廣朮(100 克),丁皮(50 克),甘松(50 克),木香(50 克),荊三稜(50 克),白檀(25 克),藿香葉(25 克)

上為末,入綠豆粉二兩,用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細嚼,白湯下,食後,日進三服。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磨成粉末,加入兩錢綠豆粉,用湯浸濕的蒸餅做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三到二十丸,細嚼後用白開水送服,飯後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丁香散,治痃癖氣,脅下痞滿,息而不消,積而不散。元氣在胃,不妨飲食。

白話文:

丁香散

功效: 治療痃癖(胸脅脹痛)、氣滯胃腸、脅下脹滿、氣息短促而不暢通、積聚不肯散。

作用機理: 元氣存在於胃中,不影響飲食。

丁香(二十五個),白丁香(七十個),密陀僧,舶上硫黃,黃鶯調(各五分),

白話文:

好的丁香(25顆),白的丁香(70顆),密陀僧,舶來品硫磺,黃鶯調(各0.8克)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皂子煎湯調下,不計時候。治肚內生硬物,黑瘦如柴,嘔吐積滯,日三服,食後。

聖餅子,治一切沉積氣脹,兩脅氣滿,無問新久者。

大黃(三兩),黑牽牛(頭末,一兩),碙砂(三錢),山梔子(半兩),輕粉(二錢),

白話文:

大黃(150 克),黑牽牛(連頭尾,50 克),碙砂(15 克),山梔子(25 克),輕粉(10 克)

上為末,煉蜜和丸,捻作餅子,如小錢大厚樣,食後,每服三餅子,細嚼,溫酒下。臨臥。如行,粥補之。虛實加減。

白話文:

磨成粉末,加入蜂蜜做成丸子,搓成像小銅板一樣大小厚度的小餅乾。服用後,每次吃三塊小餅乾,細嚼慢嚥,用溫酒送服。睡前服用。如果有外遊活動,可用粥來補充營養。根據個人體質虛實調整用量。

無憂散(一名萬病散。),治風疾,瘡腫疥癬,或臟腑積冷,壅滯氣結,風勞,膀胱宿冷,臟腑虛衰,面色痿黃,內有癥癖氣並,當有疳蟲蛔蟲,攻心、腹俱痛,忽中傷寒,頭痛不忍,狀若山嵐時氣瘟疫之疾,並宜急服此藥,宜通三五行,立瘥。或中風口喎,語多謇澀,睡後口中涎出,不限時節,不問男子女人,但五日一服,不過三服,永瘥。人患腰膝疼痛,腳氣腫滿,運動艱難,飲食無味,並小兒疳痢脫肛者,量大小與服,利三五行,自瘥。大人久泄、氣痢,狀若休息痢,止有時,俱一服,取下冷膿一二升,當日見效。藥無四時冷熱、老幼衰弱,病患悉皆除之。任服他藥無妨。若服常時,蓋緣搜出臟腑中積滯蟲膿故也。無孕婦人,久患血虛氣弱,痿黃無力者,亦可依方服。宣通氣血,殊不困倦,無妨此藥。凡有百病,並皆治之,其功不可具載。有孕婦人,或遇陰晦時,即不可服,天道晴明可進。若雖復疾,而未愈者,可再服。

白話文:

無憂散(又名萬病散)

功效:治療風疾、瘡腫疥癬、臟腑寒凝、氣滯結塊、風勞、膀胱寒濕、臟腑虛弱、面色萎黃、內有蟲癖氣並、疳蟲蛔蟲、心腹疼痛、突發傷寒、頭痛難忍、類似山嵐時氣或瘟疫之疾。

使用方法:以上情況均適用,通利三五行,立見功效。或中風口歪、說話謇澀、睡後口中流涎,不限時節、男女,五日一服,最多三服,即可痊癒。

腰膝疼痛、腳氣腫脹、行動不便、飲食無味、小兒疳痢脫肛等,按患者體型大小服用,通利三五行,自然痊癒。

大人久瀉、氣痢,類似休息痢,時有時無,一服即可,排出冷膿一二升,當天見效。

此藥不分四季冷熱、老幼衰弱,所有病患服用後都能痊癒。

服用其他藥物時,無須忌諱此藥。如果經常服用,可能是因為清除臟腑中積滯蟲膿所致。

無孕婦人,久患血虛氣弱、萎黃無力者,也可按方服用。宣通氣血,不會疲倦,無須忌諱此藥。

凡有百病,此藥均可治,其功效不可盡述。

注意:有孕婦人或陰晦時,不得服用,天氣晴明時方可服用。如果服藥後疾病未愈,可再服。

黃耆,木通,桑白皮,陳皮(各一兩),胡椒,白朮,木香(各半兩),白牽牛(四兩,炒,別取頭末)

白話文:

黃耆(1 兩) 木通(1 兩) 桑白皮(1 兩) 陳皮(1 兩) 胡椒(0.5 兩) 白朮(0.5 兩) 木香(0.5 兩) 白牽牛(4 兩,炒後取其種子和尾端)

上七味,為細末,每服二錢,牽牛末二錢,生薑二錢,切作片子,煎生薑湯一大盞調藥,須臾,又用生薑湯或溫湯送下。平明可行三五次,快利無妨。如病瘥後,以白粥補之,痊矣。

白話文:

將這七味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再加入二錢的牽牛末和二錢生薑,切成小片。用生薑湯煮一大碗藥,稍等片刻,再用生薑湯或溫水送服。天亮後可排便三到五次,輕瀉通暢,不用擔心。如果病情痊癒後,以白粥調理身體,即可康復。

五積丹,治心腹痞滿,嘔吐不止,破積聚者。

皂莢(一梃,一尺二寸,火燒留性,淨盆合之,四面土壅合,勿令出煙),巴豆(十二個,白麵一兩五錢同炒,令黃色為度)

白話文:

皁莢(一根,長一尺二寸,用火燒至焦黑,放入乾淨的盆中,用泥土封住四面,防止冒煙)

巴豆(十二顆)

與一兩五錢的白麵粉一起炒,炒至變黃即可

上為末,醋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鹽湯下,食後。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