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傷寒門

抵當湯,治傷寒日深,表證仍甚,蓄熱下焦,脈微沉,不結胸,發狂者。小腹脹而硬,小便自和者,瘀血證也,小便不和,無血也。或陽明蓄熱內甚,而喜忘或狂,大便雖硬而反易,其色黑者,有蓄血也。無表裡證,但發熱日深,脈雖浮者,亦可下之。或已下後,脈數,胃熱消穀善飢,數日不大便,有瘀血也。

白話文:

抵當湯,用於治療傷寒病程加重,但表證依然嚴重,熱氣蓄積於下焦,脈象微弱而沉緩,但未形成胸悶氣促,發狂的患者。

如果小腹脹硬,小便正常,則屬於瘀血證;如果小便異常,沒有血尿,則不是瘀血證。或者陽明經蓄熱嚴重,導致健忘或發狂,大便雖然硬結,但排出容易,且顏色發黑,則有蓄血。

如果沒有表裡證,但發熱持續加重,即使脈象浮虛,也可予以瀉下治療。或者已經服過瀉藥後,脈象加快,胃熱耗損精氣導致容易飢餓,數日沒有大便,則也可能是瘀血證。

桃仁(七個),大黃(一分),水蛭(炒),虻蟲(去翅足,炒各十個。)

上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盞,煮至半盞,絞去滓,溫服。未下,再服。

白話文:

桃仁:7 顆 大黃:1 錢 水蛭:炒過 虻蟲:去除翅膀和腳後,炒過,各 10 隻

抵當丸,治傷寒有熱,少腹滿,小便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

白話文:

抵當丸

使用於治療傷寒,有發熱、小腹脹滿、小便不暢的症狀,這是因為體內有瘀血造成的。此時應使用瀉下藥物治療,不可再使用其他藥物。

桃仁(八個),大黃(一分),水蛭(炒),虻蟲(去翅足,炒,各七個。)

上為末,蜜和作二丸,用水一盞,煮一丸,至六分,溫服。晬時血未下,再服。

白話文:

桃仁八個,大黃一點,水蛭炒過,虻蟲去掉翅膀和腳後也炒過,各用七個。

把這些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混合做成兩顆藥丸,然後用一碗水煮一顆藥丸,煮到只剩下三分之二的水量時,溫熱服用。如果一小時內血沒有下來,再服用一次。

大承氣湯,治表裡俱熱,病勢更甚者。陽明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重,謂如見鬼狀。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陽明裡熱極甚。或吐下後,不解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日晡潮熱,心胃燥熱而懊憹,復如瘧狀,脈沉實。或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喘冒不能臥。或腹滿實痛,煩渴譫妄,脈實數而沉。裡熱燥甚,腸胃怫鬱,留飲不散,胸腹高起,痛不可忍,但嘔冷液,大渴,反不能飲,強飲不能止,喘急悶者。

白話文:

大承氣湯

適用症狀:

  • 表裡皆熱,病情嚴重者
  • 脈搏緩慢,出汗,不畏寒,身體沉重,好像見鬼一樣
  • 情況較嚴重者,發作時不認識人,沿著衣服摸著牀,感到恐懼不安,輕微喘氣並直視前方,陽明脈裡熱到極點
  • 或者在嘔吐和排便後,仍然好幾天(5-15天)沒有大便,下午潮熱,心胃乾燥懊惱,症狀像瘧疾,脈搏沉穩有力
  • 或者小便不暢,大便時好時壞,喘氣上冒,不能平臥
  • 或者腹部脹滿疼痛,煩渴神志不清,脈搏有力、快速且沉穩
  • 內熱乾燥嚴重,腸胃氣鬱,水分不消散,胸腹高聳,疼痛難忍,只能嘔吐冷液,極度口渴,但又喝不下水,即使勉強喝水也不能止渴,喘氣急促,胸口悶塞

大黃(半兩),芒硝(半兩),厚朴(半兩,去皮),枳實(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分半,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內(音納)。硝煎,去滓服。

白話文:

大黃(30 克),芒硝(30 克),厚朴(30 克,去皮),枳實(30 克)

小承氣湯,治傷寒日深,恐有燥屎,腹中轉失,乃可攻之。不轉失者,必初硬後溏,未可攻之,攻之則腹滿不能食。飲水而噦,其後發熱,大便復硬。若腹大滿不通,或陽明多汗,津液外出,腸胃燥熱,大便必硬而譫語,脈滑,吐下微煩,小便數,大便結,或下利譫語。自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證、柴胡證,煩心,心下結,至四五日,雖能食,少少與承氣湯和之,令小安。

白話文:

小承氣湯

適用病症:

傷寒病程較久,擔心腸道有積便,腹部絞痛或轉鳴,這時候纔可以攻下。如果沒有腹部絞痛或轉鳴,可能是先便祕後腹瀉,這時不能攻下,否則會腹脹不能吃東西。

症狀:

喝水會噁心嘔吐,之後發燒,大便又變硬。如果腹部脹滿不通,或陽明經多汗,體液流失,腸胃燥熱,大便必定堅硬,並出現譫語,脈搏滑,輕微嘔吐和腹瀉,小便頻繁,大便乾結,或腹瀉伴譫語。

治療:

從發病二三天後,脈搏虛弱,沒有太陽經證、柴胡證,心煩,心窩下有結塊,到四五天後,雖然還能進食,但必須少量服用承氣湯,以緩解症狀。

大黃(半兩),厚朴(三錢,去皮),枳實(三錢),

上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半盞,絞汁服。未利,再服。

白話文:

取大黃半兩、厚朴三錢並去掉外皮、枳實三錢。將這些藥材切成像麻豆大小的碎粒,分成兩份。每次用一份,加一碗水和三片生薑一起煎煮,煎至剩半碗時,將藥汁絞出服用。如果沒有達到通便的效果,可以再服用一次。

調胃承氣湯,治諸發汗和解,不惡寒,但發熱蒸蒸然者。或日深,心下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溏,腹滿,鬱郁微煩,先此時吐下者。或日深,裡熱譫語,法當下之,以銀粉、巴豆燥熱大毒丸藥下之,致真陰損虛,邪熱轉甚,因而協熱下利不止。及表裡熱,下之太早,乘虛而入,不成結胸,但為熱利不止,心下滿硬或痛,煩渴咽乾,脈滑數而實,諸腹滿實痛者。煩渴譫妄,小便赤,大便硬,脈滑實緊。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治療各種發熱出汗和解表後,不惡寒,但發熱蒸蒸不退的情形。或者白天深度發熱,心下溫溫作熱想嘔吐,胸中疼痛,大便溏瀉,腹脹,鬱鬱寡歡,稍微煩躁,此時適宜吐法或下法治療。或者白天深度發熱,內熱導致神志不清,應當進行下法治療,但如果使用銀粉、巴豆等燥熱大毒的丸藥下法,會損傷真陰導致虛弱,邪熱反倒更加嚴重,進而引發虛熱下利不止。以及表裡俱熱的情況,過早進行下法,邪氣乘虛而入,不會形成結胸,但會導致熱利不止,心下脹滿或疼痛,口渴咽乾,脈象滑數而有力,種種腹滿、脹實疼痛的情形。煩渴神志不清,小便赤,大便乾結,脈象滑實有力。

大黃,芒硝,甘草(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分一半,水一大盞,煎至半盞,絞去滓,內芒硝,煎。不利,再煎服。

白話文:

大黃、芒硝、甘草各取等量,切成像麻豆大小。取其中一半,用一大碗水煎煮至剩下半碗,然後絞掉藥渣,加入芒硝繼續煎煮。如果效果不顯著,可以再煎煮服用。

三一承氣湯,治傷寒雜病,內外所傷,日數遠近,腹滿咽乾,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澀,大便結滯。或濕熱內甚,而為滑泄,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狂顛,目痛口瘡,舌腫喉痹,癰瘍,陽明胃熱發斑,脈沉,可下者。小兒熱極,風驚潮搐,宿喘昏塞,並斑疹黑陷,小便不通,腹滿欲死。或斑疹後熱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紋。瘡癬久不已者,怫熱內成疹癖堅積,黃瘦痛疾。久新卒暴心痛,風痰酒隔,腸垢積滯。久壅風熱,暴傷酒食,煩心悶亂,脈數沉實。或腎水陰虛,陽熱獨甚,而僵仆卒中。一切暴音不語,(一名失音。)蓄熱內甚,陽厥極深,脈反沉細欲絕。或表之沖和,正氣與邪熱並之於里,則裡熱亢極,陽極似陰,反為寒戰,脈微而絕。或風熱燥甚,客於下焦,而大小便澀滯不通者。或產婦死胎不下,及兩感表裡熱甚,須可下者。

白話文:

三承氣湯

適用於治療傷寒、各種內外科疾病,包括久遠或近期的傷損,症狀包括:

  • 腹脹、口乾咽燥
  • 口渴、胡言亂語
  • 心窩按壓時疼痛
  • 小便赤紅、排尿困難
  • 大便乾結

或濕熱積聚嚴重,導致:

  • 腹瀉
  • 發熱、喘息、咳嗽、胸悶、煩躁
  • 心悸、狂躁、目痛、口腔潰瘍
  • 舌頭腫脹、喉嚨疼痛
  • 癰瘡
  • 陽明胃熱引起發斑疹
  • 脈象沉下,適合用瀉藥治療

對於小兒:

  • 高燒不退
  • 風疹導致手足搐搦
  • 慢性喘息和呼吸困難
  • 結斑疹,顏色呈黑色,陷落
  • 排尿不通
  • 腹脹,危及生命

或發斑疹後:

  • 發熱持續不退
  • 遲遲不結痂
  • 皮膚出現斑紋

患有:

  • 瘡癬長期不癒
  • 餘熱內結,導致各種疹子、堅硬積塊、黃瘦、疼痛

新發或舊有的:

  • 劇烈心痛
  • 中風或中暑導致痰多氣滯
  • 腸道積垢滯留
  • 長期風熱鬱結
  • 暴飲暴食導致腹脹、心煩
  • 脈象數而有力

或腎水陰虛,陽熱過盛,導致:

  • 昏倒、中風

各種原因導致的:

  • 突然失聲(又稱失音)
  • 內熱積聚嚴重,陽氣衰竭,脈象細弱若無
  • 表裡之間沖和不平衡,正氣與邪熱並存於內,導致內熱極盛,陽氣過盛類似陰氣不足,出現寒戰,脈象微弱若無
  • 風熱燥邪嚴重,積聚在下焦,導致大小便不通
  • 產婦胎死腹中,或表裡邪熱過盛,需要用瀉藥治療

大黃(半兩,錦紋),芒硝(半兩),厚朴(半兩,去皮),枳實(半兩),甘草(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內硝,煎二沸,去滓服。

白話文:

取大黃半兩(錦紋的),芒硝半兩,厚朴半兩(去掉皮的),枳實半兩,甘草一兩。

將這些藥材切碎成像麻豆大小,用一碗半的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到只剩下七分水量時,加入芒硝,再煎煮兩次沸騰後,去掉藥渣服用。

十棗湯,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短氣,不惡寒,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兼下水腫腹脹,並酒食積,腸垢積滯,痃癖堅積,蓄熱暴痛,瘧氣久不已。或表之正氣與邪熱並甚於里,熱極似陰,反寒戰。表氣入里,陽厥極深,脈微而絕。並風熱燥甚,結於下焦,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及小兒熱結,乳癖,積熱作發,驚風潮搐,斑疹熱毒,不能了絕者。

白話文:

十棗湯

適用於:

太陽中風,表現為:

  • 腹瀉、嘔吐、呼吸急促
  • 不怕冷,持續出冷汗
  • 發作時有規律
  • 頭痛、心口發硬,牽扯到脅肋下疼痛

兼見:

  • 水腫腹脹
  • 酒食積滯,腸胃積食
  • 痃癖堅積(長期積聚的硬塊)
  • 熱結蓄積,導致暴痛
  • 瘧疾久治不愈

或表裡同時受到邪熱侵襲,熱盛似陰,反而出現寒戰。

表氣侵入體內,陽厥極深,脈搏微弱甚至消失。

風熱燥邪嚴重,結滯於下焦,導致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

以及小兒熱結,乳腺炎,積熱發作,驚風抽搐,斑疹熱毒久治不愈等情況。

大戟,芫花(慢火炒變色。仲景、鄉俗異語。云炒作熬。下凡言熬者,皆乾炒也),甘遂(各等分),

上為末。水一大盞,棗十枚(切開),煮取汁半盞,調半錢匕。實人,每一錢。

白話文:

大戟、芫花(用小火炒到變色。仲景和民間的說法不同,民間把炒叫做熬,以後所有提到「熬」的,都是乾炒)。甘遂(三種藥材等分),

茵陳湯,治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搏,而身發黃疸,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身必發黃。宜茵陳湯調下五苓散。利大小便。

白話文:

茵陳湯

治療: 陽明經內熱非常嚴重,煩躁口渴,熱氣鬱結,體內水液(津液)無法排出,導致濕熱相互作用,身體出現黃疸,但只有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身體一定會發黃。

應採用: 茵陳湯調整體質,再服用五苓散。這可促進大小便排泄。

茵陳(一名山茵陳,一兩,去莖),大黃(半兩),大梔子(七個,色深堅實好者,稍小者,用十個)

白話文:

茵陳(也叫山茵陳,一兩,去掉莖),大黃(半兩),大梔子(七個,顏色深、堅實、質量好的,較小的用十個)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半,慢火熬至一盞,絞汁,溫服,以利為度,甚者,再作。當下如爛魚肚及膿血膠膘等物,及小便多出金色,如皂莢汁。

或見證將發黃,此一劑分作四服,調五苓散三錢。凡治發黃者,無越此法。妙。

白話文:

藥物研磨成芝麻大小,加水二盞半,用小火熬煮至剩下約一杯,榨取藥液,溫熱服用。服用後若有排便順暢的感覺即停止,嚴重時再重複一次。服用後會排出類似煮爛魚肚、膿血凝固的物質,以及大量呈金色的小便,類似皁莢汁的顏色。

桂苓甘露散(一名桂苓白朮散。一方甘草一兩半。),治傷寒、中暑、胃風、飲食,中外一切所傷傳受,濕熱內甚,頭痛口乾,吐瀉煩渴,小便赤澀,大便急痛,濕熱霍亂吐下,腹滿痛悶,及小兒吐瀉驚風。

白話文:

桂苓甘露散(又稱桂苓白朮散。一種處方:甘草一兩半。)

適用症狀:

  • 傷寒、中暑
  • 胃部疾病
  • 食物中毒
  • 內部濕熱過盛
  • 頭痛、口乾
  • 嘔吐、腹瀉、口渴
  • 小便赤黃、澀痛
  • 大便急促疼痛
  • 濕熱引起的霍亂、嘔吐、腹瀉
  • 腹脹、疼痛不適
  • 小兒嘔吐、腹瀉、驚風

茯苓(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白朮(半兩),澤瀉(一兩),桂(半兩,去皮),石膏(二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四兩),豬苓(半兩),

白話文:

茯苓(60克,去皮) 甘草(120克,炙烤過) 白朮(30克) 澤瀉(60克) 桂枝(30克,去皮) 石膏(120克) 寒水石(120克) 滑石(240克) 豬苓(30克)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新水亦得,生薑湯尤良。小兒每服一錢,同上法。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 3 錢,用溫熱的湯水送服,也可以用涼開水送服,用生薑湯送服效果最好。對於兒童,每次服用 1 錢,方法同上。

此藥下神金丸,止瀉利,無不驗也,並解內外諸邪所傷,濕熱。

又一方,卻不用豬苓,或日三服,不計時候。

梔子柏皮湯,治頭微汗,小便利而微發黃者。濕熱相摶微者宜服。

黃柏(半兩),甘草(一分),大梔子(十五個)

上銼如麻豆大,水三盞,煎至一盞,絞汁,分次作一日服之。

白話文:

這藥叫做「下神金丸」,專門止瀉利尿,效果非常顯著,還可以治療內外各種邪氣所造成的傷害,包括濕熱等。

另外還有一種藥方,不用豬苓,一天可以服用三次,不拘時間。

梔子柏皮湯,用於治療頭部微微出汗,小便次數頻繁且顏色微微發黃的症狀。適合濕熱相互糾纏,症狀較輕微的人服用。

藥材:

  • 黃柏(半兩)
  • 甘草(一分)
  • 大梔子(十五個)

將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用水三盞煎煮至一盞,絞取藥汁,分次服用,一日服用完畢。

梔子豉湯,治懊憹煩心,及傷寒不得眠,燥熱怫鬱結內,而氣不宣通,胸滿頭痛,微汗虛煩。

大梔子(七個,銼碎),豆豉(半合。俗言鹽豉。)

白話文:

梔子豉湯

用於治療心神不安,煩悶煩躁,以及傷寒導致失眠,體內悶熱煩躁鬱結,氣機不暢通,胸悶頭痛,微出汗,虛煩。

上銼如麻豆大,先以水二盞煮梔子,至一盞半,內豉,煮至半盞,絞汁,溫服。少氣者,加甘草一分。嘔者,誤以丸藥下之者,加生薑半兩,或用溫湯濯手足,使心胸結熱宣通而已。凡加者,皆用梔子,先煮。得吐,止後服。

白話文:

藥丸研磨成麻豆般大小。先用兩碗水煮梔子,煮到剩一碗半,放入棗子,煮到剩半碗,絞取汁液,溫熱後服用。如果氣息微弱,加甘草一錢。如果嘔吐,誤用丸藥導致,加生薑半兩,或用溫水清洗手腳,讓胸悶氣結得到疏通即可。凡是需要加味的,都用梔子先煮。服用後有嘔吐,等嘔吐停止再服用。

凡用梔子豉湯,皆非吐人之藥。以其燥熱鬱結之甚,而藥頓攻之,不能開通,則發熱而嘔吐。因其嘔吐,發開鬱結,則氣通,津液宣行而已,故不須再服也。

白話文:

使用梔子豉湯的人,本來就不是正在嘔吐的病人。因為梔子豉湯燥熱,鬱結太重,如果用藥物猛烈攻下,無法疏通,就會導致發燒和嘔吐。由於嘔吐,鬱結得以解除,氣機通暢,津液運行,所以不需要再服用藥物了。

大陷胸湯,治汗下之後,不大便五六日,舌乾而渴,日晡潮熱,從心至小腹脹滿而痛不可近,脈當沉緊滑數。或但胸結,則無大段熱,頭微汗出,脈沉澀者,水結也。

大黃(三錢),芒硝(三錢),甘遂末(三字)

白話文:

大陷胸湯

用於治療腹瀉或出汗後,五六天無大便,舌頭乾燥口渴,下午時分潮熱,從心口到小腹脹滿疼痛,無法靠近,脈象沉緊滑數。

如果只有胸悶,沒有明顯的發熱,頭部微微出汗,脈象沉澀,則是水液停滯所致。

上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盞,煎大黃至六分,內硝,再煎一二沸,絞汁,調甘遂一字匕半,溫服。未快利,再服。勢惡不能利,以意加服。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成小顆粒,分成兩份,每份用一大杯水煎煮,將大黃煎煮至剩六成的水量,加入硝石再煎煮一兩沸。過濾取汁,加入半匙甘遂粉,攪拌均勻後溫熱服用。若服後未通便,可再服一份。如果病情嚴重,不通便,可酌量加量服用。

小陷胸湯,治小結胸,心下按之痛,脈浮而滑,無大段熱,表未罷,不可下之,下之即死。小結胸,宜服。

白話文:

小陷胸湯

治療小結胸,按壓心下部位有疼痛,脈象浮滑,沒有明顯發熱,表證尚未完全解除,不能使用瀉下法治療,否則會危及生命。適合治療小結胸的患者服用。

半夏(四錢,湯洗,全用,不銼),生薑(二錢,切),黃連(二錢,銼),栝蔞實(大者,半兩,唯銼其殼,子則不銼,若銼其中子者,非也)

上以水三盞,煮栝蔞汁一盞半,內藥,煮至一盞,絞汁,分兩次溫服。以效。

白話文:

半夏(4錢,用熱水燙洗,全部使用,不要切碎),生薑(2錢,切片),黃連(2錢,切碎),栝蔞實(大的,半兩,只切碎它的外殼,種子不要切碎。如果切碎種子,那就是錯誤的用法)

大陷胸丸,治發熱而下之太早,熱入因作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也。

白話文:

大陷胸丸

治療:

  • 發熱後下瀉過早,導致熱入內臟,形成胸悶憋氣。
  • 脖子僵硬,類似中風的症狀。
  • 使用瀉藥後症狀減輕。

大黃(半兩),芒硝(一分),杏仁(十二個,去皮尖、雙仁,草灰炒變色),葶藶(三錢,微炒)

白話文:

大黃(30克),芒硝(6克),杏仁(12個,去皮尖,用草灰炒至變色),葶藶(15克,稍炒)

上,大黃為末,下葶藶,杵,羅,研杏仁、硝如泥,和彈子大,每服一丸,入甘遂末三字、白蜜半匙,水一盞,煮至半盞,溫服。當一宿許乃下。未利,再服。

白話文:

(上層藥)將大黃研磨成粉末,(下層藥)將葶藶杵碎過篩。將杏仁和硝石研磨成泥,搓成彈珠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加入甘遂粉末三字、白蜜半湯匙,再加水一盞,煮到剩下半盞水。趁溫熱服用,服用後約一晚上會開始瀉下。如果還未瀉出,可以再服用一丸。

梔子厚朴湯,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坐臥不安者。

大梔子(七個),枳實(二錢),厚朴(半兩,去皮,炙)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一盞半煮,絞汁半盞,溫服。

白話文:

梔子厚朴湯,用於治療傷寒病後,出現心煩意亂、腹部脹滿、坐立不安的情況。

使用大梔子七個、枳實二錢、厚朴半兩(去除外皮,炙烤過)。

將這些藥材切成像麻豆般大小,用水一杯半煮煎,煎至剩半杯藥汁,溫熱時服用。

檳榔散,治傷寒陰病,下之太早成痞,心下痞滿而不痛,按之軟虛者。

白話文:

檳榔散

主治: 治療傷寒陰陽互結、下痢過早而形成的痞證。症狀為心窩脹滿不痛,按壓時感覺軟弱空虛。

檳榔,枳殼(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煎黃連湯調下,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檳榔和枳殼各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黃連湯調和後服用,不限時間,溫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傷寒成病痞不已,心腹亦實熱煩滿,或譫妄而脈沉,無他證者。

白話文:

大黃黃連瀉心湯,可以用來治療傷寒造成的腹瀉後,腹痛仍持續,心臟和腹部都有發熱煩悶的感覺,或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但沒有其他明顯的徵兆。

大黃,黃連,黃芩(各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絞汁,分三次溫服。又一法,加生薑一分,甚良。

白話文:

大黃、黃連、黃芩各取等量。

將這些藥材切成像麻豆大小,用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水量,然後絞取藥汁,分三次溫熱服用。另一種方法是再加入一些生薑,效果更好。

黃連解毒湯,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極深,蓄熱內甚,俗妄傳為陰毒者。及汗下吐後,寒涼諸藥不能退熱勢。兩感證同法。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

適應症:

  • 治療傷寒和各種雜病。
  • 高熱煩悶、乾嘔口渴、呻吟喘息、陽氣衰竭、內熱嚴重。
  • 俗稱「陰毒」,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 汗、下、吐後,寒涼藥物無法退熱時。
  • 兩感證(寒熱同時並存)也適用此方劑。

黃連(去須),黃柏,黃芩,大梔子(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稱半兩,水一茶盞,煎至四分,絞去滓,溫服。

白話文:

黃連去掉鬚根,與黃柏、黃芩、大梔子各半兩,

將這些藥材切成像麻豆大小,每次服用時取半兩,用一碗茶的水量來煎煮,煎至剩下約四分之一的量,絞去藥渣,溫熱時服下。

或腹滿嘔吐,或欲作利者,每服加半夏三個(生,全用)、厚朴二錢(銼)、茯苓二錢(去皮,銼),用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半盞,絞汁,溫服,名半夏黃連解毒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脹、嘔吐,或是即將腹瀉的情況,每次服藥時,再加入半夏三個(生的,整顆使用)、厚朴二錢(切碎)、茯苓二錢(去皮,切碎),用水一杯半,生薑三片,煎煮至剩半杯,將藥渣過濾,服用溫熱的藥汁,這稱為「半夏黃連解毒湯」。

白虎湯加減(白虎湯,隨證用。),治傷風自汗,桂枝證,表未解,半入於裡。中暑自汗,脈虛弱。傷寒自汗,脈滑數而實,表裡俱熱。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燥面垢,譫語發黃,厥逆自汗。和解兩感,解頭痛,止自汗,雜病時疫,未瀉發斑,兼豆疱瘡疹伏熱。

知母(一兩半),甘草(一兩,炙),粳米(一合),石膏(四兩,為末)

白話文:

白虎湯加減(白虎湯可以根據證狀加減使用)

適應症:

  • **傷風自汗:**桂枝證,外感未解,邪氣半入於裡。
  • **中暑自汗:**脈搏虛弱。
  • **傷寒自汗:**脈搏滑數而有力,表裡俱熱。
  • **三陽合病:**腹脹、身體沉重、口乾、面部汙垢、胡言亂語、發黃、厥逆(手足逆冷)、自汗。
  • **和解兩感:**緩解風寒、風熱兩感,治療頭痛、自汗。
  • **雜病時疫:**未瀉下而發斑,合併豆狀或皰狀瘡疹,伏熱內蘊。

上銼如麻豆大,抄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候,日三四服。或眩咳嘔者,加半夏半兩、紅皮半兩,每服生薑三片,煎服。

白話文:

上等細碎藥塊約麻豆大小,取五錢,加一杯水,煎煮到剩下六分,去掉渣滓,趁溫熱服用,沒有特別服用的時間,一天服用三次或四次。如果出現眩暈、咳嗽、嘔吐的症狀,可以加入半夏半兩、紅皮半兩,每次服用時加入生薑三片,一同煎服。

傷寒發汗不解,脈浮者,加蒼朮半兩,名蒼朮白虎湯。汗吐下後,煩渴口乾,脈洪大,加人參半兩,名人參白虎湯。

白話文:

如果得了傷寒,使用發汗法治療後症狀沒有緩解,而且脈象浮起,可以加入蒼朮半兩,稱為蒼朮白虎湯。

如果是發汗、嘔吐或瀉下後,仍然口渴舌乾,脈象又大又有力,可以加入人參半兩,稱為人參白虎湯。

賈同知已效方,石膏四兩、知母一兩、甘草一兩。劉庭瑞已效方,知母一兩半、石膏四兩、粳米一合。崔宣武已效方,知母一兩、石膏三兩、甘草一兩半。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粳米二十五粒,煎至六分。未曾下,胃熱發斑,兼痘疱如液,虛瘦,加人參半兩、白朮半兩。

白話文:

賈同知驗證有效的方劑:石膏四兩、知母一兩、甘草一兩。

劉庭瑞驗證有效的方劑:知母一兩半、石膏四兩、粳米一升。

崔宣武驗證有效的方劑:知母一兩、石膏三兩、甘草一兩半。

(以上三方)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放入二十五粒粳米,煎煮至剩六分之一。

如果服用後尚未康復,且出現胃熱伴發斑疹,痘皰如水泡,身體虛瘦,則需要加入人蔘半兩、白朮半兩。

頭疼,加川芎、荊芥各三錢。咳嗽,加半夏三錢、桔梗一兩。恍惚,加人參三錢、茯苓半兩。

白話文:

頭疼,再加川芎、荊芥各三錢(約 9 克)。咳嗽,再加半夏三錢(約 9 克)、桔梗一兩(約 30 克)。神智恍惚,再加人參三錢(約 9 克)、茯苓半兩(約 15 克)。

涼膈散(一名連翹飲子,亦有加減法。),治傷寒表不解,半入於裡,下證未全;下後燥熱怫結於內,煩心懊憹,不得眠,臟腑積熱,煩渴頭昏,唇焦咽燥,喉閉目赤,煩渴,口舌生瘡,咳唾稠黏,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閟結,風熱壅滯,瘡癬發斑,驚風熱極,黑陷將死。

白話文:

涼膈散(又稱連翹飲子,有不同的加減法)

適用於治療傷寒表證未解,半入於裡,下證尚未完全;下後燥熱在內鬱結,煩心懊惱,不得安眠,臟腑積熱,煩渴頭昏,嘴脣乾裂喉嚨乾燥,喉嚨阻塞眼睛發紅,煩渴,口舌生瘡,咳嗽咳出稠黏的痰液,胡言亂語發狂,腸胃乾燥,大便小便不通暢,風熱壅滯,皮膚生瘡發斑,驚風發熱嚴重,牙齒發黑陷落將近死亡。

連翹(一兩),山梔子(半兩),大黃(半兩),薄荷葉(半兩),黃芩(半兩),甘草(一兩半),朴硝(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連翹(50克),山梔子(25克),大黃(25克),薄荷葉(25克),黃芩(25克),甘草(75克),朴硝(6克)

虛實加減:咽喉痛,涎嗽,加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嗽而嘔者,加半夏半兩,每服生薑三片同煎。衄血嘔血,加當歸半兩、芍藥半兩、生地黃一兩。淋者,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去皮)。風眩,加芎半兩、石膏三兩、防風半兩。酒毒,加葛根一兩、荊芥穗半兩、赤芍藥半兩、芎半兩、防風半兩、桔梗半兩。

白話文:

調整用量:

  • **咽喉痛、流口水、咳嗽:**加桔梗 1 兩、荊芥穗半兩。
  • **咳嗽且嘔吐:**加半夏半兩,每次煮藥時加生薑 3 片。
  • **鼻血、嘔血:**加當歸半兩、芍藥半兩、生地黃 1 兩。
  • **小便不利:**加滑石 4 兩、茯苓 1 兩(去掉外皮)。
  • **頭暈目眩:**加川芎半兩、石膏 3 兩、防風半兩。
  • **酒中毒:**加葛根 1 兩、荊芥穗半兩、赤芍藥半兩、川芎半兩、防風半兩、桔梗半兩。

三歲小兒可服七八錢。或惡熱甚,黑陷,腹滿喘急,小便赤澀,而將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氣湯。約以下之,立效。

凡言加者,皆自本方加也,以意加減。退表熱,加益元散,效速。

白話文:

三歲的小孩子可以服七、八錢。如果小孩出現惡熱嚴重、黑便下陷、腹部脹滿、呼吸急促、小便發赤發澀,且將近死亡的情況,可以服用一劑更大量的大承氣湯。幫助小孩拉肚子,症狀立即可見效。

人參石膏湯,治傷寒咳嗽不已,心煩,及風熱頭痛,精神不利,昏憒,宜服。

白話文:

人參石膏湯,適用於以下症狀:

  • 傷寒後咳嗽不止
  • 心煩意亂
  • 風熱頭痛
  • 精神不濟,頭昏腦脹

人參(一錢半),石膏(三兩),芎(半兩),半夏(二錢,去滑),白朮(半兩),茯苓(半兩),甘草(一兩,炙),大梔子(三錢),知母(半兩),黃芩(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人蔘(1.5錢)、石膏(3兩)、赤芍(0.5兩)、半夏(2錢,去滑)、白朮(0.5兩)、茯苓(0.5兩)、甘草(1兩,炙)、大梔子(3錢)、知母(0.5兩)、黃芩(3錢)

崔宣武人參石膏湯,治傷寒頭痛,心煩悶,風熱,並汗後餘熱,自汗多。清頭目,定喘嗽。

白話文:

崔宣武人參石膏湯

功效: 治療傷寒頭痛、心煩悶熱、風熱,以及出汗後餘熱未消、自汗多。

作用: 清涼頭目、止咳定喘。

人參(二錢半),石膏(一兩),芎(二兩),黃芩(二錢),茯苓(三錢),甘草(半兩),防風(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人參二錢半,石膏一兩,川芎二兩,黃芩二錢,茯苓三錢,甘草半兩,防風三錢。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每次取五錢來煎煮,用一盞半的水煎至剩下六分之ㄧ,過濾掉藥渣後,趁溫熱時服用,不限定服藥時間。

雙解散,治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無問自汗、汗後、雜病,但覺不快,便可通解得愈。小兒生瘡疹,使利出快,亦能氣通宣而愈。

益元散(七兩),防風通聖散(七兩),

白話文:

「雙解散」方劑,用於治療因風寒暑濕、飢飽勞倦等因素導致的內外科各種疾病。無論是自發出汗、出汗後,還是其他各種病症,只要感到身體不適,都可以服用此方來緩解症狀。對小兒生瘡疹,本方也能促進瘡疹排出,緩解症狀,使氣血通暢,從而痊癒。

上二藥一處相和,名為雙解散,(益元散方在痢門,通聖散方在風門。)各七兩,攪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蔥白五寸、鹽豉五十粒、生薑三片,煎至一盞,溫服。

白話文:

將上兩種藥材混合在一起,稱為「雙解散」。(益元散的方子記載在「痢門」章節,通聖散的方子記載在「風門」章節。)每種藥材取七兩,均勻攪拌。每次取三錢藥材,加水一盞半,放入五寸長的蔥白、五十顆鹽豉和三片生薑,煎煮至剩餘一盞,溫熱後服用。

白朮散,治傷寒雜病,一切吐瀉、煩渴、霍亂、虛損氣弱,保養衰老,及治酒積嘔噦。

白話文:

白朮散

用於治療傷寒雜病,包括各種嘔吐腹瀉、煩渴、霍亂、氣虛體弱、滋養衰老,以及治療因飲酒過度而產生的嘔吐和噁心。

白朮,茯苓(去皮),人參(各半兩),甘草(一兩半,炙),木香(一分),藿香(半兩),葛根(一兩),

上為末,白湯調下二錢。煩渴者,加滑石二兩。甚者,加薑汁,續續飲之。

白話文:

白朮、茯苓(剝去外皮)、人參(各 30 克),甘草(45 克,經過烘焙)、木香(6 克)、藿香(15 克)、葛根(30 克)

四逆湯,治傷寒表熱未入里,誤以寒藥下之太早,表熱不已,入裡寒,下利不止,因表熱裡寒自利,急以溫里,利止。

又治少陰病,脈沉,下利厥逆,煩渴嘔吐。

白話文:

四逆湯用於治療傷寒表證發熱未轉入裡證,卻誤用寒涼藥物過早瀉下,導致表熱不退,裡證發寒,腹瀉不止。此時症狀是由於表熱裡寒而導致自發性腹瀉,應及時溫暖裡氣,腹瀉才會停止。

甘草(一錢,炙),乾薑(一分),附子(半個,生,去皮臍。附子以半兩者佳,小者力弱,大者性惡,非古方之宜也。不但以美其大者,要知古人之有則也)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絞汁,溫服。

或蓄熱深極,而手足厥冷者,不宜此方,當以下之。

白話文:

甘草(6克,經過烘烤),乾薑(3克),附子(半個,生用且去除外皮與臍帶。如果附子有10克大小較佳,小顆附子藥效較弱,大顆附子藥性太烈,不符合古法的要求。並非只為了看起來漂亮而選擇大顆的,而是要了解古人的用藥準則)

茯苓半夏湯,治傷寒雜病,一切嘔吐,或喘咳、疼痛、痞滿、頭痛者。

白話文:

茯苓半夏湯,用於治療傷寒雜病導致的各種嘔吐症狀,或伴有喘咳、疼痛、消化不良、頭痛等情況。

茯苓(一分,去皮),半夏(一錢),生薑(一分,取汁)

上銼如麻豆大,水一盞,煎至四分,絞汁,下生薑汁,溫服,不計時候。

一方加黃芩一分(去腐)、紅皮一分(去穰),治風痰。

白話文:

茯苓一小份,去皮;半夏一錢;生薑一小份,取汁。

將這些藥材切成像麻豆大小,用水一杯煎煮至剩下四分之一,絞出藥汁,加入生薑汁,溫熱時服用,不限時間。

另一個處方還會加上黃芩一小份,去腐;紅皮一小份,去穰,用來治療風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