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陽厥證

(主諸氣。出《素問·病能論》)

怒狂者,生於陽也,陽勝則氣逆,狂怒上氣,奪食即已。食入陰,善於陽,則平其氣。若陽勝,氣逆多怒。

羚羊角湯,主之:治陽厥,氣逆多怒,而頸脈復動。已食陰養於陽,平其氣。

羚羊角,人參(各三兩),赤茯苓(二兩,去皮),遠志(去心),大黃(炒。各半兩),甘草(一分,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新補,又方,治陽厥,若除煩下氣,鐵落為飲,鐵漿湯飲之,食後並服。

白話文:

陽厥證

(主治各種氣病。出自《素問·病能論》)

因憤怒而發狂的症狀,是由於陽氣過盛所致。陽氣過盛會導致氣機上逆,表現為狂怒、氣往上衝,此時減少進食即可緩解。食物進入體內後,能滋養陰氣,陰氣調和陽氣,則氣機平穩。若陽氣過盛,氣機上逆,容易引發頻繁發怒。

羚羊角湯,主治陽厥證,症狀為氣機上逆、易怒,且頸部脈搏跳動明顯。此方通過飲食滋養陰氣以調和陽氣,使氣機平穩。

組成
羚羊角、人參(各三兩),赤茯苓(二兩,去皮),遠志(去心),大黃(炒,各半兩),甘草(一分,炙)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每次取三錢,加水一盞,煎至八分滿,濾去藥渣,溫服,不限服用時間。

新增補方
另有一方,用於治療陽厥證,可消除煩躁、降氣。以鐵落煮水飲用,或服用鐵漿湯,於飯後一同服用。

2. 息積證

(主心腹。出《素問·奇病論》)

病脅下滿,逆氣不已,氣逆脅下,息而不消,積而不散,氣元在胃,妨飲食。不可針灸,宜導引服藥爾。

白朮丸,治息積,脅下氣逆,妨悶喘息不便,呼吸引痛不已。

白朮,枳實,官桂(各一兩半),人參(二兩),陳皮,桔梗(醋炒),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日三服。

白話文:

息積證

(主要影響心腹部位,出自《素問·奇病論》)

症狀為脅下脹滿,氣逆不止,氣機上衝至脅下,氣息停滯不消,積聚不散,氣滯根源在胃,妨礙飲食。此症不宜針灸治療,適合以導引術配合藥物調理。

白朮丸:治療息積,脅下氣逆,胸悶喘息不暢,呼吸時牽引疼痛持續。

組成與製法
白朮、枳實、官桂(各一兩半),人參(二兩),陳皮、桔梗(醋炒)、甘草(各一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合蜂蜜煉製成丸,每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以溫酒送服,每日三次。

3. 疢觔證

(主肝。出《素問·奇病論》)

人有尺脈數甚,觔急而見,腹必急,數亦為虛,觔見以名耳。

柏子仁散,主之:治疢觔,肝虛生寒,脈數勁急,腹脅痞悶,觔見於外。(《聖惠方》中十五味柏子仁丸亦治。)

柏子仁,茯苓,防風,細辛,白朮,官桂,枳殼,川芎(各三兩),附子,當歸,檳榔(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疢筋證

(與肝臟相關,出自《素問·奇病論》)

若人的尺脈跳動過快,筋脈緊急而顯露於外,腹部必然緊繃。脈象快速也代表虛症,筋脈外露只是症狀的名稱。

柏子仁散,主治疢筋證,因肝虛生寒,脈搏快而緊急,腹部與脅部脹悶不適,筋脈顯露於外。(《聖惠方》中的十五味柏子仁丸也可治療此症。)

藥方組成
柏子仁、茯苓、防風、細辛、白朮、官桂、枳殼、川芎(各三兩),附子、當歸、檳榔(各半兩)。

製法與服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與三片生薑、兩枚紅棗一同煎煮至八分滿,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4. 厥逆頭痛證

(主腎。出《素問·奇病論》)

腎虛犯大寒,頭痛,齒亦痛,痛之甚,數歲不已者是也。以:

天南星丸,主之:治厥逆頭痛,齒痛骨寒,胃脈同腎脈厥逆,頭痛不可忍之。

天南星(炮),硫黃(研),石膏(研),消石(研。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日午、臨臥三時服。

白話文:

厥逆頭痛證

此證主要與腎有關,出自《素問·奇病論》。

腎氣虛弱又受嚴重寒邪侵襲,導致頭痛,牙齒也痛,疼痛劇烈,甚至多年不癒。治療可用:

天南星丸,主治厥逆頭痛、牙痛、骨骼寒冷,以及胃脈與腎脈氣機逆亂所引起的劇烈頭痛。

組成與製法
天南星(炮製)、硫黃(研磨)、石膏(研磨)、消石(研磨,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麵糊調和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以溫酒送服,空腹時、中午及睡前各服一次,每日三次。

5. 膽癉證

(主肝。出《素問·奇病論》)

謀慮不決,膽虛,氣上衝口中,上溢則口苦,是清淨之府,肝濁擾之,氣上溢。

益膽湯,主之:治膽癉,膽虛,熱氣上衝,口中當苦,泄熱不已,臟腑固虛致然。

黃芩(去朽),甘草(炙),人參(各二兩),官桂(一兩),苦參,茯神(各兩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膽癉證

(與肝相關。出自《素問·奇病論》)

因思慮過多而無法決斷,導致膽氣虛弱,氣往上衝至口中,若氣上溢則出現口苦。膽本為清淨之腑,但受肝之濁氣乾擾,使氣上溢。

益膽湯 主治:治療膽癉、膽氣虛弱、熱氣上衝,口中常感苦味,熱邪無法宣洩,臟腑虛弱所致。

藥方組成:
黃芩(去除腐壞部分)、甘草(炙)、人參(各二兩)、官桂(一兩)、苦參、茯神(各一兩半)。

製法與服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煎煮至八分滿,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6. 濡泄證

(主利。出《素問·氣交變大論》)

《內經》云:濕勝則濡泄。《甲乙經》云:寒客生濡,胃泄,如隨氣而下利。

豆蔻散,主之:治濡泄不止,寒客於脾胃,故傷濕而腹痛滑利不止。

肉豆蔻(五個),甘草(炙),厚朴(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一盞調下,食前,白湯亦得。

白話文:

濡洩證

(主要症狀為腹瀉,出自《素問·氣交變大論》)

《內經》提到:濕氣過盛會導致濡洩。《甲乙經》也記載:寒邪侵襲會引發濡洩,胃洩,症狀表現為腹瀉隨氣下行而難以停止。

豆蔻散,主治此症:適用於濡洩不止,因寒邪侵襲脾胃,損傷濕氣而導致腹痛、腹瀉滑利不止。

組成
肉豆蔻(五個)、炙甘草、厚朴(各等分)。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以一杯米湯調服,於飯前服用,亦可用白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