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二 (5)
卷二 (5)
1. 著痹證
(主痹。出《素問·痹論》)
濕氣勝者,為著痹,濕地水氣甚,重著而不去,多汗而濡者。
茯苓川芎湯,主之:治著痹,留注不去,四肢麻,拘攣,浮腫。
赤茯苓,桑白皮,防風,官桂,川芎,麻黃,芍藥,當歸,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棗三枚,同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
如欲出汗,以粥投之。
白話文:
著痹證
濕邪過盛引起的痹症稱為「著痹」,因濕地水氣過重,導致身體沈重、濕滯難除,常伴隨多汗及皮膚濕黏的症狀。
茯苓川芎湯 主治著痹,適用於濕邪停滯不退、四肢麻木、關節拘攣、浮腫等症狀。
藥方組成:
赤茯苓、桑白皮、防風、官桂、川芎、麻黃、芍藥、當歸、炙甘草(以上藥材等量)。
製法與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取二錢,加入兩杯水及三枚紅棗,一同煎煮至剩一杯藥液,濾去藥渣。於空腹時溫熱服用。
附加說明:
若需發汗,服藥後可進食熱粥以助汗出。
2. 周痹證
(主痹。出《靈樞·周痹》)
《黃帝針經》云:在血脈之中,隨上下,本痹不痛今能上下周身,故以名之。
大豆糵散,主之:治周痹,注五臟留滯,胃中結聚。益氣出毒,潤皮毛,補腎氣。
大豆糵(一斤,炒香熟)
上為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空心,加至一錢,日三服。
白話文:
周痹證
這種痹證主要影響血脈,症狀會隨著氣血上下流動而變化。原本的痹證通常不會疼痛,但這種痹證能遍及全身,因此稱為「周痹」。
治療方法可使用大豆糵散,主治周痹,能消除五臟的氣血滯留及胃中的積聚。此方具有益氣解毒、潤澤皮膚、補益腎氣的功效。
配方與用法:
大豆糵(一斤,炒至香熟)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以溫酒調和後服用,空腹時服用。可逐漸增加劑量至一錢,每日服用三次。
3. 胞痹證
(主膀胱。出《素問·痹論》)
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太陽直行,從巔入循於腦,氣下灌於鼻,時出清涕不止。
腎著湯,主之:治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
赤茯苓(去皮),白朮(各四兩),甘草(三兩,炙),乾薑(二兩,炮)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盞,去滓,溫服,日三服。
白話文:
胞痹證
(與膀胱相關,出自《素問·痹論》)
症狀表現為按壓小腹膀胱部位時感到內部疼痛,徬彿被熱水澆灌般灼熱,小便不順暢,同時伴有清鼻涕從鼻中流出。這是因為太陽經的氣血直行向上,從頭頂進入並循行於腦部,氣血下灌至鼻腔,導致清鼻涕持續流出不止。
治療可用腎著湯,主治胞痹導致的小便不利及流清鼻涕的症狀。
藥方組成:
赤茯苓(去皮)、白朮(各四兩),甘草(三兩,炙),乾薑(二兩,炮)。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盞煎煮至剩一盞量,過濾藥渣後溫熱服用,每日三次。
4. 腸痹證
(主痹。出《素問·痹論》)
雖多飲,不得溲,不成大便,糟粕不化,故氣喘急而飧泄。
木香丸,主之:治腸痹,腹㽲痛,時發飧泄,氣不消化,小便秘澀。
木香,白朮,官桂,蕪荑,良薑,訶子皮(各一兩),附子(炮,去皮),厚朴(生薑制),肉豆蔻(各二兩),乾薑(三分),甘草(半兩),
上為末,曲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空心。
白話文:
腸痹證
主要表現為痹症(出自《素問·痹論》)。
即使大量飲水,也難以排尿,且無法正常排便,食物殘渣無法消化,因此會出現氣喘急促和腹瀉(飧洩)。
木香丸 主治:
治療腸痹,腹部絞痛,時常腹瀉,氣滯消化不良,小便不通暢。
藥方組成:
木香、白朮、官桂、蕪荑、良薑、訶子皮(各一兩),附子(炮製,去皮)、厚朴(用生薑炮製)、肉豆蔻(各二兩),乾薑(三分),甘草(半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以薑湯送服,空腹時服用。
5. 熱痹證
(主痹。出《素問·痹論》)
陽氣多,陰氣少,陽熱遭其陰寒,故痹。臟腑熱,煽然而悶也。
升麻湯,主之:治熱痹,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唇口反縱,皮色變,兼諸風皆治。
升麻(三兩),茯神(去皮),人參,防風,犀角(鎊),羚羊角(鎊),羌活(各一兩),官桂(半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二塊(碎)、竹瀝小許,同煎至一盞,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熱痹證
這種病症主要表現為痹證(出自《素問·痹論》)。
當人體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時,陽熱之氣會壓制陰寒之氣,因而形成痹證。臟腑內有熱,導致身體燥熱煩悶。
治療此症可使用升麻湯,主治熱痹,症狀包括肌肉極度發熱、身體感覺像有老鼠爬行、嘴唇外翻鬆弛、皮膚顏色改變,同時也能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病症。
藥方組成:
升麻(三兩)、茯神(去皮)、人參、防風、犀角(研末)、羚羊角(研末)、羌活(各一兩)、官桂(半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兩杯水、兩塊切碎的生薑,以及少量竹瀝,一同煎煮至剩一杯藥液,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6. 白淫證
(主虛勞。出《素問·痿論》)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觔縱,發為觔痿,及為白淫。太過者,白物為淫,隨溲而下,故為勞弱。
秘真丸,主之:治白淫,小便不止,精氣不固,及有餘瀝,或夢寐陰人通泄耳。
龍骨(一兩,另研),訶子皮(五個,用大者),縮砂仁(半兩,去皮),硃砂(一兩,研細,一分為衣)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空心,溫酒下,冷水亦得。不可多服。大便秘,蔥白湯、茶下。
白話文:
白淫證
(此證與虛勞有關,出自《素問·痿論》)
因思慮過度、慾望無法滿足,心神外馳,加上房事過度,導致筋脈鬆弛,形成筋痿,並引發白淫。若病情嚴重,會排出白色濁液,隨小便而下,使人虛弱勞損。
秘真丸 主治:白淫、小便失禁、精氣不固、殘餘滴瀝,或夢中與人交合而遺精。
配方與用法:
龍骨(一兩,另研)、訶子皮(五個,選較大的)、縮砂仁(半兩,去皮)、硃砂(一兩,研細,其中一分用作藥丸外衣)。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麵糊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空腹時以溫酒送服,冷水亦可。切勿過量服用。若大便乾結,可用蔥白湯或茶水送服。
7. 胃脘癰證
(主癰。出《素問·病能論》)
胃脈沉細,陽氣不得下通,寒癰,陽熱聚於胃口,腐壞成膿。
射干湯,主之:治胃脘癰,人迎脈逆而甚,嗽膿血,營衛不流,熱聚胃口成癰。
射干(去毛),梔子仁,赤茯苓(去皮),升麻(各一兩),赤芍藥(一兩半),白朮(半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入地黃汁一合、蜜半合,再煎,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胃脘癰證
(主要症狀為癰瘡,出自《素問·病能論》)
胃脈沈細,陽氣無法向下流通,形成寒性癰瘡。陽熱之氣聚集在胃部入口,導致組織腐壞化膿。
射乾湯 主治:
治療胃脘癰,人迎脈逆亂且嚴重,咳嗽並吐出膿血,營衛之氣停滯不暢,熱邪聚集於胃部入口形成癰瘡。
藥方組成:
射乾(去除絨毛)、梔子仁、赤茯苓(去皮)、升麻(各一兩)、赤芍藥(一兩半)、白朮(半兩)。
製法與服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每次取五錢,加水兩盞,煎煮至剩一盞,過濾藥渣後,加入地黃汁一合、蜂蜜半合,再次煎煮。溫熱服用,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