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傷寒表證

夫傷寒之候,頭項痛,腰脊強,身體拘急,表熱惡寒,不煩躁,無自汗,或頭而痛,肌熱鼻乾,或胸滿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脈浮數而緊者,邪熱在表,皆麻黃湯發汗之證也,或天水散之類,甚佳。

白話文:

傷寒表證:

患傷寒的症狀,包括頭痛、頸項痛、腰背僵硬、全身肌肉拘緊、體表發熱怕冷、不煩躁、沒有自汗,或者只是頭痛、肌肉發熱、鼻子乾燥,或者胸悶氣喘,手腳末端略微冰冷,脈搏浮而數且緊的,都是邪熱在體表的症狀,都可以用麻黃湯發汗治療,或者使用類似天水散的藥物,效果都很好。

2. 傷寒表裡證

傷寒身熱,為熱在表,引飲或小便黃赤,為熱在裡,身熱,渴,或小便黃赤,為表裡俱有熱,身涼不渴,小便清白,為表裡俱無熱。身疼拘急,表熱惡寒,而脈浮者,皆為熱在表也。引飲譫妄,腹滿實痛,發熱,而脈沉者,皆為熱在裡也。胸脅痞痛,或嘔而寒熱往來,脈在肌肉者,邪半在表半在裡也。

白話文:

傷寒表裡證

傷寒發燒,是表層有熱;如果想喝水或小便顏色黃赤,是裡層有熱;發燒、口渴,或者小便顏色黃赤,表示表裡都有熱;身體涼爽不口渴,小便清澈,表示表裡都沒有熱。身體疼痛緊繃,表層發熱惡寒,脈搏浮的,都是表層有熱。想喝水神志不清、肚子脹滿疼痛、發燒,脈搏沉的,都是裡層有熱。胸脅部悶痛,或者嘔吐伴隨寒熱交替,脈搏在肌肉層的,邪氣半在表層半在裡層。

3. 內外傷

始得病,脈便沉,而里病表和者,內傷也。脈浮而表病,里和者,外傷也。病在身體頭面四肢,為表病,在胸腹之內,為里病也。

白話文:

一開始生病,脈象就沉,而裡面的疾病和表面的症狀都存在,這是內傷。脈象浮而表面有病,裡面卻正常,這是外傷。疾病位於身體、頭面、四肢,屬於表證;位於胸腹之內,則屬於裡證。

4. 傷寒論

夫風寒者,百病之始也,是四時八節不正、疫癘之氣。故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冷,乃四時之正氣。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傷耳。

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時而邪氣,是以辛苦之人,一歲之中,病無少長。始自一日巨陽,膀胱受之。巨陽者,三陽之首,故先受之。二日陽明,胃受之。三日少陽,膽受之。未入其臟,可汗之。四日太陰,脾受之。五日少陰,腎受之。

六日厥陰,肝受之。其入藏,可泄之。經云:其未滿三日,汗之而已,其滿三日,泄之而已。故聖人論汗下,大概言之。以脈分別,三四日脈沉伏,亦當下,六七日脈浮滑,亦可汗。

故傷寒傳足經不傳手經,未詳耳。且自人身十二經絡,分布上下手足,各有三陰三陽,稟天地之氣。天樞之上,同天之陽,天樞之下,同地之陰。至真要大論云: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注云:當陰之分,冷病歸之,當陽之分,熱病歸之。

有八節邪氣,所中於人,陽邪為病傳手經,陰邪為病傳足經。其邪自何入?自風池而入,為脊骨兩傍一寸五分,足膀胱經之俞穴。春夏應陽,秋冬應陰。至真要大論云: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涼,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易》云:水流濕,火就燥。熱論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盛不死。太陰陽明論云: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注云:同氣相求耳。又曰: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注云:陽氣炎上,故受風,陰氣潤下,故受濕,蓋同氣相合耳。

故風熱火為陽,寒濕燥為陰。刺熱論云:五臟俱有熱病,肝熱病,左頰先赤,心熱病,顏先赤,脾熱病,鼻先赤,肺熱病,右頰先赤,腎熱病,頤先赤。《甲乙經·熱論》云:有手足太陰熱病,有手足少陰熱病,有手足厥陰熱病。熱論:其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未嘗則傳足經,不傳手經。

麻黃湯,治傷寒,頭痛發熱,體痛惡風,無汗而喘。又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證,仍當發其汗。其人發煩目瞑,必衄,衄者,陽氣重也。

麻黃(一兩半,去節),桂枝(一兩,去皮),甘草(半兩,炙,銼),杏仁(二十枚,浸,去皮尖),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衣覆以取汗。

或濕病,身煩痛,小便自利者,加白朮四分,微汗之。

桂枝湯,治傷寒,發熱惡寒,乾嘔頭痛。太陽中風,陽浮陰弱,解肌。脈浮緊,鼻鳴者。

桂枝(三分,去皮),芍藥(三分),甘草(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三個,煎至七分,不計時候。

小青龍湯,治傷寒表未罷,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利,或小便不利,小腹滿,喘。

麻黃(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三錢),半夏(湯洗),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分),五味子(二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半盞,生薑、棗同煎,不計時候,溫服。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錢。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彈子大。噫者,去麻黃,加附子三錢(炮),以開怫熱結滯。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錢。喘者,去麻黃,加杏仁。

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

瓜蒂散,治傷寒,表證罷,邪熱入里,結於胸中,項不強,腹滿而不能食,四肢微厥,而脈乍緊者,宜以吐之。經云在上者吐之,在下者泄之。

瓜蒂,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香豉半合,(豆豉是也。)水一盞半,煮取汁半盞,調下錢匕。不吐,加服。

五苓湯(五苓散是也。),治傷寒中暑,大汗後,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煩渴,及表裡俱熱,飲水反吐。

(名曰水逆。)或攻表不解,當汗而反下之,利不止,脈浮,表不解,自利。或一切留飲不散,水停心下。並兩感中濕而昏躁,霍亂吐瀉驚風。

豬苓(去皮),茯苓(去皮),白朮(各半兩),桂(一分,去皮),澤瀉(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愈妙。加滑石二兩甚佳。喘嗽煩心,不得眠者,加阿膠半兩(枯)。夏月大暑,新水調服,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