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十四 (4)
卷十四 (4)
1. 小兒門
2. 小兒病總論
《素問》云:身熱惡寒,戰慄驚惑,皆屬熱證,為少陰君火暴。強直,肢緛戾,裡急筋縮也,皆屬風證,為厥陰風木火。
小兒六歲之上,為小兒。十八歲以上,為少年。其六歲以下者,諸經不載,是以乳下嬰兒,有病難治,無可定也。然小兒與大人,不可一例,各異治之。雖小兒誕生,襁褓之後,骨肉脆軟,腸胃細微,可以乳食調和臟腑,乃得平安。肌膚滋潤,筋骨輕嫩,以綿衣之,故生壅滯。內有積熱,熱乘於心,心受邪熱,乃發為驚。驚不止,反為潮搐,則為病也。
大概小兒病者,純陽多熱,冷少,故引《素問》少陰、厥陰證,以小兒病,驚風熱多矣。小兒驚風者,皆由心火暴甚而制金,金不能平木,故風火相搏,而昏冒驚悸潮熱。此證皆謂熱甚而生風,《素問》驚駭驚悸,少陰君火也。
小兒脾疳利瀉者,皆熱甚。急驚,瀉利色多青,為熱證明矣。利色黃者何?為火甚,則水衰而睥土旺,故利色黃也。利色赤紅者,為心火,熱甚深也。利色黑者,為火熱過極,則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五臟皆言熱證,無寒冷證。亦有謂瀉利小便青白不澀,為寒。水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澈清冷,白,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證也。
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黃而澀者,為之熱證。世傳大人小兒吐利霍亂,食乳未及消化,而利尚白,便言論為寒證,誤矣。(向不脈候別之。)仲景邪熱不化谷,豈為寒也!大人也同。
龍腦地黃膏,治小兒急慢驚風,痰涎上潮心胸,天吊,驚悸,喉風,小兒胸膈不利,一切熱毒,大有神驗。如病不已,與分肢散一二服,吐利得快。常服此藥。
川大黃(別搗),甘草(橫紋者,別搗),麝香(一錢,別研),雄黃(水窟者一分,別研),生腦子(一錢,別研)
上五味,各修制了,再入缽內,同研細,煉蜜為膏,油單裹,旋丸如皂子大,化下。如有前病,煎薄荷湯下。如小兒大人睡驚及心神恍惚,煎金銀湯下一丸。常服,新汲水下,大解暑毒。如孕婦人常服,新生男女,永無疾病。如有大人陽毒傷寒,加輕粉二匣子、龍腦少許,水化下一丸,杏核大。小兒看年紀大小加減,服立效。
分肢散,治小兒卒風,大人口眼喎斜,風涎裹心,驚癇天吊,走馬喉痹,急驚,一切風熱等疾。
巴豆(半兩,不出油),川大黃(一兩),朴硝(半兩),
上,大黃為末,後入巴豆、朴硝,一處細研,用油貼起。如有前患,每服半錢,熱茶下。吐下頑涎,立愈。如小兒胸喉驚吊等,先服龍腦地黃膏一服,次服此藥一字,茶下。時上吐下瀉。微瀉,以吐利得快為效。大人半錢,小兒一字,看虛實加減。只是一兩服,見效,不宜常服。如吐瀉不定,以蔥白湯,立止。
白話文:
《小兒病總論》:
《素問》記載:身體發熱卻怕冷、發抖驚慌,都屬於熱證,是少陰君火突然旺盛所致。身體僵硬、四肢蜷曲抽筋、腹部緊繃筋脈拘縮,則屬於風證,是厥陰風木之火引起。
六歲以上稱為「小兒」,十八歲以上稱為「少年」。六歲以下的幼兒,因古代醫書未詳細記載,哺乳期嬰兒患病較難診治,沒有固定治療準則。但小兒與成人體質不同,治療方法也應區別。嬰兒出生後骨骼肌肉柔軟,腸胃功能細弱,需依靠母乳調養臟腑才能健康成長。其皮膚嬌嫩、筋骨未堅,若過度包裹厚衣,容易導致體內積熱。熱邪侵襲心臟,便會引發驚嚇症狀;若驚嚇未平息,進一步轉為抽搐,即形成疾病。
小兒體質多屬「純陽」,熱證居多而寒證較少,因此《素問》中少陰、厥陰證候,多見於小兒的驚風熱症。小兒驚風是因心火突然旺盛壓制肺金,肺金無法制約肝木,導致風火相爭,出現昏迷、驚悸、潮熱等症狀。此類證候皆因熱極生風,《素問》歸類為少陰君火所致。
小兒脾疳腹瀉多屬熱證。急驚風伴隨青色腹瀉,明顯是熱證;若瀉物呈黃色,則是火盛導致腎水虛弱、脾土過旺;紅色瀉物代表心火熾熱;黑色瀉物則是火熱極盛,反現水氣抑制的表現。五臟病症多言熱證,較少寒證。但若腹瀉時小便清長無澀痛、排泄物未消化且顏色未變、嘔吐物腥臭澄澈、體涼不渴、脈搏微弱遲緩,則屬寒證。
若食物未消化但排泄物變色、煩躁口渴、小便赤黃澀痛,即為熱證。民間誤傳大人小孩吐瀉霍亂時,若未消化的乳食排泄物呈白色即屬寒證,此說有誤(過去未以脈象辨別)。張仲景指出邪熱也會導致消化不良,豈能全歸為寒證?成人道理相同。
龍腦地黃膏:主治小兒急慢驚風、痰涎阻塞心胸、天吊(驚風症狀)、驚悸、喉風、胸膈不暢等熱毒病症,效果顯著。若未痊癒,可配合服用「分肢散」一兩劑,促使嘔吐腹瀉排出病邪。平時亦可長期服用此方。
成分與製法:川大黃(另搗)、甘草(橫紋者,另搗)、麝香(一錢,另研)、雄黃(水窟產者一分,另研)、生腦子(一錢,另研)。將五種藥材分別處理後,一同研磨細密,加蜂蜜煉製成膏,油紙包裹,使用時搓成皁莢大小丸劑服用。驚風症狀以薄荷湯送服;小兒或成人睡中驚醒、心神不寧,用金銀花湯送服一丸。平時服用可解暑毒,孕婦長期服用可使新生兒健康無病。成人陽毒傷寒,可加輕粉二匣、少許龍腦,以水化開杏仁大小丸劑服用。小兒依年齡調整劑量,見效迅速。
分肢散:主治小兒急驚風、成人口眼歪斜、痰迷心竅、驚癇天吊、急性喉痹等風熱病症。
成分與用法:巴豆(半兩,不去油)、川大黃(一兩)、朴硝(半兩)。先將大黃磨粉,再加入巴豆、朴硝細研,用油紙密封保存。發病時每次半錢以熱茶送服,催吐瀉下痰涎即癒。小兒若胸喉驚吊,先服一劑龍腦地黃膏,再服此藥一字量(約0.3克),以茶送服。輕微吐瀉以排出病邪為佳,成人半錢、小兒一字量,依體質加減。僅限一兩劑見效,不宜長期服用。若吐瀉過度,以蔥白湯即可止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