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

1. 補養總論

《素問》云: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腎者,少陰也,少陰者,至陰也,至者,為極也。少陰者,冬脈所旺,居北而屬水,為寒,為歸藏,為周密。寒中收引拘縮,寒之用也。其病上下所生水液,澄澈冷清者不濁,其氣寒冷,水穀不消化,吐利清冷,為病則如天氣寒而水自清也。

白話文:

《素問》說:各種因寒冷導致的收縮緊縮,都與腎臟有關。腎臟屬於陰中之陰,陰中之陰就代表極陰。陰中之陰的脈象在冬季最強盛,位於北方,屬水,具有寒冷、歸藏、緻密的特徵。寒冷會導致收縮、緊縮,這是寒性的作用。寒性疾病的症狀:因身體上或下部產生水液,澄澈清冷而不明濁;寒氣造成氣血運行不暢,水穀不能消化;嘔吐、腹瀉的排泄物清冷;總的來說,寒證的症狀類似於天氣寒冷時水自然清澈的現象。

《素問》云:太陽受寒,血凝為瘦。太陰受寒,氣聚為疝。但脈急而寒之象也,急主於痛,故緊急也。《內經》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脈當遲緩,寒毒內郁,洪數為熱,所養心之脈也。寒氣生清,水清就於濕,故以下利清白,此乃腸胃寒,化物失常。

白話文:

《素問》中說:太陽經受寒,血液凝結,變成瘦弱。太陰經受寒,氣體聚集,形成疝氣。但是,脈搏急促而寒冷,也是受寒的表現,急脈主痛,所以緊急。

《內經》中說:脈搏快的話是發熱,慢的話是受寒,陽脈是熱的,陰脈是冷的,脈搏應該是緩慢的,如果寒毒內聚,脈搏就會快而有力,這是因為寒毒會影響滋養心臟的脈絡。

寒氣會產生清陽之氣,而水本清涼,就會化濕,所以會出現腹瀉,排出清白之物,這是腸胃受寒,消化功能異常所致。

熱則壅澀不通。寒勝則火衰,火衰金旺,吐利腥穢,四肢逆冷,堅痞腹滿,屈伸不便,禁固戰慄,謂陰水主之,舒捲不便,診其脈沉伏而遲,病之證也。若身涼不渴而寒,蜷足而臥,惡聞人聲,不欲言,皆陰證也。

白話文:

當體質偏熱時,經脈氣血瘀塞不通。如果寒氣過盛,就導致陽氣衰退,金氣旺盛。於是會出現嘔吐和腹瀉,排出惡臭的穢物,四肢冰冷,腹脹堅硬,身體無法舒展,手腳蜷縮顫抖。這是因為陰寒水氣主導身體,導致筋骨肌肉收縮不便。診察脈象沉伏而遲緩,就是這種疾病的徵兆。

如果身體發涼卻不口渴,蜷縮著腳睡覺,討厭聽人說話,不願意說話,這些都是陰虛證候。

陰陽停則和,偏則病。如陽氣暴絕,陰氣獨勝,則為寒證,陰氣暴絕,陽氣獨勝,則為熱證。經曰:陽勝陰虛,汗之而死,陰勝陽虛,下之而死。若陽實外熱,陰虛內寒,陰實內熱,陰虛外寒,陽實伐其陽,當涼膈散、承氣湯主之,陰實伐其陰,當白朮散、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陰陽平衡則健康,偏向一方則生病。例如:陽氣突然衰竭,陰氣過剩,就會變成寒證;陰氣突然衰竭,陽氣過剩,就會變成熱證。經書上說:陽氣過盛,陰氣虛弱,發汗治療就會死亡;陰氣過盛,陽氣虛弱,攻下治療就會死亡。如果陽氣過盛,外熱,陰氣虛弱,內寒;陰氣過盛,內熱,陽氣虛弱,外寒;陽氣過盛會損害陽氣,應該使用涼膈散、承氣湯治療;陰氣過盛會損害陰氣,應該使用白朮散、四逆湯治療。

論曰:大凡治病,必求標本。受先者為本,次者為標,此為兼證。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也。本病相傳,先治其急。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故病氣為本,受病經絡臟腑謂之標也。

白話文:

醫治疾病一定要找出病因和病症。先發作的是病因,後發作的是病症,這就是兼證。因此,要明白正反的關係,治療方法不拘泥於形式,懂得病因和病症的人,每次診治都能對症下藥;不懂得病因和病症的人,治療就是胡亂行醫。病因是由傳染而來,治療時要先解決致命的危險。六氣是病因,三陰三陽是病症。所以,疾病之氣是病因,疾病侵犯的經絡、臟腑就是病症。

防風當歸飲子,治脾腎真陰損虛,肝心風熱鬱甚,陽勝陰衰,邪氣上逆,上實下虛,怯弱不耐。或表熱而身熱惡寒,或裡熱而躁熱煩渴,或邪熱半在表半在裡,進退出入不已,而為寒熱往來。或表多則惡寒,里多則發熱。或表之陽分陽和,正氣與邪相助,並甚於里,蓄熱極深而外無陽氣,裡熱極甚,陽極似陰而寒戰腹滿煩渴者。或里之陰分不和,正氣反助邪氣,並甚於表,則躁熱煩渴而汗出也。或邪熱壅塞者,或煩熱痛者,或熱結極甚,陽氣不通,而反覺冷痛。或中外熱鬱,煩躁甚,喜涼畏熱者。或熱極悶塞,不得宣通,陽極似陰,中外喜熱,而反畏寒者。或寒鬱胸中而煩渴,熱極甚而腹滿不消者。或一切風熱壅滯,頭目昏眩,暗風眼黑,偏正頭疼,口乾鼻塞,耳鳴及聾,咽嗌不利。或目赤腫痛,口瘡舌痹。或上氣痰嗽,心脅郁痞,腸胃燥澀,小便溺淋閟。或是皮膚瘙癢,手足麻痹。又或筋脈拘急,肢體倦怠。或渾身肌肉跳動,心忪驚悸。或口眼喎斜,語言謇澀。或狂妄昏惑,健忘失志。及或腸胃燥熱怫鬱,而飢不欲食,或濕熱內余,而消穀善飢,然能食而反瘦弱。或誤服燥熱毒藥,及妄食熱物過多,而耗損脾腎,則風熱鬱甚,而多有如此,不必全見也。無問自病及中燥熱毒藥所使者,並宜宣通氣血,調順飲食。久服之舊病除去,新病不生。設虛人常服,補益功驗,自可知矣。

白話文:

防風當歸飲

此方適用於以下症狀:

脾腎陰虛、肝心風熱旺盛 ,導致陽氣過盛、陰氣不足,邪氣上攻,上焦實熱、下焦虛寒,身體虛弱怕冷。

出現熱邪交錯的症狀:

  • 身體發熱伴隨惡寒
  • 內熱發作時煩躁口渴
  • 邪熱時而表露、時而內藏,反覆交替,導致寒熱往來
  • 表熱重則惡寒,內熱重則發燒

陽熱過盛、陰虛嚴重者:

  • 陽氣外虛,內熱嚴重,陽氣似陰,故出現寒戰、腹脹、口渴等症狀

陰分失和、邪氣反助正氣者:

  • 煩躁口渴,並伴有盜汗

邪熱鬱結或疼痛者:

  • 煩熱疼痛
  • 熱結嚴重,陽氣不通,反而感覺寒冷
  • 身心鬱熱煩躁,喜涼怕熱

熱極似寒者:

  • 熱氣堵塞,宣通不暢,陽極似陰,身心喜熱,卻怕冷

其他症狀:

  • 寒氣鬱結胸中,導致煩渴
  • 熱極導致腹滿不消
  • 一切風熱壅滯,引起頭暈目眩、眼前昏黑、一側頭痛、口乾鼻塞、耳鳴耳聾、咽喉不適
  • 眼睛紅腫疼痛、口腔潰瘍、舌頭發麻
  • 咳嗽有痰、心脇脹痛、腸胃乾燥、小便淋漓不通
  • 皮膚瘙癢、手足麻痺
  • 筋脈拘急、四肢乏力
  • 全身肌肉跳動、心慌驚悸
  • 口眼歪斜、言語不清
  • 狂妄糊塗、健忘失志
  • 腸胃燥熱煩悶,食慾不振
  • 濕熱內積,食量大、容易餓,但吃後反倒消瘦
  • 誤服燥熱毒藥或過量食用熱性食物,損耗脾腎,導致風熱鬱結,並出現上述多種症狀,不必全部同時出現。

適用人羣:

  • 因病而虛弱或誤服燥熱毒藥者
  • 需宣通氣血、調整飲食

長期服用功效:

  • 補益身體,消除舊疾,預防新病
  • 虛弱者長期服用,可有效補益

當歸,大黃,柴胡,人參,黃芩,甘草(炙),芍藥(各一兩),滑石(六兩),

上停每服三錢至五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當歸、大黃、柴胡、人參、黃芩、甘草(炒過的)、芍藥(各50公克),滑石(300公克)

雙芝丸,補精氣,填骨髓,壯筋骨,助五臟,調六腑。久服注顏不老。

白話文:

雙芝丸

滋補精氣,填充骨髓,強健筋骨,助益五臟,調理六腑。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容顏不老。

熟乾地黃(焙,取末),石斛(去根,酒炙),五味子(焙),黃耆(銼),肉蓯蓉(酒浸),牛膝(酒浸),杜仲(蜜水浸,炮),菟絲子(酒浸三日,炒),麋鹿角霜(半斤),沉香(三錢),麝香(二錢,研),人參,白茯苓(去皮),覆盆子,乾山藥,木瓜,天麻(酒浸),秦艽(以上各一兩),薏苡仁(二兩,炒)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四十丸,溫酒下,鹽湯、米飲亦可。

白話文:

  • 熟乾地黃(烤乾、磨粉)
  • 石斛(去除根部,用酒烤)
  • 五味子(烤乾)
  • 黃耆(切碎)
  • 肉蓯蓉(泡酒)
  • 牛膝(泡酒)
  • 杜仲(泡蜜水、蒸煮)
  • 菟絲子(泡酒三天、炒乾)
  • 麋鹿角霜(半斤)
  • 沉香(三錢)
  • 麝香(二錢,研磨)
  • 人參
  • 白茯苓(去皮)
  • 覆盆子
  • 乾山藥
  • 木瓜
  • 天麻(泡酒)
  • 秦艽(以上各一兩)
  • 薏苡仁(二兩,炒乾)

凡年五十以上,加入黑附子(以青鹽湯蘸,泡)、鹿角二大對(去頂三指)、硫黃半斤(渾用)。以上用些油,釜中以水同煮,令微沸,勿太急甚,水耗,只旋添溫水,須用水以備添也。煉令角膠汁出盡,其角如霜,以手捻如膩紛,乃盛之。取用,勿令穢汙也。

內固丹,補養腎氣,調和脾臟。壽高者常服,筋骨勁健,渾如壯士。

白話文:

對於五十歲以上的人,將以下材料加入煮劑:

  • 黑附子(用青鹽湯浸泡)
  • 鹿角兩對(去掉頂端三指)
  • 硫磺半斤

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一些油和水,開始煮。輕輕煮沸,不要煮得太急。當水蒸發時,只添加溫水補充。煮到鹿角膠汁完全流出,鹿角變成白色霜狀,用手捏起來像細膩的粉末,就可以盛出來收儲。

取用時,要保持乾淨,避免污染。

肉蓯蓉(酒浸),茴香(炒。各一兩),破故紙,胡蘆巴(炒),巴戟(去心),黑附子(炮),川楝子,胡桃仁(麵炒。各四兩)

白話文:

肉蓯蓉(泡過酒),茴香(炒過,各一兩),破布(撕成紙條),胡蘆巴(炒過),巴戟(去掉種子),黑附子(炮製過),川楝子,胡桃仁(麵粉中炒過,各四兩)

上為末,研胡桃仁為膏,余藥末和勻,酒、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溫酒、鹽湯下,食前。虛者加至五七十丸。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把胡桃仁搗成膏狀,將其他藥末與胡桃仁膏均勻混合,用酒和麵粉糊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10-30丸,用溫酒或鹽湯送服,在餐前服用。體質虛弱者可加至50-70丸。

此藥明目補腎烏髮,進美食,空心。

大補丸,治男子脾腎不足,不問久新者。

白話文:

這個藥可以明目、補腎、使頭髮變黑,增進食慾,空腹時服用。

大補丸,用於治療男性脾腎不足,不分病情新舊。

陳韭子,揀蘿蔔子(以上炒),蕤仁(去皮。各半兩),穿山甲(七片,用酒炙),麝香(少許)

白話文:

韭子、蘿蔔子(以上炒熟)、山棯仁(去皮)。各半兩;穿山甲(七片,用酒烤熟)、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溫酒送下,食前空心。

蛤蚧散,治脾胃氣攻心刺痛者。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製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像櫻桃,每次服用一丸,用溫熱的酒送服,空腹時食用。

蛤蚧散,用於治療由脾胃氣引起的刺痛心症。

蛤蚧(一對,酒炙),乳香,木香,白茯苓(去皮),丁香,茴香(各一錢),穿山甲(二錢,酒炙)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好溫酒調下,空心食前。

金鏁丹,治男子本臟虛冷,夜夢鬼交者。

白話文:

蛤蚧(一對,用酒炙烤),乳香、木香、去皮的白茯苓(各一錢),丁香、茴香(各一錢),穿山甲(二錢,用酒炙烤)

龍骨(水飛),菟絲子(各一兩),破故紙,韭子,澤瀉,牡蠣(各半兩),麝香(少許)

白話文:

龍骨(用清水漂去雜質的),菟絲子(各 30 克),揉皺的紙張,韭子,澤瀉,牡蠣(各 15 克),麝香(少許)

上為末,酒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調中丸,治脾胃虛,止嘔吐,寬利胸膈。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用酒和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籽,每次服用三十粒,用溫酒送服,在空腹時服用,每日三次。

調中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止吐,並能舒緩胸膈不適。

青皮,紅皮(各一兩),大黃(二兩),牽牛(三兩)

白話文:

橘子皮(1 兩),紅花(1 兩),大黃(2 兩),牽牛子(3 兩)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溫水下,空心食前。

水中金丹,治元臟氣虛不足,夢寐陰人,走失精氣。

白話文:

上方製成細末,加水搓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丸,用溫水送服,空腹時食用。

此為水中金丹,用於治療腎氣虛弱不足,夢遺滑精等症狀。

陽起石(研),木香,乳香(研),青鹽(各二分),茴香(炒),骨碎補(炒),杜仲(去皮,生薑汁炙絲盡。各半兩),白龍骨(一兩,緊者,捶碎,絹袋盛,大豆蒸熟,取出,焙乾),黃犬腎(一對,酒一升,煮熟,切作片子,焙,入白茯苓一兩,與腎為末)

上為細末,酒、麵糊和丸,如皂子大,每服二丸,溫酒下,空心。忌房室。

白話文:

將陽起石研磨成粉,加入木香、乳香(研磨成粉)、青鹽(各二分)、炒茴香、炒骨碎補、杜仲(去皮後,用生薑汁炙絲)、白龍骨(一兩,結實的,捶碎,用絹袋裝,用蒸熟的大豆取出,焙乾)、黃犬腎(一對,用一升酒煮熟,切片,焙,加入一兩白茯苓,與腎一起研磨成粉)。

和氣地黃湯,治沉積氣結不散,調養營衛,補順陰陽。常服以代湯茶酒果。

白話文:

和氣地黃湯

治癒氣結鬱結不散的疾病,調理營養和防衛功能,滋補陰陽平衡。可以當作日常飲料或藥茶服用。

木香(一字),揀桂(去皮),茯苓(去皮),白芥子(炒香。各一錢),白朮,乾山藥,川芎,當歸(焙。各一分),桂花,縮砂仁(各半錢),甘草(半兩,炙)

白話文:

木香(1錢)、去皮桂枝(1錢)、去皮茯苓(1錢)、炒香白芥子(1錢)、白朮(0.5錢)、乾山藥(0.5錢)、川芎(0.5錢)、烘焙當歸(0.5錢)、桂花(0.25錢)、縮砂仁(0.25錢)、炙甘草(2.5錢)

上為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用數重油紙或瓷器內密封起。每用,蜜二斤、餳飴一斤,溫好甜水五升,化勻開,抄前藥,並杏仁十枚、(去皮尖,洗淨,炒香焦,捶碎)濕地黃根長約寸許,(切,取汁半盞),溫服。

白話文:

將上方的細末藥粉加入少許麝香,研磨均勻後,用多層油紙或瓷器密封保存。每次使用時,取蜂蜜二斤、麥芽糖一斤,與溫開水五升調和均勻,然後加入密封保存的藥粉,以及十枚杏仁(去皮去尖,洗淨後炒香,搗碎),並加入半盞濕地黃根切片的汁液,溫服。

白朮調中湯,治中寒,痞悶急痛,寒濕相搏,吐瀉腹痛,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穀不化,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本末不經有見陽熱證,其脈遲者是也。此因飲食冷物過多,陰勝陽衰,而為寒也。或冷熱相擊,而反陽氣怫鬱,不能宣散,怫熱內作,以成熱證者,不可亦言為冷。當以脈證別之。夫濕熱吐瀉,常見陽脈,若亡液氣虛,亦能反見諸陰脈也,當以標本之不同別之。或熱證誤服此白朮調中湯,溫藥也能開發,陽氣宣通而愈,別無加害。無問久新,並宜服之。或有口瘡目疾孕婦等吐瀉者,以畏乾薑、官桂,不服。

白話文:

白朮調中湯用於治療體內寒氣,出現胸悶、急痛、寒濕交結、嘔吐腹瀉等症狀。患者吐瀉出的水液清澈冰冷,消化不良,小便清澈無澀感,身體冰冷卻不口渴,雖然有陽熱症狀,但脈搏遲緩。這是由於過量食用寒涼食物導致陰氣過盛,陽氣不足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由於冷熱交替,陽氣郁結不散,導致內熱升發,出現熱證,不能單純認定為寒證。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區分。濕熱引起的嘔吐腹瀉通常表現為陽脈,但如果體液流失過多導致氣虛,也可能出現陰脈。應該根據病情的本末不同來區分。即使是熱證誤服白朮調中湯,溫藥也能促進陽氣宣通而治癒,不會造成傷害。無論病程長短,都適合服用。但如果患者有口瘡、眼疾、孕婦等情況,由於忌諱乾薑和官桂,可以不服用。

白朮,茯苓(去皮),紅皮(去白),澤瀉(各半兩),乾薑(炮),官桂(去皮),縮砂仁,藿香(各一分),甘草(一兩)

白話文:

白朮、茯苓(去皮)、紅皮(去白)、澤瀉(各半兩) 乾薑(經炮製)、官桂(去皮)、縮砂仁、藿香(各一分) 甘草(一兩)

上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下三錢,每日三服。

煉蜜和就,每兩作十丸,名白朮調中丸。小兒一服分三服。

人參白朮散,此方證同調中湯。

白話文:

藥方製作如下:先用白湯將藥材煮成蜜狀,取三錢藥液,每日服三次。將煉好的蜜與藥粉混合,每兩藥粉製成十丸,稱為「白朮調中丸」。小孩服用時,每次服用量分三次服用。此方與調中湯的適用症狀相同。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橘皮,葛根,澤瀉,滑石,霍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妊婦加蒼朮三五片,熱服。

白話文: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橘皮、葛根、澤瀉、滑石、霍香(各取等分)

白朮散,治傷寒下後餘熱,以藥下之太過,胃中虛熱,飲水無力也。當生胃中津液,多服此藥。

白話文:

白朮散

是用來治療傷寒服瀉藥過多,造成胃中虛熱、飲水無力的病症。

這款藥方可以生津止渴,因此需要多服。

人參,白朮,木香,白茯苓,甘草(銼,炙),藿香葉,乾葛(銼。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如飲水者,多煎與之,無時也。

丁香附子散,治脾胃虛弱,胸膈痞結,吐逆不止。

附子(一兩),母丁香(四十九個),生薑(半斤,取自然汁半碗)

白話文:

將人參、白朮、木香、白茯苓、甘草(切碎,炙烤)以及藿香葉和乾葛(切碎,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兩錢,以一杯水煎煮至五分之ㄧ,溫熱服用。若患者像喝水一樣頻繁,可多煎煮一些,隨時服用。此方名為丁香附子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胸膈痞結、嘔吐不止的症狀。方劑中包含附子一兩、母丁香四十九個以及生薑半斤(取其汁液半碗)。

上用附子鑽孔四十九,以丁香䖆上而填內,將生薑汁用文武火熬盡,又用大蘿蔔一個,取一穴子,入附子,又填內,將蘿蔔蓋之,又用文武桑柴火燒,香熟為度。取出,切附子作片子,焙乾,搗為細末。每服一錢,米湯一盞調下,日進三服。

白話文:

取49顆附子,用鑽子鑽孔。用丁香藥材磨粉填入孔洞。再用文武火煮沸生薑汁,直到蒸發殆盡。然後取一個大蘿蔔,挖一個洞,將附子放入,再填滿洞口,蓋上蘿蔔。用文武火燃燒桑柴,以香材熟透為準。取出後,將附子切成片,烘乾,搗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調服,每日服用三帖。

何首烏丸,治男子元臟虛損,填精,發白再黑。

何首烏(半斤),肉蓯蓉(六兩),牛膝(四兩)

白話文:

何首烏丸,治療男性腎臟虛弱損傷,補充精氣,使白髮重新變黑。

藥材包括:何首烏(二百五十克),肉蓯蓉(一百八十克),牛膝(一百二十克)。

上將何首烏半斤,用棗一層隔何首烏,甑內蒸棗軟用,切、焙,同為末,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嚼馬楝子服,酒送,食前,一服加一丸,日三服。至四十丸即止,卻減丸數。效如神,妙!

白話文:

取半斤何首烏,用棗子一層一層地放著何首烏,放入蒸籠裡蒸到棗子變軟,切碎、烘乾,一起磨成粉末。研磨棗肉與粉末混合成藥丸,大小像桐樹籽。每次服用 5-7 粒,嚼碎馬楝子後服用藥丸,並用酒送服,在飯前服用。每次服用增加一粒藥丸,每日服用三次。到達 40 粒藥丸時,停止服用,然後逐步減少服用量。療效顯著,神奇得很!

煨腎丸,治男子腰膝痛,夜多小便者。

川楝子,馬楝花,破故紙,胡蘆巴,茴香(炒。各等分)

上除茴香外,四味酒浸,同為末,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

白話文:

煨腎丸

功效: 治療男子腰膝疼痛、夜間頻尿。

藥材:

  • 川楝子
  • 馬楝花
  • 破故紙
  • 胡蘆巴
  • 茴香(炒,各等份)

製法:

  1. 將川楝子、馬楝花、破故紙、胡蘆巴四味藥材浸泡在酒中。
  2. 將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3. 將麵粉煮成糊狀。
  4. 將藥粉與麵糊混合,搓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 每次服用十至二十丸。
  • 用溫酒送服。
  • 空腹或飯前服用。

神仙楮實丸,治積冷氣衝心胸及背,有蛔蟲疼痛,痔瘻痃癖氣塊,心腹脹滿,兩肋氣急,食不消化,上逆氣奔於心,並疝氣下墜,飲食不得,吐水嘔逆,上氣咳嗽,眼花少力,心虛健忘,冷風遍風等疾。坐則思睡,起則頭眩,男子冷氣,腰痛膝痛,冷痹風頑,陰汗盜汗,夜多小便,泄利,陽道衰弱,婦人月水不通,小便冷痛,赤白帶下,一切冷疾,無問大小。能明目,益力輕身,補髓益精。

白話文:

神仙楮實丸

用於治療積聚的寒氣衝擊胸部和背部,有蛔蟲疼痛,痔瘡、瘻管、痃癖(關節疼痛)、氣滯塊壘,心腹脹滿,兩肋脹痛,飲食不消化,氣往上逆衝擊心臟,以及疝氣下墜,飲食障礙,嘔吐水液,上氣咳嗽,眼花乏力,心虛健忘,冷風遍身等疾病。

服用此藥後,坐著想睡覺,起身頭暈。男性寒氣入體,腰痛膝痛,手腳冰冷麻痺。夜間盜汗,小便次數多,腹瀉,陽氣衰弱。女性月經不通,小便冷痛,赤白帶下。各種寒症,無論輕重。

此藥還能明目,增加力氣,減輕體重,補益骨髓和精氣。

楮實子(一升,涮去泥,微炒),官桂(四兩,去皮),牛膝(半斤,酒浸三日),乾薑(三兩,炮)

白話文:

材料:

  • 楮實子(1 升,洗淨泥土,輕微炒過)
  • 官桂(4 兩,去皮)
  • 牛膝(半斤,用酒浸泡 3 天)
  • 乾薑(3 兩,炮製過)

上為末,酒、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空心食前,鹽湯亦得。

補中丸,治一切氣疾,肚腹涼痛,嘔吐氣逆,不思飲食者。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和麵糊混合製成藥丸,大小像梧桐籽,每次服用二十粒,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也可以用淡鹽水送服。

補中丸,用於治療各種氣血不順的疾病,包括腹部感覺涼且疼痛、噁心嘔吐、氣機逆亂以及食慾不振的情況。

厚朴(生薑炙香),乾薑(炮),源木,白茯苓(去皮),人參,甘草(炙用。各等分),

白話文:

厚朴(用生薑烤焦後) 乾薑(用火烤製) 源木 白茯苓(剝皮) 人參 甘草(烤過使用,每種成分等量)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空心,白湯化下,細嚼亦得。

蓽澄茄丸,治中焦痞塞,氣逆上攻,心腹㽲痛,吐逆。美飲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用煉製的蜂蜜做成丸藥,大小像櫻桃一樣,每次服用一丸,在空腹時用開水送服,也可以細細咀嚼後吞下。

蓽澄茄丸,用於治療中焦阻塞,氣機逆亂上衝,心腹疼痛,以及噁心嘔吐。有助於改善飲食。

蓽澄茄(半兩),良薑(二兩),神麯(炒),青皮(去白),官桂(去皮。各一兩),阿魏(半兩,醋麵裹,煨熟)

上為末,醋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不計時候。

白話文:

荊芥(半兩)、生薑(二兩)、米麴(炒熟)、陳皮(去白色)、桂皮(去皮,各一兩)、阿魏(半兩,裹上醋麵,烘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