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十 (2)
卷十 (2)
1. 諸燥總論
上為末,入縮砂仁三錢,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入蜜少許,再煎三二沸,去滓,食前。食後服消痞丸。
大黃甘草飲子,治男子婦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
大豆(五升,先煮三沸,出淘苦水,再煮),大黃(一兩半),甘草(大粗者四兩,長四指,打碎)
上三味,用井水一桶,將前藥同煮三五時,如稠強水少,更添,豆軟,盛於盆中,故冷,令病人食豆,渴食湯汁,無時候。食盡,如止渴燥,罷,不止,再煮前藥。不三次,病悉愈。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縮砂仁三錢,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碗水煎煮至七分,加入少許蜂蜜,再煎煮兩三滾,去除藥渣,在飯前服用。飯後服用消痞丸。
大黃甘草飲子,可以治療男女各種口渴不止的病症。
準備大豆(五升,先煮開三次,撈出洗去苦水,再煮),大黃(一兩半),甘草(粗大、長約四指的四兩,搗碎)。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一桶井水一起煮三到五個時辰。如果湯汁濃稠或水量減少,就再加水。煮到豆子軟爛後,盛在盆中放涼。讓病人吃豆子,口渴時喝湯汁,沒有時間限制。如果吃完後口渴乾燥的症狀停止,就停止服用。如果沒有停止,就再煮一次之前的藥材。通常不用到三次,病就會完全痊癒。
2. 痢門
3. 泄痢總論
夫痢者,五臟之積濁而不散,或厭冷物,或冒寒暑失飢,不能宣發,或傷冷飽食,或服暖藥過多,鬱而成痢。其病二三日則利為寒,青痢為熱,誤也。今人瘡癤初發,刺開乃血,多日成膿,何為先熱而後寒也。
叔和云:濕多成五泄,腸走若雷奔。愚醫不悟,三日黃者乃熱,青利是寒。《太素》曰:五泄有溏泄、鶩泄、飧泄、濡泄、滑泄也,此乃五泄。五泄者,青是感肝木之象,其色青,赤者,受心火之氣,其色赤,白者,得西方金肺之氣,其色白,黃者,脾土之色,蒼者,土氣之下腎水隨之,其色蒼也。三日蒼曰寒,黃赤熱,其三日非也。
若下利熱極,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者,須下之,以開除濕熱痞閉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積熱也。
益元散,治身熱吐痢,泄瀉腸癖,下痢赤白,癃閉淋痛。利小便,偏主石淋。(乃服金石熱藥多,待為砂石,從小便淋出者也。)蕩胃中積聚寒熱,宣積氣,通九竅六腑,生津液,去留結,消蓄水,止渴寬中,除煩熱心躁,腹脹痛悶。補益五臟,大養脾腎之氣,(此腎水之藏,非為主之府也。)理內傷陰痿,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主癇痓驚悸(其季切,心動貌。)健忘,止煩滿短氣,藏傷咳嗽,飲食不下,肌肉疼痛,並口瘡,牙齒疳蝕。明耳目,壯筋骨,通經脈,和血氣,消水穀,保元真。解百藥酒食邪毒,耐勞役飢渴,宣熱,僻中外諸邪所傷。久服強志輕身,注顏延壽,及解中暑傷寒疫癘,飢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瘟疫傳染,並汗後遺熱勞復諸疾。並解兩感傷寒,能令遍身結滯宣通,氣和而愈,及婦人下乳催生,產後損氣血衰,陰虛熱甚,一切熱證,兼吹奶乳癰。此神驗之仙藥也。唯孕婦不宜服,滑胎也。
砂仁,滑石(各二兩),甘草(炙,四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蜜少許,溫水調下,無蜜亦得。日三服。欲冷飲者,新汲水調下。解利傷寒發熱,蔥白豆豉湯調下四錢。(每服水二盞,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一盞調下。)並三服,效為度。
此藥是寒涼解散鬱熱,若病甚不解,多服此藥無害,但有益而無損。俗惡性寒,兼易得之賤物,而不明《素問》造化之理,故不取《本草》神驗之言,而多不用焉。若以隨證驗之,乃凡人之仙藥也,不可闕之。
傷寒當汗而不可下,當下而不可汗者,且如誤服此藥,則汗出自愈,裡熱便得宣通而愈,或半在裡、半在表,可和解而不可發汗吐下者,若服上藥多愈,亦獲小效。是解散怫鬱,邪熱甚者,小加減涼膈散和解為佳。或人不當汗者,加蒼朮末二分,同蔥白、豉同煎湯調服,甚良。
或孕婦不宜服,以滑石、麻黃、桂枝,要發汗,當即用甘草一兩、蒼朮二兩,同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更加入蔥白五寸、豆豉五十枚,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並三服,取微汗為度。逼毒散,非孕婦可服,太白散加入麻黃二兩(去節),如法煎服,世云神白散。或逼毒散與加麻黃(去節)、蒼朮各等分(稱),《濟眾》云青龍散。
白話文:
泄痢總論
痢疾是五臟積聚濁氣而不散所致,可能是因為吃了生冷食物,或者冒寒受暑、飢餓,導致氣血不能宣通;也可能是因為受寒、飽食,或服用溫熱藥物過多,導致氣機鬱滯而發病。有人認為病程二三日則為寒痢,青色痢疾為熱痢,這是錯誤的。就像人體瘡癘初起時,刺破後流血,多日後才化膿一樣,為何一開始是熱症,後來卻變成寒症呢?
叔和說:濕氣過盛會導致五種泄瀉,腸鳴如雷。愚昧的醫生不明白,三日後大便呈黃色的是熱痢,青色的是寒痢。《太素》記載,五種泄瀉分別是溏瀉、鶩瀉、飧瀉、濡瀉、滑瀉,這五種泄瀉,青色的是肝木之氣,所以呈青色;赤色的是心火之氣,所以呈赤色;白色的是肺金之氣,所以呈白色;黃色的是脾土之氣,所以呈黃色;蒼色的是腎水之氣,所以呈蒼色。三日後大便呈蒼色為寒,黃色或赤色為熱,但三日之說並非絕對準確。
如果下痢伴隨高熱、頻頻腹痛且疼痛劇烈,或久治不愈,各種藥物都無法止瀉的,就需要使用攻下之法,以排出濕熱、痞滿、積滯,使氣機通暢,宜用攻下藥物,兼顧宣洩積熱。
益元散可以治療身熱、吐瀉、泄瀉、腸癖、赤白痢、小便不通、淋痛等症。它能利尿,尤其對石淋有效。(服用金石類溫熱藥物過多,形成砂石,從尿液排出。)它能蕩滌胃中積聚的寒熱,宣通氣機,暢通九竅六腑,生津液,去除瘀結,消水腫,止渴,寬中,消除煩熱心躁、腹脹痛悶等症狀。它能補益五臟,大補脾腎之氣(腎為藏水之處,並非主水之府)。它能治療內傷陰痿、安神定魄,以及五勞七傷、一切虛損。主治癇症、驚悸(心慌不安)、健忘、煩滿短氣、咳嗽、飲食不下、肌肉疼痛、口瘡、牙齒疳蝕等。它能明目益聰、壯筋骨、通經絡、調和氣血、消化食物、保養元氣。能解百藥、酒食、邪毒,耐勞役、飢渴,宣洩熱邪,祛除內外諸邪所傷。長期服用可以增強意志,輕身健體,美容延壽,以及治療中暑、傷寒、瘟疫、飢飽勞損、憂愁思慮、憤怒、瘟疫傳染以及汗後遺熱勞復等諸疾。還能治療兩種傷寒,使全身瘀滯通暢,氣血調和而痊癒,以及婦女催乳、催生、產後損傷氣血、陰虛火旺、一切熱證,以及治療乳癰。此藥是神效的仙藥。唯獨孕婦不宜服用,以免滑胎。
處方:砂仁、滑石(各二兩),炙甘草(四錢)
用法:研末,每次服二錢,加少許蜂蜜,溫水調服,無蜂蜜也可。每日三次。想喝涼的,可以用新汲水調服。治療痢疾、傷寒發熱,可用蔥白豆豉湯調服四錢。(每次用兩盞水,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煎煮取一盞湯調服。)連服三次,見效為度。
此藥性寒涼,能疏散鬱熱,即使病情嚴重,多服此藥也沒有害處,只有益處而無損害。世俗之人認為此藥性寒,且藥物廉價,不明白《素問》中關於造化之理,所以不採信《本草》中關於此藥神效的記載,所以很少使用。如果根據病情驗證,此藥是凡人之仙藥,不可忽視。
傷寒應當發汗而不能攻下,應當攻下而不能發汗者,如果誤服此藥,則汗出而自愈,裡熱得以宣通而愈;或者半表半裡症狀,可以用和解之法而不能發汗或攻下的,服用此藥大多能痊癒,或者也能收到一些療效。此藥能疏散鬱滯,如果邪熱較盛,可以加減涼膈散和解之法。如果病人不適合發汗,可以加蒼朮末二分,與蔥白、豆豉一起煎湯調服,效果很好。
孕婦不宜服用此藥,如果需要發汗,可用滑石、麻黃、桂枝等藥。此時可用甘草一兩、蒼朮二兩,研末,每次服四錢,加水一盞半,再加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煎煮至六分,去渣,溫服,連服三次,微微出汗為度。逼毒散孕婦不可服用,太白散中加入麻黃二兩(去節),按上述方法煎服,世人稱之為神白散。或者逼毒散中加入麻黃(去節)、蒼朮等分,稱之為《濟眾》中記載的青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