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十 (1)
卷十 (1)
1. 卷十
2. 燥門
3. 諸燥總論
燥乾者,今肺之本燥,金受熱化,以成燥澀也。兼火熱,致金衰耗液而損血。鬱而成燥者,由風能勝濕,熱能耗液。故經云風熱火同,陽也,寒濕燥同,陰也。又燥濕,小異也。金燥雖屬秋陰,而其性異於寒濕,而反同於風熱火也。又加大便乾澀,乃大腸受熱,化成燥澀,經云諸澀枯涸。
又如癱瘓中風,皆因火熱耗損血液。玄府閉塞,不能浸潤,金受火鬱,不能發聲,經云肺主聲。肢痛軟戾者,風熱濕相致,而遂以遍枯,語音澀,手足不遂也。然中寒吐瀉,亡液而成燥,亦以鮮矣。亦有寒濕相郁,營衛不能開發貫注,多成偏枯。經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也。
又如胃膈癉熱煩滿,飢不欲食。或癉成消中,善食而瘦。或燥熱鬱甚,而成消渴,多飲而數小便。(或因熱病,或恣酒欲,誤服熱藥,以致脾胃真陰陽損虛,肝心衰弱也。)狂陽心火,燥其三焦,腸胃燥澀怫鬱,而水液不能宣行也,則周身不得潤澤,故瘦悴黃黑也。而燥熱消渴,然雖多飲,亦其水液不能浸潤於腸胃之外,渴不能止而便注,為小便多出。
俗未明,妄為下焦虛冷,誤人多矣。又如周身熱燥怫鬱,故變為雀目或內障,癰疽瘡瘍,上為咳嗽喘,下為痔利。或停積而濕熱內甚,不能傳化者,變為水腫濕脹也。世傳消渴病及消瘦弱,或小便有脂液者,為腎消也。此為三消病也。消渴、消中、消腎,經意但皆熱之所致也。
人參白朮湯,治胃膈癉熱煩滿,飢不欲食,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燥熱鬱甚,而成消渴,多飲而數小便。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郁,頭目昏眩,中風偏枯,酒瘑積毒。一切腸胃燥澀,倦悶壅塞,瘡疥痿痹。並傷寒雜病產後煩渴,氣液不得宣通。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荊芥穗,薄荷,桔梗,知母,澤瀉(各半兩),茯苓(去皮),連翹,栝蔞根,乾葛(各一兩),甘草(三兩),藿香葉,青木香,官桂(各一兩),石膏(四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半斤),
上為細末,每服抄五錢,水一茶盞,入盆硝半兩、生薑三片,煎至半盞,絞汁,入蜜少許,溫服。漸加至十餘錢,得臟腑流利,取效。如常服,以意加減。兼服消痞丸散,以散腸胃結滯。濕熱內甚,自利者,去了大黃、芒硝。
絳雪散,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數者。大有神效。
黃芩,黃丹,漢防己,栝蔞實(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湯漿水調下,臨臥時並進三二服,即止。
人參散,治腎消,善飲而食後數小便溺者。
人參(三錢),白朮,澤瀉,栝蔞,桔梗,梔子,連翹(各半兩),葛根,黃芩,大黃,薄荷,白茯苓(各一兩),甘草(一兩半),石膏(二兩),滑石,寒水石(各三兩),
白話文:
諸燥總論
燥的本質是乾枯,肺臟本身屬燥,金屬性受熱轉化,形成乾燥澀滯的狀態。若兼有火熱,會使肺金衰弱、津液耗損而傷血。鬱結化燥的原因,在於風能勝濕、熱能耗液。因此經典提到:風、熱、火同屬陽性;寒、濕、燥同屬陰性。燥與濕雖有細微差異,但肺金之燥雖歸於秋陰,其性質卻不同於寒濕,反而接近風熱火。
若出現大便乾澀,是因大腸受熱化為燥澀,經典稱此為「諸澀枯涸」。又如癱瘓、中風,皆因火熱耗損血液,玄府閉塞無法滋潤,肺金受火鬱而失聲(經典雲肺主聲音)。肢體疼痛、軟弱或扭曲,是風熱濕交雜所致,進而全身枯槁,言語遲鈍、手足不靈活。至於因中寒吐瀉而亡液致燥的情況較少見,亦有寒濕鬱結、營衛不通,導致半身不遂。經典總結:「諸澀枯涸、乾硬皸裂,皆屬燥症。」
胃膈熱症表現為煩悶飽脹、飢卻不欲食;或熱鬱成「消中」,食多卻消瘦;或燥熱鬱極成消渴,多飲卻頻尿(可能因熱病、酗酒、誤服熱藥,損傷脾胃陰陽,使肝心衰弱)。心火狂躁,灼燒三焦,腸胃燥澀鬱結,水液無法運行,全身失潤而枯瘦暗黃。雖大量飲水,卻因水液無法滋潤腸胃外,仍口渴不止,小便頻多。世人誤解為下焦虛冷,實為謬誤。
全身熱燥鬱結,可能引發雀盲、內障、瘡瘍,上則咳嗽氣喘,下則痔瘡腹瀉;若濕熱積滯無法代謝,則轉為水腫脹滿。消渴病或尿中含脂,俗稱「腎消」,實為三消病(消渴、消中、消腎),皆因熱症所致。
人參白朮湯
主治:胃膈熱症煩悶、飢不欲食,或消中食多消瘦,燥熱鬱結致消渴多尿。兼治陽實陰虛、風熱燥鬱、頭暈目眩、中風偏癱、酒毒積滯、腸胃燥澀、瘡瘍痹痛,及傷寒產後煩渴、氣液不暢。
組成: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荊芥穗、薄荷、桔梗、知母、澤瀉(各半兩),茯苓(去皮)、連翹、栝蔞根、乾葛(各一兩),甘草(三兩),藿香葉、青木香、官桂(各一兩),石膏(四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半斤)。
用法:研末,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芒硝半兩,水煎至半盞,濾汁加蜜溫服。可漸增量至十餘錢,以通利臟腑為效。若濕熱內盛自利者,去大黃、芒硝。
絳雪散
主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頻數,效果顯著。
組成:黃芩、黃丹、漢防己、栝蔞實(等分)。
用法:研末,每服二錢,睡前以湯水送服,連服二至三次即止。
人參散
主治:腎消症,多飲且食後頻尿。
組成:
人參(三錢),白朮、澤瀉、栝蔞、桔梗、梔子、連翹(各半兩),葛根、黃芩、大黃、薄荷、白茯苓(各一兩),甘草(一兩半),石膏(二兩),滑石、寒水石(各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