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1)

1. 卷十一

2. 婦人門

3. 婦人總論

《素問》曰: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指得血而能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臟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氣。然血所通流,則氣亦然也,血氣宣行其中,神自清利,而應機能用矣。故《素問》:氣血,人之神也,不可不謹調護。

然婦人以血藏為基本也。婦人之病,手太陽、足少陰。小腸,心之經絡為表裡,起自任沖之脈,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關元,上至咽喉頤,循面目,過帶脈,貫臍而止。以婦人月水,一月一來如期,謂之月信。其不來,則風熱傷於經血,故血在內不通。或內受邪熱,脾胃虛損,不能飲食。

食既不克,營衛凝澀,肌膚黃燥,面不光澤。或大腸虛,變為下利,流入關元,致絕子嗣。為子藏虛冷勞損,而病帶下,起於胞內。

夫帶下之造化,但分經絡,標本殊異,為病之本氣也。其病所發,正在過帶脈之分,而淋漓以下,故曰帶下也。赤白之說者,無實已。法曰:頭目昏眩,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小便赤色,大便滯澀,皆熱證也。凡白帶下者,亦多有之,為病寒豈能。《素問》:亢則害,承乃制,謂亢過極而反兼勝己之化,制其甚也。

則如火鍊金,熱極則反化為水,及六月熱極,則物反出液而濕潤,材木流津。故肝熱則泣,心熱則汗,脾熱則涎,肺熱則涕,腎熱則唾。

大凡俗論,以煎熱湯,煮極則沸溢,及熱氣里蒸於物,而生津液也。故下部任脈濕熱甚者,津溢湧,而溢以為帶下。見俗醫白帶下者,但依方論,而用辛熱之藥。雖有誤中,致令鬱結熱聚,不能宣通,舊病轉加。世傳誤之久矣。

人參白朮散,治遍身燥濕相摶,玄府緻密,遂令忪悸發渴,飲食減少,不為肌膚。

人參(三錢),白朮(七錢),薄荷(半兩),縮砂仁(三錢),生地黃,茯苓(去皮),甘草(各半兩),黃芩(一錢),滑石(三兩),藿香(三錢半),石膏(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前,日進二三服。

白朮湯,治妊娠血液虛衰,痿弱難以運動,氣滯痹麻,營衛不能通宣,常服養液潤燥,開通結滯,令血昌盛。

白朮(三兩),寒水石,當歸,黃芩,芍藥,人參,石膏,乾葛,防風,縮砂仁,川芎,甘草,茯苓(各一兩),木香(一分),

崔宣武方用白朮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前,日三服。

二氣湯,治月水不調,斷絕不產,面黃肌瘦,顦顇,不美食。燥熱,以柴胡飲子相參服之。

大黃(四兩,別為末,醋一升,慢火熬成膏子),當歸(二兩),白芍藥(二兩),

上為末,以膏子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淡醋湯下,食前,日進三服。如月水不通,加入乾漆三錢(炒出大煙)、沒藥半兩、碙砂三錢(研)、官桂二錢、斑蝥三錢(去翅足,炒熟用。《本草》云:此用熬,不可生用,則吐瀉)。

白話文:

婦人總論

《素問》提到:眼睛得到血液滋養才能看見,耳朵得到血液滋養才能聽見,手指得到血液滋養才能抓握,手掌得到血液滋養才能握緊,雙腳得到血液滋養才能行走,五臟得到血液滋養才能分泌體液,六腑得到血液滋養才能運化氣機。然而,血液流通之處,氣也會隨之運行,血氣通暢運行其中,精神自然清明靈活,身體機能才能正常運作。因此《素問》說:氣血是人的精神根本,必須謹慎調養維護。

婦人以血為根本。婦女的疾病多與手太陽經、足少陰經相關。小腸與心經絡互為表裡,起始於任脈和沖脈,從中極穴下方,向上至陰毛邊緣,沿腹部內側經過關元穴,上行至咽喉和下巴,循行面部,經過帶脈,貫穿肚臍而止。婦女月經每月按時來潮,稱為「月信」。若月經不來,可能是風熱損傷經血,導致血液在體內不通暢;或體內受邪熱影響,脾胃虛弱受損,無法正常飲食。

若飲食不進,營衛之氣凝滯不暢,皮膚會變得枯黃乾燥,面色黯淡無光。若大腸虛弱,可能轉為腹瀉,病氣流入關元穴,導致不孕。子宮虛寒勞損,會引發帶下病,病根在於胞宮。

帶下病的形成,需分辨經絡,標本不同,是病氣的根本來源。其發病部位主要在帶脈區域,濕濁下流,因此稱為「帶下」。關於赤帶、白帶的區分,並無絕對標準。醫理認為:頭暈目眩、口苦舌乾、咽喉不適、小便赤紅、大便不暢,皆屬熱證。白帶患者也常見這些症狀,怎能單純歸因於寒證?《素問》提到:「亢則害,承乃制」,意指過度亢盛反而會轉化為克制自身的變化,以抑制過度之勢。

例如火煉金屬,熱極反而化為水;又如六月酷熱時,物體反而滲出液體而濕潤,木材滲出汁液。因此,肝熱則流淚,心熱則出汗,脾熱則流涎,肺熱則流涕,腎熱則多唾。

一般常理認為,燒煮熱水至極沸會溢出,熱氣蒸騰物體也會產生津液。因此,若下部任脈濕熱過盛,津液外溢,便形成帶下。有些庸醫見白帶患者,僅按方書使用辛熱藥物。雖偶爾誤中病情,卻導致熱邪鬱結不散,無法宣通,反而加重舊病。這種錯誤流傳已久。

人參白朮散
治療全身燥濕相搏,毛孔閉塞,導致心悸口渴、食慾減退、肌肉消瘦。
成分:人參(三錢)、白朮(七錢)、薄荷(半兩)、縮砂仁(三錢)、生地黃、茯苓(去皮)、甘草(各半兩)、黃芩(一錢)、滑石(三兩)、藿香(三錢半)、石膏(一兩)。
製法:研為細末,每次服三錢,加水一碗煎至六分,去渣溫服,飯前服用,每日二至三次。

白朮湯
治療孕婦血虛體弱,肢體痿軟無力,氣滯麻痺,營衛不通。長期服用可滋養津液、潤燥通滯,促進血氣旺盛。
成分:白朮(三兩)、寒水石、當歸、黃芩、芍藥、人參、石膏、乾葛、防風、縮砂仁、川芎、甘草、茯苓(各一兩)、木香(一分)。
(崔宣武方用白朮一兩。)
製法:研為細末,每次服三錢,加水一碗、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渣溫服,飯前服用,每日三次。

二氣湯
治療月經失調、不孕、面黃肌瘦、憔悴、食慾不振。若兼燥熱,可配合柴胡飲子服用。
成分:大黃(四兩,另研末,用醋一升慢火熬成膏)、當歸(二兩)、白芍藥(二兩)。
製法:研末後與膏混合製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二十丸,淡醋湯送服,飯前服用,每日三次。若月經不通,可加乾漆三錢(炒至冒煙)、沒藥半兩、硇砂三錢(研)、官桂二錢、斑蝥三錢(去翅足,炒熟用。《本草》註明:此藥需炮製,不可生用,否則會引發嘔吐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