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六 (2)
卷六 (2)
1. 傷寒門
三一承氣湯,治傷寒雜病,內外所傷,日數遠近,腹滿咽乾,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澀,大便結滯。或濕熱內甚,而為滑泄,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狂顛,目痛口瘡,舌腫喉痹,癰瘍,陽明胃熱發斑,脈沉,可下者。小兒熱極,風驚潮搐,宿喘昏塞,並斑疹黑陷,小便不通,腹滿欲死。或斑疹後熱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紋。瘡癬久不已者,怫熱內成疹癖堅積,黃瘦痛疾。久新卒暴心痛,風痰酒隔,腸垢積滯。久壅風熱,暴傷酒食,煩心悶亂,脈數沉實。或腎水陰虛,陽熱獨甚,而僵仆卒中。一切暴音不語,(一名失音。)蓄熱內甚,陽厥極深,脈反沉細欲絕。或表之沖和,正氣與邪熱並之於里,則裡熱亢極,陽極似陰,反為寒戰,脈微而絕。或風熱燥甚,客於下焦,而大小便澀滯不通者。或產婦死胎不下,及兩感表裡熱甚,須可下者。
大黃(半兩,錦紋),芒硝(半兩),厚朴(半兩,去皮),枳實(半兩),甘草(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內硝,煎二沸,去滓服。
十棗湯,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短氣,不惡寒,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兼下水腫腹脹,並酒食積,腸垢積滯,痃癖堅積,蓄熱暴痛,瘧氣久不已。或表之正氣與邪熱並甚於里,熱極似陰,反寒戰。表氣入里,陽厥極深,脈微而絕。並風熱燥甚,結於下焦,大小便不通,實熱腰痛。及小兒熱結,乳癖,積熱作發,驚風潮搐,斑疹熱毒,不能了絕者。
大戟,芫花(慢火炒變色。仲景、鄉俗異語。云炒作熬。下凡言熬者,皆乾炒也),甘遂(各等分),
上為末。水一大盞,棗十枚(切開),煮取汁半盞,調半錢匕。實人,每一錢。
茵陳湯,治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搏,而身發黃疸,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身必發黃。宜茵陳湯調下五苓散。利大小便。
茵陳(一名山茵陳,一兩,去莖),大黃(半兩),大梔子(七個,色深堅實好者,稍小者,用十個)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半,慢火熬至一盞,絞汁,溫服,以利為度,甚者,再作。當下如爛魚肚及膿血膠膘等物,及小便多出金色,如皂莢汁。
或見證將發黃,此一劑分作四服,調五苓散三錢。凡治發黃者,無越此法。妙。
桂苓甘露散(一名桂苓白朮散。一方甘草一兩半。),治傷寒、中暑、胃風、飲食,中外一切所傷傳受,濕熱內甚,頭痛口乾,吐瀉煩渴,小便赤澀,大便急痛,濕熱霍亂吐下,腹滿痛悶,及小兒吐瀉驚風。
茯苓(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白朮(半兩),澤瀉(一兩),桂(半兩,去皮),石膏(二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四兩),豬苓(半兩),
白話文:
三一承氣湯
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因為外感或內傷引起的各種疾病,無論發病時間長短,只要出現腹部脹滿、咽喉乾燥、煩躁口渴、胡言亂語、心下按壓疼痛、小便赤黃澀痛、大便乾結等症狀,都可以使用。另外,如果體內濕熱過重,導致腹瀉不止,或者熱邪過盛引起喘咳、胸悶、心煩意亂、驚悸、狂躁、眼睛疼痛、口舌生瘡、喉嚨腫痛、癰瘡等症狀,以及陽明胃熱引起的發斑、脈象沉伏,都可以考慮用這個方子來瀉熱。對於小孩因高熱引起的抽搐、哮喘昏迷、斑疹顏色暗沉、小便不通、腹脹危急等情況,或者斑疹發出後熱不退、疹子遲遲不結痂或出現紋路、瘡癬久治不癒等情況,以及體內鬱熱形成疹塊、身體消瘦疼痛等病症,還有新舊突發的心痛、風痰阻隔、酒食積滯、腸垢積聚、久病不癒的風熱、暴飲暴食引起的煩悶不安、脈象沉實有力,甚至腎陰虧虛、陽熱獨盛導致突然昏倒等情況,以及各種突然失音(也叫作瘖啞)等症狀,只要是體內積熱過重、陽厥極深的,導致脈象微細欲絕的,或者表證的邪氣和正氣一起進入體內,導致里熱極盛,陽熱過盛卻出現類似陰證的寒戰、脈象微弱甚至摸不到的情況,以及風熱過盛乾燥,積聚在下焦導致大小便澀滯不通,還有產婦死胎不下、表裡熱邪都很嚴重的情況,都可以使用此方瀉熱。
藥材組成:大黃(半兩,要選擇紋路清晰的)、芒硝(半兩)、厚朴(半兩,要去皮)、枳實(半兩)、甘草(一兩)。
製法及用法:將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七分,加入芒硝,再煮沸兩次,去除藥渣後服用。
十棗湯
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太陽中風引起的腹瀉、嘔吐、呼吸急促、不惡寒反而有汗、出汗無定時、頭痛、心下痞硬、連帶脅下疼痛,同時兼有下肢水腫、腹部脹滿,以及酒食積滯、腸垢積聚、痃癖硬塊、積熱引起的突發疼痛、瘧疾久治不癒等情況。或者表證的正氣和邪熱一起進入體內,導致里熱極盛,陽熱過盛卻出現類似陰證的寒戰,還有表邪進入體內導致陽厥極深、脈象微弱甚至摸不到,以及風熱過盛乾燥,積聚在下焦導致大小便不通、實熱引起的腰痛,還有小孩因熱邪積聚引起的乳癖、積熱發作、驚風抽搐、斑疹熱毒不能完全消退等情況。
藥材組成:大戟、芫花(要用慢火炒至變色,有些地方叫熬,凡是說熬的,都是指乾炒)、甘遂(各等分)。
製法及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一大碗,加入紅棗十枚(切開),煮取半碗汁液,調入藥粉半錢匕服用。如果體質強壯,每次可服用一錢。
茵陳湯
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陽明裡熱極盛,出現煩躁口渴、熱鬱不散、體內濕熱交織,導致全身發黃的黃疸病。這種情況通常表現為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身體必定發黃。適合用茵陳湯調服五苓散來治療,可以利大小便。
藥材組成:茵陳(也叫山茵陳,一兩,要去莖)、大黃(半兩)、大梔子(七個,要選擇顏色深、堅實的,如果個頭小可以用十個)。
製法及用法:將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用水兩碗半,用小火熬至一碗,過濾汁液,溫服,以排便通暢為度,病情嚴重可以再服一次。服藥後應該會排出像腐爛魚肚一樣的物質、膿血粘液等,同時小便也會增多,呈皂莢汁的顏色。
如果看到有出現黃疸的徵兆,此方可分四次服用,每次調服五苓散三錢。凡是治療黃疸的方法,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
桂苓甘露散
(也叫桂苓白朮散,有一個方子是甘草用一兩半)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傷寒、中暑、胃風、飲食不節等各種內外損傷引起的疾病,以及濕熱內盛導致的頭痛、口乾、嘔吐腹瀉、煩躁口渴、小便赤澀、大便急痛、濕熱霍亂吐瀉、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以及小兒吐瀉驚風等情況。
藥材組成:茯苓(一兩,要去皮)、甘草(二兩,要炙烤過)、白朮(半兩)、澤瀉(一兩)、桂(半兩,要去皮)、石膏(二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四兩)、豬苓(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