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2. 積聚門
3. 積聚總論
《素問》曰:積聚、留飲、痞膈、中滿、濕積、霍亂吐下、癥瘕堅硬腹滿,皆太陰濕土,乃脾胃中氣積聚之根也。(積者,不散。聚者,不化。留者,不行。飲者,停滯。痞者,不通。隔者,阻也。中滿者,濕,為積。霍亂吐下,留停,為聚。癥者,徵也。瘕者,假也。)斯疾乃五臟六腑陰陽變化盛衰之制也。
亢則害,承乃制,極則反矣。謂水得燥則消散,而得濕則不消,乃為積飲也。謂人形精神,與營衛血氣津液,出入流通。謂夫腠理閉密,乃為痞也。謂腸胃膈絕,傳化失常,而乃滯也。土主形體,腹滿於中央,乃曰中滿。以傳化失度,故甚則霍亂吐瀉也。症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
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者,亢則害,承乃制也。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其常,故其病未及癥也。
經曰:血不流而滯,故血內凝,而乃瘕也。小腸移熱於大腸,乃為虙瘕。大腸移熱於小腸,謂兩熱相摶,則血溢而為伏瘕。血澀不利,月事沉滯而不行,故行為虙瘕。為虙與伏同,瘕與疝同,為傳寫誤也。世傳冷病,然瘕病亦有熱。或陽氣鬱結,怫熱壅滯,而堅硬不消者,世傳為寒癥瘕也。
或堅痞腹滿急痛,(寒主筋縮,故急主痛。)寒極血凝泣,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堅痞之腹滿,或熱鬱於內,而腹滿堅結,痛不可忍者,皆可為寒。誤矣!誤矣!何不以脈辨之?凡諸疾病,皆有陰陽寒熱,宜推詳之。
五臟六腑,四季皆有積聚。心之積,名曰伏梁,在於臍上,大如臂,上至於心,橫於心下,如屋梁,故曰伏梁。肝之積,名曰賁(音奔。)氣,在左脅下,覆如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痎瘧。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食不為膚肌。
肺之積,名曰息賁,結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為肺癰。腎之積,名曰賁(音奔。)㹠,在於小腹,上至心下,如㹠奔走,往來無定。久不愈,令人喘逆,發為骨痿,少氣乏力。此為五臟之積也。常究斯義,未可悉也。
傳其所勝者,死,傳不勝者,可治。假令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心病傳肺,皆傳所勝,五臟之氣虛,而內外諸邪所侵,故留稽不行,遂成積聚。其脈沉細而微者,是也。
木香三稜丸,治一切氣悶,胸膈痞滿,營衛不和,口吐酸水,嘔逆噁心,飲食不化,肋脅疼痛,無問久新。
青木香,破故紙,茴香,黑牽牛,甘遂,芫花,大戟,荊三稜,蓬莪朮,川楝子,胡蘆巴,巴戟(以上各一兩),巴豆(去皮,不出油,二分),陳米(三合,將巴豆一處,同炒黑),縮砂仁(一兩半),
上件一十五味,用好醋二升,除砂仁、木香,余藥入醋中浸一宿,入鍋煮,醋盡為度,干,為細末,醋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後。加減看虛實,隨湯水下。
白話文:
積聚總論
《素問》記載:積聚、留飲、痞膈、中滿、濕積、霍亂吐瀉、癥瘕堅硬腹滿,這些都是脾胃中氣積聚造成的。積,指氣滯不散;聚,指氣血凝滯不化;留,指運行受阻;飲,指水液停滯;痞,指氣機不通;膈,指氣機阻滯;中滿,指濕邪積聚;霍亂吐瀉,指氣機停滯;癥,指腫塊堅硬;瘕,指腫塊時聚時散。這些疾病都是五臟六腑陰陽盛衰變化所致。
陰陽失衡則會產生疾病,而陰陽的相互制約又可以調節疾病。水遇到乾燥就會消散,遇到潮濕則會停滯不消,形成積飲。人體精神、營衛氣血津液都需要正常運行。如果腠理閉塞,就會導致痞證。如果腸胃功能失常,就會導致氣滯。脾土主導人體形體,腹部脹滿就是中滿。由於傳化失常,嚴重時就會出現霍亂吐瀉。癥,指腹中堅硬的腫塊,按之有硬感。
水性柔順,但為何會變得堅硬如石?這是因為陰陽失衡導致的。瘕,指腹部腫塊時聚時散,沒有規律,病情比癥輕。
經書記載:血液運行不暢,就會凝滯成瘕。小腸熱邪移至大腸,形成虙瘕;大腸熱邪移至小腸,兩者熱邪交結,就會形成伏瘕。血液瘀滯,月經不通,也會形成虙瘕。虙瘕與伏瘕,瘕與疝氣,是古籍傳抄錯誤造成的。民間多認為瘕證是寒證,但其實也有熱證。陽氣鬱結,熱邪壅滯,導致腫塊堅硬不消,也被誤認為是寒證。
腹部堅硬痞滿,疼痛劇烈(寒邪會導致筋脈收縮,所以疼痛劇烈),寒邪極盛導致血凝,反而被脾土所制約,所以出現腹部堅硬痞滿。或者體內熱邪鬱結,導致腹部堅硬脹滿,疼痛難忍,也都被誤認為是寒證。這些都是錯誤的!應該根據脈象辨證。所有疾病都有陰陽寒熱之分,應仔細推敲。
五臟六腑,四季都會出現積聚。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位於臍上,大如臂膀,向上達於心臟,橫過心臟下方,形狀像屋樑,故稱伏梁。肝臟的積聚稱為賁氣,位於左脅下,形狀像覆蓋的杯子,有頭有尾。久治不愈,會導致瘧疾。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位於胃脘部,形狀像覆蓋的杯子。久治不愈,會導致四肢乏力,黃疸,營養不良。
肺臟的積聚稱為息賁,位於右脅下,形狀像覆蓋的杯子。久治不愈,會導致寒熱往來,咳嗽氣喘,甚至肺癰。腎臟的積聚稱為賁㹠,位於小腹部,向上達於心臟下方,像奔走的兔子一樣,位置不定。久治不愈,會導致喘逆,骨痿,氣虛乏力。這些是五臟積聚的表現。這些道理需要深入研究,並非一下子就能完全理解。
疾病傳至它所克制的臟腑則危及生命,傳至不克制的臟腑則可治癒。例如肺病傳至肝臟,肝病傳至脾臟,脾臟傳至腎臟,腎臟傳至心臟,心臟傳至肺臟,這些都是傳至所克制的臟腑,五臟之氣虛弱,又受外邪侵襲,就會導致氣機停滯,形成積聚。其脈象沉細而微弱,就是這種情況。
木香三稜丸,治療一切氣悶,胸膈痞滿,營衛不和,口吐酸水,嘔逆噁心,飲食不化,肋脅疼痛等症狀,無論病程長短。
組成:青木香、破故紙、茴香、黑牽牛、甘遂、芫花、大戟、荊三稜、蓬莪朮、川楝子、胡蘆巴、巴戟(各一兩),巴豆(去皮,不榨油,二分),陳米(三合,與巴豆一起炒黑),縮砂仁(一兩半)。
用法:以上十五味藥材,用好醋二升,除了砂仁、木香,其餘藥材浸泡一夜,然後煮,直至醋煮乾,研成細末,用醋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五至七丸,飯後服用。根據虛實情況加減藥量,用水或湯藥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