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六 (5)
卷六 (5)
1. 傷寒門
三歲小兒可服七八錢。或惡熱甚,黑陷,腹滿喘急,小便赤澀,而將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氣湯。約以下之,立效。
凡言加者,皆自本方加也,以意加減。退表熱,加益元散,效速。
人參石膏湯,治傷寒咳嗽不已,心煩,及風熱頭痛,精神不利,昏憒,宜服。
人參(一錢半),石膏(三兩),芎(半兩),半夏(二錢,去滑),白朮(半兩),茯苓(半兩),甘草(一兩,炙),大梔子(三錢),知母(半兩),黃芩(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崔宣武人參石膏湯,治傷寒頭痛,心煩悶,風熱,並汗後餘熱,自汗多。清頭目,定喘嗽。
人參(二錢半),石膏(一兩),芎(二兩),黃芩(二錢),茯苓(三錢),甘草(半兩),防風(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雙解散,治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無問自汗、汗後、雜病,但覺不快,便可通解得愈。小兒生瘡疹,使利出快,亦能氣通宣而愈。
益元散(七兩),防風通聖散(七兩),
上二藥一處相和,名為雙解散,(益元散方在痢門,通聖散方在風門。)各七兩,攪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蔥白五寸、鹽豉五十粒、生薑三片,煎至一盞,溫服。
白朮散,治傷寒雜病,一切吐瀉、煩渴、霍亂、虛損氣弱,保養衰老,及治酒積嘔噦。
白朮,茯苓(去皮),人參(各半兩),甘草(一兩半,炙),木香(一分),藿香(半兩),葛根(一兩),
上為末,白湯調下二錢。煩渴者,加滑石二兩。甚者,加薑汁,續續飲之。
四逆湯,治傷寒表熱未入里,誤以寒藥下之太早,表熱不已,入裡寒,下利不止,因表熱裡寒自利,急以溫里,利止。
又治少陰病,脈沉,下利厥逆,煩渴嘔吐。
甘草(一錢,炙),乾薑(一分),附子(半個,生,去皮臍。附子以半兩者佳,小者力弱,大者性惡,非古方之宜也。不但以美其大者,要知古人之有則也)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絞汁,溫服。
或蓄熱深極,而手足厥冷者,不宜此方,當以下之。
茯苓半夏湯,治傷寒雜病,一切嘔吐,或喘咳、疼痛、痞滿、頭痛者。
茯苓(一分,去皮),半夏(一錢),生薑(一分,取汁)
上銼如麻豆大,水一盞,煎至四分,絞汁,下生薑汁,溫服,不計時候。
一方加黃芩一分(去腐)、紅皮一分(去穰),治風痰。
白話文:
傷寒門
三歲小孩可服用七八錢。若發熱嚴重、皮膚泛黑凹陷、腹部脹滿、喘息急促、小便赤紅不暢,甚至瀕臨死亡者,此方劑需再加大承氣湯,以瀉下法迅速見效。
凡提到「加藥」,皆以原方劑為基礎增減。若要退表熱,可加益元散,效果更速。
人參石膏湯:治療傷寒後咳嗽不止、心煩,以及風熱頭痛、精神昏沈、意識不清者,宜服用。
人參(一錢半)、石膏(三兩)、川芎(半兩)、半夏(二錢,去滑)、白朮(半兩)、茯苓(半兩)、甘草(一兩,炙)、大梔子(三錢)、知母(半兩)、黃芩(三錢)。
將以上藥材研末,每次取一錢,加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渣後溫服。
崔宣武人參石膏湯:治療傷寒頭痛、心煩鬱悶、風熱,以及發汗後餘熱未消、自汗多者,可清頭目、止咳喘。
人參(二錢半)、石膏(一兩)、川芎(二兩)、黃芩(二錢)、茯苓(三錢)、甘草(半兩)、防風(三錢)。
將藥材研為細末,每次五錢,加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渣後溫服,不限時辰。
雙解散:治療因風寒暑濕、饑飽勞累或內外邪氣所傷,不論自汗、發汗後或雜症,只要感覺不適,都可服用此方疏通緩解。小兒生瘡疹時,服用能促進疹毒排出,加速痊癒。
益元散(七兩)、防風通聖散(七兩)。
將兩藥混合,名為雙解散,每次三錢,加水一盞半、蔥白五寸、鹽豉五十粒、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後溫服。
白朮散:治療傷寒或雜病引起的吐瀉、煩渴、霍亂、體虛氣弱,能調理衰老者體質,亦治酒積嘔吐。
白朮、茯苓(去皮)、人參(各半兩)、甘草(一兩半,炙)、木香(一分)、藿香(半兩)、葛根(一兩)。
研末後以熱水送服二錢。煩渴者加滑石二兩,嚴重者加薑汁,持續飲用。
四逆湯:治療傷寒時表熱未入裡,卻誤用寒藥過早攻下,導致表熱不退、轉為裡寒而腹瀉不止者,應立即溫裡止瀉。另治少陰病,脈沈、腹瀉、四肢冰冷、煩渴嘔吐。
甘草(一錢,炙)、乾薑(一分)、附子(半個,生,去皮臍)。
將藥材切碎,加水二盞煎至一盞,濾汁溫服。
若體內熱邪深重而手足冰冷者,不宜此方,應改用瀉下法治療。
茯苓半夏湯:治療傷寒或雜病引起的嘔吐,或伴隨咳喘、疼痛、胸悶、頭痛者。
茯苓(一分,去皮)、半夏(一錢)、生薑(一分,取汁)。
將藥材切碎,加水一盞煎至四分,濾汁後加入生薑汁,溫服,不限時辰。
另有一方加黃芩一分(去腐)、陳皮一分(去瓤),專治風痰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