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二 (4)
卷二 (4)
1. 陽厥證
(主諸氣。出《素問·病能論》)
怒狂者,生於陽也,陽勝則氣逆,狂怒上氣,奪食即已。食入陰,善於陽,則平其氣。若陽勝,氣逆多怒。
羚羊角湯,主之:治陽厥,氣逆多怒,而頸脈復動。已食陰養於陽,平其氣。
羚羊角,人參(各三兩),赤茯苓(二兩,去皮),遠志(去心),大黃(炒。各半兩),甘草(一分,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新補,又方,治陽厥,若除煩下氣,鐵落為飲,鐵漿湯飲之,食後並服。
白話文:
陽厥證是指因陽氣盛而引起的疾病。盛怒狂躁,皆因陽氣過盛所致。陽氣過盛則氣機逆亂,導致狂怒,氣往上衝,吃不下東西。食物進入體內滋養陰氣,陰平則陽平,就能使氣機平和。如果陽氣繼續過盛,氣機逆亂,則會經常發怒。
羚羊角湯主治陽厥,症狀為氣逆、多怒、頸脈跳動。此方能滋陰養陽,使氣機平和。
方劑組成:羚羊角、人參(各三兩)、赤茯苓(二兩,去皮)、遠志(去心)、大黃(炒,各半兩)、甘草(一分,炙)。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八分,過濾藥渣,溫服,不限時間。
另有一方,也用於治療陽厥,若兼見煩躁、氣機下陷,可用鐵落(一種礦物藥)煎湯服用,飯後服用。
2. 息積證
(主心腹。出《素問·奇病論》)
病脅下滿,逆氣不已,氣逆脅下,息而不消,積而不散,氣元在胃,妨飲食。不可針灸,宜導引服藥爾。
白朮丸,治息積,脅下氣逆,妨悶喘息不便,呼吸引痛不已。
白朮,枳實,官桂(各一兩半),人參(二兩),陳皮,桔梗(醋炒),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日三服。
白話文:
息積證主要症狀是心腹部脹滿,氣逆上衝,停滯於脅肋下,呼吸不暢,積聚不散,氣滯於胃部,影響飲食。禁止針灸,應以導引和服藥治療。
白朮丸可以治療息積證,症狀包括脅肋下氣逆,胸悶喘息,呼吸困難,吸氣時疼痛難忍。
處方:白朮、枳實、官桂各一兩半,人參二兩,陳皮、桔梗(醋炒)、甘草各一錢。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溫酒送服,一天三次。
3. 疢觔證
(主肝。出《素問·奇病論》)
人有尺脈數甚,觔急而見,腹必急,數亦為虛,觔見以名耳。
柏子仁散,主之:治疢觔,肝虛生寒,脈數勁急,腹脅痞悶,觔見於外。(《聖惠方》中十五味柏子仁丸亦治。)
柏子仁,茯苓,防風,細辛,白朮,官桂,枳殼,川芎(各三兩),附子,當歸,檳榔(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疢筋證是指肝臟病變導致的症狀。患者脈搏快速而有力,肌肉緊繃,腹部也感到緊繃不適,脈象雖快卻反映體虛,症狀以肌肉緊繃為顯著特徵。
柏子仁散可用於治療此症:適用於肝虛寒導致的疢筋,症狀包括脈搏快速有力、腹部及脅肋部脹滿不適,肌肉緊繃。十五味柏子仁丸(出自《聖惠方》)也有同樣療效。
柏子仁、茯苓、防風、細辛、白朮、官桂、枳殼、川芎各三兩,附子、當歸、檳榔各半兩,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約三百毫升,生薑三片、大棗兩枚同煎,煎至八分滿,過濾藥渣,溫服,不限時間。
4. 厥逆頭痛證
(主腎。出《素問·奇病論》)
腎虛犯大寒,頭痛,齒亦痛,痛之甚,數歲不已者是也。以:
天南星丸,主之:治厥逆頭痛,齒痛骨寒,胃脈同腎脈厥逆,頭痛不可忍之。
天南星(炮),硫黃(研),石膏(研),消石(研。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日午、臨臥三時服。
白話文:
厥逆頭痛,是腎臟虛弱,受寒邪侵犯所致。頭痛劇烈,牙齒也痛,甚至痛上數年不愈。治療方法是用天南星丸。此丸主治厥逆頭痛、牙痛、骨寒,以及胃經與腎經氣血逆亂導致的劇烈頭痛。藥方組成:炮製過的天南星、研磨過的硫磺、研磨過的石膏、研磨過的消石,各等份混合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溫酒送服,每日空腹、中午、睡前三次服用。
5. 膽癉證
(主肝。出《素問·奇病論》)
謀慮不決,膽虛,氣上衝口中,上溢則口苦,是清淨之府,肝濁擾之,氣上溢。
益膽湯,主之:治膽癉,膽虛,熱氣上衝,口中當苦,泄熱不已,臟腑固虛致然。
黃芩(去朽),甘草(炙),人參(各二兩),官桂(一兩),苦參,茯神(各兩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膽癉證是指因膽虛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與肝臟功能失調有關。症狀表現為優柔寡斷,膽氣不足,氣往上衝,衝到口中,導致口苦。這是因為膽為清淨之府,肝臟的濁氣擾亂了膽的正常功能,導致氣體上衝。
益膽湯可以治療此症。此方用於治療膽癉,膽虛,熱氣上衝,口苦,以及因臟腑虛弱而導致的持續發熱等症狀。
藥方組成:黃芩(去腐朽部分)、炙甘草、人參(各二兩)、官桂(一兩)、苦參、茯神(各一兩半)。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約9克),用一杯水煎煮至八分滿,過濾藥渣後溫服,不限服用時間。
6. 濡泄證
(主利。出《素問·氣交變大論》)
《內經》云:濕勝則濡泄。《甲乙經》云:寒客生濡,胃泄,如隨氣而下利。
豆蔻散,主之:治濡泄不止,寒客於脾胃,故傷濕而腹痛滑利不止。
肉豆蔻(五個),甘草(炙),厚朴(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一盞調下,食前,白湯亦得。
白話文:
濡泄證是指小便失禁或頻繁的病症。《內經》記載,濕邪過盛就會導致濡泄。《甲乙經》則指出,寒邪入侵身體,會引起小便失禁或腹瀉,如同氣機隨意下行一般。
豆蔻散可以治療小便失禁或腹瀉不止的情況,這是因為寒邪侵犯脾胃,導致濕邪傷脾而腹痛、腹瀉不止。
藥方組成:肉豆蔻五個,炙甘草、厚朴各等份。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一碗調服,飯前服用,也可以用白開水送服。
7. 鶩溏證
(主利。出《素問·氣交變大論》)
脾虛風冷,陰盛,糟粕不化,大便黃黑如鶩溏,或大腸有寒也。
吳茱萸丸,治鶩溏,瀉泄不止,脾虛胃弱,大腸有寒,大便青黑或黃,利下。
吳茱萸(湯洗,炒),乾薑,赤石脂,陳曲(炒熟),當歸(焙),厚朴(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空心服。
白話文:
鶩溏證是指脾胃虛弱,受寒邪影響,導致大便稀溏,顏色發黑或發黃,且排便次數頻繁。 這是因為脾氣虛弱,不能正常運化水濕和糟粕,加上寒邪阻礙,造成大腸功能紊亂。
吳茱萸丸可以治療這種症狀,適用於脾胃虛弱、大腸受寒、腹瀉不止,大便顏色青黑或黃色等情況。 藥方中包含吳茱萸、乾薑、赤石脂、陳曲、當歸和厚朴,這些藥材共同作用於溫中散寒、健脾止瀉。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