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陽厥證

(主諸氣。出《素問·病能論》)

怒狂者,生於陽也,陽勝則氣逆,狂怒上氣,奪食即已。食入陰,善於陽,則平其氣。若陽勝,氣逆多怒。

白話文:

(主管各種氣的調節。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病能論》)

怒氣狂躁的情況是由陽氣過剩引起的,當陽氣過旺時,氣會上逆,表現為狂躁和易怒,甚至影響呼吸。如果停止進食,症狀就會減輕。飲食進入人體後,陰性食物有助於平衡過剩的陽氣,從而使氣平和。但如果仍然是陽氣佔優,氣仍會上逆,並且容易生怒。

羚羊角湯,主之:治陽厥,氣逆多怒,而頸脈復動。已食陰養於陽,平其氣。

白話文:

羚羊角湯

主治: 陽厥症,氣逆容易生氣,頸動脈還跳動。已經進食,陰陽失去平衡,調節氣血。

羚羊角,人參(各三兩),赤茯苓(二兩,去皮),遠志(去心),大黃(炒。各半兩),甘草(一分,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羚羊角、人參(各15克),赤茯苓(10克,剝皮),遠志(去心),大黃(炒過,各2.5克),甘草(炙過,5克)

新補,又方,治陽厥,若除煩下氣,鐵落為飲,鐵漿湯飲之,食後並服。

白話文:

新增的一個方劑,可以治療陽厥證,症狀包括心煩、氣機不暢通,口渴、喝水立即嘔吐,稱為鐵落為飲。此時,可以飲用鐵漿湯,並在飯後服用。

2. 息積證

(主心腹。出《素問·奇病論》)

病脅下滿,逆氣不已,氣逆脅下,息而不消,積而不散,氣元在胃,妨飲食。不可針灸,宜導引服藥爾。

白朮丸,治息積,脅下氣逆,妨悶喘息不便,呼吸引痛不已。

白話文:

病人感到肋骨下方脹滿,逆氣不停,氣逆上衝至肋骨下方,呼吸不順暢,積聚不散,病根在胃,影響飲食。不可針灸,適合導引服藥。白朮丸可以治療呼吸積滯、肋骨下方氣逆、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呼吸疼痛等症状。

白朮,枳實,官桂(各一兩半),人參(二兩),陳皮,桔梗(醋炒),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日三服。

白話文:

白朮、枳實、肉桂(各 30 克) 人參(60 克) 陳皮、桔梗(用醋炒過)、甘草(各 15 克)

3. 疢觔證

(主肝。出《素問·奇病論》)

人有尺脈數甚,觔急而見,腹必急,數亦為虛,觔見以名耳。

白話文:

人的尺脈跳動非常快,而且強勁而明顯,腹部一定會感到緊繃。脈搏快速也表示體內有虛弱的情況,強勁而明顯的脈象只是命名上的說法而已。

柏子仁散,主之:治疢觔,肝虛生寒,脈數勁急,腹脅痞悶,觔見於外。(《聖惠方》中十五味柏子仁丸亦治。)

白話文:

柏子仁散

功效: 治療抽搐,肝氣虛弱導致的寒症,脈搏快速且有力,腹部和肋部脹悶,筋脈從皮膚表面凸顯。(《聖惠方》中的柏子仁丸也能治療此症。)

柏子仁,茯苓,防風,細辛,白朮,官桂,枳殼,川芎(各三兩),附子,當歸,檳榔(各半兩),

白話文:

白果仁、茯苓、防風、細辛、白朮、桂枝、枳殼、川芎(各150克) 附子、當歸、檳榔(各25克)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半,新鮮生薑三片、紅棗兩顆,一起煮到水剩八分滿,濾掉渣滓,趁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4. 厥逆頭痛證

(主腎。出《素問·奇病論》)

腎虛犯大寒,頭痛,齒亦痛,痛之甚,數歲不已者是也。以:

白話文:

(主管腎臟。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

腎虛又遭受嚴寒侵襲,會出現頭痛,牙齒也痛,疼痛非常嚴重,幾年都不見好轉。因此:

天南星丸,主之:治厥逆頭痛,齒痛骨寒,胃脈同腎脈厥逆,頭痛不可忍之。

白話文:

天南星丸的功效:

治療暈厥、頭痛、牙痛、骨頭寒冷、胃脈和腎脈出現暈厥、疼痛難忍的症狀。

天南星(炮),硫黃(研),石膏(研),消石(研。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日午、臨臥三時服。

白話文:

天南星(炮製過),硫磺(研磨成細粉),石膏(研磨成細粉),消石(研磨成細粉,各等份)。

5. 膽癉證

(主肝。出《素問·奇病論》)

謀慮不決,膽虛,氣上衝口中,上溢則口苦,是清淨之府,肝濁擾之,氣上溢。

白話文:

(主管肝的功能。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

當思慮無法決定時,是因為膽氣虛弱,氣往上衝到口腔,往上溢出就覺得口中有苦味。膽本來是清潔的器官,但被肝的渾濁之氣幹擾,使得氣往上溢出。

益膽湯,主之:治膽癉,膽虛,熱氣上衝,口中當苦,泄熱不已,臟腑固虛致然。

白話文:

益膽湯,主治: 治療膽結石、膽虛,熱氣上沖,口中苦澀,腹瀉不止,臟腑虛弱所致。

黃芩(去朽),甘草(炙),人參(各二兩),官桂(一兩),苦參,茯神(各兩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黃芩(去除老根皮),甘草(烤過),人參(各 100 公克),玉桂(50 公克),苦參,茯苓(各 75 公克)

6. 濡泄證

(主利。出《素問·氣交變大論》)

《內經》云:濕勝則濡泄。《甲乙經》云:寒客生濡,胃泄,如隨氣而下利。

白話文:

《內經》說:濕氣過盛會導致腹瀉。《甲乙經》說:寒氣入侵會造成濕潤的症狀,引起胃腸泄瀉,就像隨著氣下行而腹瀉。

豆蔻散,主之:治濡泄不止,寒客於脾胃,故傷濕而腹痛滑利不止。

白話文:

豆蔻散,主治:治療腹瀉不止,寒邪侵襲脾胃,導致濕氣受傷而腹痛滑利不止。

肉豆蔻(五個),甘草(炙),厚朴(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一盞調下,食前,白湯亦得。

白話文:

將肉豆蔻五個、炙甘草和厚朴各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一碗米湯調服,在飯前服用,也可以用白開水送服。

7. 鶩溏證

(主利。出《素問·氣交變大論》)

脾虛風冷,陰盛,糟粕不化,大便黃黑如鶩溏,或大腸有寒也。

白話文:

脾臟虛弱,感受風寒,體內陰氣過盛,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大便顏色呈黃黑色且像鴨糞一樣稀爛,這可能是因為大腸中有寒氣所致。

吳茱萸丸,治鶩溏,瀉泄不止,脾虛胃弱,大腸有寒,大便青黑或黃,利下。

白話文:

吳茱萸丸

用途: 治療腹瀉不止,脾胃虛弱,大腸有寒氣,大便青黑色或黃色、稀軟。

吳茱萸(湯洗,炒),乾薑,赤石脂,陳曲(炒熟),當歸(焙),厚朴(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空心服。

白話文:

  • 吳茱萸(用湯清洗,炒過)
  • 乾薑
  • 赤石脂
  • 舊曲(炒熟)
  • 當歸(烘烤)
  • 厚朴(每種各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