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諸證門

3. 伏梁證

(主心積。出《素問·腹中論》)

若梁之伏隱也,居臍上逆,臍下順,不可移動,為水溺澀,故有二等。

鱉甲湯,主之:治伏梁積氣,心下如臂,痞痛不消,小便不利。

鱉甲(去裙欄,醋炙黃色),京三稜,大腹子皮,芍藥,當歸,柴胡(去苗),生地黃(各一兩),官桂,生薑(切作片子,焙乾。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入生薑、木香各半錢,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白話文:

伏梁證

(主要與心臟積聚有關,出自《素問·腹中論》)

此症狀如同橫梁隱伏於體內,位於肚臍上方時病情較重,位於肚臍下方時則較輕,且腫塊固定無法移動,並伴有小便困難的症狀,因此可分為兩種情況。

鱉甲湯:主治伏梁積聚之氣,患者心窩下方有硬塊如手臂粗,脹痛不消,且小便不暢。

藥材組成
鱉甲(去除邊緣部分,以醋炙烤至黃色)、京三稜、大腹子皮、芍藥、當歸、柴胡(去除根鬚)、生地黃(各一兩)、官桂、生薑(切片後焙乾,各三分)。

製法與服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大杯水,並放入生薑、木香各半錢,一同煎煮至藥液剩八分,過濾藥渣後,於空腹時溫熱服用。

4. 喑俳證

(主腎虛。出《素問·脈解論》)

內奪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廢,不為用。腎脈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不仁。經云:喑俳,足不履用,聲音不出者。

地黃飲子,主之:治喑俳,腎虛弱厥逆,語聲不出,足廢不用。

熟乾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去心),菖蒲,遠志(去心。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薄荷少許,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

白話文:

喑俳證

(此證主要因腎虛引起,出自《素問·脈解論》)

體內精氣耗損而導致氣逆昏厥,舌頭僵硬無法言語,雙腳無力,無法行走。這是因為腎脈虛弱,氣血無法上達,舌頭失去知覺。醫書上說:喑俳的症狀包括雙腳無法行走、聲音發不出來。

治療此證可用地黃飲子,主治喑俳、腎虛氣逆、言語困難、雙腳無力等症狀。

藥方組成
熟乾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酒浸泡後焙乾)、附子(炮製)、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去心)、菖蒲、遠志(去心,以上藥材等量)。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放入五片生薑、一顆紅棗及少許薄荷,一同煎煮至剩八分水量,不限時間服用。

5. 厥逆證

(主心痛。出《素問·腹中論》)

膺腫頸痛,胸滿腹脹,上實下虛,氣厥而逆,陽氣有餘於胸也,不可針灸,宜服順氣湯。

小茯苓湯,主之:治厥逆病,三焦不調升降,胸膈膺腫,胸滿腹脹,冷氣衝注,刺痛。

赤茯苓,人參,陳皮(去白),桔梗(銼,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不計時候。

白話文:

厥逆證

主要症狀為心痛(出自《素問·腹中論》)。

症狀包括:胸部腫脹、頸部疼痛、胸悶腹脹,上半身實熱、下半身虛寒,氣機逆亂上衝,這是因為陽氣過盛積聚在胸中。治療時不可使用針灸,應服用順氣湯。

小茯苓湯,主治厥逆病,症狀為三焦氣機失調、升降失常,胸膈腫脹、胸悶腹脹,冷氣上衝導致刺痛。

組成藥材:
赤茯苓、人參、陳皮(去除白色內皮)、桔梗(切碎後炒過,各等分)。

製法與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及五片生薑,一同煎煮至剩八分滿,過濾藥渣後服用,不限時間。

6. 風成寒熱證

(主風。出《素問·脈要精微論》)

因於露風,寒熱之始腠理,次入胃,食不化,熱則消中,寒慄振動也。

解風散,主之:治風成寒熱,頭目昏眩,肢體疼痛,手足麻痹,膈上壅滯。

人參,川芎,獨活,麻黃(去節,湯洗,焙。各一兩),甘草(一兩),細辛(去苗,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薄荷葉少許,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

白話文:

風成寒熱證

(病因與風邪相關,出自《素問·脈要精微論》)

因受風寒侵襲,寒熱之邪最初侵犯皮膚腠理,接著進入胃部,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若熱邪偏盛,會消耗體內津液;若寒邪偏盛,則會引發畏寒顫抖。

解風散 主治:因風邪引起的寒熱症狀,如頭暈目眩、四肢疼痛、手腳麻木,以及胸膈氣機不暢。

藥方組成:
人參、川芎、獨活、麻黃(去除節段,以熱水洗淨後焙乾,各一兩)、甘草(一兩)、細辛(去除根部,半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與五片生薑及少許薄荷葉一同煎煮,直至藥液剩八分滿。服用時間不限。

7. 風成寒中證

(主風。出《素問·風論》)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眥,津液所生為泣也。

當歸湯,主之:治風邪所傷,寒中,目泣自出,肌瘦,泄汗不止。

當歸,人參,官桂(各三錢),乾薑(炮),白朮,白茯苓,甘草,川芎,白芍藥(各半兩),細辛(去苗,半兩),陳皮(一兩,去白)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計時候,並三服。

白話文:

風成寒中證

風邪侵入陽明經並進入胃部,沿著經脈上行至眼角,導致津液外溢而形成流淚。

當歸湯,主治風邪侵襲、寒中,症狀包括不自覺流淚、肌肉消瘦、持續出汗不止。

藥方組成:
當歸、人參、官桂(各三錢),炮乾薑、白朮、白茯苓、甘草、川芎、白芍藥(各半兩),去苗細辛(半兩),去白陳皮(一兩)。

製法與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與三片生薑、兩枚紅棗一同煎煮至八分滿,過濾藥渣後趁熱服用。不限時間,每日三次。

8. 風成熱中證

(主風。出《素問·風論》)

風熱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目眥,肥人風氣不外泄,為熱中目黃之病也。

青龍散,主之:治風氣,邪傳化腹內,瘀結而目黃,風氣不得泄,為熱中煩渴引飲。

地黃,仙靈脾,何首烏(去黑皮,泔浸一宿,竹刀子切,焙。各一分),防風(去苗,一分),荊芥穗(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調下,食後,每日三服。

白話文:

風成熱中證

風熱之邪進入陽明經並傳至胃部,沿著經脈上行至眼角的部位。肥胖之人因風邪無法向外發散,導致體內熱氣積聚,形成熱中證,出現眼睛發黃的症狀。

青龍散 主治:治療風邪內傳至腹中,導致氣血瘀結而引發眼睛發黃,風邪無法排出,形成熱中證,症狀包括煩躁、口渴、大量飲水。

藥方組成
地黃、仙靈脾、何首烏(去除黑皮,用米泔水浸泡一晚,以竹刀切片,烘乾。各取一分)、防風(去除根部,一分)、荊芥穗(一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以沸水沖調後服用,於飯後服用,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