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五 (4)
卷五 (4)
1. 傷寒論
桂枝(三分,去皮),芍藥(三分),甘草(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三個,煎至七分,不計時候。
小青龍湯,治傷寒表未罷,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利,或小便不利,小腹滿,喘。
麻黃(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三錢),半夏(湯洗),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分),五味子(二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半盞,生薑、棗同煎,不計時候,溫服。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錢。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彈子大。噫者,去麻黃,加附子三錢(炮),以開怫熱結滯。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錢。喘者,去麻黃,加杏仁。
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
瓜蒂散,治傷寒,表證罷,邪熱入里,結於胸中,項不強,腹滿而不能食,四肢微厥,而脈乍緊者,宜以吐之。經云在上者吐之,在下者泄之。
瓜蒂,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香豉半合,(豆豉是也。)水一盞半,煮取汁半盞,調下錢匕。不吐,加服。
五苓湯(五苓散是也。),治傷寒中暑,大汗後,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煩渴,及表裡俱熱,飲水反吐。
(名曰水逆。)或攻表不解,當汗而反下之,利不止,脈浮,表不解,自利。或一切留飲不散,水停心下。並兩感中濕而昏躁,霍亂吐瀉驚風。
豬苓(去皮),茯苓(去皮),白朮(各半兩),桂(一分,去皮),澤瀉(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愈妙。加滑石二兩甚佳。喘嗽煩心,不得眠者,加阿膠半兩(枯)。夏月大暑,新水調服,立愈。
白話文:
桂枝湯
桂枝(去皮,約一小撮),芍藥(約一小撮),甘草(約一小撮)。
將以上藥材切成黃豆大小的顆粒,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碗半水,加入三片生薑和三個紅棗,煎煮至剩七分,不拘時間服用。
小青龍湯,治療傷寒病症,表證還沒解除,胸腔內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燒咳嗽,或者口渴卻小便不順暢,或者小便順暢卻口渴,小腹脹滿、氣喘。
麻黃(去除節,用熱水浸泡去除黃色汁液,烘乾,約三錢),半夏(用熱水洗過),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桂枝(去皮,各約一小撮),五味子(約二錢)。
將以上藥材切成黃豆大小的顆粒,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滿碗水煎煮至剩半碗,加入生薑、紅棗一同煎煮,不拘時間,溫熱服用。如果口渴,去除半夏,加入栝蔞根三錢。如果稍微拉肚子,去除麻黃,加入芫花像彈珠大小的量。如果打嗝,去除麻黃,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三錢,以疏通鬱結的熱氣。如果小便不順暢、小腹脹滿,去除麻黃,加入茯苓四錢。如果氣喘,去除麻黃,加入杏仁。
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
瓜蒂散,治療傷寒病症,表證已解除,邪熱進入體內,鬱結在胸中,脖子不僵硬,肚子脹滿卻吃不下東西,四肢稍微發冷,脈象時而緊促,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治療。經書說,病在上的用催吐,病在下的用瀉下。
瓜蒂,赤小豆(等量)。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半合豆豉(就是豆豉),用一碗半水煮成半碗,調入一錢藥粉服用。如果沒吐,再服一次。
五苓散,治療傷寒、中暑,大汗之後,胃中乾燥,煩躁睡不著,脈象浮,小便不順暢,稍微發熱口渴,以及表裡都有熱,喝水反而吐(這稱為水逆)。或是攻表治療沒有效果,應該發汗卻反而用瀉下,腹瀉不止,脈象浮,表證沒有解除,仍然腹瀉。或是各種停留在體內的水液無法散開,積存在心下。也治療因內外都受濕邪侵襲而昏迷煩躁、霍亂吐瀉、驚風。
豬苓(去皮),茯苓(去皮),白朮(各約半兩),桂(一分,去皮),澤瀉(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熱水調服效果最好。加入滑石二兩更好。如果咳嗽、煩躁、睡不著,加入阿膠半兩(烤過的)。夏天大暑時節,用涼水調服,馬上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