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五 (4)
卷五 (4)
1. 傷寒論
桂枝(三分,去皮),芍藥(三分),甘草(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三個,煎至七分,不計時候。
小青龍湯,治傷寒表未罷,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利,或小便不利,小腹滿,喘。
麻黃(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三錢),半夏(湯洗),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分),五味子(二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半盞,生薑、棗同煎,不計時候,溫服。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錢。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彈子大。噫者,去麻黃,加附子三錢(炮),以開怫熱結滯。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錢。喘者,去麻黃,加杏仁。
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
瓜蒂散,治傷寒,表證罷,邪熱入里,結於胸中,項不強,腹滿而不能食,四肢微厥,而脈乍緊者,宜以吐之。經云在上者吐之,在下者泄之。
瓜蒂,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香豉半合,(豆豉是也。)水一盞半,煮取汁半盞,調下錢匕。不吐,加服。
五苓湯(五苓散是也。),治傷寒中暑,大汗後,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煩渴,及表裡俱熱,飲水反吐。
(名曰水逆。)或攻表不解,當汗而反下之,利不止,脈浮,表不解,自利。或一切留飲不散,水停心下。並兩感中濕而昏躁,霍亂吐瀉驚風。
豬苓(去皮),茯苓(去皮),白朮(各半兩),桂(一分,去皮),澤瀉(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愈妙。加滑石二兩甚佳。喘嗽煩心,不得眠者,加阿膠半兩(枯)。夏月大暑,新水調服,立愈。
白話文:
傷寒論
- 桂枝湯
- 成分:桂枝(三分,去皮)、芍藥(三分)、甘草(三分)。
- 製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加入生薑三片、棗三個,煎煮至七分。
- 服用方式:不限時間服用。
- 小青龍湯
- 主治: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症狀包括乾嘔、發熱、咳嗽,或口渴腹瀉、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氣喘。
- 成分:麻黃(去節,泡水去黃汁後焙乾,三錢)、半夏(湯洗)、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桂枝(去皮,各三分)、五味子(二錢)。
- 製法:將藥材切碎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加入生薑和棗同煎。
- 服用方式:不限時間,溫服。
- 口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錢。
- 輕微腹瀉者,去麻黃,加芫花(彈子大小)。
- 噫氣者,去麻黃,加炮附子三錢,以化解鬱熱。
- 小便不利、小腹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錢。
- 氣喘者,去麻黃,加杏仁。
-
大柴胡湯(成分未詳述)
-
小柴胡湯(成分未詳述)
-
瓜蒂散
- 主治:傷寒表證已解,邪熱入裡,積聚胸中,症狀包括頸項不僵硬、腹脹不能進食、四肢微冷、脈象時緊,宜用吐法。
- 成分:瓜蒂、赤小豆(等量)。
- 製法:研磨成末,另以豆豉半合加水一盞半煮至半盞,調入藥末一錢匕服下。若未吐,可加量服用。
- 五苓湯(五苓散)
- 主治:
- 傷寒或中暑後,大汗導致胃中乾燥,煩躁失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
- 表裡俱熱,喝水反吐(稱為「水逆」)。
- 誤下後腹瀉不止,表證未解。
- 水飲停滯、霍亂吐瀉、中濕昏躁、小兒驚風。
- 成分:豬苓(去皮)、茯苓(去皮)、白朮(各半兩)、桂枝(去皮,一分)、澤瀉(一兩)。
- 製法: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以熱水調服效果最佳。
- 可加滑石二兩更佳。
- 咳嗽煩躁失眠者,加阿膠半兩(炒乾)。
- 夏季中暑,以冷水調服,立見效果。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