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五 (3)
卷五 (3)
1. 傷寒表證
夫傷寒之候,頭項痛,腰脊強,身體拘急,表熱惡寒,不煩躁,無自汗,或頭而痛,肌熱鼻乾,或胸滿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脈浮數而緊者,邪熱在表,皆麻黃湯發汗之證也,或天水散之類,甚佳。
白話文:
傷寒表證
傷寒的症狀表現為:頭部和頸部疼痛,腰背僵硬,身體緊繃不適,體表發熱卻怕冷,不煩躁,沒有自發性出汗;或者頭部疼痛,肌肉發熱、鼻子乾燥;或者胸悶氣喘,手腳指尖輕微發冷,脈象浮數而緊。這些都是邪熱停留在體表的表現,適合用麻黃湯來發汗治療,或者使用天水散這類方劑,效果很好。
2. 傷寒表裡證
傷寒身熱,為熱在表,引飲或小便黃赤,為熱在裡,身熱,渴,或小便黃赤,為表裡俱有熱,身涼不渴,小便清白,為表裡俱無熱。身疼拘急,表熱惡寒,而脈浮者,皆為熱在表也。引飲譫妄,腹滿實痛,發熱,而脈沉者,皆為熱在裡也。胸脅痞痛,或嘔而寒熱往來,脈在肌肉者,邪半在表半在裡也。
白話文:
傷寒表裡證
身體發熱,表示熱在體表;喜歡喝水或小便黃赤,表示熱在體內。如果身體發熱、口渴,或小便黃赤,表示體表和體內都有熱。如果身體涼爽、不口渴,小便清澈,表示體表和體內都沒有熱。
身體疼痛、肌肉緊繃、發熱怕冷,且脈象浮起,這些都是熱在體表的表現。喜歡喝水、胡言亂語、腹部脹滿疼痛、發熱,且脈象沈伏,這些都是熱在體內的表現。
胸脅部悶痛,或嘔吐且寒熱交替,脈象介於表裡之間,表示病邪一半在體表、一半在體內。
3. 內外傷
始得病,脈便沉,而里病表和者,內傷也。脈浮而表病,里和者,外傷也。病在身體頭面四肢,為表病,在胸腹之內,為里病也。
白話文:
主題:內外傷
內容:
剛發病時,脈象就呈現沈脈,且內部有病但外表症狀輕微的,屬於內傷。脈象浮而外表有病,但內部正常的,屬於外傷。疾病出現在身體、頭部、臉部及四肢的,是表症;出現在胸部、腹部內部的,是裡症。
4. 傷寒論
夫風寒者,百病之始也,是四時八節不正、疫癘之氣。故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冷,乃四時之正氣。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傷耳。
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時而邪氣,是以辛苦之人,一歲之中,病無少長。始自一日巨陽,膀胱受之。巨陽者,三陽之首,故先受之。二日陽明,胃受之。三日少陽,膽受之。未入其臟,可汗之。四日太陰,脾受之。五日少陰,腎受之。
六日厥陰,肝受之。其入藏,可泄之。經云:其未滿三日,汗之而已,其滿三日,泄之而已。故聖人論汗下,大概言之。以脈分別,三四日脈沉伏,亦當下,六七日脈浮滑,亦可汗。
故傷寒傳足經不傳手經,未詳耳。且自人身十二經絡,分布上下手足,各有三陰三陽,稟天地之氣。天樞之上,同天之陽,天樞之下,同地之陰。至真要大論云: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注云:當陰之分,冷病歸之,當陽之分,熱病歸之。
有八節邪氣,所中於人,陽邪為病傳手經,陰邪為病傳足經。其邪自何入?自風池而入,為脊骨兩傍一寸五分,足膀胱經之俞穴。春夏應陽,秋冬應陰。至真要大論云: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涼,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易》云:水流濕,火就燥。熱論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盛不死。太陰陽明論云: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注云:同氣相求耳。又曰: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注云:陽氣炎上,故受風,陰氣潤下,故受濕,蓋同氣相合耳。
故風熱火為陽,寒濕燥為陰。刺熱論云:五臟俱有熱病,肝熱病,左頰先赤,心熱病,顏先赤,脾熱病,鼻先赤,肺熱病,右頰先赤,腎熱病,頤先赤。《甲乙經·熱論》云:有手足太陰熱病,有手足少陰熱病,有手足厥陰熱病。熱論:其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未嘗則傳足經,不傳手經。
麻黃湯,治傷寒,頭痛發熱,體痛惡風,無汗而喘。又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證,仍當發其汗。其人發煩目瞑,必衄,衄者,陽氣重也。
麻黃(一兩半,去節),桂枝(一兩,去皮),甘草(半兩,炙,銼),杏仁(二十枚,浸,去皮尖),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衣覆以取汗。
或濕病,身煩痛,小便自利者,加白朮四分,微汗之。
桂枝湯,治傷寒,發熱惡寒,乾嘔頭痛。太陽中風,陽浮陰弱,解肌。脈浮緊,鼻鳴者。
白話文:
《傷寒論》:
風寒是各種疾病的起源,源自四季節氣異常與疫病之氣。正常情況下,春天氣候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的正氣。冬季嚴寒時,萬物蟄伏,懂得養生的人防護嚴密就不會受寒,只有不慎觸冒寒氣才會受傷。
若春天該暖反冷,夏天該熱反涼,秋天該涼反熱,冬天該寒反溫,這種異常氣候便會形成邪氣,導致勞苦民眾一年到頭不分老少皆易患病。發病首日邪氣先侵襲太陽經(膀胱);次日轉至陽明經(胃);第三日至少陽經(膽)。此時邪未深入臟腑,可用發汗法治療。第四日邪入太陰經(脾);第五日至少陰經(腎);第六日至厥陰經(肝)。此時邪已入臟,需用瀉法治療。醫經指出:發病未滿三日可發汗,超過三日則需瀉下。但實際需依脈象判斷——若三四日脈象沈伏仍可瀉下,六七日脈象浮滑亦可發汗。
傷寒邪氣多傳足經而非手經,此因人身十二經絡分佈手足,各有三陰三陽,稟承天地之氣。天樞穴以上屬天之陽氣,以下屬地之陰氣。正如《至真要大論》所述:上半身受天氣主宰,下半身受地氣影響。陰位易生寒病,陽位易生熱病。
八節異常邪氣侵人時,陽邪致病傳手經,陰邪致病傳足經。邪氣多從風池穴(膀胱經穴位,脊柱旁一寸五分)入侵。春夏應陽氣,秋冬應陰氣。《至真要大論》提到寒暑溫涼的盛衰變化:陽氣始於溫盛於暑,陰氣始於涼盛於寒,四季各有規律。如同《易經》所言「水向濕處流,火往燥處燃」,《熱論》也指出熱病多屬傷寒範疇——人受寒後會發熱,熱勢雖盛未必致命。《太陰陽明論》說明陽經易受風邪,陰經易受濕邪,因同氣相求:風屬陽易侵上部,濕屬陰易襲下部。
風、熱、火屬陽邪;寒、濕、燥屬陰邪。《刺熱論》記載五臟熱病症狀:肝熱左臉先紅,心熱額頭先紅,脾熱鼻部先紅,肺熱右臉先紅,腎熱下巴先紅。《甲乙經·熱論》提及手足三陰經皆可能患熱病。若熱邪深入三陰三陽與五臟六腑,導致氣血阻滯則危殆。由此可見,傷寒傳變不限足經。
【麻黃湯】主治傷寒頭痛發熱、身痛畏風、無汗氣喘;亦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逾八九日未解,仍須發汗者。若患者煩躁閉目,可能鼻衄,此因陽氣過盛。
配方:麻黃(一兩半去節)、桂枝(一兩去皮)、炙甘草(半兩銼碎)、杏仁(二十枚去皮尖)。製成藥末,每次取三錢加一杯半水煎至八分,去渣溫服,隨時可服,服後覆被取汗。若兼濕病身痛、小便通利者,可加白朮四分助發微汗。
【桂枝湯】主治傷寒發熱畏寒、乾嘔頭痛;或太陽中風症見陽浮陰弱脈象,需解肌發表;亦治脈浮緊伴鼻塞聲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