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傷寒表證

夫傷寒之候,頭項痛,腰脊強,身體拘急,表熱惡寒,不煩躁,無自汗,或頭而痛,肌熱鼻乾,或胸滿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脈浮數而緊者,邪熱在表,皆麻黃湯發汗之證也,或天水散之類,甚佳。

白話文:

傷寒表證:

患傷寒的症狀,包括頭痛、頸項痛、腰背僵硬、全身肌肉拘緊、體表發熱怕冷、不煩躁、沒有自汗,或者只是頭痛、肌肉發熱、鼻子乾燥,或者胸悶氣喘,手腳末端略微冰冷,脈搏浮而數且緊的,都是邪熱在體表的症狀,都可以用麻黃湯發汗治療,或者使用類似天水散的藥物,效果都很好。

2. 傷寒表裡證

傷寒身熱,為熱在表,引飲或小便黃赤,為熱在裡,身熱,渴,或小便黃赤,為表裡俱有熱,身涼不渴,小便清白,為表裡俱無熱。身疼拘急,表熱惡寒,而脈浮者,皆為熱在表也。引飲譫妄,腹滿實痛,發熱,而脈沉者,皆為熱在裡也。胸脅痞痛,或嘔而寒熱往來,脈在肌肉者,邪半在表半在裡也。

白話文:

傷寒表裡證

傷寒發燒,是表層有熱;如果想喝水或小便顏色黃赤,是裡層有熱;發燒、口渴,或者小便顏色黃赤,表示表裡都有熱;身體涼爽不口渴,小便清澈,表示表裡都沒有熱。身體疼痛緊繃,表層發熱惡寒,脈搏浮的,都是表層有熱。想喝水神志不清、肚子脹滿疼痛、發燒,脈搏沉的,都是裡層有熱。胸脅部悶痛,或者嘔吐伴隨寒熱交替,脈搏在肌肉層的,邪氣半在表層半在裡層。

3. 內外傷

始得病,脈便沉,而里病表和者,內傷也。脈浮而表病,里和者,外傷也。病在身體頭面四肢,為表病,在胸腹之內,為里病也。

白話文:

一開始生病,脈象就沉,而裡面的疾病和表面的症狀都存在,這是內傷。脈象浮而表面有病,裡面卻正常,這是外傷。疾病位於身體、頭面、四肢,屬於表證;位於胸腹之內,則屬於裡證。

4. 傷寒論

夫風寒者,百病之始也,是四時八節不正、疫癘之氣。故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冷,乃四時之正氣。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傷耳。

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時而邪氣,是以辛苦之人,一歲之中,病無少長。始自一日巨陽,膀胱受之。巨陽者,三陽之首,故先受之。二日陽明,胃受之。三日少陽,膽受之。未入其臟,可汗之。四日太陰,脾受之。五日少陰,腎受之。

六日厥陰,肝受之。其入藏,可泄之。經云:其未滿三日,汗之而已,其滿三日,泄之而已。故聖人論汗下,大概言之。以脈分別,三四日脈沉伏,亦當下,六七日脈浮滑,亦可汗。

故傷寒傳足經不傳手經,未詳耳。且自人身十二經絡,分布上下手足,各有三陰三陽,稟天地之氣。天樞之上,同天之陽,天樞之下,同地之陰。至真要大論云: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注云:當陰之分,冷病歸之,當陽之分,熱病歸之。

有八節邪氣,所中於人,陽邪為病傳手經,陰邪為病傳足經。其邪自何入?自風池而入,為脊骨兩傍一寸五分,足膀胱經之俞穴。春夏應陽,秋冬應陰。至真要大論云: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涼,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易》云:水流濕,火就燥。熱論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盛不死。太陰陽明論云: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注云:同氣相求耳。又曰: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注云:陽氣炎上,故受風,陰氣潤下,故受濕,蓋同氣相合耳。

故風熱火為陽,寒濕燥為陰。刺熱論云:五臟俱有熱病,肝熱病,左頰先赤,心熱病,顏先赤,脾熱病,鼻先赤,肺熱病,右頰先赤,腎熱病,頤先赤。《甲乙經·熱論》云:有手足太陰熱病,有手足少陰熱病,有手足厥陰熱病。熱論:其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未嘗則傳足經,不傳手經。

麻黃湯,治傷寒,頭痛發熱,體痛惡風,無汗而喘。又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證,仍當發其汗。其人發煩目瞑,必衄,衄者,陽氣重也。

麻黃(一兩半,去節),桂枝(一兩,去皮),甘草(半兩,炙,銼),杏仁(二十枚,浸,去皮尖),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衣覆以取汗。

或濕病,身煩痛,小便自利者,加白朮四分,微汗之。

桂枝湯,治傷寒,發熱惡寒,乾嘔頭痛。太陽中風,陽浮陰弱,解肌。脈浮緊,鼻鳴者。

白話文:

傷寒論

風寒是百病的開端,它是四季八節不正、疫病之氣引起的。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冬天嚴寒,萬物深藏,人體若能謹慎保暖,就不會受寒邪侵害,而冒犯寒邪的人,才會生病。

春天該溫暖卻反倒寒冷,夏天該炎熱卻反倒冰冷,秋天該涼爽卻反倒炎熱,冬天該寒冷卻反倒溫暖,這些非季節性的邪氣,使得人們一年四季都會生病,沒有輕重之分。生病一開始,第一天陽氣從膀胱開始受邪。巨陽是三陽之首,所以最先受邪。第二天陽明經,胃受邪;第三天少陽經,膽受邪。邪氣還未進入臟腑,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第四天太陰經,脾受邪;第五天少陰經,腎受邪;第六天厥陰經,肝受邪。邪氣進入臟腑,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經典記載:邪氣入侵未滿三天,只要發汗即可;滿三天,則需瀉下。所以聖人論述發汗和瀉下,只是大體而言。需根據脈象來判斷,三四天脈象沉伏,也應該瀉下;六七天脈象浮滑,則可以發汗。

傷寒傳播到足經而不傳到手經的原因尚不清楚。人體有十二經絡,遍佈上下肢,各有三個陰經和三個陽經,它們都稟承天地之氣。天樞穴以上,與天之陽氣相通;天樞穴以下,與地之陰氣相通。《至真要大論》說:身體上半部分,有三個陽氣,屬於天的部分,由天氣主宰;身體下半部分,也有三個陰氣,屬於地的部分,由地氣主宰。註釋說:陰經受邪則為寒病,陽經受邪則為熱病。

有八種節氣邪氣會侵犯人體,陽邪致病則傳播到手經,陰邪致病則傳播到足經。邪氣從哪裡入侵呢?從風池穴進入,沿著脊柱兩旁一寸五分的地方,也就是足膀胱經的俞穴。春夏應陽,秋冬應陰。《至真要大論》說:寒暑溫涼,是盛衰的表現,它們存在於四維之間,所以陽氣的活動,開始於溫,盛於暑;陰氣的活動,開始於涼,盛於寒。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表現。

《易經》說:水性濕潤,火性乾燥。《熱論》說:熱病都是傷寒的類型。人體受寒邪侵害,則會出現發熱症狀,即使熱症很嚴重,也不一定致死。《太陰陽明論》說:陽經受風邪,陰經受濕邪。註釋說:這是同氣相求的緣故。又說:受風邪者,上焦先受;受濕邪者,下焦先受。註釋說:陽氣向上走,所以先受風邪;陰氣向下走,所以先受濕邪,這也是同氣相合的緣故。

所以,風、熱、火屬陽;寒、濕、燥屬陰。《刺熱論》說:五臟都有熱病,肝熱則左頰先紅,心熱則臉先紅,脾熱則鼻先紅,肺熱則右頰先紅,腎熱則腮先紅。《甲乙經·熱論》說:有手足太陰熱病,有手足少陰熱病,有手足厥陰熱病。熱論說: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可能生病,營衛氣血運行不暢,五臟不通,就會死亡。

傷寒一般傳播到足經,而不傳到手經。

麻黃湯,治療傷寒,頭痛發熱,渾身疼痛惡寒,無汗而氣喘。也治療太陽病,脈象浮緊,無汗發熱身痛,八九天不好轉,屬於表證,應該發汗。如果病人煩躁、眼睛睜不開,就應該讓其鼻出血,鼻出血說明陽氣旺盛。

組成:麻黃(一兩半,去節),桂枝(一兩,去皮),甘草(半兩,炙,銼),杏仁(二十枚,浸,去皮尖)。

用法:上藥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蓋好被子以求出汗。

如果屬於濕病,身痛煩躁,小便自利的,可以加白朮四分,微微出汗即可。

桂枝湯,治療傷寒,發熱惡寒,乾嘔頭痛。太陽經中風,陽氣浮而陰氣虛弱,用於解表。脈象浮緊,鼻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