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十二 (1)
卷十二 (1)
1. 卷十二
2. 補養門
3. 補養總論
《素問》云: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腎者,少陰也,少陰者,至陰也,至者,為極也。少陰者,冬脈所旺,居北而屬水,為寒,為歸藏,為周密。寒中收引拘縮,寒之用也。其病上下所生水液,澄澈冷清者不濁,其氣寒冷,水穀不消化,吐利清冷,為病則如天氣寒而水自清也。
《素問》云:太陽受寒,血凝為瘦。太陰受寒,氣聚為疝。但脈急而寒之象也,急主於痛,故緊急也。《內經》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脈當遲緩,寒毒內郁,洪數為熱,所養心之脈也。寒氣生清,水清就於濕,故以下利清白,此乃腸胃寒,化物失常。
熱則壅澀不通。寒勝則火衰,火衰金旺,吐利腥穢,四肢逆冷,堅痞腹滿,屈伸不便,禁固戰慄,謂陰水主之,舒捲不便,診其脈沉伏而遲,病之證也。若身涼不渴而寒,蜷足而臥,惡聞人聲,不欲言,皆陰證也。
陰陽停則和,偏則病。如陽氣暴絕,陰氣獨勝,則為寒證,陰氣暴絕,陽氣獨勝,則為熱證。經曰:陽勝陰虛,汗之而死,陰勝陽虛,下之而死。若陽實外熱,陰虛內寒,陰實內熱,陰虛外寒,陽實伐其陽,當涼膈散、承氣湯主之,陰實伐其陰,當白朮散、四逆湯主之。
論曰:大凡治病,必求標本。受先者為本,次者為標,此為兼證。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也。本病相傳,先治其急。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故病氣為本,受病經絡臟腑謂之標也。
防風當歸飲子,治脾腎真陰損虛,肝心風熱鬱甚,陽勝陰衰,邪氣上逆,上實下虛,怯弱不耐。或表熱而身熱惡寒,或裡熱而躁熱煩渴,或邪熱半在表半在裡,進退出入不已,而為寒熱往來。或表多則惡寒,里多則發熱。或表之陽分陽和,正氣與邪相助,並甚於里,蓄熱極深而外無陽氣,裡熱極甚,陽極似陰而寒戰腹滿煩渴者。或里之陰分不和,正氣反助邪氣,並甚於表,則躁熱煩渴而汗出也。或邪熱壅塞者,或煩熱痛者,或熱結極甚,陽氣不通,而反覺冷痛。或中外熱鬱,煩躁甚,喜涼畏熱者。或熱極悶塞,不得宣通,陽極似陰,中外喜熱,而反畏寒者。或寒鬱胸中而煩渴,熱極甚而腹滿不消者。或一切風熱壅滯,頭目昏眩,暗風眼黑,偏正頭疼,口乾鼻塞,耳鳴及聾,咽嗌不利。或目赤腫痛,口瘡舌痹。或上氣痰嗽,心脅郁痞,腸胃燥澀,小便溺淋閟。或是皮膚瘙癢,手足麻痹。又或筋脈拘急,肢體倦怠。或渾身肌肉跳動,心忪驚悸。或口眼喎斜,語言謇澀。或狂妄昏惑,健忘失志。及或腸胃燥熱怫鬱,而飢不欲食,或濕熱內余,而消穀善飢,然能食而反瘦弱。或誤服燥熱毒藥,及妄食熱物過多,而耗損脾腎,則風熱鬱甚,而多有如此,不必全見也。無問自病及中燥熱毒藥所使者,並宜宣通氣血,調順飲食。久服之舊病除去,新病不生。設虛人常服,補益功驗,自可知矣。
白話文:
補養總論
《素問》說:所有寒邪引起的收縮、牽引等症狀,都屬於腎的範疇。腎屬於少陰,少陰是至陰,至就是極點的意思。少陰在冬季脈象旺盛,位於北方,屬水,主寒,具有收藏、周密緻密的特性。寒邪內侵導致收縮、拘緊,這是寒邪的特性。疾病表現為上下出現的水液清澈冰冷不混濁,氣息寒冷,水穀無法消化,嘔吐腹瀉排出清冷的物質,病症就像天氣寒冷,水自然清澈一樣。
《素問》又說:太陽經受寒,則血液凝滯導致消瘦;太陰經受寒,則氣機鬱結形成疝氣。總之,脈象急促而伴有寒象,急則主痛,所以症狀緊急。 《內經》說:脈象數為熱,遲為寒;諸陽屬熱,諸陰屬寒,脈象應當遲緩,寒邪內鬱則脈象洪數為熱,這是養護心臟的脈象。寒邪生清,清液歸於濕,所以會出現下利清稀的症狀,這是腸胃受寒,消化功能失常的表現。
熱邪則會導致壅塞不通。寒邪盛則火衰,火衰則金旺,出現嘔吐腥臭之物,四肢厥冷,腹部堅硬痞滿,屈伸不利,肢體僵硬戰慄,這是陰寒水邪所致,肢體舒展收縮不利,診其脈象沉伏遲緩,這是疾病的證候。如果身體發涼不渴,而且畏寒,蜷縮著睡覺,不喜歡聽人說話,也不想說話,這些都是陰證。
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偏盛偏衰則生病。如果陽氣暴脫,陰氣獨盛,則為寒證;如果陰氣暴脫,陽氣獨盛,則為熱證。經書上說:陽氣盛而陰氣虛,用汗法治療會導致死亡;陰氣盛而陽氣虛,用下法治療會導致死亡。如果陽氣實而外有熱象,陰氣虛而內有寒象;或者陰氣實而內有熱象,陰氣虛而外有寒象。陽實則應攻伐其陽,用涼膈散、承氣湯治療;陰實則應攻伐其陰,用白朮散、四逆湯治療。
總論:治療疾病,必須尋找標本。先受邪氣侵犯的為本,次發生的為標,這屬於兼證。因此要懂得逆與從,正治與反治,不分主次。知道標本的,治療就一定有效;不知道標本的,就叫做妄為。本病相互傳變,先治其急症。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所以病邪為本,受病的經絡臟腑為標。
《防風當歸飲子》治療脾腎真陰虧損,肝心風熱鬱結,陽盛陰衰,邪氣上逆,上實下虛,體質虛弱的情況。可能出現表熱而身熱惡寒,或裡熱而煩躁口渴,或邪熱半表半里,寒熱往來不止,表熱則惡寒,裡熱則發熱。或者表證陽氣充足,正氣與邪氣互相助長,病情比裡證嚴重,裡熱深重,而外無陽氣,裡熱極盛,陽氣極盛似陰寒,寒戰腹滿口渴。或者裡證陰分失調,正氣反助邪氣,比表證嚴重,則煩躁口渴,汗出。或者邪熱壅塞,或煩熱疼痛,或熱結極甚,陽氣不通,反而感覺冷痛。或者表裡熱鬱,煩躁嚴重,喜涼畏熱。或熱極悶塞,不得宣通,陽氣極盛似陰寒,表裡都喜歡熱,反而畏寒。或寒邪鬱結胸中而煩渴,熱極甚而腹滿不消。或者一切風熱壅滯,頭暈目眩,視物模糊,偏頭痛,口乾鼻塞,耳鳴或耳聾,咽喉不利。或目赤腫痛,口腔潰瘍,舌頭麻木。或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痰多,心胸脅肋脹滿,腸胃燥澀,小便不利。或者皮膚瘙癢,手足麻木。或者筋脈拘急,肢體疲倦。或者渾身肌肉跳動,心慌心悸。或者口眼歪斜,言語不清。或者狂躁昏亂,健忘失志。或者腸胃燥熱鬱結,飢餓而不願進食,或濕熱內盛,消化良好而經常飢餓,卻能吃東西反而消瘦。或者誤服燥熱毒藥,或過度食用辛辣食物,耗傷脾腎,則風熱鬱結嚴重,表現出上述症狀,不一定所有症狀都出現。不論是自身疾病,還是服用燥熱毒藥所致,都應該宣通氣血,調順飲食。長期服用,舊病可以去除,新病不會產生。虛弱的人經常服用,補益功效顯著,效果自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