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風門

3. 諸風總論

《素問》云:諸風掉眩強直,肢痛軟戾,裡急筋縮,皆足厥陰風木之位,肝膽之氣也。(風者,動也。動者,搖也。所謂風氣甚而主目眩運,由風木王,則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能生火,故風火多為熱化,皆為陽熱多也。)風為病者,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腰脊強痛,或為耳鳴鼻塞諸證,皆不仁,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經云: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風氣俱入,行於諸脈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致使肌肉膹䐜,而有瘍也。衛氣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分肉之間,衛氣行處,風與衛氣相摶,俱行肉分,故氣道澀而不利。氣道不利,風熱內郁,衛氣相摶,肉膹䐜而瘡出。

衛氣被風鬱,不得傳遍,升凝而不行,則肉不仁也。謂皮肉𤸷而不知寒熱痛癢,如木石也。

經曰:風者,百病之首也。其變化,乃為他病無常,皆風氣所發也。以四時五運六氣千變萬化,沖蕩推擊無窮,安得失時而絕也。故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季夏戊己傷於風者為脾風,秋庚辛傷於風者為肺風,冬壬癸傷於風者為腎風。

風中五臟六腑,自俞而入,為臟腑之風。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白,時嗽短氣,晝則微,暮則甚。心風之狀,(上同。)善怒,色赤,病甚則言不可快。肝風之狀,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脾風之狀,身體怠墮,四肢不收,色薄微黃,不嗜飲食。腎風之狀,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

又曰:風寒熱,諸疾之始生也。人之腑腑,皆風之起。謂火熱,陽之本也。謂曲直動搖,風之用也。眩運嘔吐,謂風熱之甚也。夫風熱怫鬱,風大,生於熱,以熱為本而風為標。言風者,即風熱病也。

風氣壅滯,筋脈拘卷,肢體焦痿,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黏,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或夜臥寢汗,咬牙睡語,筋惕驚悸,或腸胃怫鬱結,水液不能浸潤於周身,而但為小便多出者。或濕熱內郁,而時有汗泄者。

或因亡津液而成燥,淋閉者。或因腸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於外,反以停濕而泄。或燥濕往來,而時結時泄者。或表之陽和正氣(衛氣是也。)與邪熱相合,併入於裡,陽極似陰,而戰煩渴者。表氣寒故戰,裡熱甚則渴。或虛氣久不已者。(經言:邪熱與衛氣併入於裡,則寒戰也,並出之於表,則發熱。

)合則病作,離則病已。或風熱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腎水真陰衰虛,心火邪熱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語。或一切暴喑而不語,語不出聲。或暗風癇者。或洗頭風。或破傷、或中風,諸潮搐,並小兒諸疳積熱。或驚風積熱。傷寒、疫癘而能辨者。或熱甚怫結,而反出不快者。

白話文:

《諸風總論》:

《素問》提到:各種風邪引起的顫抖、眩暈、肢體僵硬、疼痛、筋脈拘攣、腹部緊繃、筋縮等症狀,都與足厥陰風木(肝膽系統)的氣機相關。(風的特性是「動」,表現為搖晃不穩。當風氣過盛會導致頭暈目眩,這是因為風木(肝)能量旺盛,而金(肺)衰弱無法制約木,木又生火,因此風火多轉化為熱症,屬於陽熱過多的表現。)

風邪致病的形式多樣,可能表現為寒熱交替、內熱症、內寒症、惡性皮膚病、半身不遂、腰背強直疼痛、耳鳴鼻塞等症狀,這些病症的共同特徵是感覺麻木,但具體表現各異。

經典理論指出:風邪具有流動善變的特性。當毛孔開張時會感到寒冷,閉塞時則悶熱。風邪侵入人體後,會在肌肉紋理與氣血運行通道間流竄,乾擾防禦能量(衛氣)的流通,導致肌肉腫脹甚至潰瘍。當衛氣凝滯不暢時,就會出現局部麻木——即皮膚失去冷熱痛覺感知,如同木石般遲鈍。

風被視為百病之源,其變化多端能引發各種病症。隨著四季更迭與氣候變化,風邪隨時可能侵襲人體:春季傷風影響肝臟,夏季影響心臟,長夏影響脾臟,秋季影響肺臟,冬季影響腎臟。

當風邪通過經絡穴位侵入內臟,會形成臟腑風症:肺風表現為多汗怕風、面色蒼白、咳嗽氣短(夜間加重);心風易怒、面赤、嚴重時言語困難;肝風情緒低落、面色青白、咽喉乾燥、易怒厭女;脾風身體倦怠、四肢無力、面色萎黃、食慾不振;腎風面部浮腫、腰脊疼痛無法直立、面色晦暗、排尿不暢。

風寒熱是各類疾病的起始因素,人體臟腑病變多由風邪引發。火熱屬陽性本質,動搖不定是風的特性。劇烈眩暈嘔吐顯示風熱極盛,當風熱鬱結時,熱是根本原因而風是外在表現,所謂風症實質是風熱疾病。

風氣阻滯會導致:筋脈拘攣、肢體萎縮、頭暈目眩、腰背強痛、耳鳴鼻塞、口苦咽乾、胸悶咳嗽、痰液黏稠、便秘尿少、夜間盜汗、磨牙夢囈、肌肉抽動驚悸。也可能因體液代謝失常,出現多尿或濕熱汗出;或津液虧損導致乾燥便秘;或水液停滯引發腹瀉;或乾濕交替的排便異常。

當體表防禦能量(衛氣)與邪熱結合內侵,會出現極度口渴伴隨寒戰(體表覺冷而內熱渴)。若正邪交爭持續,病症時發時止。風熱流竄會引起疼痛麻木;腎陰虛損伴心火亢盛可能導致昏厥失語;突發失聲或癲癇樣發作;洗頭後受風或外傷引發的抽搐;小兒營養不良伴發熱;驚風發熱;傳染病鑑別;熱鬱無法透發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