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1. 卷十
2. 燥門
3. 諸燥總論
燥乾者,今肺之本燥,金受熱化,以成燥澀也。兼火熱,致金衰耗液而損血。鬱而成燥者,由風能勝濕,熱能耗液。故經云風熱火同,陽也,寒濕燥同,陰也。又燥濕,小異也。金燥雖屬秋陰,而其性異於寒濕,而反同於風熱火也。又加大便乾澀,乃大腸受熱,化成燥澀,經云諸澀枯涸。
又如癱瘓中風,皆因火熱耗損血液。玄府閉塞,不能浸潤,金受火鬱,不能發聲,經云肺主聲。肢痛軟戾者,風熱濕相致,而遂以遍枯,語音澀,手足不遂也。然中寒吐瀉,亡液而成燥,亦以鮮矣。亦有寒濕相郁,營衛不能開發貫注,多成偏枯。經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也。
又如胃膈癉熱煩滿,飢不欲食。或癉成消中,善食而瘦。或燥熱鬱甚,而成消渴,多飲而數小便。(或因熱病,或恣酒欲,誤服熱藥,以致脾胃真陰陽損虛,肝心衰弱也。)狂陽心火,燥其三焦,腸胃燥澀怫鬱,而水液不能宣行也,則周身不得潤澤,故瘦悴黃黑也。而燥熱消渴,然雖多飲,亦其水液不能浸潤於腸胃之外,渴不能止而便注,為小便多出。
俗未明,妄為下焦虛冷,誤人多矣。又如周身熱燥怫鬱,故變為雀目或內障,癰疽瘡瘍,上為咳嗽喘,下為痔利。或停積而濕熱內甚,不能傳化者,變為水腫濕脹也。世傳消渴病及消瘦弱,或小便有脂液者,為腎消也。此為三消病也。消渴、消中、消腎,經意但皆熱之所致也。
人參白朮湯,治胃膈癉熱煩滿,飢不欲食,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燥熱鬱甚,而成消渴,多飲而數小便。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郁,頭目昏眩,中風偏枯,酒瘑積毒。一切腸胃燥澀,倦悶壅塞,瘡疥痿痹。並傷寒雜病產後煩渴,氣液不得宣通。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荊芥穗,薄荷,桔梗,知母,澤瀉(各半兩),茯苓(去皮),連翹,栝蔞根,乾葛(各一兩),甘草(三兩),藿香葉,青木香,官桂(各一兩),石膏(四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半斤),
上為細末,每服抄五錢,水一茶盞,入盆硝半兩、生薑三片,煎至半盞,絞汁,入蜜少許,溫服。漸加至十餘錢,得臟腑流利,取效。如常服,以意加減。兼服消痞丸散,以散腸胃結滯。濕熱內甚,自利者,去了大黃、芒硝。
絳雪散,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數者。大有神效。
黃芩,黃丹,漢防己,栝蔞實(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湯漿水調下,臨臥時並進三二服,即止。
人參散,治腎消,善飲而食後數小便溺者。
人參(三錢),白朮,澤瀉,栝蔞,桔梗,梔子,連翹(各半兩),葛根,黃芩,大黃,薄荷,白茯苓(各一兩),甘草(一兩半),石膏(二兩),滑石,寒水石(各三兩),
上為末,入縮砂仁三錢,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入蜜少許,再煎三二沸,去滓,食前。食後服消痞丸。
大黃甘草飲子,治男子婦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
大豆(五升,先煮三沸,出淘苦水,再煮),大黃(一兩半),甘草(大粗者四兩,長四指,打碎)
上三味,用井水一桶,將前藥同煮三五時,如稠強水少,更添,豆軟,盛於盆中,故冷,令病人食豆,渴食湯汁,無時候。食盡,如止渴燥,罷,不止,再煮前藥。不三次,病悉愈。
白話文:
諸燥總論
燥熱的根本原因在於肺部的乾燥,金氣受熱而轉化,產生燥澀之症。若兼夾火熱,則會導致金氣衰弱,耗損津液,損傷血液。鬱而化燥則是由於風能勝濕,熱能耗損津液。因此經書記載:「風熱火同,皆屬陽;寒濕燥同,皆屬陰。」燥濕二者略有不同。金燥雖屬秋陰,但其性質與寒濕不同,反而與風熱火相似。大便乾澀則是因為大腸受熱,轉化為燥澀,經書記載:「諸澀枯涸」。
癱瘓中風都是由於火熱耗損血液,玄府(指關竅)閉塞,津液無法濡養,金氣受火鬱結,不能發聲(肺主聲)。肢體疼痛麻木,則是風熱濕邪共同作用,導致全身枯燥,聲音嘶啞,手足不遂。然而,由於中寒而導致吐瀉,損耗津液而產生燥熱,也並不少見。寒濕鬱結,營衛之氣不能暢通,也會導致局部枯萎。經書記載:「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
胃膈熱盛,煩悶飽脹,飢餓卻不想吃東西。或者發展成消中(消瘦),雖然能吃卻日漸消瘦。或者燥熱鬱結嚴重,導致消渴,飲水很多而小便頻數。(可能是因為熱病,或者過度飲酒,錯誤服用溫熱藥物,導致脾胃真陰真陽虧損,肝心功能衰弱。)亢盛的陽氣和心火,使三焦乾燥,腸胃燥澀阻塞,津液無法運轉,導致全身缺乏滋潤,因此消瘦、面色萎黃。燥熱消渴雖然飲水很多,但津液卻無法滋潤腸胃以外的部位,因此口渴不止,小便卻很多。
民間缺乏正確認識,誤認為是下焦虛寒,導致很多人治療錯誤。周身燥熱鬱結,可轉化為眼疾(雀目或內障),癰疽瘡瘍,上焦則咳嗽氣喘,下焦則痔瘡。或者停滯的濕熱內盛,無法正常代謝,則會變成水腫。民間認為消渴病及消瘦、小便帶脂液者,為腎消,此為三消病(消渴、消中、消腎),經書之意,皆是熱邪所致。
人參白朮湯用於治療胃膈熱盛、煩悶飽脹、飢餓卻不想吃東西,或發展成消中,雖然能吃卻日漸消瘦,燥熱鬱結嚴重,導致消渴,飲水很多而小便頻數。還能治療一切陽盛陰虛,風熱燥鬱,頭暈目眩,中風偏枯,酒毒積聚,一切腸胃燥澀,倦怠阻塞,瘡瘍痿痺等症。也適用於傷寒雜病及產後煩渴,氣血津液運行不暢等症。
藥方組成: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荊芥穗、薄荷、桔梗、知母、澤瀉(各半兩),茯苓(去皮)、連翹、栝蔞根、葛根(各一兩),甘草(三兩),藿香葉、青木香、官桂(各一兩),石膏(四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半斤)。
用法:上藥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茶盞,加入芒硝半兩、生薑三片,煎至半盞,取汁,加入少量蜂蜜,溫服。逐漸增加劑量至十餘錢,使臟腑通利,見效。日常服用可根據病情加減。可同時服用消痞丸散,以散腸胃結滯。若濕熱內盛,自行腹瀉者,去除大黃、芒硝。
絳雪散用於治療消渴,飲水過度,小便頻數,療效顯著。
藥方組成:黃芩、黃丹、防己、栝蔞實(各等分)。
用法: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湯水送服,睡前服用二三次即可。
人參散用於治療腎消,飲水很多,飯後小便頻數。
藥方組成:人參(三錢),白朮、澤瀉、栝蔞、桔梗、梔子、連翹(各半兩),葛根、黃芩、大黃、薄荷、白茯苓(各一兩),甘草(一兩半),石膏(二兩),滑石、寒水石(各三兩)。
用法:研成細末,加入縮砂仁三錢,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加入少量蜂蜜,再煎二三沸,去渣,飯前服用。飯後服用消痞丸。
大黃甘草飲子用於治療男女一切消渴不止。
藥方組成:大豆(五升,先煮沸三次,去苦水,再煮)、大黃(一兩半)、甘草(粗大者四兩,長四指,打碎)。
用法:用井水一桶,與以上藥物一起煮三五個小時,如果藥汁太濃,可加水,煮至大豆軟爛,盛入盆中放涼,讓病人食用大豆,口渴時喝藥汁,沒有時間限制。吃完後,如果口渴燥熱症狀停止,則停止治療,若症狀未止,則重複煎煮藥物。一般三次即可痊癒。
4. 痢門
5. 泄痢總論
夫痢者,五臟之積濁而不散,或厭冷物,或冒寒暑失飢,不能宣發,或傷冷飽食,或服暖藥過多,鬱而成痢。其病二三日則利為寒,青痢為熱,誤也。今人瘡癤初發,刺開乃血,多日成膿,何為先熱而後寒也。
叔和云:濕多成五泄,腸走若雷奔。愚醫不悟,三日黃者乃熱,青利是寒。《太素》曰:五泄有溏泄、鶩泄、飧泄、濡泄、滑泄也,此乃五泄。五泄者,青是感肝木之象,其色青,赤者,受心火之氣,其色赤,白者,得西方金肺之氣,其色白,黃者,脾土之色,蒼者,土氣之下腎水隨之,其色蒼也。三日蒼曰寒,黃赤熱,其三日非也。
若下利熱極,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者,須下之,以開除濕熱痞閉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積熱也。
益元散,治身熱吐痢,泄瀉腸癖,下痢赤白,癃閉淋痛。利小便,偏主石淋。(乃服金石熱藥多,待為砂石,從小便淋出者也。)蕩胃中積聚寒熱,宣積氣,通九竅六腑,生津液,去留結,消蓄水,止渴寬中,除煩熱心躁,腹脹痛悶。補益五臟,大養脾腎之氣,(此腎水之藏,非為主之府也。)理內傷陰痿,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主癇痓驚悸(其季切,心動貌。)健忘,止煩滿短氣,藏傷咳嗽,飲食不下,肌肉疼痛,並口瘡,牙齒疳蝕。明耳目,壯筋骨,通經脈,和血氣,消水穀,保元真。解百藥酒食邪毒,耐勞役飢渴,宣熱,僻中外諸邪所傷。久服強志輕身,注顏延壽,及解中暑傷寒疫癘,飢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瘟疫傳染,並汗後遺熱勞復諸疾。並解兩感傷寒,能令遍身結滯宣通,氣和而愈,及婦人下乳催生,產後損氣血衰,陰虛熱甚,一切熱證,兼吹奶乳癰。此神驗之仙藥也。唯孕婦不宜服,滑胎也。
砂仁,滑石(各二兩),甘草(炙,四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蜜少許,溫水調下,無蜜亦得。日三服。欲冷飲者,新汲水調下。解利傷寒發熱,蔥白豆豉湯調下四錢。(每服水二盞,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一盞調下。)並三服,效為度。
此藥是寒涼解散鬱熱,若病甚不解,多服此藥無害,但有益而無損。俗惡性寒,兼易得之賤物,而不明《素問》造化之理,故不取《本草》神驗之言,而多不用焉。若以隨證驗之,乃凡人之仙藥也,不可闕之。
傷寒當汗而不可下,當下而不可汗者,且如誤服此藥,則汗出自愈,裡熱便得宣通而愈,或半在裡、半在表,可和解而不可發汗吐下者,若服上藥多愈,亦獲小效。是解散怫鬱,邪熱甚者,小加減涼膈散和解為佳。或人不當汗者,加蒼朮末二分,同蔥白、豉同煎湯調服,甚良。
或孕婦不宜服,以滑石、麻黃、桂枝,要發汗,當即用甘草一兩、蒼朮二兩,同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更加入蔥白五寸、豆豉五十枚,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並三服,取微汗為度。逼毒散,非孕婦可服,太白散加入麻黃二兩(去節),如法煎服,世云神白散。或逼毒散與加麻黃(去節)、蒼朮各等分(稱),《濟眾》云青龍散。
或青龍散欲更加入滑石與蒼朮二倍,最為發汗之妙藥也。惟正可汗者,即用此服之,則轉加熱也,名為大逼毒散。此解利兩感同,更兼煎涼膈散調下益元散四錢。或下乳,用豬肉面羹或酒之類調下四錢,不計時候,日三服,宜食肉面羹粥。催產,用溫油漿調下三錢,並二三服,以產為度。
或死胎不下者,煎三一承氣湯一服,調下五錢,須臾,更頻用溫油漿調服。前後俱下胎,可活產母也。兒難產,或死胎不下者,皆由風熱燥澀,堅斂結滯,不能舒緩,是故產戶不得自然開也,其藥力至,則熱結頓開而產矣,慎不可溫補,而反生燥熱也。俗未知產後損血,日夜疼痛怖懼,以致神狂氣亂,則陰氣損虛,邪熱太甚,而為諸證。
由不明《素問》造化,故不識證候陰陽,反以妄謂產後諸虛百損,便為虛冷,而無熱也,誤以熱藥溫補。或見渴甚者,不令飲水,本為善心,為害多矣。豈知治病之道,俱以臨時審其臟腑六氣虛實,明其標本,如法治之而已矣。此藥之常多用雖為效,至大俗以病異藥同,將為妄行,反招侮慢。
今以若加黃丹,令桃仁色,是以名之紅玉散。若加青黛,令輕粉碧色,名碧玉散。若加薄荷葉(末,一分,同研),名雞蘇散。主療並同,但以迴避愚俗之妄侮慢耳。
玄青丸,治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須可下之,以開除濕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腫腹脹。兼療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諸證。唯泄瀉者勿服。
黃連,黃柏,大黃,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半兩),牽牛(四兩,草末一兩。以上同為末),輕粉(二錢),青黛(二兩),
上為末,灑水為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腹,清晨用酒送下。以快利為度。後常服十五、二十丸,數日後得食。久病未徑除者,再加,取利。利後卻常服,隨意消息,病去為度,後隨證止之,小兒丸如黍米或麻子大,退驚疳熱積不下者,須常服十丸。
阿膠梅連丸,治下痢,無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證。
金井阿膠(淨草灰炒透明,臼別研,不細者,再炒,研細),烏梅肉(去核,炒),黃柏(銼,炒),黃連,當歸(焙),赤芍藥,乾薑(炮),赤茯苓(去皮)。各等分
上為末,入阿膠,研勻,水丸,桐子大,溫米飲下十丸,食前,兼夜五六服。小兒丸如綠豆大。忌油膩脂肥諸物也。
牛黃神金丸,治大人小兒嘔吐瀉痢,無問新久赤白諸色,或渴或不渴,小便澀或不澀,並小兒驚疳積熱,痃癖堅積,腹滿硬痛,作發往來,亦能寬膈消食。
輕粉,粉霜,硇砂(以上別研),雄黃(研),硃砂,信砒,巴豆(去皮。各一錢),黃丹,蠟(各三錢),
上先研粉霜,次旋入硇砂,研細,下雄黃、硃砂、信砒,再研,下丹粉,研勻,別研巴豆爛為油,與前藥研勻,近火上炙,控熱,別研蠟軟,入藥,勻,搓成劑,旋丸小豆大,新汲水下一丸。小兒黍米、麻子大。
或止吐瀉痢疾,調甘露散,(即桂苓甘露飲。)或益元散亦得。
芍藥柏皮丸,治一切濕熱惡痢,氣升窘痛,無問膿血,並宜服之。
芍藥,柏皮(各三兩),當歸,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小豆大,溫水下三四十丸,無時,兼夜五六服。忌油膩脂肥發熱等物。
二勝丸,治泄痢虛損,不問新久者。
鹽豉,紫蒜(去皮。各等分),
上同杵為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九丸,米飲湯下。
如未愈,及赤白痢,腹滿脅痛,更與杏仁丸。
杏仁丸,治一切赤白瀉痢,腹痛裡急後重者。
杏仁(四十九個),巴豆(四十九個,去皮),
上二藥同燒存性,研細如泥,用蠟熔和,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大黃湯下,間日一服。
白朮聖散子,治一切瀉痢久不瘥,並婦人產後利亦治。
御米殼(二兩,蜜炒),當歸,肉豆蔻,縮砂仁,石榴皮,訶子,乾薑(炮),陳皮(去白),白朮,甘草,芍藥(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乳香同煎,和滓服。
勝金膏,治一切瀉痢不已,胃脈浮洪者,反多日不已者。瀉小者,立止。
巴豆皮,楮實(同燒存性)
上為末,熔蠟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煎甘草湯下。
大聖真金散,治一切寒熱溏瀉,赤白等痢疾。
御米殼(半斤,炒),甘草(一兩,炙),乾薑(半兩,炮),當歸(一兩),酸石榴皮(一兩,炒),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小兒半盞。)乳香同煎至七分,食前。忌油膩生冷毒物等。
車前子散(一名斷痢散。),治一切痢不止。
車前子(不以多少,炒香)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食前空心。
象骨散,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水穀不消,噫氣吞酸,食輒嘔吐,霍亂,泄瀉膿血,四肢沉重,臍腹疼痛裡急,夜起頻並,不思飲食,皆可治之。
象骨(四兩,炒),訶子(取肉,二兩),肉豆蔻(一兩),甘草(二兩),乾薑(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和滓熱服,食前,日三服。
海蛤玉粉散,治血痢,解臟中積熱毒。
海蛤(不以多少)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蜜少許,冷水調下,不計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