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三 (2)
卷三 (2)
1. 諸風總論
或痘黑陷將死。或大人小兒風熱瘡疥,及久不愈者。或頭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駮,或面鼻生紫赤風刺癮疹,俗呼為肺風者。或成癘風,世傳為大風疾者。或腸風痔漏。並解酒過熱毒,兼解利諸邪所傷,及調理傷寒未發汗,頭項身體疼痛者,並兩感諸證。兼治產後血液損虛,以致陰氣衰殘,陽氣鬱甚,為諸熱證,腹滿澀痛,煩渴喘悶,譫妄驚狂。
或熱極生風,而熱燥郁,舌強口禁,筋惕肉瞤,一切風熱燥證,鬱而惡物不下,腹滿撮痛而昏者。(惡物過多,而不吐者,不宜服之。)兼消除大小瘡及惡毒。兼治墮馬打撲傷損疼痛。或因而熱結,大小便澀滯不通,或腰腹急痛,腹滿喘悶者。
防風通聖散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朴硝是者。以上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朮,梔子(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溫服。涎嗽,加半夏半兩,薑製。
曹同知通聖散
防風,芍藥(各二錢半),甘草(三兩),荊芥(三錢半),薄荷(一兩),白朮(一分),石膏(一兩),川芎(半兩),滑石(三兩),當歸(半兩),大黃(半兩),麻黃(半兩),山梔子(一分),連翹(半兩),桔梗(一兩),無芒硝,無縮砂。
崔宣武通聖散
防風,芍藥,荊芥,當歸,白朮,山梔子(各一分),川芎,大黃,薄荷,連翹,黃芩,桔梗,縮砂(各半兩),甘草,石膏(各一兩),滑石(三兩),
劉庭瑞通聖散
此方有縮砂,無芒硝,其餘皆同。
緣庭瑞於河間守真先生禮師傳之。隨從二年,始受於方,斯且取為瑞而可准憑以用之,兼庭瑞以用治病,百發百中,何以疑之,因錄耳。但庭瑞臨時以意加減,一依前法。嗽加半夏半兩,生薑制。
防風天麻散,治風麻痹走注,肢節疼痛,中風偏枯,強,暴音不語,內外風熱壅滯,解昏眩。
防風,天麻,川芎,羌活,香白芷,草烏頭,白附子,荊芥穗,當歸(焙),甘草(各半兩),滑石(二兩),
上為末,熱酒化蜜少許,調半錢,加至一錢,覺藥力運行,微麻為度。或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熱酒化下一丸或半丸,細嚼,白湯化下亦得。散鬱結,宣通氣。
如甚者,更服防風通聖散。
犀角丸,治風癇,日發作有時,揚手擲足,口吐痰涎,不省人事,暗倒屈伸。
犀角(末,半兩),赤石脂(三兩),朴硝(二兩),白殭蠶(一兩),薄荷葉(一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水下,日三服,不計時候。如覺痰多,即減丸數。忌油膩物。
風痓病目直,卒中口噤,背強如弓,臥動搖,手足抽搦,無汗名剛,為陽痓,有汗名柔,為陰痓,通三一承氣下妙。
白話文:
諸風總論
適用於以下病症:
- 痘瘡發黑凹陷瀕死。
- 成人或小兒風熱引起的瘡癤,長期未愈。
- 頭皮屑多、全身皮膚暗沈,或出現紫白斑塊。
- 面部、鼻子長紫紅風疹、刺癢(俗稱「肺風」)。
- 嚴重風疾(如癘風,俗稱大風病)。
- 腸風痔漏。
- 解酒後熱毒,緩解外邪損傷,調理傷寒未發汗前的頭痛、身體疼痛及兩感證。
- 產後血虛陰弱、陽氣鬱結導致的發熱、腹脹、煩渴、喘悶、譫語、驚狂等。
- 熱極生風、口舌僵硬、肌肉抽動等風熱燥證,或腹脹劇痛昏沈(若體內穢物過多未吐出,則不宜服用)。
- 消除各類瘡毒,兼治跌打損傷疼痛、熱結導致的便祕或腰腹劇痛、喘悶等。
防風通聖散
藥材: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朮、梔子(各一分)。
製法:研磨成粉,每次二錢,加生薑三片,水煎至六分,溫服。若痰多咳嗽,可加半夏半兩(薑製)。
曹同知通聖散
藥材:防風、芍藥(各二錢半),甘草(三兩),荊芥(三錢半),薄荷(一兩),白朮(一分),石膏(一兩),川芎、當歸、大黃、麻黃、連翹(各半兩),梔子(一分),桔梗(一兩),滑石(三兩)。
(無芒硝、縮砂)
崔宣武通聖散
藥材:防風、芍藥、荊芥、當歸、白朮、梔子(各一分),川芎、大黃、薄荷、連翹、黃芩、桔梗、縮砂(各半兩),甘草、石膏(各一兩),滑石(三兩)。
劉庭瑞通聖散
此方有縮砂,無芒硝,其餘與防風通聖散相同。劉庭瑞師從河間劉守真,臨床依病情加減,咳嗽加半夏半兩(薑製)。
防風天麻散
主治:風濕麻痹、關節痛、中風偏癱、口齒不清、內外風熱壅滯、頭暈目眩。
藥材:防風、天麻、川芎、羌活、香白芷、草烏頭、白附子、荊芥穗、當歸(焙)、甘草(各半兩),滑石(二兩)。
用法:粉末以熱酒加蜜調服,或煉蜜為丸,酒化服。重症可配合防風通聖散。
犀角丸
主治:風癲癇發作、肢體抽動、口吐痰涎、昏迷。
藥材:犀角末(半兩)、赤石脂(三兩)、朴硝(二兩)、白殭蠶、薄荷葉(各一兩)。
製法: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20-30丸,溫水送服,忌油膩。
風痓病
症狀:突然僵直、口緊、背弓、抽筋,無汗為「剛痓」(陽痓),有汗為「柔痓」(陰痓)。可用三一承氣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