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二 (3)
卷二 (3)
1. 首風證
(主新沐中風。出《素問·風論》)
新沐中風,為首風,頭面多汗,惡風,當先一日甚,至其風日則少愈。
大川芎丸,主之:治首風,旋暈眩急,外合陽氣,風寒相搏,胃膈痰飲,偏正頭疼,身拘倦。
川芎(一斤),天麻(四兩,用靳州者)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下,食後。
秘方茶酒調散,治一切諸風痰壅,目澀昏眩,頭疼心憒,煩熱,皮膚病癢,並風毒壅滯。清爽神志,通和關竅,消惡汗。
石膏(另為細末),菊花,細辛(去苗),香附子(去須,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茶、酒調下,食後,日三服。
白話文:
首風證
剛洗完頭受到風邪侵襲,稱為首風。症狀為頭面部多汗、怕風,通常在發病前一天症狀較嚴重,到了受風當天反而會稍微減輕。
大川芎丸:主治首風,症狀包括頭暈目眩急迫,外感風寒與體內陽氣相搏,胃膈有痰飲,偏正頭痛,身體拘緊疲倦。
組成:川芎(一斤)、天麻(四兩,選用靳州產的)。
製法:將藥材研成細末,加蜂蜜煉製成丸劑,每兩藥粉做成十丸。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後以茶或酒送服,飯後服用。
秘方茶酒調散:治療各種風邪痰濕壅塞,眼睛乾澀昏花、頭痛心煩悶熱、皮膚搔癢,以及風毒滯留。能清爽精神、疏通關竅、消除異常出汗。
組成:石膏(另研細末)、菊花、細辛(去除根苗)、香附子(去除根須,炒過,各等分)。
用法:將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以溫茶或酒調和後服用,飯後服用,每日三次。
2. 目風眼寒證
(主眼。出《素問·風論》)
風入系頭,則血脈凝滯,不能上下通流於目,令風寒客之,目風眼寒也。
石膏散,主之:治目風眼寒,及偏正頭疼,夾腦風,鼻出清涕,目淚,疼痛不已。
石膏(二兩,炭火燒,研細末),川芎(一兩),甘草(半兩,炙)
上為末,每服一錢,蔥白、好茶同煎湯調下,食後,日二服。
白話文:
目風眼寒證
風邪侵入頭部經絡,導致血脈凝滯不通,氣血無法上下流通至眼部,使風寒之邪停留於眼部,形成目風眼寒的症狀。
石膏散:主治目風眼寒,以及偏正頭痛、腦風、鼻流清涕、眼睛流淚、持續疼痛等症狀。
藥方:
石膏(二兩,以炭火燒製後研磨成細粉)
川芎(一兩)
甘草(半兩,炙製)
製法與用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與蔥白、上等茶葉一同煎煮成湯後調服。每日飯後服用兩次。
3. 漏風證
(主酒風。出《素問·風論》)
飲酒中風,或汗多,不可單衣,食則汗出,多如液漏。久不治,為消渴疾。
白朮散,主之:治漏風,久虛多汗,食之汗出如洗,少者痿劣。
牡蠣(二錢,焙赤),白朮(一兩一分),防風(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不計時。如惡風,倍防風、白朮。如汗多面腫,倍牡蠣。
白話文:
漏風證
(主要與酒風有關,出自《素問·風論》)
飲酒後受風邪侵襲,或出汗過多,不能穿單薄衣物,進食時容易出汗,汗量多如液體滲漏。長期不治療,可能轉變為消渴症。
白朮散 主治此症:治療漏風、長期體虛多汗,進食時汗出如洗,症狀較輕者則表現為虛弱無力。
藥方組成:
牡蠣(二錢,焙至赤色)
白朮(一兩一分)
防風(二兩半)
製法與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以溫水調服,不限時間。若惡風症狀明顯,可加倍防風和白朮的用量;若汗多且臉部浮腫,則加倍牡蠣的用量。
4. 胃風證
(主風。出《素問·風論》)
因於失衣,風感之,頸多汗,惡風,膈塞不通,寒則胃泄,腹滿,氣不通。
大豆蔻丸,主之:治胃風,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小腹善滿,失衣則腹脹,食寒則泄,形瘦。
肉豆蔻,草豆蔻,陳皮,獨活,意苡仁,人參,川芎(各半兩),羌活,防風,桔梗,甘草(炙),木香(分各)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飲下,不計時候,日進三服。
胃風湯,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腹脅虛滿㽲痛,及腸胃泄毒,或下瘀血。
人參,白茯苓(去皮),芎藭,官桂,當歸(去苗),白芍藥,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粟米百餘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此藥與大豆蔻丸為表裡也。
白話文:
胃風證
(主要與風邪有關。出自《素問·風論》)
由於穿衣不足,風邪侵襲,導致頸部多汗、怕風、胸膈阻塞不通。若受寒則會胃腹洩瀉、腹脹、氣機不暢。
大豆蔻丸:主治胃風,症狀包括頸部多汗、怕風、飲食不下、小腹容易脹滿,穿衣不足則腹脹,食用寒涼食物則洩瀉,形體消瘦。
成分:肉豆蔻、草豆蔻、陳皮、獨活、薏苡仁、人參、川芎(各半兩),羌活、防風、桔梗、炙甘草、木香(分量各適量)。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煉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四十丸,以米湯送服,不限時間,每日三次。
胃風湯:治療風寒之邪乘虛侵入腸胃,導致水穀消化不良、腹脅虛脹疼痛,以及腸胃洩瀉或排出瘀血。
成分:人參、白茯苓(去皮)、芎藭、官桂、當歸(去苗)、白芍藥、白朮(各等分)。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大杯水及百餘粒粟米,一同煎煮至七分熟,去渣後趁熱服用,空腹時於飯前服用。此藥與大豆蔻丸互為表裡配合使用。
5. 行痹證
(主痹。出《素問·痹論》)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氣勝者,行痹,上下左右無留,隨所至作。
防風湯,主之:治行痹,行走無定,痹麻不快。
防風,甘草,當歸,赤茯苓(去皮),杏仁(去皮,炒熟),桂枝(各一兩),黃芩,秦艽,葛根(各三錢),麻黃(半兩,去節)
上為末,每服五錢,酒水合二盞,棗三枚,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行痹證
風、寒、濕三種邪氣結合,形成痹症。若風邪較強,則稱為「行痹」,症狀表現為遊走不定,上下左右無固定位置,隨邪氣所到之處發作。
防風湯 主治行痹,症狀為疼痛遊走不定、肢體麻痺不適。
藥方組成:
防風、甘草、當歸、赤茯苓(去皮)、杏仁(去皮,炒熟)、桂枝(各一兩),黃芩、秦艽、葛根(各三錢),麻黃(半兩,去節)。
製法與服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酒與水共兩杯,再加入三枚棗、五片生薑,煎煮至剩一杯,過濾藥渣後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