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是明代醫家戴思恭所著、集其畢生醫學精華於一爐的重要著作,後由其後人或門人將其珍藏的《秘傳證治要訣》與《證治要訣類方》合刊,方廣為流傳。此書非僅文獻學意義上的醫學史料,更是一部理論精闢、實踐性強的臨床寶典,其內容之豐富、論述之深入,使其在明清醫學界享有極高聲譽,被譽為「醫家必讀之書」。

此書合刊的結構,本身就體現了醫學實踐中診斷與治療、理論與方藥不可分割的關係。《秘傳證治要訣》分內、外二卷,旨在闡述各類疾病的診斷要點與治療原則。戴思恭深諳醫道,上溯《內經》、《難經》,中承金元四大家之學,尤重辨證。書中對病機的剖析往往一語中的,對證候的描述清晰細膩,為後世醫者辨識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南。他強調醫者需有「神聖工巧」之能,方能「測其表裡虛實之證,審其浮沉滑數之脈」,可見診斷在整個治療環節中的核心地位。

而《證治要訣類方》則作為《要訣》的配套,同樣分內、外二卷,重點在於匯集治療各類疾病的驗方。這些方劑不僅是戴思恭個人長期臨床實踐的結晶,也可能融會了他對前賢醫方的取捨與發展。方書的價值在於其實用性,大量驗方的收錄,使得本書在指導臨床用藥方面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戴思恭用藥靈活,正如序言所述:「藥不執方,隨時增減,辨其溫涼寒熱,度其緩急重輕,定以君臣佐使」,這與《類方》中豐富多樣的方劑選擇相輔相成,提供了「因病制宜,臨機應變」的物質基礎。

書中開篇的序言,由禮部尚書胡濚所撰,不僅交代了此書的來歷——戴思恭秘藏,後經靈隱寺僧、巡按御史之手得以公諸於世,更對戴思恭的醫術給予了極高評價。序中稱戴思恭字元禮,官至太醫院使,其醫術得神農、黃帝、伊尹、叔和、東垣等諸家之精髓,治病「取效如神」,甚至認為可與扁鵲、華佗比肩。這反映了戴思恭在當時醫學界的地位及其醫術的卓越,也從側面印證了此書內容的珍貴與非凡。胡濚將此書譽為「醫門之規矩準繩」,認為是後學者「欲為方圓平直者」必須取法之處,足見其學術規範性和指導意義。

書中「卷之一·諸中門」的內容,是理解戴思恭醫學思想和臨床特色的絕佳範例。此處詳述了多種「中」病,包括中風、中氣、中寒、中暑、中濕、中惡等。這些疾病在古代醫學中往往是急重症,診斷與治療尤其考驗醫者的功力。

在「中風」一節,戴思恭首先闡述了風邪的性質及其致病特點,認為風無所不入,尤其易犯肝經。他精準地描述了中風的典型症狀:暈倒、昏不知人、痰涎壅盛、口眼喎斜、手足癱緩、半身不遂、舌強不語等。在治療上,他強調「調氣為先」,認為「氣順則痰消」,這與他對痰涎為病的認識緊密相連。他提出的治療方藥如蘇合香丸、八味順氣散、小續命湯、星香散、三生飲等,都是當時治療中風常用的經典方或驗方,並且根據具體證候提供了加減法,如口噤用生半夏末吹鼻、痰盛用星附湯、體虛有痰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合星香飲等,體現了細緻的辨證論治精神。對於中風後遺症,他也提出了加減地仙丹等調補之劑,並區分了不同類型中風(如啞風、痛風、鶴膝風),提供相應治法。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別強調了「川烏一味,決不可少」,並需「炮熟用」,提示了用藥的注意事項,也反映了他對某些特定藥物療效的重視。

區分疾病是戴思恭醫學思想的一大特色。在「諸中門」中,他花了篇幅辨析「中風」與「中氣」的相似與區別,指出兩者狀類,但氣中者身冷,風中者身溫,且「以氣藥治風則可以,以風藥治氣則不可」,明確了治療原則的差異。他認為中氣多因七情內傷、氣逆痰阻,治療以蘇合香丸開竅、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理氣為主,蘇後則用四七湯、星香散等繼續調理,並提出了針對痰阻氣逆、關膈不通的「三和丹」。

對於「中寒」、「中暑」、「中濕」,戴思恭也逐一闡述了其證候特點及治法。中寒證見身體強直、口噤、惡寒發熱等,治以溫散寒邪,用蘇合香丸開竅、五積散或姜附湯溫中祛寒,並根據兼證(挾氣、挾濕、筋脈牽急、肢節疼痛)靈活加減。中暑證強調面垢、悶倒、汗出肢冷等,特別告誡不可過用冷劑,主張用卻暑散、來復丹等芳香開竅之品,或香薷飲、蒜水等辛溫藥物治療「陽外陰內」的暑毒,甚至在蘇後出現「陰盛隔陽」的假熱真寒證時,提出香薷飲加附子浸冷服、縮脾飲加附子浸冷服等反佐療法,顯示了其對病機的深刻理解和用藥的大膽靈活。中濕證論述較簡,指出濕氣積久傷人,見關節痛重、腫脹喘滿等,治用白朮酒,並提及了因傷口入濕導致的「破傷」。

「中惡」則指因冒犯不正之氣導致的卒然危證,如卒厥、客忤等,症狀與中風、霍亂相似,戴思恭主張急用蘇合香丸開竅通閉,繼用調氣散或調脈平胃散理氣。他還將霍亂與中惡相類比,指出霍亂以吐利為異,治以蘇合香丸通閉、藿香正氣散加木香理氣。

從「諸中門」的內容可以看出,戴思恭在處理急重症時,思路清晰,急則治其標(開竅、通閉),緩則治其本(理氣、化痰、祛邪),並且高度重視病機的辨識和藥物的靈活運用。他能夠區分相似病症的細微差異,並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痰氣濕邪的不同組合,提供精準的治療方案。這種細緻入微的辨證論治方法,正是《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作為「醫家必讀」的原因之一。

綜觀全書,戴思恭的《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是一部集理論、診斷、辨證、方藥於一體的綜合性醫學巨著。它系統地論述了內科和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證治要點,特別是在急重症的處理上顯示出高超的臨床智慧。書中對病機的深刻認識、對證候的精確把握、對方藥的靈活運用,以及其對後世醫家的深遠影響,都使得這部著作成為研究明代醫學乃至整個中醫學史的重要文獻。其臨床實用性與學術價值並重,至今仍值得後世醫者認真研讀,從中汲取智慧,指導臨床實踐。無論是作為醫學理論的學習資料,還是作為臨床驗方的參考手冊,《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都展現了戴思恭作為一代名醫的卓越貢獻。


卷之一·諸中門 (1)

卷之一·諸中門 (2)

卷之一·諸中門 (3)

卷之一·諸中門 (4)

卷之二·諸傷門 (1)

卷之二·諸傷門 (2)

卷之二·諸傷門 (3)

卷之二·諸傷門 (4)

卷之二·諸傷門 (5)

卷之二·諸傷門 (6)

卷之二·諸傷門 (7)

卷之二·諸傷門 (8)

卷之二·諸傷門 (9)

卷之二·諸傷門 (10)

卷之二·諸傷門 (11)

卷之二·諸傷門 (12)

卷之二·諸傷門 (13)

卷之二·諸傷門 (14)

卷之二·諸傷門 (15)

卷之二·諸傷門 (16)

卷之三·諸氣門 (1)

卷之三·諸氣門 (2)

卷之三·諸氣門 (3)

卷之三·諸氣門 (4)

卷之三·諸氣門 (5)

卷之三·諸氣門 (6)

卷之四·諸血門 (1)

卷之四·諸血門 (2)

卷之四·諸血門 (3)

卷之五·諸痛門 (1)

卷之五·諸痛門 (2)

卷之五·諸痛門 (3)

卷之五·諸痛門 (4)

卷之六·諸嗽門 (1)

卷之六·諸嗽門 (2)

卷之六·諸嗽門 (3)

卷之七·寒熱門 (1)

卷之七·寒熱門 (2)

卷之七·寒熱門 (3)

卷之八·大小腑門 (1)

卷之八·大小腑門 (2)

卷之八·大小腑門 (3)

卷之八·大小腑門 (4)

卷之八·大小腑門 (5)

卷之八·大小腑門 (6)

卷之八·大小腑門 (7)

卷之八·大小腑門 (8)

卷之八·大小腑門 (9)

卷之九·虛損門 (1)

卷之九·虛損門 (2)

卷之九·虛損門 (3)

卷之九·虛損門 (4)

卷之九·虛損門 (5)

卷之十·拾遺門 (1)

卷之十·拾遺門 (2)

卷之十一·瘡毒門 (1)

卷之十一·瘡毒門 (2)

卷之十一·瘡毒門 (3)

卷之十一·瘡毒門 (4)

卷之十二·婦人門 (1)

卷之十二·婦人門 (2)

卷之十二·婦人門 (3)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一·湯類 (1)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一·湯類 (2)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一·湯類 (3)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一·湯類 (4)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一·湯類 (5)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一·湯類 (6)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一·湯類 (7)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一·湯類 (8)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一·湯類 (9)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一·湯類 (10)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二·飲類 (1)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二·飲類 (2)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三·散類 (1)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三·散類 (2)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三·散類 (3)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三·散類 (4)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三·散類 (5)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三·散類 (6)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四·丸類、丹類、膏類 (1)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四·丸類、丹類、膏類 (2)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四·丸類、丹類、膏類 (3)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四·丸類、丹類、膏類 (4)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四·丸類、丹類、膏類 (5)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四·丸類、丹類、膏類 (6)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四·丸類、丹類、膏類 (7)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四·丸類、丹類、膏類 (8)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四·丸類、丹類、膏類 (9)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四·丸類、丹類、膏類 (10)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四·丸類、丹類、膏類 (11)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四·丸類、丹類、膏類 (12)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四·丸類、丹類、膏類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