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諸傷門 (4)

1. 傷風寒

要知均自為利。身不熱手足自溫者。太陰身體四逆者。少陰厥陰其餘身熱下利。皆屬陽經。然陰利有反發熱。或初病無熱。利後卻熱。或初得病即身熱。繼而自利。此陰利。非陽傳陰經之利。詳見後段發熱證。

又有大便秘五六日。以藥利之。利遂不止。用極熱劑方瘥。陽有利。陽有秘。當更以他證別之。

外熱內煩。下利上渴。或痞或痛或嘔。常法多用黃芩湯。半夏瀉心湯亦可。不若生薑瀉心湯之當。或溫膽湯加入黃連。其中枳殼去取在人。

諸陽發熱。已見前三陽經。陰不發熱。惟少陰能發熱。然少陰發熱。有二證初得病即見少陰證。發熱惡寒頭不疼。宜麻黃細辛附子湯。(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者。多在表。宜此湯。)

若下利清穀。身熱躁擾。裡寒外熱。仲景謂之反發熱。此乃陰盛隔陽。宜四逆湯。附子理中湯。蓋陽氣傳陰經而下利者。乃是熱利。陽陷入里。外所以無熱。陰氣入陰經而下利者。乃是裡寒自利。寒既在裡為主。則陽氣必客於外。所以外反熱。要知陰陽二證。發熱自是不同。發於陽而發熱者頭必疼發於陰而發熱者頭不痛。此為驗矣。

汗下後發寒熱。又發汗後只惡寒者為虛。虛乃表虛。發汗後只惡熱者為實。實乃里實只惡寒者。是發其汗汗出太過。所謂陽微則惡寒。宜芍藥甘草附子湯。只發熱者。是表已解而里不消。所謂陰微則發熱宜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

又有汗下後。陰陽不相入。水火不相濟。致餘熱未退。不可更用冷藥內外俱未可攻。宜小建中湯。若其人已虛。虛能生熱。宜小建中湯加當歸一錢。或四君子湯加黃耆半錢。或十全大補湯調其榮衛。虛者。四桂湯真武湯。審之是邪熱未解。雖經汗下。卻不畏虛湯養病。宜竹葉石膏湯。

又有潮熱一證。經云。潮熱者。胃家實也。屬陽明經。當下。此之潮熱。乃獨熱往來。多於日晡時發。如潮之期長落。非若先寒後熱。寒往即熱來此也。

外有病瘥後。多食發熱。名曰食復。作勞發熱。名曰勞復。復者。愈而復作之義。食復宜小柴胡加大黃一錢。勞復宜枳實梔子湯。或小柴胡湯。今人有澡心浣衣沐發易床之戒。遂以幽冥鬼神之說。蓋慮患者初愈。以垢穢為嫌。作勞太過。致成勞復耳。

嘔吐。有寒熱二證。無物為嘔。有物為吐。何以為吐有物。古語只聞有乾嘔。不聞干吐。太陽與陽明合病。身熱頭疼項強煩熱鼻乾目疼而嘔。宜葛根湯加半夏一錢。太陽與少陽合病。頭疼腰疼往來寒熱胸脅疼痛而嘔。宜黃芩湯加半夏一錢半。入生薑五片煎。若少陽證俱不繫合病。

嘔而熱者。宜小柴胡湯。若陽明證具雖顯然有可下之者。兼之嘔多。猶屬上焦。未可遽下。宜小柴胡湯。若太陽不與少陽陽明合病。而獨見太陽證。或吐瀉者。恐病人膈間素有痰飲停飲傷滯。且以二陳湯定之。候嘔吐定。徐進解太陽經藥。若先嘔卻渴者。宜豬苓湯。先渴卻嘔者。

白話文:

要知道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身體自己運作失調引起的。如果身體不發熱,但手腳卻是溫暖的,這屬於太陰病;如果身體手腳冰冷,則是少陰或厥陰病。其他像是身體發熱又拉肚子的,都屬於陽經的問題。但陰虛拉肚子有時會反而發熱,或者一開始沒發燒,拉完肚子才發熱,又或者一開始就發燒,接著開始拉肚子,這些都屬於陰虛拉肚子,並不是陽經傳到陰經引起的拉肚子。這些詳細情況可以參考後面發熱的章節。

另外,有的人大便五六天都排不出來,吃藥拉出來後卻一直拉不停,這時候用很熱性的藥才能治好。陽證有便秘也有腹瀉,要根據其他症狀來判斷。

如果出現身體發熱、內心煩躁、拉肚子、口渴,或者胸悶、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一般會用黃芩湯,半夏瀉心湯也可以,但不如生薑瀉心湯效果好。或是用溫膽湯加入黃連,至於要不要加枳殼,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各種陽經發熱的情況,前面已經提過太陽、陽明、少陽經了。陰經一般不發熱,只有少陰經可能發熱。少陰經發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剛生病就出現少陰證狀,像是發熱怕冷、頭不痛,這種情況可以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少陰病剛開始發熱,多半是表證,適合用這個方子。)

如果拉肚子拉出清澈的食物殘渣,身體發熱煩躁不安,這是身體內部寒冷而外部發熱,古醫書說這是「反發熱」,這是因為陰氣太盛,把陽氣隔開了。這種情況可以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陽氣傳到陰經導致的拉肚子,是屬於熱性拉肚子,因為陽氣已經深入體內,所以外部不會發熱。而陰氣進入陰經導致的拉肚子,是屬於內部寒冷引起的拉肚子,因為寒氣在內部作怪,陽氣就會被逼到體表,所以外部反而會發熱。要知道陰陽兩種發熱情況是不同的:陽經發熱通常會頭痛,陰經發熱則不會頭痛,這是判斷的依據。

發汗或瀉下後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或者發汗後只怕冷,這都屬於虛證,表示身體表面的陽氣虛弱。發汗後只怕熱,則屬於實證,表示身體內部的熱實。如果只怕冷,表示發汗過度,導致陽氣虛弱,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如果只發熱,表示表證已經解除了,但裡證還沒好,可以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

還有一種情況是,發汗或瀉下後,身體陰陽失調,水火不相容,導致餘熱未退。這時候不能再用寒涼的藥,內外都不能攻伐,應該用小建中湯。如果身體已經虛弱,虛弱也會產生熱,可以用小建中湯加當歸,或者四君子湯加黃耆,或是十全大補湯來調養身體。虛弱者,也可以考慮用四桂湯或真武湯。如果確定是邪熱未解,即使已經發汗或瀉下過,也不必害怕用補虛的藥來養病,可以用竹葉石膏湯。

還有一種潮熱的情況,古醫書說,潮熱是胃腸實熱的表現,屬於陽明經的病,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這種潮熱是指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的現象,而且多半在傍晚時分發作,就像潮水一樣有漲落的規律,不是像一般感冒那樣先冷後熱。

另外,生病痊癒後,如果吃太多東西可能會發熱,叫做食復;如果勞累過度也可能發熱,叫做勞復。復的意思就是病好之後又復發。食復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大黃來治療,勞復可以用枳實梔子湯或小柴胡湯來治療。現在的人有生病剛好後,要小心洗澡、洗衣服、洗頭、換床的說法,認為這是幽冥鬼神的禁忌,其實只是擔心患者剛痊癒,覺得身上髒,或是勞累過度,導致病情復發。

噁心嘔吐有寒熱兩種情況。想吐卻吐不出東西是乾嘔,吐出東西才是嘔吐。古人只說有乾嘔,沒聽過乾吐。太陽經和陽明經合併發病,會出現發熱、頭痛、脖子僵硬、煩躁不安、鼻乾燥、眼睛痛、想吐等症狀,可以用葛根湯加半夏來治療。太陽經和少陽經合併發病,會出現頭痛、腰痛、忽冷忽熱、胸脅疼痛、想吐等症狀,可以用黃芩湯加半夏來治療,並加入生薑一起煎煮。如果少陽證狀不是合併其他疾病引起的,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嘔吐伴隨發熱,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陽明證狀很明顯,雖然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但如果嘔吐厲害,表示病邪還在上焦,不能馬上瀉下,應該先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太陽經的病不是合併少陽或陽明經,而是單獨的太陽證狀,或是伴隨嘔吐腹瀉,可能是病人體內原本就有痰飲或積滯,可以用二陳湯來治療。等嘔吐停止後,再用治療太陽經的藥。如果先嘔吐後口渴,可以用豬苓湯;如果先口渴後嘔吐,請參考其他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