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序
序
1. 序
嘗聞醫者,意也。蓋人之致疾,有風寒暑濕勞逸之異;藥之為味,有酸苦辛鹹甘澹之殊。苟非神聖工巧,焉能測其表裡虛實之證,審其浮沉滑數之脈,變化順逆,千態萬狀?要在因病制宜,臨機應變,藥不執方,隨時增減,辯其溫涼寒熱,度其緩急重輕,定以君臣佐使,制方施治。
非造詣精深,洞明閫奧者,烏能與於此哉!本朝太醫院使戴元禮,得神農品嚐之性,究黃帝問答之旨,明伊尹湯液之法,察叔和診視之要,精東垣補瀉之秘,故凡療疾,加減用藥,取效如神,雖古之扁鵲華陀,不是過矣。況其際遇明時,遭逢聖主,位總醫流,名揚四海,有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之心,惟以活人為念。嘗著證治要訣類方二冊,藏之篋笥,甚為秘惜。惟靈隱住持永樂寺僧纘西緒者,極與為方外契交,間嘗獲睹,愛而錄之,珍藏什襲。正統辛酉,監察御史陳君嶷,巡按浙江,至寧波之慈溪,道經永樂寺,西緒以御史之先大夫,嘗丞其邑,迨今頌其德政,由是情意歡洽,出其秘藏醫書見示。陳君遍閱,不能釋手,味其論斷,出新意於法度之中,推測病源,著奇見於理趣之極。觀其隨病加減之妙,不特藥之咸精,抑亦治療之有據,誠醫門之規矩準繩也。後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可不於是而取則焉?今陳君得之,如獲至寶,亟欲鋟梓,廣布流傳,徵予為序,著其所得之由,其與人為善之意,利人濟物之心,何其至哉!
予惟陳君簪纓世裔,積德行善,凡有可利於人者,靡不盡心。且如今年春,朝鮮國漁人數輩,泛海捕魚,被風飄至浙江,官軍以為倭寇,擒獲解京,送院收候,飢寒困苦。君獨念之,悉備衣糧供贍,使無失所,卒復寧歸,其存心制行,率皆類是。若是書刊行,使天下後世,不惟賴要訣而脫沉疴,亦必轉夭橫而躋壽域矣,其有功於醫道、康濟斯民之德,豈淺淺哉!正統八年歲次癸亥十一月初四日,資德大夫正治上卿禮部尚書前太子賓客兼國子祭酒毗陵胡濚序。
白話文:
我曾聽說,醫學,是一種判斷和理解。人的疾病,可能源自風、寒、暑、濕、勞動過度或休息不足等不同原因。藥物的性質,也有酸、苦、辛、鹹、甘、淡等差異。如果沒有超凡的理解和技巧,怎麼可能辨別出疾病的表面和內在,虛弱或強壯的症狀,判讀脈搏的浮、沉、滑、數等特徵?疾病的轉變,可能順利也可能逆轉,形態多變,萬象更迭。關鍵在於根據病情來適應,臨場反應,藥方不固定,要隨時調整。辨識藥物的溫、涼、寒、熱,衡量病情的緊急程度和嚴重性,確定主藥、輔藥、佐藥和引導藥,才能製定處方進行治療。
如果不是有深厚造詣,對醫學有透徹理解的人,怎麼可能做到這些呢?我們朝代的太醫院使戴元禮,他掌握了神農嘗百草的特性,研究了黃帝問答的主旨,明白伊尹湯液的法則,洞察叔和診視的要點,精通東垣補瀉的祕密。因此,他治病時,可以靈活調整藥方,效果神奇。即使是古代的名醫扁鵲和華佗,也不過如此。而且,他生活在一個明智的時代,遇到了聖明的君主,身居醫學界的領導地位,名聲響徹四方。他有著正義不圖利,明道不求功的心態,一心只想救人。
他曾寫了一本書叫做《證治要訣類方》,分為兩冊,收藏得非常祕密,只有靈隱寺的住持永樂寺僧纘西緒,與他是方外的知己,偶爾得以一見,他非常喜歡,就抄錄下來,珍藏起來。正統辛酉年,監察御史陳嶷巡視浙江,到了寧波的慈溪,路過永樂寺,纘西緒因為陳嶷的父親曾經是當地的縣令,至今人們還在歌頌他的德政,所以他們相處得很愉快。纘西緒拿出他收藏的醫書給陳嶷看,陳嶷看後愛不釋手,他品味其中的論斷,發現其中的新意在法度之中,對於病因的推測,在道理和趣味的極端展現了奇特的見解。看他如何根據病情調整藥方,不僅藥材選擇精確,治療方法也有依據,這確實是醫學的規範和標準。後來想要成為方圓平直的人,可以從這裡學習。現在,陳嶷得到這本書,如獲至寶,急切地想要刻印出版,廣泛傳播。
他請我為這本書寫序,記錄下他得到這本書的緣由,以及他想幫助他人,利人濟世的心願,這是何等的高尚啊。我認為,陳嶷出身簪纓世家,積累德行,做善事,只要對人有益,他都會全力以赴。例如,今年春天,有幾個朝鮮國的漁民,出海捕魚,被風吹到浙江,官軍以為是倭寇,抓起來送到北京,送到太醫院等候處理。他們又餓又冷,十分困苦,只有陳嶷關心他們,提供衣服和糧食,讓他們免受飢寒。最後,他們平安回家。他的心態和行為,總是這樣。如果這本書出版,讓天下後世的人,不僅可以依靠這些要訣擺脫重病,也能延長壽命,提升生活質量。他在醫學上的貢獻,對人民的康健的功德,豈是淺薄的呢?這是正統八年,也就是癸亥年的十一月初四日,資德大夫,正治上卿,禮部尚書,前太子賓客兼國子祭酒,毗陵胡濚所寫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