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1)
卷之二·諸傷門 (1)
1. 傷風寒
(附感冒,凡看病不令染用雄黃末塗鼻孔及須知避忌行從客位邊入男子病穢氣出於口。女子病穢氣出於陰坐立對語間宜識得向背)。
傷風。傷寒。俗呼為傷寒。傳經分三陽三陰。三陽。是太陽、陽明、少陽經也。三陰。太陰、少陰、厥陰經也。經之陰陽以臟腑言。腑為陽膀胱胃膽是也。臟為陰脾腎肝是也。病之陰陽。乃是外邪之陰陽。陰氣陽氣是也。陰陽二氣。皆能犯臟腑。故陽氣犯太陽。則為傷風。惡風而有汗陰氣犯太陽。
則為傷寒。惡寒而無汗在太陽未得解。轉入陽明、少陽二經。則純乎陽。不如太陽易其治。若陽氣未能罷。以次傳入陰經。則為陰中之陽。蓋緣陽經之陽氣。來入陰經。雖有自利、欲寢、唇青、手足厥冷、舌卷。囊縮等證。不可妄投熱藥宜瀉其陽之在陰經也。
白話文:
傷風,傷寒,民間俗稱傷寒。經絡傳遞分為三陽三陰。三陽是指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三陰是指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經絡的陰陽是以臟腑來說的,腑是陽,膀胱、胃、膽是陽;臟是陰,脾、腎、肝是陰。疾病的陰陽是指外邪的陰陽,也就是陰氣和陽氣。陰陽二氣都可以侵犯臟腑,所以陽氣犯太陽經就叫做傷風,表現為惡風有汗;陰氣犯太陽經就叫做傷寒,表現為惡寒無汗。
如果太陽經沒有解開,轉入陽明經、少陽經,就變成純陽,不如太陽經容易治療。如果陽氣還沒有消退,依次傳入陰經,就變成陰中之陽。這是因為陽經的陽氣進入陰經,雖然會有自利、想睡覺、嘴唇青紫、手足厥冷、舌頭捲縮、小便不利等症狀,但不能亂投用溫熱藥物,應該瀉掉陰經中的陽氣。
若陽病下之太過。陽氣已脫。遂變為陰。所謂害熱未已。寒病復起。或初得病。便是陰證。此是陰中之陰。蓋緣陰氣攻陰經。陰自得傳。非自傳諸陽經來只當以溫藥回其陽。故陽入陰者。變陽以救陰。陰入陽者。用陽以救陽。二者不可不辨。
傷風傷寒。初得病時。俱見發熱頭疼體痛。屬太陽經。但傷風惡風有汗傷寒惡寒無汗。並宜和解散。芎芷香蘇散。或養胃湯加草芎各半錢。熱服溫覆。若的是傷風。有前自汗惡風等證。可用桂枝。令其熱服溫覆。喘加杏仁一錢。咳加瘛瘲一錢。渴加參半錢。外熱未止者。
白話文:
傷風和傷寒,剛開始得病時,都會出現發熱、頭痛、全身疼痛,屬於太陽經病症。但傷風怕風、出汗,傷寒怕冷、不出汗。這兩種情況都應該服用和解散、芎芷香蘇散或養胃湯加草芎各半錢,熱服並用溫熱的被子蓋住。如果是傷風,有之前出汗、怕風等症狀,可以用桂枝,熱服並用溫熱的被子蓋住。喘氣加杏仁一錢,咳嗽加瘛瘲一錢,口渴加參半錢。如果外熱還沒有消退,…
說明
-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陽氣與陰氣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區分陽性病症和陰性病症,並說明了針對不同病症應採取的治療方法。
- 文中出現了一些中藥名稱,例如和解散、芎芷香蘇散、養胃湯、桂枝、杏仁、瘛瘲、參等。
- 文中還提到了“熱服溫覆”和“外熱未止”等詞彙,表明中醫治療中重視藥物溫度和患者體溫的調節。
敗毒散。熱而有汗者。敗毒散加桂枝半錢。或陽旦湯。嘔者不宜用桂枝湯。合於本方加半夏一錢添姜煎。此非合病之嘔。系傷寒雜病。即非正傷寒。故可用也。風寒二證。理當發汗。而其人虛不可汗者。宜桂枝湯加黃耆半錢。若的是傷寒。有前惡寒無汗等證。可用五積散熱服。
厚被覆之取汗。喘嗽者。杏子湯加麻黃半錢。欲汗而不得汗者。再進。已汗而身熱不退者。參蘇飲。或敗毒散加桂枝半錢。嘔者。養胃湯。此非治合病之嘔。若風寒俱傷。或惡風而無汗。或惡寒而無汗。疑似之間。只宜五積散半帖和敗毒散半帖。名交加散。喘嗽者。小青龍湯。
白話文:
如果患者發熱並伴隨出汗,可以服用敗毒散,並加入半錢桂枝,或服用陽旦湯。若患者嘔吐,則不適合服用桂枝湯,可以將半夏加入敗毒散中,並用薑煎煮,因為這種嘔吐不是疾病本身引起的,而是傷寒雜病,非正傷寒,所以可以用半夏。若患者同時出現風寒兩種症狀,又體虛不能發汗,則適合服用桂枝湯,並加入半錢黃耆。如果患者是傷寒,且有先前惡寒無汗等症狀,則可以使用五積散熱服。
若要以厚被覆蓋取汗,患者出現喘嗽,則可以服用杏子湯,並加入半錢麻黃。如果想要出汗但出不了汗,可以再次服用。若已經出汗但體溫仍未退,則可以服用參蘇飲,或敗毒散加入半錢桂枝。如果患者嘔吐,則可以服用養胃湯,因為這種嘔吐不是疾病本身引起的。如果患者同時出現風寒兩種症狀,或惡風無汗,或惡寒無汗,懷疑是這兩種症狀之間的疑似情況,則只宜服用五積散半帖和敗毒散半帖,合稱為交加散。若患者出現喘嗽,則可以服用小青龍湯。
有初得病太陽證具但寒而未即為熱。至一二日後方熱。此傷於寒。若傷風即有熱矣。但寒未有熱者。五積散發汗。有已服解表藥。不惡風。不惡寒。諸表證已罷於里又未躁未渴小便亦未赤大便如常。獨身熱未除者。宜香蘇飲敗毒散。小柴胡湯加桂枝半錢有已服解表藥。證已罷又無里證。
其人體痛不減者。恐是發汗多。榮衛不和所致。宜小建中湯。用半厚半薄之桂。
若風寒二證。傳經後、身熱煩渴。小便赤。大便不通。言語不得。睡不寧。鼻乾頭目疼。日晡增劇。不惡寒。反惡熱。舌上白胎。中有斷文。或黑胎方為極熱。甚則昏不知人。此屬陽明經。宜大柴胡湯。小承氣湯下之。若具諸證。而大便自調者。宜白虎湯少加小柴胡湯。
白話文:
有些人剛開始得病,雖然有太陽證(發燒、出汗等症狀)的表現,但只是發冷,並沒有馬上發熱。直到一兩天後才開始發熱。這種情況是寒邪入侵造成的。如果感染風寒,則會立即發熱。但是,如果只是發冷沒有發熱,可以用五積散發汗。
有些人已經服用過解表藥物,不再怕風、不怕冷,表證也已經消失,但體內仍然沒有燥熱、口渴,小便也沒有變黃,大便也正常,只是身體仍然發熱未消,這種情況應該服用香蘇飲、敗毒散。如果已經服用過解表藥,表證也已經消失,體內也沒有其他症狀,但是仍然感到身體疼痛,這可能是因為發汗過多,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應該服用小建中湯,使用半厚半薄的桂枝。
如果風寒兩種邪氣入侵,經過經絡傳導後,出現身體發熱、口渴、小便發黃、大便不通、言語不清、睡眠不安、鼻乾、頭疼、眼睛痛,下午症狀加重,不怕冷反而怕熱,舌苔發白,中間有裂痕,甚至出現黑色舌苔,說明病情非常嚴重,甚至昏迷不醒,這種情況屬於陽明經受熱,應該服用大柴胡湯,並用小承氣湯瀉下。如果上述症狀都出現了,但大便能自行排泄,應該服用白虎湯,少量加入小柴胡湯。
若胸脅俱痛頭疼。耳聾。口苦。或渴或嘔。大小便或利或不利。往來寒熱如瘧。此屬少陽證宜小柴胡湯嗽加北五味子半錢。渴甚加栝蔞根半錢。不渴而外有熱者。加桂枝半錢。自汗而尚惡風者。以小柴胡湯半帖。加桂枝湯半帖。
如婦人病中。經水適來。或經水失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寒熱往來如瘧。晝則明瞭。夜則譫語。宜小柴胡湯。或加生地黃半錢。
若胸膈不快。手足自溫。或自利而渴。或腹滿時痛。此屬太陰經或自利不渴。宜理中湯。重則加附子四逆湯。此陰中之陰也。腹滿而痛。當得通壅。宜桂枝湯加芍藥。即是小建中湯。但易厚桂為桂枝耳。不愈。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一錢。或枳芍各半錢。腹痛甚、大便不利者。桂枝湯加大黃一錢臨熟入。或大柴胡湯。以諸實各痛當下。此陰中之陽也。
白話文:
如果胸部和兩側都疼痛,頭痛,耳朵聽力減退,口苦,偶爾口渴,嘔吐,大小便頻繁或者不通暢。這種情況會出現反復的寒熱,類似於瘧疾,這屬於少陽證狀,應當服用小柴胡湯,再加入北五味子半錢。如果口渴嚴重,就加入栝蔞根半錢。如果沒有口渴但有外在熱症,加入桂枝半錢。如果有自行流汗但仍然怕風的情況,可以先服用小柴胡湯半帖,再加入桂枝湯半帖。
對於婦女在經期來臨時或經期中斷後出現的病症,這是熱氣進入血室所導致的,血液會凝結,因此會出現反復的寒熱,白天清醒,晚上則會胡言亂語。這種情況下,應當服用小柴胡湯,或者加入生地黃半錢。
如果胸部和兩側不舒適,手腳自己感到溫暖,或者自行排便但口渴,或者腹部時常感到疼痛,這可能是太陰經的病症,如果自行排便但無口渴,應當服用理中湯,嚴重時可加入附子四逆湯。這是陰中之陰的情況,腹部疼痛,應該通暢,可以使用桂枝湯加上芍藥,即為小建中湯,只是用厚桂替換為桂枝即可。如果不見好轉,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去除黃芩,加入芍藥一錢,或者枳芍各半錢。如果腹痛嚴重,大便不通暢,可以使用桂枝湯加入大黃一錢,臨熟時加入,或者使用大柴胡湯,因為各種實症都伴隨著疼痛,需要進行排泄。這是陰中之陽的情況。
若兀兀欲吐。心煩喜寐。或自利口燥而渴。或口中和而背惡寒。此屬少陰經但少陰用藥有陰陽之分。自利而渴者宜豬苓湯。蓋陽熱傳入腎。少陰經腎系舌本。故自利口燥而渴。以豬苓湯利腎中之熱。不愈。則當自大便去之。古法合用大承氣湯若難用大承氣湯。則用小承氣湯。或且進白頭翁湯。上項諸藥。為陰中極陽者也。
泄利下重。其人四逆。先以水盞半。蔥白二根。煎一盞去蔥。煎四逆散至七分。咳加北五味子、乾薑各半錢。悸加桂枝一錢。小便不利加茯苓一錢。腹痛加熟附半錢。
白話文:
如果腹瀉且口渴
,就應該服用豬苓湯。這是因為陽熱侵入腎臟,而少陰經的腎臟與舌頭根部相連,所以才會腹瀉、口乾舌燥、口渴。用豬苓湯可以利腎去熱。如果效果不佳,就要從大便中排出熱氣。古人通常會配合大承氣湯使用。如果無法使用大承氣湯,就用小承氣湯,甚至可以服用白頭翁湯。以上這些藥物都是針對陰中極陽的狀態。
如果腹瀉下墜,而且四肢厥逆
,就先用半杯水,加入兩根蔥白,煎煮成一杯,去蔥後再煎煮四逆散至七分。
- 如果咳嗽,再加入北五味子、乾薑各半錢。
- 如果心悸,再加入桂枝一錢。
- 如果小便不利,再加入茯苓一錢。
- 如果腹痛,再加入熟附子半錢。
若審是下利清穀。手足四逆。其人面帶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四逆湯倍乾薑。面赤者。加蔥一根。腹痛加芍藥一錢半。嘔加生薑。咽病加桔梗一錢。
若口中和而背惡寒。宜正方四逆湯不必加減。四逆散四逆湯。俱治少陰下利。四肢逆冷。泄利下重者。與下利清穀者。一涼一溫。又自有陰有陽之別。(四逆散是治四逆陽證。四逆湯是治四逆陰證。)
若初得病。便見少陰證。其人發熱惡寒。身疼頭不痛者。宜麻黃細辛附子湯微汗之。或五積散加熟附半錢。或五積散加以順元散。若煩悶厥逆。或舌卷囊縮。或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此屬厥陰經下利清穀者。陰中之陰。宜進通脈四逆湯。或當歸四逆湯。加生薑茱萸。舌卷囊縮。
白話文:
如果診斷為下利清穀(大便稀薄)、手腳四逆(四肢寒冷)、臉色紅潤、或者有腹痛、乾嘔、咽喉痛等症狀,可以使用四逆湯,其中乾薑的份量加倍。如果臉色紅潤,可再加入一枝蔥;若出現腹痛,則加入一錢半的芍藥;若出現乾嘔,則加入生薑;若咽喉疼痛,則加入一錢的桔梗。
如果口氣平和但背部感到寒冷,適宜使用原方的四逆湯,無需調整份量。四逆湯和四逆散都用於治療少陰病(一種陰虛的病症),表現為四肢冰冷、腹瀉嚴重。兩者的治療方式不同,一個偏涼,一個偏溫,這反映了陰性和陽性病的不同。
如果剛開始生病就出現少陰病徵兆,病人發熱但畏寒、身體疼痛但頭不痛,應使用麻黃細辛附子湯來微微發汗。或者可以使用五積散加熟附子半錢,或五積散加上順元散。如果病人感到煩躁、昏厥、舌頭捲曲縮小、或腹瀉清穀、內寒外熱,這可能屬於厥陰經的腹瀉清穀(陰中的陰)。對於這種情況,適合服用通脈四逆湯或當歸四逆湯,並加入生薑和茱萸。如果舌頭捲曲縮小,也應該考慮使用這些方子。
不特陰中之陰有之。陽明之熱。陷入厥陰亦有之。蓋陽明主宗筋。宗筋為熱毒風所致。故弗榮而急引舌與卵風以舌卷囊縮。當瀉陽以救陰宜大承氣湯。陽傳太陰而利故用小建中湯。及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此一藥治太陰泄利。腸鳴而痛。已利而痛為虛。虛則腸鳴。蓋為傳陰之陽氣漸微。
不敢過用冷劑。但以芍藥通壅耳。
南陽謂傷寒手足必微冷。若手足自溫者。系太陰也。說欠分曉。若陽明手足安得微冷。少陽厥陰而大冷。安得言微冷。但當言三陰經。少陰厥陰手足厥冷。惟有太陰手足自溫耳。
凡渴。問其所飲。欲冷欲熱。欲多欲少。若飲多而欲冷者陽渴也。更須審其有何證在經也。其太陽證小便不利而渴者。五苓散。其陽明證。大便不利而渴者。宜於前本經求之。已利猶渴。宜白虎湯。其少陽證。寒熱往來而渴者。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括蔞根如其數。陰亦有自利而渴。
白話文:
第一段
不只是陰中之陰有這種情況,陽明之熱陷入厥陰也會有。因為陽明主宗筋,宗筋為熱毒風所致,所以不榮而急引舌與卵風,以舌卷囊縮。應該瀉陽以救陰,宜用大承氣湯。陽氣傳入太陰而導致腹瀉,所以用小建中湯。以及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這味藥可以治療太陰泄瀉,腸鳴腹痛。已經腹瀉但還痛,屬於虛證,虛則腸鳴,這是因為傳入陰經的陽氣漸漸微弱。
第二段
不敢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只用芍藥通利腸道而已。
第三段
南陽人說傷寒手足一定會微微發冷,如果手足自溫,就是太陰證。這種說法不太完善。如果陽明證,手足怎麼可能會微微發冷?少陽、厥陰證才手足大冷,怎麼會說微微發冷?應該說三陰經,少陰、厥陰證手足厥冷,只有太陰證手足自溫。
第四段
凡是口渴,要詢問病人想喝什麼,想要喝冷的還是熱的,想要喝多還是喝少。如果喝很多又想要喝冷的,是陽渴。還要仔細觀察病人有沒有其他證候,符合哪條經絡。如果是太陽證,小便不利而口渴,用五苓散。如果是陽明證,大便不利而口渴,應該參考前文本經,已經腹瀉但仍然口渴,用白虎湯。如果是少陽證,寒熱往來而口渴,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括蔞根適量。陰證也會有自利而口渴的情況。
第一段
不只是最陰寒的經絡有這種情況,陽明經的熱氣侵入厥陰經也會出現。因為陽明經主導著宗筋,宗筋是熱毒風引起的,所以宗筋失養而導致舌頭僵硬抽搐,像是卵風一樣,舌頭捲縮,嘴唇緊閉。應該瀉去陽氣來救治陰氣,要用大承氣湯。陽氣傳入太陰經而導致腹瀉,所以要用小建中湯。還有小柴胡湯去掉黃芩,加上芍藥,這種藥可以治療太陰經的泄瀉,腸鳴腹痛。如果已經腹瀉但還痛,屬於虛證,虛則腸鳴,這是因為傳入陰經的陽氣漸漸微弱。
第二段
不敢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只用芍藥通利腸道而已。
第三段
南陽人說傷寒病手足一定會微微發冷,如果手足自溫,就是太陰證。這種說法不太完善。如果陽明證,手足怎麼可能會微微發冷?少陽、厥陰證才手足大冷,怎麼會說微微發冷?應該說三陰經,少陰、厥陰證手足厥冷,只有太陰證手足自溫。
第四段
凡是口渴,要詢問病人想喝什麼,想要喝冷的還是熱的,想要喝多還是喝少。如果喝很多又想要喝冷的,是陽渴。還要仔細觀察病人有沒有其他證候,符合哪條經絡。如果是太陽證,小便不利而口渴,用五苓散。如果是陽明證,大便不利而口渴,應該參考前文本經,已經腹瀉但仍然口渴,用白虎湯。如果是少陽證,寒熱往來而口渴,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括蔞根適量。陰證也會有自利而口渴的情況。
各已見本經。但陰有渴。古人多有冷劑。以其皆挾陽氣耳。經雖陰而病則陽也。然亦有下利清穀不繫熱利。純是陰證。而反見渴者。此是陰在下隔陽於上。兼因泄瀉。津液既去。枯燥而渴。其人雖引飲。所飲自少而常喜溫。不可投冷劑。宜理中湯。或四逆湯加人參一錢。渴甚連理湯。
有陽證不渴。陰證反渴者。陽明不甚渴。太陰乃大渴。不可不知。治渴一也。有堅腎水而渴止者。有利小便而渴愈者。堅腎水則用天花粉之屬。利小便則用茯苓豬苓之類。蓋太陰以利小便為先。陽明以利小便為戒少陽以膽經。半表半裡未可下之。其人或大渴不止當以小柴胡湯加天花粉之屬。
白話文:
第一段
已經看到本經所述,但病人出現陰證卻有口渴。古人大多使用寒涼藥物,因為陰證往往伴隨陽氣。雖然經絡屬陰,但疾病卻屬於陽。然而,也有一些病人出現下痢清穀,不帶熱氣,純粹是陰證,卻也出現口渴。這是因為陰氣在下,隔絕陽氣在上,再加上泄瀉導致津液流失,身體乾燥而口渴。病人即使飲水,也喝得很少,而且常常喜歡喝溫水。不能使用寒涼藥物,應該用理中湯,或者四逆湯加人參一錢,如果口渴嚴重就用連理湯。
第二段
有陽證不口渴,陰證反倒口渴的情況。陽明經病症不很口渴,太陰經病症卻會非常口渴。這點一定要明白,治療口渴的方法都是一樣的。有一些病人是因為腎水不足而口渴,還有一些病人是因為小便不利而口渴。腎水不足就用天花粉之類的藥物,小便不利就用茯苓、豬苓之類的藥物。因為太陰經病症要以利小便為先,而陽明經病症則要避免利小便,少陽經屬於膽經,半表半裡,不可輕易使用瀉藥。病人如果口渴不止,應該用小柴胡湯加天花粉之類的藥物。
堅其腎水。腎水既堅。自還滲入大腸。大便微通。熱去而渴解。若病在太陽。太陽在膀胱腎經非利小便。則熱無從去。渴何由愈。外有非陽一證。煩躁發渴。此乃陰盛隔陽。不當順其渴。惟當治其陰。
煩躁、陰陽經皆有之。陽明經胃有熱屎故煩。此當下之。太陽經已得汗而煩者、五苓散。少陽亦或有煩。宜小柴胡湯。陰煩少陰為多。由陽氣傳入陰經。陰得陽而煩。自利而渴。煩不眠者、辰砂五苓散。若非是陽氣傳陰。陰氣犯陰經。吐利手足厥冷而煩。經云。陽虛陰乘之。故煩。又云。陰盛發躁。欲坐井中。吳茱萸湯。甚者四逆湯加蔥白二根。
白話文:
第一段
堅固腎臟的水分。腎臟的水分堅固後,自然會滲入大腸,使大便稍微通暢,熱氣消退,口渴也減輕。如果病症屬於太陽經,而太陽經位於膀胱和腎經,不利於小便,那麼熱氣就無處可去,口渴也無法緩解。如果病人有非陽的症狀,例如煩躁、口渴,這是陰氣盛實阻隔陽氣所致,不應該順著口渴的症狀治療,而應該針對陰氣進行治療。
第二段
煩躁這種症狀,在陽經和陰經都會出現。陽明經的胃部如果有熱氣和糞便積聚,就會引起煩躁,此時應該使用瀉下藥物治療。如果太陽經已經出汗但仍然煩躁,可以服用五苓散。少陽經也有可能出現煩躁,應該服用小柴胡湯。陰煩主要發生在少陰經,是由陽氣傳入陰經導致的,陰經受到陽氣影響而出現煩躁,並伴隨自利(腹瀉)和口渴。如果病人煩躁難眠,可以服用辰砂五苓散。如果煩躁不是陽氣傳入陰經造成的,而是陰氣侵犯陰經,並且伴隨嘔吐、腹瀉、手足厥冷,則可以參考經書中所述“陽虛陰乘之,故煩”或“陰盛發躁”,服用吳茱萸湯,情況嚴重者可以服用四逆湯並加入蔥白兩根。
外有虛煩一證。乃是病愈後。陰陽未復。時發煩熱。竹葉石膏湯。痰多睡不寧者。溫膽湯。嘔者。橘皮湯。詳見寒熱門。潮熱虛煩證。若誤用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
自利須辨陰陽。三陽自利。各已本經見之。太經與陽明合病。下利頭痛腰疼肌熱目疼鼻乾。宜葛根湯。陽明與少陽合病。下利身熱胸脅痞滿而嘔或往來寒熱目疼鼻乾。宜大柴胡湯。大抵陽熱之利。與陰熱之利。與陰寒之利。自不同。陽利糞色必焦黃熱臭。出作聲。臍下必熱。
白話文:
病人在病癒之後,陰陽失衡,時常感到煩躁發熱,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治療。如果痰多睡不著,可以使用溫膽湯。如果嘔吐,可以使用橘皮湯。詳細資訊請參考寒熱門章節的潮熱虛煩證。如果誤用藥物,導致身體持續發熱,並且感到輕微的煩躁,可以使用梔子乾薑湯。
自利(腹瀉)要區分陰陽。三陽經的自利,各已在各自經脈的病症中有所說明。太陰經與陽明經合併生病,會出現下利、頭痛、腰痛、肌肉發熱、眼痛、鼻乾等症狀,適合使用葛根湯。陽明經與少陽經合併生病,會出現下利、身熱、胸脅部脹滿、嘔吐、寒熱往來、眼痛、鼻乾等症狀,適合使用大柴胡湯。總的來說,陽熱引起的腹瀉,陰熱引起的腹瀉,以及陰寒引起的腹瀉,表現形式都不相同。陽熱引起的腹瀉,糞便顏色必定是焦黃色、氣味臭、排出時會有聲音,而且臍下必定發熱。
得涼藥則止。得熱藥愈增。陰利必洞下清穀。糞色或白或淡黃。臍下多寒。宜溫中止瀉之劑。此之謂陰利陽利。指陰陽二氣而言。非曰陰陽二經也。緣陰中亦自有陽利。不可因下利便以為陰也。
外有太陽證。醫反下之。遂下利清穀。身體又自疼痛者。急用四逆湯救其里。後得大便已調。身上疼痛。卻用桂枝湯解其表。(先救里後解表。恐洞下陽脫變生不測。)
又有內不太滿。猶生寒熱。未可下而便下之。內虛熱入。挾熱自利。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下腸間津汁垢膩。名曰利腸。宜白頭翁湯。黃芩湯。
白話文:
得到涼性藥物時,症狀會停止;得到熱性藥物時,症狀反而會加重。陰虛所致的利水症,會表現為腹瀉並排出清穀(即帶有黏液的水樣便)。大便顏色可能呈白色或淡黃色。腹部下方常感到寒冷。此時應使用能溫暖中焦、止瀉的藥方。這指的是陰和陽的失調,而非指陰和陽的特定經絡。要明白,即使在陰性的環境中,也可能存在陽性的失調,因此不能單純因為腹瀉就認為是陰虛。
如果病人出現了太陽經的症狀,但醫生卻進行了下法治療,結果導致腹瀉清穀(腹瀉伴大量水分)並伴有身體疼痛,應立即使用四逆湯來救治其內臟問題。待腹瀉狀況穩定後,再使用桂枝湯來調理表面症狀(即治療表症)。這就是先救裡後解表的原則,以防因過度下利導致陽氣流失而引起不測。
另外,若內部並無明顯飽脹,卻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不宜隨意下利,以免虛熱進入,導致腹瀉並伴有熱感。腹部下方會感到熱,大便顏色為赤黃,且下腸間有津液、膿膩等物質排出,這種情況稱為利腸。應使用白頭翁湯或黃芩湯來治療。
要知均自為利。身不熱手足自溫者。太陰身體四逆者。少陰厥陰其餘身熱下利。皆屬陽經。然陰利有反發熱。或初病無熱。利後卻熱。或初得病即身熱。繼而自利。此陰利。非陽傳陰經之利。詳見後段發熱證。
又有大便秘五六日。以藥利之。利遂不止。用極熱劑方瘥。陽有利。陽有秘。當更以他證別之。
外熱內煩。下利上渴。或痞或痛或嘔。常法多用黃芩湯。半夏瀉心湯亦可。不若生薑瀉心湯之當。或溫膽湯加入黃連。其中枳殼去取在人。
白話文:
要了解,腹瀉其實也是一種對身體有利的現象。
- 例如,身體不發熱但手腳卻溫暖的人,屬於太陰體質,身體四肢逆寒;而少陰、厥陰體質的人,則容易出現身體發熱、腹瀉的情況。這些都是屬於陽經的表現。
- 然而,陰虛引起的腹瀉也有可能導致發熱。例如,有些人一開始沒有發熱,但腹瀉之後就出現發熱;也有些人一開始就發熱,然後才開始腹瀉。這種情況下的腹瀉,並不是陽氣傳入陰經引起的,而是屬於陰虛引起的腹瀉,詳細內容請見後文發熱證部分。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大便秘結五六天,用藥物通便之後,腹瀉卻止不住。這種情況需要使用極熱的藥物才能治癒,屬於陽氣過盛導致的腹瀉。
- 需要注意的是,陽氣過盛也會導致便秘。因此,判斷腹瀉是屬於陽虛還是陽盛,需要結合其他症狀進行區分。
如果出現外感熱邪,內心煩躁,腹瀉伴隨口渴,以及腹部痞滿、疼痛或嘔吐等症狀,一般情況下可以服用黃芩湯。
- 也可以服用半夏瀉心湯,但生薑瀉心湯更為適合。
- 或者在溫膽湯中加入黃連,根據患者體質調整枳殼的用量。
諸陽發熱。已見前三陽經。陰不發熱。惟少陰能發熱。然少陰發熱。有二證初得病即見少陰證。發熱惡寒頭不疼。宜麻黃細辛附子湯。(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者。多在表。宜此湯。)
若下利清穀。身熱躁擾。裡寒外熱。仲景謂之反發熱。此乃陰盛隔陽。宜四逆湯。附子理中湯。蓋陽氣傳陰經而下利者。乃是熱利。陽陷入里。外所以無熱。陰氣入陰經而下利者。乃是裡寒自利。寒既在裡為主。則陽氣必客於外。所以外反熱。要知陰陽二證。發熱自是不同。發於陽而發熱者頭必疼發於陰而發熱者頭不痛。此為驗矣。
白話文:
各種陽熱症狀。已經看到前三陽經的病症。陰性病症不會出現熱症狀,只有少陰可以引起熱症狀。然而,少陰引起的熱症狀有兩種情況:一是在患病初期就出現少陰的症狀,表現為發熱、畏寒,頭部不疼痛,適合使用麻黃細辛附子湯。
如果出現下痢稀水,身體熱感,煩躁不安,內臟寒冷但表面熱感,這被張仲景稱為「反發熱」,這是陰盛隔絕了陽氣的情況。適合使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當陽氣傳導到陰經導致下痢時,這是熱性的下痢;當陽氣深入內部時,外部就沒有熱感。當陰氣進入陰經導致下痢時,這是內部寒冷自發下痢。由於寒氣主要在內部,因此陽氣會客居於外部,從而導致外部反常的熱感。要知道陰性和陽性病症的熱感是不同的。在陽性病症中,頭部必定疼痛;在陰性病症中,頭部不會疼痛。這可以作為判斷的標準。
汗下後發寒熱。又發汗後只惡寒者為虛。虛乃表虛。發汗後只惡熱者為實。實乃里實只惡寒者。是發其汗汗出太過。所謂陽微則惡寒。宜芍藥甘草附子湯。只發熱者。是表已解而里不消。所謂陰微則發熱宜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
又有汗下後。陰陽不相入。水火不相濟。致餘熱未退。不可更用冷藥內外俱未可攻。宜小建中湯。若其人已虛。虛能生熱。宜小建中湯加當歸一錢。或四君子湯加黃耆半錢。或十全大補湯調其榮衛。虛者。四桂湯真武湯。審之是邪熱未解。雖經汗下。卻不畏虛湯養病。宜竹葉石膏湯。
白話文:
汗下後發寒熱,又發汗後只惡寒者為虛。虛乃表虛。發汗後只惡熱者為實。實乃里實只惡寒者。是發其汗汗出太過。所謂陽微則惡寒。宜芍藥甘草附子湯。只發熱者。是表已解而里不消。所謂陰微則發熱宜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
- 汗出後出現發寒發熱的症狀,或者汗出後只覺得惡寒,這屬於虛證。虛證是指表虛,也就是說表層的陽氣不足。
- 汗出後只覺得惡熱,這屬於實證。實證是指裡實,也就是說內臟陽氣過盛。
- 如果汗出後只覺得惡寒,這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陽氣虛弱,出現陽微則惡寒的症狀。這時候應該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溫陽補氣。
- 如果汗出後只覺得發熱,說明表症已經解除,但裡面的熱氣尚未消除,出現陰微則發熱的症狀。這時候應該服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來瀉熱解表。
又有汗下後。陰陽不相入。水火不相濟。致餘熱未退。不可更用冷藥內外俱未可攻。宜小建中湯。若其人已虛。虛能生熱。宜小建中湯加當歸一錢。或四君子湯加黃耆半錢。或十全大補湯調其榮衛。虛者。四桂湯真武湯。審之是邪熱未解。雖經汗下。卻不畏虛湯養病。宜竹葉石膏湯。
- 有些人汗出後,陰陽失調,水火不相濟,導致餘熱未退。這種情況不能再用寒涼的藥物,也不能用攻邪的藥物。應該服用小建中湯來溫補脾胃,調和陰陽。
- 如果患者已經虛弱,虛則生熱,應該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當歸一錢,或服用四君子湯加黃耆半錢,或服用十全大補湯來調補氣血,扶正固本。
- 對於虛寒的患者,可以服用四桂湯或真武湯來溫陽補虛。
- 如果患者體內邪熱未解,雖然已經汗出,但仍然不畏懼溫補的藥物,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來清熱解毒。
又有潮熱一證。經云。潮熱者。胃家實也。屬陽明經。當下。此之潮熱。乃獨熱往來。多於日晡時發。如潮之期長落。非若先寒後熱。寒往即熱來此也。
外有病瘥後。多食發熱。名曰食復。作勞發熱。名曰勞復。復者。愈而復作之義。食復宜小柴胡加大黃一錢。勞復宜枳實梔子湯。或小柴胡湯。今人有澡心浣衣沐發易床之戒。遂以幽冥鬼神之說。蓋慮患者初愈。以垢穢為嫌。作勞太過。致成勞復耳。
嘔吐。有寒熱二證。無物為嘔。有物為吐。何以為吐有物。古語只聞有乾嘔。不聞干吐。太陽與陽明合病。身熱頭疼項強煩熱鼻乾目疼而嘔。宜葛根湯加半夏一錢。太陽與少陽合病。頭疼腰疼往來寒熱胸脅疼痛而嘔。宜黃芩湯加半夏一錢半。入生薑五片煎。若少陽證俱不繫合病。
白話文:
關於潮熱這項病症,經典中有這樣的描述:潮熱是指胃部的燥熱,屬於陽明經的病症,應該進行治療。然而這裡所提到的潮熱,指的是熱氣在體內來回不定,多在下午發作,類似潮汐的漲落,並非先有寒氣接著熱氣來襲的情況。
病後恢復,如果過度進食導致發熱,稱為「食復」;由於過勞引起的發熱,稱為「勞復」。「復」字代表病情好轉後再次出現。對於食復的病人,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一錢大黃;對於勞復的病人,則可使用枳實梔子湯或者小柴胡湯。現今有人會建議病人在病後清潔身心、更換衣物和梳洗頭髮、更換牀鋪等,主要是擔心病人剛好病癒,對污垢有所忌諱,或是過度勞累,引發勞復。
嘔吐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寒氣引起,另一種是因熱氣引起。沒有東西時的嘔吐被稱為「嘔」,有東西時的嘔吐則被稱為「吐」。為何會認為有東西時的嘔吐呢?古人的語言中,通常聽到的是「乾嘔」,而不是「幹吐」。太陽經與陽明經合併的病症,包括身體發熱、頭痛、頸部僵硬、鼻腔乾燥、眼睛疼痛以及嘔吐,適合使用加了一錢半半夏的葛根湯。太陽經與少陽經合併的病症,包括頭痛、腰部疼痛、交替的寒熱、胸部和脹部的疼痛以及嘔吐,適合使用加入半夏一錢半的黃芩湯,並且要加入五片生薑一起煎煮。如果少陽的症狀不與合併的病徵相連,則需另外考慮。
嘔而熱者。宜小柴胡湯。若陽明證具雖顯然有可下之者。兼之嘔多。猶屬上焦。未可遽下。宜小柴胡湯。若太陽不與少陽陽明合病。而獨見太陽證。或吐瀉者。恐病人膈間素有痰飲停飲傷滯。且以二陳湯定之。候嘔吐定。徐進解太陽經藥。若先嘔卻渴者。宜豬苓湯。先渴卻嘔者。
宜治膈間有水。小半夏茯苓湯。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吐已復渴。名曰水逆。由心經受熱。而小腸不利也。宜五苓散。若少陰不渴而吐。或乾嘔者。理中湯去白朮。加生薑。嘔而吐涎沫者。吳茱萸湯。太陰厥陰間有嘔吐。太陰宜理中湯。厥陰宜四逆湯。並加生薑煎。以上陰證。
白話文:
對於嘔吐並伴有熱症狀的情況,應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如果陽明病的症狀明顯,且似乎需要下藥治療,但同時嘔吐頻繁,這可能表明問題仍然在上焦部位,不宜立即使用下藥。同樣地,小柴胡湯也適用於這種情況。如果只有太陽病的症狀出現,或者伴有嘔吐和腹瀉,這可能是由於患者膈間原本就有痰飲積聚,導致消化功能受阻。此時,可以使用二陳湯來調節。等到嘔吐和腹瀉穩定後,再逐步引入治療太陽病的藥物。
如果患者首先表現為嘔吐後才感到口渴,則適合使用豬苓湯;相反,如果最初是口渴,然後纔出現嘔吐,則需要治療膈間的水分問題,使用小半夏茯苓湯。當患者出現口渴,喝水後立刻又嘔吐,嘔吐後仍感口渴的症狀,稱為「水逆」,通常是因為心經受熱,影響到小腸的運作。這種情況下,應使用五苓散進行治療。
如果少陰病的患者不感到口渴,或者出現乾嘔的症狀,應使用理中湯去掉白朮,加入生薑進行治療。如果患者嘔吐出涎沫,則適合使用吳茱萸湯。在太陰與厥陰之間出現嘔吐和嘔吐涎沫的現象,對太陰病應使用理中湯,對厥陰病則使用四逆湯,並且加入生薑煎煮。以上所述的都是針對陰性症狀的治療方法。
乃陰中之陰。宜用熱劑。陽入陰者。能為利而不為嘔。嘔屬上而近於外也。陽之所入者深故利也。又有陽證病新瘥後見嘔。別無所因。此餘熱在胃脘也。宜竹葉石膏湯。或橘皮竹茹湯。
大凡得之太陽而嘔者必是合病。嘔乃病漸入內。非正太陽也。曾記有人。初得病。太陽證在。嘔吐不止。藥投暖劑。莫能治之。知太陽已汗解。固當用冷劑。是太陽見嘔。非合陽明。則合少陽。其嘔為熱。用暖劑非矣。(曾見太陽證大嘔。因嘔吐藥只解表自除。)
又記人有初病具太陽證而嘔。一家少長。患狀悉類。進養胃湯八服。無不立效。此時行之氣。適然如此。是為傷寒雜病。又非可以正經傷寒律之。
白話文:
這屬於陰中之陰的病症,應該使用溫熱藥物治療。陽氣進入陰分,可以導致腹瀉,而不易引起嘔吐。嘔吐屬於上焦,靠近體表。陽氣深入體內,所以導致腹瀉。還有一種情況是陽證病剛恢復後出現嘔吐,沒有其他原因,這是因為胃脘還有餘熱。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或橘皮竹茹湯治療。
一般來說,得了太陽病而嘔吐,一定是合病。嘔吐是疾病逐漸深入體內,不是真正的太陽病。我曾經遇到一個病人,剛開始得病時出現太陽證,嘔吐不止,用溫熱藥物治療,效果都不好。我知道太陽病已經出汗解表了,應該用寒涼藥物治療。這是太陽病出現嘔吐,不是合陽明,而是合少陽。其嘔吐是由於熱邪導致的,使用溫熱藥物就不合適了。(曾經見過太陽證出現大量嘔吐,因為嘔吐藥物只解表,自行痊癒。)
還記得有個人,一開始患病就出現太陽證,並且嘔吐。全家老少,病症都相似。服用八劑養胃湯,都馬上見效。這時行氣的狀態,正好如此。這是傷寒雜病,不能用正經傷寒的規律來治療。
面赤。分陰陽毒。太陽不解。陽氣怫鬱。令人面赤。宜敗毒散。下虛、故面戴陽而赤。此陰證。更審有何病。在何經用藥施治。
仲景謂咳逆為噦。有陰陽二證。陰證乃胃寒所生。亦有初本是熱。因大發汗後。復吐下之。攻熱太過。以致胃寒。因寒而咳逆者。橘皮乾薑湯。或半夏生薑湯。咳逆就桔梗枳殼湯中加半夏陳皮等分。生薑十片煎。亦治陰咳逆。陽證咳逆。乃胃家熱。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陽咳逆而又兼腹痛者。問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前部豬苓湯。後部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面赤
面部發紅,要分陰陽毒。太陽病症未解,陽氣鬱結,就會讓人面紅。這時要用敗毒散來治療。如果下焦虛寒,也會導致陽氣上衝而面紅。這屬於陰證,需要進一步診察,確定病因,看是哪條經絡受影響,才能對症下藥。
咳逆
仲景說,咳逆就是呃逆,分陰陽兩種證候。陰證是由胃寒所致,也可能是本來是熱證,因過度發汗後,又服用吐下藥,攻伐熱邪過度,導致胃寒而引起咳逆。這種情況可以用橘皮乾薑湯或半夏生薑湯治療。如果咳逆同時伴有其他症状,可以用桔梗枳殼湯,加入半夏和陳皮等量,並加生薑十片煎服,也可以治療陰證咳逆。陽證咳逆,是由胃熱引起的,可以用小柴胡湯或橘皮竹茹湯治療。如果陽證咳逆同時伴有腹痛,要詢問病史,了解疼痛部位,如果是上腹痛,可以用豬苓湯治療,如果是下腹痛,則要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發黃有陰陽二證。陽證發黃。留熱蓄在脾胃。瘀熱與宿谷相搏。蒸鬱而黃。凡病人身體發熱。頭面汗出。頸以下都無汗。渴飲水漿。小便不利。通身頭目悉黃。身干無汗。溺又不利。則熱不外越。必蘊蓄而成黃證。宜五苓散。用茵陳煎湯調。或梔子湯調服。
又有瘀血一證。遍身亦黃。但瘀血則發狂。大便必黑。小腹按之急痛。而大便卻自利以蓄血不利小便也。宜桃核承氣湯。
陰黃。乃太陽經中濕。體痛發熱。身如熏黃。終不如陽黃之明如橘子色也。當叩其小便之利與不利。小便自利。朮附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
白話文:
發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陽性發黃,熱毒停留在脾胃,積聚的熱毒和宿食相混,導致黃疸。如果病人的身體發熱,頭部和臉部出汗,但脖子以下沒有汗,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暢,全身和眼睛都呈黃色,身體乾燥無汗,尿液也不順利,這種情況表示熱氣無法排出,會積聚形成黃疸,適合使用五苓散。可以用茵陳煎的湯來調和服用,或者使用梔子湯調和服用。
另外一種是瘀血發黃,全身也呈黃色,但是瘀血會使人發狂,大便會呈現黑色,按壓腹部會感到急痛,但大便反而容易排出,這是因為瘀血阻塞了小便的通道。適合使用桃核承氣湯。
陰黃則是指太陽經中的濕氣引起發熱,身體像被燻黃一樣,但不如陽黃明亮,如同橘子的顏色。應該詢問小便是否順暢,如果小便順暢,可以使用術附湯;如果小便不通暢,大便反而快,則適合使用五苓散。
痓、有剛痓。柔痓。又有陰痓。陽痓。痓有汗。為柔。無汗為剛。緣先因傷風。又感寒濕致然。外證俱能發熱惡寒。頭頸強急。腰背反張。或瘛瘲口噤。狀如發癇。又如產後角弓反張。風痓。小續命湯。皆可用。審是柔痓。有汗者。桂枝湯加葛根一錢。重則附子防風散。
審是剛痓無汗。宜葛根湯若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咬牙。不惡寒者。大承氣湯。
發狂。陽證有二。陰證有一。陽證蓄血如狂。已見發黃條中。陽毒發狂。躁而狂走。妄言叫罵。如見鬼狀。面赤咽痛。鼻如煙煤。或身斑如錦。或下利赤黃。宜陽毒升麻湯。陰證。乃是病發於少陰。不當正發汗。醫見其惡寒。遂強發之。汗因漏不止。其人亡陽。故狂。大略與陰極發躁同。
白話文:
痓,也就是痙攣,分為剛痓和柔痓,還有陰痓和陽痓。有汗的痓稱為柔痓,無汗的痓稱為剛痓。通常是由於傷風或感寒濕引起,症狀包括發熱惡寒、頭頸僵硬、腰背反弓,甚至抽搐口噤,像發癇一樣,也像產後角弓反張。對於風痓,可以用小續命湯。如果是柔痓,有汗的,可以用桂枝湯加葛根;嚴重者則用附子防風散。
如果是剛痓,無汗的,應該用葛根湯。如果胸悶口噤、臥不安、腳抽筋、咬牙、不惡寒,則用大承氣湯。
發狂有陽證和陰證兩種,陽證又分為兩種。陽證蓄血如狂,已在黃疸條中提到;陽毒發狂,則表現為躁動狂奔、胡言亂語、叫罵,像看見鬼一樣,面色發紅、咽喉疼痛、鼻孔黑如煙煤,或身上有斑點像錦緞,或腹瀉赤黃,應該用陽毒升麻湯。陰證則是由於疾病發於少陰,不應該發汗,但醫生看到病人惡寒,便強行發汗,導致汗液過多,陽氣耗損,因此發狂。總體來說,陰證發狂與陰氣極度虛弱導致的躁動相似。
南陽云、亦無此一證。當用陰躁之藥。加以收汗之劑。玉屏風散。入熟附子一錢。仍外以溫粉敷之。或冷汗自出。手足逆冷。其人狂不止者。宜四逆湯冷進。(陰發狂。亡陽證。多死。)
醫治傷寒。多問其小便利不利。赤不赤。以別其陰陽。亦有小便自利。遍數多。所出自少。色不甚清。不可因其利而遽謂之陰。必是小便如常。清而不赤。又無諸陽證。方信里之無熱。若病在太陽。身體熱。太陽屬膀胱未有小便不赤者。不可因其赤。遽謂之實熱。必是小便如灰汁。
或如陳酒。或如血色。無諸表證。方見其熱已入里。又有因發汗過多。津液枯竭。以致小便不利。或澀而赤。醫者往往利之。重竭其澤液。又陽明病。不大便。而小便赤澀。或誤利其小便。則津液愈無。胃愈乾燥。此又利小便之戒。
白話文:
治療傷寒時,要多問病人小便是否通暢,顏色是否正常,以此判斷病人的陰陽虛實。有些人小便雖然通暢,但次數頻繁,排出的量少,顏色也不清澈,不能因為小便通暢就認為是陰虛。必須小便量正常,清澈不紅,且沒有陽虛的症狀,才能確信體內的熱症已經進入到內臟。如果病症屬於太陽病,身體發熱,太陽經絡屬膀胱,沒有小便不紅的道理,不能因為小便顏色發紅就認為是實熱。必須小便顏色像灰水一樣,
或如陳酒。或如血色。無諸表證。方見其熱已入里。又有因發汗過多。津液枯竭。以致小便不利。或澀而赤。醫者往往利之。重竭其澤液。又陽明病。不大便。而小便赤澀。或誤利其小便。則津液愈無。胃愈乾燥。此又利小便之戒。
或者像陳酒,或者像血色,而且沒有外感的症狀,才說明熱症已經進入內臟。還有些病人因為過度發汗導致津液枯竭,導致小便不通暢,甚至澀而發紅。醫生往往使用利尿的藥物,反而加重了體液的耗損。另外,陽明病的病人,便秘,小便發紅發澀,如果誤用利尿藥物,會更加耗損津液,胃部更加乾燥。這是用利尿藥物的警示。
不得眠。陰陽皆有之。正病於不得眠者。陽明也。若少陰當病於欲寐。今乃不得眠。緣陽氣入少陰經。非少陰正病也。仲景云。二三日。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者。陽明也。於前陽明證中求藥。少陰下利而渴。六七日。咳而嘔。心煩不得眠。宜豬苓湯。若少陰病得之三二日以上。
心中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外有因發汗大過。胸中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其人發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若因吐下後。心煩氣乏。晝夜不得眠。宜酸棗湯。若下後復汗。晝夜煩躁。不得眠夜則安靜、不嘔不渴。身無大熱者。是汗太過。陽氣衰。遂成陰證。
白話文:
病人失眠。在陰陽兩方面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是因為陽明經引起的失眠,那麼這是正常的表現。但如果是在少陰經的情況下應該會感到睏倦想睡,現在卻失眠,這說明是陽氣進入了少陰經,不是少陰經本身的病症。張仲景說,在病程的二三天時,如果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不能安睡的症狀,這是陽明經的問題。應在前面提到的陽明證中尋找治療方法。而少陰經的病人如果出現腹瀉並且口渴,在六七天後開始咳嗽、嘔吐、心裡煩躁並且失眠,應該使用豬苓湯。如果少陰經的病是在兩三天之後發生的,病人感到心中煩悶並且失眠,可以使用黃連阿膠湯。此外,如果因為過度發汗導致胸部煩躁並且失眠,想要喝水的話,可以少量給水。如果此人感覺口渴並且小便不通暢,可以使用五苓散。如果因為嘔吐或瀉下之後感到心煩氣短,日夜無法安睡,應該使用酸棗仁湯。如果瀉下之後又出汗,白天夜晚都感到煩躁並且失眠,但在夜晚比較安靜,沒有嘔吐或口渴,身體也沒有高熱,這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衰弱,轉變為陰性病症。
乾薑附子湯。外有傷寒已解。或因飲食復劇。煩悶、乾嘔、口噪、呻吟、錯語、不得眠。宜黃連解毒湯。又有病瘥後。自不得眠。宜溫膽湯。或眠而精魂散亂。異夢驚悸者。溫膽湯尤宜。
古論鼻衄。屬太陽經。風寒皆有之。既衄而表證仍在。於寒當用麻黃。於風當再用桂枝湯。且謂發煩目瞑。極者必衄。既發煩目瞑。豈純是太陽經。兼陽明之脈循鼻。是太陽侵入陽明。汗下俱難。若衄已而熱不退者。惟升麻葛根湯。敗毒散。陽旦湯為穩。衄而煩渴。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石膏湯。大衄不止宜茅花湯。或黃芩芍藥湯。加茅花一撮。
白話文:
乾薑附子湯適用於傷寒已解,但因飲食不節又復發,出現煩躁、乾嘔、口渴、呻吟、胡言亂語、失眠等症狀,此時宜用黃連解毒湯。如果病癒後仍然失眠,可以用溫膽湯。如果睡覺時精神恍惚,做噩夢驚悸,溫膽湯尤其適合。
古籍記載鼻出血屬於太陽經病症,風寒皆可導致。鼻出血後如果表證仍在,寒症用麻黃,風症則用桂枝湯。若出現發熱昏迷,嚴重者必會鼻出血。發熱昏迷並不全是太陽經病症,因為陽明經脈循行鼻部,太陽經入侵陽明經,汗出和瀉下都困難。如果鼻出血後熱症不退,可用升麻葛根湯、敗毒散或陽旦湯。鼻出血伴隨煩渴,喝水就吐,先服用五苓散,再服竹葉石膏湯。大量鼻出血不止,可用茅花湯或黃芩芍藥湯,加茅花一小撮。
若少陰初得病。醫誤以正發汗之法。致迫血動經。妄行而衄。其血非獨出於鼻。或從口中。或從耳目。又有陽陷入陰。四肢厥逆。醫見其厥。謂寒邪在表。從而汗之。當下反汗。以致動血。是謂下厥上竭。為難治。先哲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正以此也要知汗不出徹。為陽之衄。誤發其汗。為陰之衄。二者大不同也。又云陽盛陰虛。汗之則死。
惡寒。陰陽皆有之。太陽經傷寒。病在表。故惡寒。少陽半在表半在裡。亦微惡寒。陽明在裡。本不惡寒。陽明或惡寒者。與太陽合病。未可下。宜小柴胡湯。
三陰。惟少陰經有惡寒之證。太陰厥陰皆不惡寒然少陰惡寒。又有二證。發於少陰者。無熱而惡寒。宜溫之屬。理中湯、四逆湯。少陰無熱惡寒。似與前太陽經未即熱一條相似。所謂寒未即熱者。為太陽證具而未熱耳。此之無熱惡寒。蓋無太陽頭痛等證知為少陰也。陽氣傳入少陰者。或惡寒而倦。時時自煩。不欲厚衣。屬大柴胡湯。
白話文:
如果少陰初次得病,醫生誤用發汗的方法,導致血液衝擊經脈,妄行而流鼻血。這血不只從鼻子流出,也可能從嘴巴、耳朵、眼睛流出。同時,陽氣陷入陰分,四肢厥逆。醫生看見厥逆,誤以為寒邪在表,就用發汗的方法,反而導致血液流動,這就是下厥上竭,十分難治。古人說:「桂枝下咽,陽盛則斃」,就是指汗出不透,是陽氣的流血,誤發汗,是陰氣的流血,兩者截然不同。又說:「陽盛陰虛,汗之則死。」
惡寒,陰陽都有可能出現。太陽經傷寒,病在表,所以惡寒。少陽半在表半在裡,也略微惡寒。陽明在裡,本來不惡寒。陽明如果惡寒,是與太陽合病,不可下瀉,應該服用小柴胡湯。
三陰之中,只有少陰經有惡寒的症狀,太陰、厥陰都不惡寒。但是少陰惡寒又分兩種情况。發於少陰者,無熱而惡寒,應該用溫熱藥物,如理中湯、四逆湯。少陰無熱惡寒,與太陽經初期沒有發熱的症狀類似,所謂寒未即熱,是指太陽證具備,但還沒有發熱。這時候的無熱惡寒,因為沒有太陽頭痛等症狀,就知道是少陰。陽氣傳入少陰,可能會惡寒、倦怠、時時感到煩躁、不願意穿厚衣服,屬於大柴胡湯的症狀。
若太陽得汗後。大惡寒者。表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表虛惡寒。而筋惕肉瞤者。真武湯。外有太陰自利不渴。厥陰下利厥逆。俱或惡寒。太陰宜理中湯。厥陰宜四逆湯。前既言二陰不惡寒。今又言或惡寒。要知太陰厥陰。皆不惡寒者。此陽傳陰者也。三陰皆能惡寒者。陰入陰者也。
特在少陰為多耳。皆惡寒有二證。三陽合病。皆惡寒者。必口中不仁。口燥舌乾也。少陰病皆惡寒者。必口中和也。以此別之。合病白虎湯。少陰附子湯。(仲景云。有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與此理同。)
身體痛。陽證病在太陽。陰證病在少陰厥陰。在太陽宜汗。於前本經求藥。自利而身體痛。無熱證者。為陰病也。急當救里。宜四逆湯附子湯。真武湯。去芍藥加乾薑。或加官桂。如其數。若發汗後身大痛不止。宜小建中湯。和其榮衛。加以筋惕肉瞤者。真武湯。外有陰毒身疼。如被杖。與中濕風濕等證。皆能身體痛重。活人書載之。以詳茲不復述。
白話文:
如果太陽經經過出汗後,出現嚴重畏寒的情況,這表示身體的表皮狀態虛弱。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此方適合用於表虛引起的畏寒,以及伴有肌肉跳動、震顫的症狀。
對於外有太陰經自汗不口渴,以及厥陰經下利並出現四肢厥冷的患者,也可能會感到畏寒。對於太陰經的患者,可以使用理中湯;對於厥陰經的患者,則應使用四逆湯。先前已提到二陰經不畏寒,現在提到有時畏寒,這是因為陽氣轉移到陰經的表現。三陰經都能畏寒,這是陰邪進入陰經的表現。
特別是在少陰經,畏寒的狀況較為頻繁。畏寒的現象可分為兩種情況。三陽合病,全部畏寒的患者,其口中會有麻木、乾燥的症狀;少陰經的患者,如果全部畏寒,其口中會保持平和。
身體疼痛,如果是陽性病在太陽經,陰性病在少陰及厥陰經。在太陽經的病情,應採用發汗治療,在前面的經脈中尋求藥物。如果自汗且身體疼痛,沒有熱性症狀,這表示是陰性病,必須立即救護內臟,可以使用四逆湯、附子湯、真武湯,去除芍藥加入乾薑,或者加入官桂,根據症狀頻繁程度調整。如果發汗後身體疼痛持續不減,可以使用小建中湯調和血液與衛氣。如果伴有肌肉跳動、震顫,可以使用真武湯。如果有陰毒導致身體疼痛,類似被棍棒打擊,或者受到潮濕、風濕等病症影響,都可能引起身體疼痛沈重。《活人書》中詳細記載了這些情況,這裡不再重複描述。
自汗九證。備見活人書。但少陰不得有汗。而或反自汗出以陽氣衰少。無以固陰液。故汗不當出而出。宜真武湯。陽明病法多汗而或反無汗。如蟲行皮中狀者。以病人久虛。津液竭不能為汗。宜用黃耆建中湯。得津液既和。而陽明證仍在。徐用小柴胡湯。若太陽發汗多。遂漏不止。
其人惡風。宜桂枝湯。加熟附子一錢。漏汗而筋惕肉瞤。身欲振振擗地者。真武湯。外有頭汗數證。引飲。小便不利。身必發黃。已見前發黃證。胸脅微痛。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小柴胡湯。心下緊滿。無大熱。但頭有汗。此名為水結胸。以頭汗別水結證。小不能食。
白話文:
關於頭部出汗,有以下幾個症狀
- 引飲、小便不利、身體發黃,已經出現發黃的症狀,應當參考之前的發黃證治療。
- 胸脅微痛,但頭部出汗,並且往來寒熱、心煩,應當服用小柴胡湯。
- 心下緊滿,沒有發熱,但頭部出汗,這是水結胸,可以用頭部出汗來區分水結胸證,並且患者食慾不佳。
內加苓倍半夏。
白胎。舌上微白者。未可便為熱證。必胎白而厚。其上如刺焦裂破紋。摸之略無小潤。甚成黑胎。方為熱極。加以下證。悉具。無表裡證。方可用小承氣湯。大柴胡湯。亦有病屬陰證。下利清穀。陽氣客於上焦。煩躁引飲。舌胎如前證。或鼻菸煤。欲去衣被。不可誤以為陽。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冷服。
陰陽之病。皆能發厥。故有陽厥。有陰厥。皆病之深也。二厥惟陽厥易誤。當問其初得病如何。若初得病。頭不痛。四肢逆冷。足多攣臥。而惡寒或汗。自引衣蓋覆。或不渴。或利清穀。或小便自調。人多惺惺而靜此寒厥也。是為陰中之陰。宜四逆湯附子理中湯。若初得病。
白話文:
內加苓倍半夏,如果舌頭上只是微微發白,還不能判定為熱證。必須是舌苔白厚,表面如同刺焦裂破的紋路,摸起來沒有絲毫潤滑,甚至變成黑色舌苔,才能確定是熱極。如果同時出現以下症狀,並且沒有表裡證,就可以使用小承氣湯或大柴胡湯。也可能屬於陰證,出現腹瀉清稀,陽氣上逆,煩躁口渴,舌苔如前述,或鼻腔分泌物呈黑色,想要脫掉衣服蓋被,不可誤認為陽證,應該使用附子理中湯或四逆湯,並且要冷服。
陰陽之病都能引起厥症,因此有陽厥和陰厥,都是病入膏肓的表現。兩種厥症中,陽厥容易誤判。應該詢問患者初患病時的情況。如果初患病時頭部不痛,四肢冰冷,雙腳常蜷縮著睡覺,而且怕冷或出汗,自己拉起衣物蓋住身體,或者不口渴,或者腹瀉清稀,或者小便正常,人多昏昏沉沉而安靜,這是寒厥,屬於陰中之陰,應該使用四逆湯和附子理中湯。如果初患病時,
頭痛身熱。外別有陽證。至五六日方發厥。其人雖厥。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多昏憒者此熱厥也是為陰中之陽宜白虎湯。或大承氣湯。熱厥。雖手足冷而指甲暖不若寒厥。並指甲俱冷此辨陰陽要法也。
近有陽病。自腰以上極熱。兩腳常冷。蓋三陰脈。上不至頭、故頭不疼。三陽脈。下不至足故足冷也。
咽喉痛。有陰陽二證。面赤。身發斑如錦。睡膿血而咽喉痛者。此陽毒證。宜陽毒升麻湯。手足厥冷。或吐利而咽喉痛者。此少陰證。宜通脈四逆湯。於中加桔梗一錢。
又有非是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旬月方發。先咽痛而次下利。宜半夏桂甘湯。謂之腎傷寒(此證人罕知。)亦有初得病。頭痛發熱。無陽毒少陰諸證。而咽喉自痛者。此因感冒後。頓厚衣被。或用蠻法。服生薑熱酒即臥。遂成上壅。或先有壅熱。欲取涼快。致為外邪所襲。
白話文:
頭痛發燒,明顯是陽證。如果過了五六天才出現昏厥,患者即使昏厥,也可能發熱、想喝水,或者躁動不安、睡不著覺、便秘、小便量多且顏色深紅、昏昏沉沉,這就是熱厥,屬於陰中之陽,適合用白虎湯或大承氣湯。熱厥雖然手腳冰冷,但指甲仍然溫暖,不像寒厥一樣指甲也冰冷。這就是辨別陰陽的重要方法。
最近有些人患陽病,腰部以上非常熱,但雙腳卻一直冰冷,這是因為三陰脈不上達頭部,所以頭不痛;三陽脈不下達足部,所以腳冰冷。
咽喉痛分為陰陽兩種症狀:臉紅、身上出現斑點像錦緞一樣,並且吐出膿血伴隨咽喉痛,這是陽毒證,適合用陽毒升麻湯。手腳冰冷,或者嘔吐腹瀉伴隨咽喉痛,這是少陰證,適合用通脈四逆湯,加桔梗一錢。
還有一些人,不是因為突然受寒,而是伏氣於少陰,經過十幾天甚至幾個月才發作,先咽喉痛,然後腹瀉,適合用半夏桂甘湯,叫做腎傷寒(這種症狀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些人剛開始生病,頭痛發燒,沒有陽毒或少陰的症狀,但咽喉卻自己痛,這是因為感冒後,突然穿厚衣服蓋厚被子,或者用偏方服用生薑熱酒就睡覺,導致上焦壅塞;或者原本就有壅熱,想要降溫,卻被外邪入侵。
既有風寒又有熱壅。宜參蘇飲倍桔梗加木香半錢。或消風百解散。或敗毒散。或五積散。敗毒散。各半帖。名交加散。
腹肚滿痛。有陰陽之別。腹痛屬裡。正太陽經腹不痛。少陽有胸脅痛而無腹痛。若有陽明腹滿急而痛此為裡實。宜大柴胡湯。小承氣湯。此總論三陽經。陽中之陰。三陰下利清穀。而又腹痛者。裡寒故也。四逆湯。附子理中湯。陽氣傳太陰經。腹滿而痛。其證有二。有實痛。
有虛痛。腸鳴泄利而痛者。虛痛也。此獨論太陰經。陰中之陽。小建中湯即桂枝加芍藥湯。但桂有厚薄耳。不瘥則小柴胡湯。去芩加芍藥如數。腹滿大便秘。按之痛者。實痛也。桂枝湯加大黃一錢。此之虛痛實痛。乃是以陽邪漸消為虛。陽氣正大為實。又陽氣傳少陰。六七日。
白話文:
如果病人同時有風寒和熱症,可以用參蘇飲加倍桔梗,再加半錢木香,或者服用消風百解散、敗毒散、五積散,各半帖混合成交加散服用。
腹痛伴隨肚子脹滿,需要區分陰陽。腹痛屬於裡證,太陽經的腹痛不明显,少陽經會伴隨胸脅痛,但沒有腹痛。如果是陽明經的腹滿急痛,屬於裡實證,可以用大柴胡湯和小承氣湯治療。以上是三陽經的總論。陽中之陰,三陰經下利清谷,並且伴有腹痛,屬於裡寒,可以用四逆湯和附子理中湯治療。
陽氣傳到太陰經,肚子脹滿疼痛,分為實痛和虛痛。腸鳴泄利伴隨疼痛,屬於虛痛。以上是太陰經的論述。陰中之陽,可以用小建中湯(也就是桂枝加芍藥湯)治療,但桂枝要分厚薄。如果效果不佳,可以用小柴胡湯去芩加芍藥治療。腹滿大便秘,按壓疼痛,屬於實痛,可以用桂枝湯加一錢大黃治療。虛痛和實痛的區別在於,陽邪逐漸消退為虛,陽氣正盛則為實。
陽氣傳到少陰經,六七天後,……
腹脹滿。不大便者當下。宜大承氣湯。痞結胸。皆誤下所致。按之胸膈石硬而痛。小結胸也不按自痛者。大結胸也。心下滿而不痛者。痞也。惡寒身熱。病發於陽。未有下證而反下之。則為結胸。惡寒無熱病發於陰。不當下而反下之。則為痞。二證之中。又各分陰陽。痞結胸皆應下。
表未解尚惡寒者。且宜解表。用桔梗枳殼湯。和桂枝湯各半帖煎。如表已解。則可用小陷胸湯。以攻小結胸。大陷胸湯以攻大結胸。或先宜用桔梗枳殼湯。不效則用大小陷胸湯。此大小結胸。乃為熱結。其人必煩躁渴。心中懊憹。(仲景云結胸證。脈尚浮。未全結也。宜桂枝湯。
白話文:
肚子胀满,不排便的人,应该马上服用大承气汤。胸闷结块,都是误用泻药导致的。按压胸膈部位,感觉像石头一样硬且疼痛,是小的结胸;不按压也会疼痛的,则是大的结胸。心下满而不痛的,是痞证。怕冷发热,病发于阳,还没有出现泻下的症状就服用泻药,就会导致结胸。怕冷不发热,病发于阴,不该服用泻药而服用泻药,就会导致痞证。这两种病症中,又分别分为阴阳。痞证和结胸都应该服用泻药。
如果表证还没解,还怕冷,就应该先服用解表药,用桔梗枳壳汤和桂枝汤各半帖煎服。如果表证已经解了,就可以服用小陷胸汤来攻克小的结胸,大陷胸汤来攻克大的结胸。或者先服用桔梗枳壳汤,如果无效,再服用大小陷胸汤。这些大小结胸,都是热结,患者一定会有烦躁、口渴、心中懊恼的症状。仲景说,结胸证的脉象还浮,说明还没有完全结实,应该服用桂枝汤。
)
又有寒實結胸。雖痛而無煩躁等證。此因下後虛逆。寒氣獨結。宜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茯苓一錢。或枳實理中丸。(寒實結胸。仲景用三白散。)
又有水結胸。無大熱證。頭微汗出。宜小半夏茯苓湯。如寒痞。則用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茯苓一錢。或枳實理中丸。陽痞時有熱證者。先用桔梗枳殼湯。次用黃連瀉心湯。雖有熱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
白話文:
如果胸部有寒邪凝結,雖然疼痛,但沒有煩躁等症狀,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寒氣獨自凝結,可以服用理中湯,加入枳實半錢、茯苓一錢,或者服用枳實理中丸。如果胸部有水濕凝結,沒有明顯的熱證,頭部微有汗出,可以服用小半夏茯苓湯。如果像是寒邪引起的痞症,則可以服用理中湯,加入枳實半錢、茯苓一錢,或者服用枳實理中丸。如果陽氣鬱滯引起的痞症,有發熱症狀,先服用桔梗枳殼湯,然後再服用黃連瀉心湯。如果雖然有發熱,但又怕冷出汗,服用附子瀉心湯。如果表證消退,但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食物臭,腹部雷鳴,腹瀉,服用生薑瀉心湯。
或甘草瀉心湯。痞而有陰陽雜證。半夏瀉心湯。痞而渴。飲水即吐者。五苓散。亦有不因誤下而自痞者。審在何經。且當治本經病痞。甚則攻其痞。
大結胸為陽。然亦有陰結。用理中熱劑。痞則為陰。亦有陽痞。用三黃涼劑。此蓋隨陰陽變通。不可執也。喘嗽有陰陽。太陽經喘嗽。略於前本經言之。詳見嗽門。少陽有嗽無喘。有喘非少陽也。其見少陽證而嗽者。宜小柴胡湯。加北五味六分。乾薑四分。陽明有喘。無嗽有嗽非正陽明也。
其陽明證喘有潮熱者。宜大承氣湯。陰證喘。惟少陰有之。若四肢沉重疼痛。小便如常。大便自利而嗽者。真武湯去芍藥。加北五味乾薑各半錢、細辛三錢。此陰中之陰。若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而咳。四逆湯加北五味乾薑各半錢。下利嘔渴。身煩不得眠而咳嗽者。豬苓湯。
白話文:
-
或使用甘草瀉心湯。如果症狀既有陰虛也有陽虛的混雜情況,則應使用半夏瀉心湯。若出現口渴且飲水後即嘔吐的情況,可考慮使用五苓散。並非所有腹脹(痞)都是因為誤服導致,而是要根據病情所在經絡來判斷,針對性的治療。
-
大結胸症狀表現為陽虛,但也有可能是陰虛結聚。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溫熱性質的藥物進行治療;若腹脹是因為陰虛引起,則應使用清涼性的藥物。這類治療方式需根據病情的陰陽變化來靈活調整,不能一概而論。
-
喘息和咳嗽也有陰陽之分。太陽經的喘息情況較少提及,但詳細在咳嗽專門的篇章中有討論。少陽經有咳嗽無喘息,如果有喘息則不是少陽經的特徵。遇到少陽經的症狀表現伴有咳嗽時,可使用小柴胡湯,並加入北五味子六分、乾薑四分。
-
養明經的喘息情況很少,主要出現在陽明經。如果有咳嗽並伴有潮熱,則可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陰性喘息只有少陰經才會出現。若四肢沈重疼痛,排尿正常,大便順暢卻伴有咳嗽,可用真武湯去掉芍藥,並加入北五味子、乾薑各半錢、細辛三錢。
-
若四肢冰冷、腹部疼痛、大便下垂且咳嗽,則可用四逆湯加上北五味子、乾薑各半錢。若出現下利、嘔吐、口渴、身體煩躁難眠且咳嗽,則可用豬苓湯進行治療。
此陰中之陽。諸陰喘促。最為危證。反陰丹。
譫語屬陽。鄭聲屬陰。經雲實則譫語。虛則鄭聲。譫語者。顛倒錯亂。言出無倫。常對空獨語。如見鬼狀。鄭聲者。鄭重頻繁、語雖謬而諄諄重複不自已。年老之人、遇事則誶語不休。以陽氣虛故也。此譫語鄭聲。虛實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難辨。但陽盛裡實。與陰盛隔陽。
皆能錯語。須以他證別之。大便秘。小便赤身熱煩渴而妄言者。乃里實之譫語也。小便如常。大便洞下。或發躁。或反發熱而妄言者。乃陰隔陽之譫語也。裡實宜下。調胃承氣湯。熱躁甚而妄言不休大渴喜冷。宜理中湯。陰隔陽。宜溫膽湯。四逆湯。附子理中湯。又有不繫正陽明。
白話文:
這是陰中之陽,所有陰證都會導致喘促,是最危險的徵兆,可以用反陰丹來治療。
譫語屬於陽證,鄭聲屬於陰證。經書上說,實證則會出現譫語,虛證則會出現鄭聲。譫語是指病人說話顛倒錯亂,言行失序,常對空獨自說話,像是看到鬼一樣。鄭聲是指病人說話語氣沉重、頻繁,雖然內容謬誤,但會反覆重複,不自覺。年老的人,遇到事情就喋喋不休,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的緣故。所以譫語和鄭聲是虛實不同的表現,兩者並不難區分。
但是陽盛裡實和陰盛隔陽都能導致說話錯亂,需要根據其他症狀來區分。如果大便秘結,小便赤色,身體發熱口渴,並且胡言亂語,就是裡實的譫語。如果小便正常,大便稀薄,或者發躁,或者反覆發熱並且胡言亂語,就是陰盛隔陽的譫語。裡實宜瀉下,可用調胃承氣湯。如果熱躁嚴重,胡言亂語不止,口渴喜冷,可用理中湯。陰盛隔陽宜溫補,可用溫膽湯、四逆湯、附子理中湯。還有不屬於正陽明的症狀。
似困非困。間時有一二聲譫語者。當隨證施治。
外有已得汗。身和而言妄者。此是汗出後。津液不和。慎不可下。乃非陽非陰者宜小柴胡湯。和建中湯各半帖。和榮衛。通津液。若陽傳入陰。自利。手足厥逆。語或錯亂。此雖已自利。其中必燥屎。猶當下之。陰中之陽。宜調胃承氣湯。瘀血在裡。大便黑。小便利。小腹痛。
其人如狂。譫語者。桃核承氣湯。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隔斷。此熱入血室。其血必結。亦能譫語。宜小柴胡湯。病後血氣未復。精神未全多於夢寐中。不覺失聲如魘。此不繫譫語鄭聲。宜溫膽湯。去竹茹、入人參半錢。或用六君子湯。
白話文:
像處於昏沈狀態但又不是完全昏迷,偶爾會出現一些迷亂的語言。根據症狀,應針對症狀進行治療。
如果已經有出汗現象,身體平靜但語言迷亂,這可能是出汗後津液不平衡的表現。小心不要使用下藥的方法,對於既非陽症也非陰症的情況,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和建中湯各半劑,來調和體內的榮衛系統,使津液流通。如果陽症轉為陰症,出現自行排便,手腳冰涼,語言錯亂等症狀,雖然已經自行排便,但體內可能有乾結的糞塊,仍需進行排便。對於陰症中的陽性體質,應使用調胃承氣湯。如果腸道內有瘀血,大便呈黑色,小便正常,小腹疼痛,則需要使用桃核承氣湯。
如果患者行為古怪,出現迷亂語言,可以使用桃核承氣湯。婦女患感冒發熱,月經停止,這可能是熱邪進入血室,導致血液凝結,也會出現迷亂語言的症狀。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小柴胡湯。病後血氣恢復不足,精神還沒有完全回復,經常在夢中驚醒,不自覺地發出聲音,這種情況與真正的迷亂語言不同,可以使用溫膽湯,去掉竹茹,加入半錢的人參,或者使用六君子湯。
多寐四證。風濕多寐。見活人書。不可更發汗。宜敗毒散。屬陽經。
久不得寐。一旦欲寐。別無余病。此為陰陽和而愈也。若少陰得病。但欲寢者。急投四逆湯。外有狐惑。忽忽喜寐。當於活人書求之。
小便難。須別陰陽。經云。陰虛則小便難。然陰虛則陽必湊之。於小便故難。而其色赤黃者。為陽所湊。中有熱也。是陰血虛。不足以勝陽氣。則陽盛而便難。宜五苓散加滑石末。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而小便難者。是陽氣虛。不足以固陰液。
則液干而便難。宜桂枝湯。加熟附子一錢。或更加茯苓。又有陽明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不得汗。身黃。小便難。潮熱而噦者。小柴胡湯。加茯苓一錢。經云。日晡所發潮熱者。胃家實也。此屬陽明當下證。然亦有每至脯時發熱。五更復退。而大便自利。用姜附辛熱劑而愈。
白話文:
睡眠過多有四種情況:風濕引起的嗜睡,可參考《活人書》,不可再用發汗法,宜服用敗毒散,屬於陽經。
長期失眠,突然想睡,沒有其他病症,這是陰陽調和而癒。如果少陰經病,只想睡覺,應立即服用四逆湯。若出現狐惑病症,突然感到喜悅想睡,應參考《活人書》。
小便困難需要區分陰陽。經書記載,陰虛則小便困難。但陰虛則陽氣必會聚集,導致小便困難。小便顏色赤黃,是陽氣聚集,體內有熱,屬於陰血虛弱,不足以制約陽氣,導致陽盛而小便困難。應服用五苓散加滑石末。太陽病發汗後,汗液不斷流出,患者怕風,四肢略微僵硬,難以屈伸,小便也困難,這是陽氣虛弱,不足以固護陰液,導致陰液乾燥而小便困難。應服用桂枝湯,加熟附子一錢,或加茯苓。
另外,陽明經出現氣短、腹脹、脅肋及心痛、鼻乾、出不了汗、身體發黃、小便困難、潮熱伴有呃逆,應服用小柴胡湯,加茯苓一錢。經書記載,下午出現潮熱,是胃家積實。這屬於陽明經應該瀉下的症狀。但也有在午時發熱,五更退熱,並伴有大便溏瀉的,可以用姜附辛熱藥治療而痊癒。
豈可以日晡潮熱。遽謂之陽遽謂之實。要須以他證參之。愚曾治患人沈其姓之子。乃所親見而親試者也。
三陽有頭痛。三陰無頭痛。此論古矣。然陰間有頭痛。厥陰循喉嚨之後。與督脈會於顛。陽間不頭痛。似非正法。曾治鄰叟范家。身熱、頭略不痛。進小柴胡湯八服才愈。亦不可不知。諸病已解。無別證。但頭疼者。連須蔥白生薑煎湯。若發汗太過。致頭疼甚者。宜小建中湯加芎一錢。
陽病能食。陰病不能食。熱則消穀善飢。陰證能食。為欲愈以陽氣復也。然猶不可多與之食。恐脾氣尚怯。不能消化。陽病不節食。則增病。愈後多食。則病復生。古謂之食復。今謂之發哺。以穀氣多。則助陽氣。稼穡作甘。辛甘辛發散為陽也。所以病後虛寒一證。先賢以為慎谷則愈。
白話文:
第一段
怎麼可以單憑日暮時分出現潮熱,就斷言是陽證或實證呢?一定要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我曾經治療過沈姓人家的孩子,這是我親眼所見,親自驗證過的案例。
第二段
三陽經病會頭痛,三陰經病則不會頭痛,這句話古已有之。但是陰證也可能出現頭痛,厥陰經循行於喉嚨後方,與督脈交會於頭頂,所以陰證頭痛也是有可能的。陽證卻不頭痛,這似乎不是正道。我曾經治療過鄰居范家的老人,他發熱但頭部幾乎不痛,我給他開了小柴胡湯,服用了八劑才痊癒。這一點也是值得注意的。
如果疾病已經解除,沒有其他症狀,只是頭痛的話,可以服用蔥白、生薑煎成的湯藥。如果因為過度發汗導致頭痛加劇,則應該服用小建中湯加川芎一錢。
第三段
陽證患者食慾良好,陰證患者食慾不佳。發熱則消化良好,容易感到飢餓。陰證患者食慾好,是因為陽氣正在恢復,所以想吃東西。但是也不能給他們吃太多,因為脾胃可能還很虛弱,消化不了。陽證患者不節食,會加重病情;痊癒後吃太多,則容易復發。古人稱之為「食復」,現代則稱為「發哺」。因為穀物中的氣味很濃,可以助長陽氣,農作物的果實是甘甜的,辛甘味可以發散,屬於陽性,所以病後虛寒症患者,前輩們都認為應該謹慎飲食,才能痊癒。
傷寒治法。陽有此證。陰亦有此證。似陽而陰。似陰而陽。最難分別。毫釐之差。千里之謬。前之所述慮。正及此。故逐條辨論。其如陰毒、陽毒、風溫、濕溫、溫疫、溫瘧、吐血、吐蛔、發斑、兩感、百合、狐惑、陰陽易、毒心氣包絡、當並遵南陽活人書。用藥何在。具陳況治傷寒大綱。
不出陰陽。舉其綱。則雖節目纖悉。有未能盡。不妨於活人書參考。胃中冷必吐蛔。吐蛔人能皆知為陰也。然亦有陽證吐蛔者。蓋胃中空虛。既無穀氣。故蛔上而求食。至咽而吐。又看別證如何。不可專以胃冷為說。曾記一人。陽黃吐蛔。又大發斑。陽毒證。口瘡咽痛。吐蛔。
白話文:
傷寒治法:陽證、陰證辨析及治療
傷寒的治療方法,陽證和陰證都有相同的症狀表現,有時看似陽證卻是陰證,有時看似陰證卻是陽證,最難區分。一絲一毫的差別,就會導致千里的謬誤。之前所講的論述,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提出的。因此,我會逐條詳細論述。
對於陰毒、陽毒、風溫、濕溫、溫疫、溫瘧、吐血、吐蛔、發斑、兩感、百合、狐惑、陰陽易、毒心氣包絡等病症,應當遵循《南陽活人書》的治療方法。藥物如何使用,我會在傷寒治療綱要中詳盡說明。
傷寒的治療,歸根結底不出陰陽。我這裡只講述主要原則,即使有些細節無法一一列舉,也不妨礙參考《活人書》進行治療。
胃中寒冷就會吐蛔。一般人知道吐蛔是陰證。但也有陽證吐蛔的情況,因為胃中空虛,沒有穀氣,蛔蟲就會上來尋找食物,到達咽喉就吐出來。因此,還要觀察其他的症狀,不能只憑胃冷就斷定是陰證。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陽黃吐蛔的病人,他還伴隨着大發斑,是陽毒的症狀,並且有口瘡咽痛,吐蛔。
皆以冷劑取效。非亦有陽證矣。傷寒先犯太陽。以次而傳。此特言其概耳。然耳中變證不一。有發於陽。既少陰受之者。有夾食傷寒。食動脾。脾太陰之經。初得病。即腹滿痛者亦有不循經而入。如初得病。徑犯陽明之類不皆始於太陽也。亦有首尾止在一經。不傳他經。亦有止傳一二經而止者。
不必盡傳諸經也。至如病之逾越。不可泥於次序。當隨證施治。所以傷寒得外證為多。仲景云。日數雖多。有表證者。猶宜汗日數雖少。有里證者。即宜下。
上論。少陽居陽明之次。此以五行生剋論。若謂陽主生。則水生木太陽膀胱陽水合傳之。少陽膽木。兼太陽在表。少陽表裡之間。陽明在裡。自外漸入內。次第正當如此。果如傷寒論中所說。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豈可第二日病在裡。而第三日方半表半裡者乎。愚固不能輒反其說。然於心終所未安。
白話文:
第一段
所有治療都以寒涼藥物取效,難道就沒有陽證嗎?傷寒一開始侵犯太陽經,然後依次傳播。這只是概括地說,實際上耳中變證很多,有的發於陽明,但其實是少陰受寒;有的夹杂食物,寒邪伤及脾胃,脾太陰經受影響,一得病就腹滿疼痛;還有不循經絡而入的,例如一得病就徑直侵犯陽明經,這些都不是從太陽經開始的。
也有只停留在一個經脈,不傳播到其他經脈的;也有只傳播一兩個經脈就停止的,不一定會傳遍所有經脈。
第二段
至於病症的跳躍性變化,不應該拘泥於傳經順序,應當根據實際症狀施治。所以傷寒大多得外證,仲景說:「即使病程很長,但有表證就應該發汗;即使病程很短,但有里證就應該瀉下。」
第三段
上面論述少陽居陽明之次,這是根據五行生剋理論來說的。如果按照陽主生的理論,那麼水生木,太陽(膀胱)屬陽水,傳給少陽(膽木),少陽兼屬太陽,在表層,少陽表裡之間,陽明在裡,從外漸入內,這種順序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真的如《傷寒論》中所說,第一天太陽,第二天陽明,第三天少陽,那麼第二天病在裡,第三天卻是半表半裡,這就說不通了。我不敢妄自反駁古人的說法,但心裡還是覺得不太妥當。
傷寒六日。或七日。若一手有脈。若兩手俱無此欲成候也。宜半夏瀉心湯。或生薑瀉心湯。此合病之劑。
陽明下證已具。其人喘嗽。或微惡寒。為太陽陽明。或往來寒熱。為少陽陽明。於陽明證中而有太陽少陽證未罷。此非正陽明也。慎未可遽下。所以古注陽明有三。常須識此。
有傷寒雜病。有傷寒正病。傷寒雜病者。難以正病治。如病人證狀不一。有冷有熱。陰陽顯在目前。當就其中大節先治。徐治其餘證。然亦不可用獨熱獨寒之劑。又如嘔渴煩熱。進小柴胡湯。嘔渴煩熱者止。而下利不休。以小柴胡湯為非。則嘔渴煩熱不應止。以為是。則下利不應見。
白話文:
第一段
傷寒病發六天或七天,如果只有一隻手有脈搏,而另一隻手完全沒有脈搏,那麼就快要形成一定的病候了。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或者生薑瀉心湯。這兩種藥方都是針對這種合病的治療方案。
第二段
陽明經病的下證已經顯現,患者會出現喘咳,或者輕微發冷,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病症;或者出現寒熱往來,這是少陽經和陽明經的病症。在陽明經的病症中,同時還有太陽經和少陽經的病症未消,這就不是真正的陽明經病。要謹慎,不能急著下瀉。所以古人注釋說,陽明經病有三種,一定要牢記這個道理。
第三段
傷寒病有雜病和正病之分。傷寒雜病很難用正病的藥方來治療。比如病人出現多種症狀,既有發冷也有發熱,陰陽兩氣在眼前顯露,就應該先根據主要的病症進行治療,然後再慢慢治療其他的症狀。但也不能只用單純治療寒證或熱證的藥方。例如,患者出現嘔吐、口渴、煩躁、發熱,服用小柴胡湯後,嘔吐、口渴、煩躁、發熱的症狀消失了,但卻出現腹瀉不止,這說明小柴胡湯不適合這個病人。如果認為小柴胡湯適合,那麼嘔吐、口渴、煩躁、發熱就不應該消失,如果認為小柴胡湯不適合,那麼腹瀉就不應該出現。
吐利厥逆。進附薑湯。吐利厥逆止者。而熱渴譫語。昏不知人。以姜附為非。則吐利厥逆不應止。以為是。則熱渴譫語不應見。此亦傷寒雜病。雖無前項冷熱二證。顯然並見之跡。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潛伏其間。未即發見。用藥一偏。此衰彼盛。醫者當病有可疑之處。能反復體認。
無致舉一廢一則盡善矣。
傷寒有壞病者。緣已發汗吐下。仍不解。為壞病。如或病中、又感寒熱異氣。若重感於寒。則先熱後寒。而為溫瘧。重感於風。則四肢不收。頭疼身熱。常自汗出而為風溫。重感溫熱。則身發斑。為病最重。而為溫毒。至此則經候傳變。無復紀綱。皆名壞傷寒。當活人書中本病而治之。
白話文:
病人出現嘔吐腹瀉、四肢厥逆,可以服用附子薑湯治療。如果嘔吐腹瀉、四肢厥逆停止,但病人出現口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昏迷不醒,此時使用附子薑湯就不適合,因為附子薑湯主要针对寒证,而病人现在的症状表现为热证。如果继续使用附子薑湯,呕吐腹泻、四肢厥逆就不会停止;如果改为治疗热证的药物,那么口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就不会出现。这说明病人可能患有伤寒杂病,虽然没有明显的寒热症状,但寒热之气交杂,潜藏在体内,尚未显现出来。如果用药偏于寒性或热性,就会导致病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医师遇到这种疑难杂症,应该反复思考,才能避免顾此失彼,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伤寒病如果发展到“坏病”阶段,说明患者已经经过发汗或吐下治疗,但病情仍然没有缓解。比如患者在病中又感寒热异气,如果再次感受寒气,就会先发热后发冷,出现温疟;如果再次感受风邪,就会四肢无力、头痛身热、自汗不止,成为风温;如果再次感受温热之气,就会出现身发斑疹,病情最为严重,称为温毒。到了这个阶段,病症变化多端,难以捉摸,统称为“坏伤寒”。医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参照相关书籍进行治疗。
傷寒要緊處。在分表裡。而為汗下。有病人自汗自下者。有醫用藥汗之下之者。中間節目頗多。汗藥宜早下藥宜遲。此亦大綱之論耳。且如失血家不可發汗。淋家不可發汗。如此等類。豈宜遽用表劑。當徐徐解散。
苟或不當汗而強汗。則津液耗竭。變生百病。因茲夭傷。豈可一以汗藥宜早為說。陽明汗出而多。宜急下少陰下利而渴。宜急下。厥陰舌卷囊縮。宜急下。如此等證。當速用利下之劑。苟或當下而不下。則熱毒轉深。遂致失下。不可救療。豈可一以下藥宜遲為說。
又發汗法。但欲遍身濈濈不欲如淋漓。下之法。進一服後。如人行十里許未通。方進次服。已通之後。服不必盡劑。傷寒用藥。不可輕易解表。雖當用麻黃桂枝。亦且先用芎芷樸術。如和解散。芎芷香蘇飲加蒼朮之類。攻裡雖當用大承氣。大柴胡。且先用小承氣。小柴胡。又陰證雖合用四逆湯。
白話文:
傷寒論述:汗下與攻裡之辨
傷寒病的關鍵在於辨別表與裡,決定是否用發汗治療。有些病人自發出汗,有些病人自發腹瀉,有些醫生會用藥物逼汗,中間的變化很多。發汗藥該早用還是晚用,這也是一個大的方向性問題。
比如失血的病人,淋病的病人,都不適合發汗。像這些情況,不能急於使用表證的藥物,應該慢慢地解散症狀。
如果病人不適合發汗,卻強行用汗藥,就會耗損津液,導致各種病症出現,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說發汗藥就一定要早用。
陽明經發汗很多,應該急下;少陰經腹瀉且口渴,也應該急下;厥陰經舌頭捲縮,也應該急下。像這些情況,應該迅速使用利下的藥物。
如果病人適合下瀉,卻遲遲不下,熱毒就會深入,導致無法下瀉,最終無法救治。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說下瀉藥就一定要晚用。
此外,發汗的方法,應該是全身微微出汗,而不是汗流浹背。下瀉的方法,吃下一劑藥後,如果像走了一兩公里路還沒通便,才能再吃下一劑。通便之後,藥量不需要吃太多。
治療傷寒的藥物,不能輕易使用解表的藥物。即使需要使用麻黃、桂枝,也要先用芎芷、樸術等藥物,像和解散,或是芎芷香蘇飲加蒼朮等,慢慢地化解表證。
同樣地,攻裡雖然要使用大承氣湯、大柴胡湯,但也要先使用小承氣湯、小柴胡湯。陰證雖然要使用四逆湯,但...
解釋:
- 表裡: 中醫將疾病分為表證和裡證,表證指病邪侵犯肌表,表現為發熱、惡寒等;裡證指病邪深入臟腑,表現為發熱、口渴、腹痛等。
- 汗下: 指通過發汗或下瀉的方式治療疾病。
- 解散: 指緩慢地化解病證。
- 急下: 指迅速使用下瀉藥物治療疾病。
- 利下: 指促進排便的藥物。
- 和解散: 和解散是一味中藥複方,主要功效是解表散寒,和解脾胃。
- 芎芷香蘇飲: 芎芷香蘇飲是一味中藥複方,主要功效是解表散寒,止咳化痰。
- 蒼朮: 蒼朮是一味中藥,主要功效是燥濕健脾,祛風散寒。
-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是一味中藥複方,主要功效是瀉熱通便。
-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是一味中藥複方,主要功效是疏肝理氣,清熱利濕。
-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是一味中藥複方,主要功效是瀉熱通便。
-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是一味中藥複方,主要功效是疏肝解鬱,和解少陽。
- 四逆湯: 四逆湯是一味中藥複方,主要功效是溫陽救逆。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傷寒病的治療原則,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情況下該選擇發汗還是下瀉治療。它告誡醫生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病人的具体情况選擇適當的治疗方法。
這段文字中還提到了幾種常用的中藥複方,以及它們的功效,可以作為參考。
且用理中湯。欲用真武湯。且用三白湯。庶不失古人重敵之意。若證候已危。不可失機。勿拘此說。
傷寒有陰證而頭或疼。未有正陽證而頭略不疼者。有陰證而反發熱。未有正陽證而身不熱者。有陰證而或小便自赤。未有正陽證而小便不赤者。此當正法也。
感冒為病。亦有風寒二證。即是傷寒外證。初感之輕者。故以感冒名之。若入里而重。則是正傷寒。初感用藥。與前項太陽證亦同。今病人往往惡言傷寒。不知輕則為感。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有其病而諱其名。甚為無義。特以俗呼為大病。故諱言之耳。
白話文:
感冒也是一種疾病,也分為風寒兩種證型,這其實是傷寒的表證。剛開始感染的時候比較輕微,所以叫做感冒。如果病邪深入體內,病情加重,那就是真正的傷寒。初期感染的用藥,跟之前的太陽證相同。現在病人往往不願意說自己得了傷寒,不知道輕微的叫做感冒,嚴重的叫做傷寒,再嚴重就叫做中傷。明明得了病,卻諱疾忌醫,非常沒有道理。只是因為民間俗稱大病,所以才忌諱說出口而已。
曾人發熱畏寒。身疼頭痛。醫謂太陽證。以五積散表之。六日後。發渴譫語。大便自得。病竟不通。用小柴胡湯。繼以大柴胡湯。得利後。忽四肢逆冷。舌卷囊縮。氣息喘急。面里睡臥。用真武湯。利不止。而病如故。遂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方得利止。手足稍溫。當夜帖然。
次日忽又發熱。譫語口渴。小便赤痛。又經六七日。大便仍復不通。再用潤腸丸。通得大便。而諸證不減。後來只用溫膽湯。加人參及減桂五苓散。久而漸愈。此病用涼藥則陰勝。隨手輒變。皆是用之過也。若四逆之後。陽證仍復。醫苟不審。再用大柴胡承氣之屬。必又復為陰。
白話文:
一位病人發燒怕冷,全身疼痛頭疼。醫生認為是太陽病,用五積散治療。六天后,病人感到口渴、神志不清,大便自行通暢,但病情卻沒有好轉。醫生改用小柴胡湯,接著用大柴胡湯,病情好轉,大便通暢。但突然四肢冰冷,舌頭捲曲縮回,呼吸急促,臉色發白昏睡。醫生使用真武湯,雖然大便通暢,但病情沒有改善。於是改用附子理中湯和四逆湯,終於止住大便,手腳稍微溫暖,當晚病情穩定。
第二天,病人又發燒,神志不清口渴,小便灼熱疼痛。過了六七天,大便又不通。醫生再次使用潤腸丸,通暢了大便,但其他症狀沒有減輕。後來只用溫膽湯,加入人參,減少桂枝五苓散,慢慢地才痊癒。這個病用涼藥就會導致陰氣過盛,病情反覆無常,都是用藥過度造成的。如果四逆之後陽氣再度旺盛,醫生如果判斷不準確,再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之類的藥,就會再次導致陰氣過盛。
所以終收功於溫膽湯五苓散。以平穩故也。故出為用藥太過之戒。
春病曰溫。夏病曰熱。不出此諸證。但因時而異其名耳。其時有不正之氣。感襲於人。因得時氣之名。今俗總呼為傷寒。只是天氣尚熱。古人有用熱遠熱之戒。桂枝湯宜加黃芩。名陽旦湯。五積散宜加石膏升麻知母。其真武湯。乃陰證之先劑。或未敢遽用熟附。則不若生附為穩。
或半生半熟。若其人多痰。附子尤宜生用。尋常感冒。和解散、香蘇飲。或可加蒼朮。不換金正氣散。普賢正氣散。對金散子。養胃湯。皆是面手表散之劑。解肌熱。及上焦熱。參蘇飲。敗毒散。百解散。十神湯。□□□太陽有風與寒之不同。三陽有正證合病之不同。不可不別。
白話文:
因此最終還是用溫膽湯和五苓散來治療,因為這兩味藥能平穩地調理身體。所以用藥時要警惕過度使用藥物。
春季的疾病稱為溫病,夏季的疾病稱為熱病。除了這些名稱以外,還有其他病證,只是因季節不同而名稱也不同。這些疾病都是因為當時有不正之氣,侵襲人體,因此才得名時氣。現在的人通通稱之為傷寒,其實只是天氣還熱,古人有遠離熱氣的警示。桂枝湯可以加黃芩,稱為陽旦湯;五積散可以加石膏、升麻、知母。真武湯是治療陰證的先導方劑,如果不敢馬上用熟附子,不如用生附子比較穩妥。
如果半生半熟,患者又多痰,附子更應該用生品。普通的感冒,可以用和解散、香蘇飲,或者加蒼朮,不換金正氣散、普賢正氣散、對金散子、養胃湯,這些都是表面的散寒藥,用來治療肌膚發熱和上焦發熱。參蘇飲、敗毒散、百解散、十神湯,這些藥物要根據太陽病有風寒之別,三陽病有正證合病之別來區分,不能不加區別。
北人初得病。以蒼朮麻黃。並用相半。為發汗第一義。才覺壯熱。便用防風通聖散。南北殊俗。其稟受素實故也。
曾記一老成人言。感冒服發汗藥。得汗證候盡除。隻身熱未退。再用熟藥。而熱仍在。表裡都無別病。溫涼汗下。俱所不可者。宜進養正丹四五十粒。
病愈後。別無他證。只微熱未盡除。其人脾氣久虛。欠調理。脾主肌肉。故生餘熱。燥補不可。宜用理中湯。加蜜一匙頭許煎。
元是陽證。因汗下大過。遂變成陰。便當作陰證治。卻不可。謂其先初是陽。拘拘於陽傳陰之說。乃是三陽壞證。轉為陰也。此為陽之反。而非陽之傳。
白話文:
第一段
北方人初次患病,可用蒼朮和麻黃,比例各半,作為發汗的第一選擇。只要感覺到發熱,就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南北地域不同,其體質稟賦也存在差異,這也是使用不同藥物的原因。
第二段
曾聽一位老人說,感冒服用發汗藥後,出汗症狀全部消失,但身體仍然發熱,再服用溫補藥物,熱症仍然沒有退去,表面和內裡都沒有其他病症,溫熱和發汗治療都不適合。應該服用養正丹四五十粒。
第三段
病癒後,沒有其他症狀,僅僅是微熱未退,此人脾氣虛弱已久,需要調養。脾臟主肌肉,因此產生餘熱。燥熱補益方法不可取,應該服用理中湯,加一匙蜂蜜煎服。
第四段
原本是陽證,由於過度發汗,轉變為陰證。應該按照陰證治療。不可因為一開始是陽證,就拘泥於陽證轉變為陰證的說法。這是三陽衰敗的症狀,轉變為陰證,這是陽證的轉變,而不是陽證轉變為陰證。
第一段
北方人剛開始生病,可以用蒼朮和麻黃,比例各半,作為第一種發汗藥。只要感覺到發熱,就可以用防風通聖散。南北方的氣候和飲食習慣不同,身體的體質也不一樣,所以用藥也有差異。
第二段
曾經聽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說,感冒後服用發汗藥,汗出症狀消失,但仍然發燒,再用溫補藥,燒也不退,表面和內部都沒有其他病症,溫熱和發汗治療都不適合,應該服用養正丹四五十粒。
第三段
病好了之後,沒有其他症狀,只是稍微有點熱,這是因為脾胃虛弱,需要調理。脾臟主肌肉,所以才會產生餘熱。燥熱的補益方法不適合,應該服用理中湯,加一匙蜂蜜煎服。
第四段
原本是陽氣不足的病症,由於過度發汗,變成陰氣不足的病症。應該按照陰證的方法治療。不能因為一開始是陽證,就一直按照陽證轉變為陰證的理論來治病。這是三陽虛衰的症狀,轉變為陰證,這是陽氣不足的轉變,而不是陽證轉變為陰證。
有虛人感冒發熱。才得一日。熱不為久。又不為重。便見譫語。此乃虛不禁熱。不可遽用十分冷劑。
三陰頭痛。非是正病。然陰盛隔陽者。亦有頭疼。以其病本在陰。而陽又為陰所病。故亦見陽證也。
有元是陽證。因冷劑太驟。遂見下利不止。而諸陽證仍在。略不少衰。此當以暖藥固其下洞。稍定。又宜隨證治之。不可用熱。初病是陽經見頭疼。以次陽傳入陰。頭略不疼。不可便謂不疼為陰證。須問其得病之初。頭疼與否。
有汗下而熱不退。多用涼肌藥。而又不退。動至半月。或兼旬者。乃是陽氣離經。不能復還。客於皮肉之間。病此甚眾。此當調補收斂之。不可用辛熱重劑藥。又病六七日。候至寒熱作汗之頃。反太躁擾。復得汗而解。蓋緣候至之時。汗已成而未徹。或者當其躁擾。誤用冷劑。為害非輕。不可不審也。
白話文:
第一段
有體虛的人感冒發燒,才發病一天,發燒的時間不長,也不嚴重,就出現神志不清的症狀。這是因為虛弱的身體禁不住熱,不能直接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
第二段
三陰頭痛,不是真正的病症。但由於陰氣盛而阻隔陽氣,也會引起頭痛。因為病根在於陰寒,而陽氣又受到陰寒的影響,所以也會出現陽證的表現。
第三段
如果原本是陽證,因為服用寒涼藥物過於急促,導致腹瀉不止,而其他的陽證症狀仍然存在,沒有明顯減輕。這種情況應該用溫暖的藥物來固護腸胃,待症狀稍有好轉後,再根據具體情況治療。不可再用寒涼的藥物。最初的病症是陽經受寒導致頭疼,然後陽氣傳入陰經,頭痛症狀略微減輕。不能因為頭痛減輕就認為是陰證,需要詢問病人發病初期是否有頭痛。
第四段
有的人發汗後仍然發燒不退,使用了許多清熱涼血的藥物,仍然沒有退燒,甚至持續半個月或十天,這是因為陽氣離開經絡,無法回到原位,滯留在皮肉之間。這種情況很常見。應該用調補收斂的藥物治療,不能使用辛辣燥熱的重藥。如果病程已經六七天,等到寒熱交替、發汗的時刻,反而變得躁動不安,再次發汗後才緩解。這可能是因為發汗已經開始,但尚未完全結束,或者在躁動不安的時候錯誤地使用了寒涼藥物,造成的危害不可輕視,一定要仔細觀察。
有微惡風。微發熱。起居飲食自如常。但不甚清快。又不可過用表劑。若投以和解、養胃、清金之類不效者。宜神朮散。有陽證下後。熱退脈平。而神思恍惚。昏昏不知痛癢處。不省人事。如癡如喑。不可謂其為虛。妄投補劑、只一味參湯。或不藥自愈。
陽證身熱。而胸膈痞塞者。減桔梗枳殼之半。前胡柴胡足其數。
白話文:
病人稍微怕風,有點發熱,日常起居飲食跟平常一樣,但精神不佳,也不宜過度服用治療表證的藥物。如果用和解、養胃、清熱的藥物都不見效,就可以用神朮散。如果病人陽證消退後,發熱退去脈搏平穩,但精神恍惚,昏昏沉沉,感覺不到疼痛,神志不清,像痴呆一樣,不能說這是虛證,不要隨便用補藥,只用參湯,也有可能不藥自癒。
如果病人陽證發熱,胸膈部位有堵塞感,可以減少桔梗和枳殼的用量,增加前胡和柴胡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