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1)
卷之二·諸傷門 (1)
1. 卷之二·諸傷門
2. 傷風寒
(附感冒,凡看病不令染用雄黃末塗鼻孔及須知避忌行從客位邊入男子病穢氣出於口。女子病穢氣出於陰坐立對語間宜識得向背)。
傷風。傷寒。俗呼為傷寒。傳經分三陽三陰。三陽。是太陽、陽明、少陽經也。三陰。太陰、少陰、厥陰經也。經之陰陽以臟腑言。腑為陽膀胱胃膽是也。臟為陰脾腎肝是也。病之陰陽。乃是外邪之陰陽。陰氣陽氣是也。陰陽二氣。皆能犯臟腑。故陽氣犯太陽。則為傷風。惡風而有汗陰氣犯太陽。
則為傷寒。惡寒而無汗在太陽未得解。轉入陽明、少陽二經。則純乎陽。不如太陽易其治。若陽氣未能罷。以次傳入陰經。則為陰中之陽。蓋緣陽經之陽氣。來入陰經。雖有自利、欲寢、唇青、手足厥冷、舌卷。囊縮等證。不可妄投熱藥宜瀉其陽之在陰經也。
若陽病下之太過。陽氣已脫。遂變為陰。所謂害熱未已。寒病復起。或初得病。便是陰證。此是陰中之陰。蓋緣陰氣攻陰經。陰自得傳。非自傳諸陽經來只當以溫藥回其陽。故陽入陰者。變陽以救陰。陰入陽者。用陽以救陽。二者不可不辨。
傷風傷寒。初得病時。俱見發熱頭疼體痛。屬太陽經。但傷風惡風有汗傷寒惡寒無汗。並宜和解散。芎芷香蘇散。或養胃湯加草芎各半錢。熱服溫覆。若的是傷風。有前自汗惡風等證。可用桂枝湯。令其熱服溫覆。喘加杏仁一錢。咳加五味子一錢。渴加參半錢。外熱未止者。
敗毒散。熱而有汗者。敗毒散加桂枝半錢。或陽旦湯。嘔者不宜用桂枝湯。合於本方加半夏一錢添姜煎。此非合病之嘔。系傷寒雜病。即非正傷寒。故可用也。風寒二證。理當發汗。而其人虛不可汗者。宜桂枝湯加黃耆半錢。若的是傷寒。有前惡寒無汗等證。可用五積散熱服。
厚被覆之取汗。喘嗽者。杏子湯加麻黃半錢。欲汗而不得汗者。再進。已汗而身熱不退者。參蘇飲。或敗毒散加桂枝半錢。嘔者。養胃湯。此非治合病之嘔。若風寒俱傷。或惡風而無汗。或惡寒而無汗。疑似之間。只宜五積散半帖和敗毒散半帖。名交加散。喘嗽者。小青龍湯。
有初得病太陽證具但寒而未即為熱。至一二日後方熱。此傷於寒。若傷風即有熱矣。但寒未有熱者。五積散發汗。有已服解表藥。不惡風。不惡寒。諸表證已罷於里又未躁未渴小便亦未赤大便如常。獨身熱未除者。宜香蘇飲敗毒散。小柴胡湯加桂枝半錢有已服解表藥。證已罷又無里證。
其人體痛不減者。恐是發汗多。榮衛不和所致。宜小建中湯。用半厚半薄之桂。
若風寒二證。傳經後、身熱煩渴。小便赤。大便不通。言語不得。睡不寧。鼻乾頭目疼。日晡增劇。不惡寒。反惡熱。舌上白胎。中有斷文。或黑胎方為極熱。甚則昏不知人。此屬陽明經。宜大柴胡湯。小承氣湯下之。若具諸證。而大便自調者。宜白虎湯少加小柴胡湯。
白話文:
傷風寒
感冒,看病時不可用雄黃粉塗抹鼻孔,需注意避開病人身旁的穢氣。男子穢氣從口出,女子穢氣從下體排出,站立或對話時需注意彼此的方位。
傷風和傷寒,俗稱傷寒,傳經分三陽三陰。三陽指的是太陽、陽明、少陽經;三陰指的是太陰、少陰、厥陰經。經絡的陰陽與臟腑相關,腑屬陽,包括膀胱、胃、膽;臟屬陰,包括脾、腎、肝。疾病的陰陽是指外邪的陰陽,也就是陰氣和陽氣。陰陽二氣都能侵犯臟腑,因此陽氣犯太陽經則為傷風,表現為惡風而有汗;陰氣犯太陽經則為傷寒,表現為惡寒而無汗。
如果太陽經病症未解,轉入陽明、少陽二經,則屬純陽,不如太陽經容易治療。如果陽氣未能消退,依次傳入陰經,則為陰中之陽,這是因為陽經的陽氣進入陰經所致。即使出現自利、嗜睡、嘴唇青紫、手足厥冷、舌頭捲縮、陰囊收縮等症狀,也不可妄用溫熱藥,應當瀉去陰經中的陽氣。
如果陽病向下傳得太過,陽氣已脫,就會轉變為陰證,也就是「邪熱未消,寒病復起」,或者一開始就患上陰證,這是陰中之陰,因為陰氣侵犯陰經,陰證自行傳播,並非從陽經傳來。這時只可用溫藥回陽。因此,陽入陰者,用溫陽的方法救陰;陰入陽者,用溫陽的方法救陽。這兩種情況必須區分。
傷風和傷寒初期,都會出現發熱、頭痛、全身疼痛,屬於太陽經病症。但傷風惡風有汗,傷寒惡寒無汗,都應該用和解發散的方法治療,比如芎芷香蘇散,或在養胃湯中加入川芎各半錢,熱服後蓋好被子保暖。如果是傷風,伴有自汗、惡風等症狀,可以用桂枝湯,熱服後蓋好被子保暖,喘息加杏仁一錢,咳嗽加五味子一錢,口渴加人參半錢。如果外感熱邪未退,用敗毒散;發熱而有汗,用敗毒散加桂枝半錢,或用陽旦湯。嘔吐者不宜用桂枝湯,可在原方中加半夏一錢,加大薑煎服。這不是因合病引起的嘔吐,而是傷寒雜病,並非正宗傷寒,所以可以用。風寒二證,理應發汗,但體虛者不宜發汗,可用桂枝湯加黃耆半錢。
如果是傷寒,伴有惡寒無汗等症狀,可用五積散,熱服後蓋厚被子取汗。喘嗽者,用杏子湯加麻黃半錢。想出汗卻出不了汗的,再服用一次。已經出汗但體熱不退的,用參蘇飲,或敗毒散加桂枝半錢。嘔吐者,用養胃湯。這不是治療合病引起的嘔吐。如果風寒兼傷,或惡風無汗,或惡寒無汗,難以分辨時,可用五積散半帖和敗毒散半帖混合使用,稱為交加散。喘嗽者,用小青龍湯。
如果初期符合太陽經病症,但先寒後熱,一到兩天后才發熱,這是寒邪傷人;如果是傷風,則一開始就發熱。如果先寒後熱,用五積散發汗。如果已經服用解表藥,不惡風不惡寒,表證已退,但裡證尚未出現躁熱、口渴,小便也不赤,大便正常,只有體熱未退,可用香蘇飲、敗毒散、小柴胡湯加桂枝半錢。如果已經服用解表藥,表證已退,也沒有裡證,但體痛未減,可能是發汗太多,榮衛不和所致,可用小建中湯,用半厚半薄的桂枝。
如果風寒二證傳經後,出現發熱、煩渴、小便赤、大便秘結、言語不利、睡眠不安、鼻乾、頭痛眼痛,午後症狀加重,不惡寒反而惡熱,舌苔白厚,中間有裂紋,或有黑色舌苔,則屬於極度熱邪,嚴重者會神志不清,這屬於陽明經病症,可用大柴胡湯,並用小承氣湯瀉下。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但大便自行通暢,可用白虎湯少加小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