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諸傷門 (2)

1. 傷暑

傷暑必自汗背寒。面垢。或口熱煩悶。或頭疼發熱。神思倦怠殊甚。所謂暑傷氣。而不傷形。是也。但身體不痛。與感風寒異。宜香薷飲。六和湯。香薷湯。

嘔而渴者。浸冷香薷湯。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嘔不止者。枇杷葉散。去茅根。吞來復丹。嘔而痰。卻暑散。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湯。或消暑飲。

瀉而渴者。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帖。名胃苓飲。間進來復丹。此丹本非治瀉之藥。惟施之暑瀉則宜。然瀉甚亦不可用。瀉定仍渴。春澤湯。或縮脾飲。傷暑心頭痞悶。人皆謂暑毒攻心。不知有暑即有痰。痞悶者痰為之也。

盛暑塗中。倉卒無水。渴甚。急嚼蔥頭二寸許。抵飲水二升。

瀉而復痛。有積者。生料五苓散。藿香正氣飲。勻各半帖。若瀉雖無積。其腹痛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或六和湯。加木香半錢。或不加木香。止與二藥。煎熟去滓。調下蘇合香丸。

又有不渴而腹干痛者。六和湯煎熟。調蘇合香丸尤宜。

瀉而發熱者。胃苓飲。瀉而發渴者。胃苓飲。兼進縮脾飲。瀉渴兼作未透者。湯化蘇合香丸。吞來復丹。或研來復丹作末。白湯調下。已透者。香薷飲。感冒外發熱者。六和湯、香薷湯、香薷飲。身熱煩者。五苓散。或香薷湯。加黃連一錢。熱而汗多。畏風甚者。生料五苓散。熱而渴者。五苓散。兼進縮脾飲。

暑氣攻裡。熱不解。心煩口乾。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飲。加黃連一錢。若大渴不止。辰砂五苓散。吞酒煮黃連丸。

暑氣攻裡。腹內刺痛。小便不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

冒暑飲酒。引暑入腸內。酒熱與暑氣相併。發熱大渴。小便不利。其色如血。生料五苓散去官桂。加黃連一錢。五苓散去桂。吞酒煮黃連丸。

暑氣入腸胃。而小便艱澀不通者加味香薷飲。仍佐以三黃丸。

暑氣入心。身煩熱而腫者。宜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飲。加黃連一錢。

傷暑而傷食者。其人頭疼背寒。自汗發熱。畏食噁心。噫酸臭氣。胸膈痞滿。六和湯、倍砂仁。

若因暑渴。飲食冷物。致內傷生冷。外傷暑氣。亦宜此藥。暑偏要入心者。心屬南方離火。暑氣所入。各從其類。小腸為心之腑。利心經暑毒。使由小腸中出。五苓散。利小便。為治暑上劑也。

有傷於暑。因而露臥。又為冷氣所入。其人感暑復感冷。自汗怯風。身疼頭痛去衣則凜。著衣則煩或已發熱。或未發熱。並宜六和湯。內加扁豆砂仁。一方用藿香一方用紫蘇。正治已感於暑。而復外感於風寒。或內傷生冷。以藿香紫蘇。兼能解表。砂仁扁豆。兼能溫中。然感暑又感冷。

亦有無汗者。只宜前藥。若加以感風。則斷然多汗。審是此證。宜生料五苓散。內用桂枝為佳。市井中多有病。往往日間冒熱經營。夜間開窗眠臥。欲取清涼。失蓋不覺。用藥所當詳審。有此證而發潮熱。似瘧。猶未成瘧者。六和湯。養胃湯。各半帖。相和煎。有此證而鼻流清涕。

或鼻孔熱氣時出。六和湯加川芎半錢。羌活七分。

有因傷暑。遂極飲以冷水。致暑毒留結心胸。精神昏憒。語音不出。煎香薷湯。化蘇合香丸服。

有因傷暑。用水沃面。或入水洗浴。暑濕相搏。自汗發熱。身重。小便不利。宜五苓散。

傷暑而大汗不止。甚則真元耗散。宜急收其汗生料五苓散倍官桂。或加黃耆如術之數。此亦古法也。傷暑自汗。手足厥冷者。煎六和湯。調蘇合香丸。

傷暑自汗。手足時自搐搦者。謂之暑風。緣已傷於暑。毛孔開。而又邪風乘之。宜香薷飲。或香薷湯。並可加羌活一錢。痰盛者。六和湯半帖。和星香散半帖。

暑月身癢如針刺。間有赤腫處。亦名暑風。末子六和湯。和消風散。酒調服。暑風而加以吐瀉兼作者。六和湯。藿香正氣散。各半帖。加全蠍三個。

有毒暑客於上焦。胸膈痞塞。湯藥至口即出。不能過關。或上氣喘急。六和湯浸冷。調入麝香少許。

伏暑煩渴而多熱痰者。於消暑丸中。每兩入黃連末二錢。名黃連消暑丸。或二陳湯。或小半夏茯苓湯。並可加黃連一錢。暑氣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內外俱熱。煩躁自汗。大渴喜冷。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繼進白虎湯。若服藥不愈者。暑毒深入。結熱在裡。譫語煩渴。不顧去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當作熱病治。可於傷寒陽明證求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