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3)
卷之二·諸傷門 (3)
1. 傷濕
(附痹)
傷濕為病。發熱惡寒。身重自汗。骨節疼痛。小便秘澀。大便多泄。腰腳痹冷。皆坐臥卑濕。或冒雨露。或著濕衣所致。併除濕湯。
又前諸證。而腰痛特甚。不可轉側。如纏五六貫重。皆由濕氣入腎經。腎屬水。從其類也。宜腎著湯。或滲濕湯煎服。
小便秘。大便溏者。尚書。雨淫腹疾者是也。五苓散。吞戊巳丸。戊巳屬土。土能剋水。因以得名。五苓乃濕家之要藥。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義蓋取此。
傷濕而兼感風者。既有前項證。而又惡風。不顧去衣被。或額上微汗。或身體微腫汗漬衣濕。當風坐臥。多有此證。宜除濕湯。桂枝湯各半帖。和服。合微發汗。若大發其汗。則風去濕在。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敗毒散。加蒼朮一錢。防風半錢。
傷濕又兼感寒。有前諸證。但無汗。慘慘煩痛。宜五積散。和除濕湯各半帖微發汗已。仍復熱而渴者。除濕湯半帖。和五苓散半帖。
傷濕而兼感風寒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骨節煩疼。狀如歷節風。臍下連腳冷痹。不能屈伸。所謂風寒濕合成痹。宜防己黃耆湯。五痹湯。詳五痹。用藥於風濕最宜。若因浴出。未解裙衫。身上未乾。忽爾熟睡。致及腎經。外腎腫痛。腰背攣曲。只以五苓散一帖。入真坯少許。下青木香丸。如此三服。臟腑才過。腫消腰直。其痛自止。
白話文:
[濕氣傷害]
濕氣造成的疾病,會出現發燒怕冷、身體沉重自發出汗、骨頭關節疼痛、小便不通暢、大便頻繁稀釋、腰部和腳部麻木冰冷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長時間處在潮濕環境、淋雨或穿著未乾衣物所導致。應使用除濕湯來治療。
再者,如果上述症狀中,腰部疼痛特別嚴重,甚至難以翻身,就像被五六貫重物纏繞一樣,這是由於濕氣侵入腎臟經絡。腎臟屬於水性,因此易受同類性質影響。應該服用腎著湯或滲濕湯煎煮後服用。
如果小便不通暢,大便卻稀軟,這符合《尚書》中提到的「雨天過多導致腹部疾病」的情況。應服用五苓散,並搭配戊巳丸吞服。戊巳屬土,土能剋制水,因此以此命名。五苓散是濕氣疾病的關鍵藥物,《黃帝內經》提到,治療濕氣若不利用小便來排濕,效果不佳。其意在此。
若是濕氣傷害同時感染風邪,除了上述症狀,還會怕風,不願脫離衣被,或是額頭輕微出汗,或是身體輕微浮腫,汗水使衣物濕透。常見於迎風而坐或躺臥的人。適合服用除濕湯和桂枝湯各半劑,混合服用,稍微發汗。若過度發汗,風邪雖去,濕氣仍在。已經出汗但仍持續發燒的,可服用敗毒散,加入一錢的蒼朮和半錢的防風。
若濕氣傷害同時感染寒冷,出現前述所有症狀,但不出汗,感覺悶悶地疼痛,宜服用五積散和除濕湯各半劑,稍微發汗後,若仍然發燒且口渴,服用除濕湯半劑和五苓散半劑混合。
若濕氣傷害同時感染風寒,會出汗但身體仍覺沉重,怕風,呼吸困難,骨頭關節疼痛,像得了風濕性關節炎,肚臍下方至腳部感到冰冷且麻痺,無法彎曲伸展。這就是所謂的風、寒、濕三邪合成的痹症。宜服用防己黃耆湯或五痹湯。詳細看五痹的說明,對於風濕疾病尤其適用。若是洗澡後未完全擦乾身體,突然熟睡,導致濕氣進入腎臟經絡,造成外生殖器腫痛,腰背抽筋彎曲,可以服用一劑五苓散,加入少量真坯,配合青木香丸一同服用。這樣服用三次,待腸胃適應後,腫脹消失,腰背挺直,疼痛自然停止。
2. 傷酒
傷酒。噁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暈。頭痛如破。宜沖和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或用末子理中湯。和縮脾飲。酒渴縮脾湯。或煎乾葛湯。調五苓散。久困於酒。遂成酒積。腹痛泄瀉。或暴飲有灰酒。亦能致然。並宜酒煮黃連丸。多飲結成酒癖。腹中有塊。
隨氣上下。沖和湯。加蓬朮半錢。酒停胸膈。為痰飲者。枳實半夏湯。加神麥櫱各半錢沖和湯。加半夏一錢。茯苓七分。
多飲酒積入脾。遂成酒黃。詳見拾遺門疸證。
白話文:
[酒精過量]
因酒精過量導致噁心、嘔吐,甚至吐出之前飲下的酒,感到頭暈目眩,頭痛欲裂。這時適合服用沖和湯、半夏茯苓湯,或者理中湯再加七分乾葛。也可以選擇末子理中湯搭配縮脾飲,或是酒渴縮脾湯。另一種方式是煎煮乾葛湯,再調合五苓散服用。長期大量飲酒,會形成酒積,導致腹痛、腹瀉。偶爾大量飲酒,尤其是含灰的酒,也可能造成相同症狀。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酒煮黃連丸。長期過量飲酒,還可能形成酒癖,腹部出現硬塊,且位置會隨著氣血流動而改變。
對於酒精過量導致的噁心嘔吐,可服用沖和湯,加上蓬朮半錢。若酒精在胸膈間停留,形成痰飲,可以服用枳實半夏湯,再加神麥櫱各半錢與沖和湯。若要對付由酒精引起的噁心,可服用沖和湯,加上一錢半夏和七分茯苓。
長期過量飲酒,導致酒精堆積在脾臟,最終可能引發酒黃病,詳細的症狀可參考『拾遺門疸證』。
3. 傷食
傷食之證。胸膈痞塞。吐逆咽酸。噫敗卵臭。畏食。頭痛。發熱惡寒。病似傷寒。但身不痛耳。治中湯。加砂仁一錢。或紅丸子。小七香丸。和服。
食過多而傷。停留中脘。聞食氣則嘔。二陳湯加砂仁一錢。未愈。更加丁香半錢。或治中湯加砂仁一錢。丁香十粒。大嘔不止者。大便去之。枳實半夏湯。加砂仁一錢。白豆蔻仁半錢。咽感應丸。
初因食一物過傷。得病後再食之。舊病復作。一味紅丸子常服。
傷食腹痛脹滿。大便不通。遂成食積。小七香丸一帖。用水一盞。姜三片。煎八分。去姜。吞感應丸。
白話文:
[食物過量引致的症狀]
當食物攝取過多導致胸部和膈肌部位有堵塞感,會出現噁心、反胃、嘔吐酸水,甚至打嗝時散發出像壞蛋的臭味,對食物產生恐懼,並伴有頭痛、發燒、畏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但與真正的感冒不同的是,身體不會感到疼痛。治療上可以使用治中湯,添加一錢砂仁,或者服用紅丸子、小七香丸,混合一起服用。
若是因為吃太多而導致食物在中脘(胃部)停留不消,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可能引發嘔吐。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二陳湯,添加一錢砂仁。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加入半錢丁香,或者用治中湯,添加一錢砂仁和十粒丁香。如果嘔吐嚴重無法停止,可能需要通過大便排出食物,可用枳實半夏湯,添加一錢砂仁和半錢白豆蔻仁,配合服用咽感應丸。
若初次因為某種食物過量導致生病,痊癒後再次食用該食物,舊疾可能再次復發。這種情況下,可以經常服用紅丸子。
若是食物過量導致腹部疼痛且脹滿,甚至大便不暢,形成了食物積滯。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一劑小七香丸,用水一大杯,加入三片薑,煮至剩下八分,去掉薑片,然後吞服感應丸。
4. 傷食瀉
(見大小腑門泄瀉證)
傷於生冷油膩。停滯膈間。脾氣不溫。食難消化。或多餐糯食。及一切非時難化之物。並宜紅丸子。金上牢內消丸。
傷食兼感風寒。其證與前同。但添身疼一證。俗謂之夾食傷寒。宜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飲。和解散。選用。若不瘥。而病入里者。用瀉。少見諸傷門。傷寒證。食蟹。太過致傷。一味丁香足以治之。有飲食不節。傷食。以致半身不遂。狀如中風。不可作風。治蓋人之飲食。
下咽而入肝。由肝而入脾。由脾而入胃。因食所傷肝食不理。故痰涎壅塞。若中風然。亦有半身不遂者。肝主筋故也。治以風藥則誤矣。宜用消食之劑。其中當木瓜散。卻不可妄下之食毒物。非時物、多病。此不傷脾。不傷胃。而傷肝。病不在下故不可妄下。(飲食下咽直入於胃。
此云。由肝入脾。由脾入胃必自有說。)
白話文:
[食物過量引起的腹瀉]
當食用了過多生冷或是油膩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在胃部停留無法順利消化,導致脾胃功能下降,食物難以正常消化。或者過度攝取糯米類食品,以及那些不易消化的食物,這時候適合服用紅丸子,金上牢內消丸來幫助消化。
如果因為食物過量同時又受風寒影響,症狀與前述相似,但會多出身體疼痛的現象,民間常稱之為「夾食傷寒」。這時可以選擇生料五積散,或者養胃湯,香蘇飲,和解散等藥物來治療。若病情未見好轉,且病情已深入體內,則需使用瀉藥,參考各種傷食門的治療方式。若是因為食用過多螃蟹而導致的傷食,單純使用丁香就可治療。也有因為飲食不節制,造成傷食,進而導致半身不遂,看似中風,但不能按照中風來治療。因為人體的飲食過程,食物下嚥後首先進入肝臟,再由肝臟進入脾臟,最後進入胃部。若食物傷害到了肝臟,導致食物無法正常處理,會引起痰涎壅塞,如同中風一般,也可能導致半身不遂,因為肝臟主管肌肉。如果按照中風治療,就會造成誤診。應該使用消食藥物來治療,例如木瓜散,但不能隨意使用瀉藥。有些食物本身帶有毒性,或是不合時令的食物,雖然不會直接傷害脾胃,但可能傷害肝臟,由於病竈不在下腹部,所以不能隨意使用瀉藥。(一般認為食物下嚥後直接進入胃部,但這裡提到食物先經過肝臟再到脾臟,最後進入胃部,必定有其道理。)
以上就是關於食物過量引起的腹瀉的相關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