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3)
卷之二·諸傷門 (3)
1. 傷濕
(附痹)
傷濕為病。發熱惡寒。身重自汗。骨節疼痛。小便秘澀。大便多泄。腰腳痹冷。皆坐臥卑濕。或冒雨露。或著濕衣所致。併除濕湯。
又前諸證。而腰痛特甚。不可轉側。如纏五六貫重。皆由濕氣入腎經。腎屬水。從其類也。宜腎著湯。或滲濕湯煎服。
小便秘。大便溏者。尚書。雨淫腹疾者是也。五苓散。吞戊巳丸。戊巳屬土。土能剋水。因以得名。五苓乃濕家之要藥。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義蓋取此。
白話文:
(附痹)
受寒濕之氣侵襲而生病,會出現發熱惡寒、身體沉重、自汗、骨節疼痛、小便閉澀、大便溏泄、腰腳痠麻冰冷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長時間坐臥潮濕的地方,或是淋雨受露、穿著濕衣服造成的。治療方法可用[除濕湯]。
另外,如果上述症狀中腰痛特別嚴重,無法翻身,感覺像被重物捆綁一樣,這是因為濕氣入侵了腎經所致。腎屬水,濕氣與水性相近,因此容易侵入。治療宜服用[腎著湯]或[滲濕湯]。
小便閉澀,大便溏泄,這與《尚書》中提到的「雨淫腹疾」相似。可以用[五苓散]和吞服戊巳丸治療。戊巳屬土,土能剋水,因此得名。五苓散是治療濕氣的重要藥物,醫書中記載:「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意思就是指五苓散能通過利水來治療濕邪。
傷濕而兼感風者。既有前項證。而又惡風。不顧去衣被。或額上微汗。或身體微腫汗漬衣濕。當風坐臥。多有此證。宜除濕湯。桂枝湯各半帖。和服。合微發汗。若大發其汗。則風去濕在。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敗毒散。加蒼朮一錢。防風半錢。
傷濕又兼感寒。有前諸證。但無汗。慘慘煩痛。宜五積散。和除濕湯各半帖微發汗已。仍復熱而渴者。除濕湯半帖。和五苓散半帖。
傷濕而兼感風寒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骨節煩疼。狀如歷節風。臍下連腳冷痹。不能屈伸。所謂風寒濕合成痹。宜防己黃耆湯。五痹湯。詳五痹。用藥於風濕最宜。若因浴出。未解裙衫。身上未乾。忽爾熟睡。致及腎經。外腎腫痛。腰背攣曲。只以五苓散一帖。入真坯少許。下青木香丸。如此三服。臟腑才過。腫消腰直。其痛自止。
白話文:
對於受濕氣影響並兼受風邪的人,他們除了具有上述症狀之外,還會感到畏風,即使在穿著衣服或蓋著被子時,也不會感到舒適。可能會額頭出汗,或是身體出現微微腫脹,使得汗水浸濕衣物。如果在風吹的地方坐臥,這種情況會更常見。對於這樣的情況,可以使用除濕湯與桂枝湯,各服用半劑,混合後服下,以輕微發汗。但如果過度發汗,那麼風邪可能仍然存在,即使已經出汗但熱感仍然不退,這種情況下應使用敗毒散,加入一錢的蒼朮和半錢的防風。
對於受濕氣影響並兼受寒邪的人,他們除了具有前面所提到的症狀之外,沒有流汗。他們會感到疲憊、痛苦,並且有寒意。這種情況下,可使用五積散和除濕湯,各半劑,混合後輕微發汗。如果發熱且口渴,則應繼續使用除濕湯半劑和五苓散半劑。
對於受濕氣影響並兼受風寒的人,他們會有出汗、身體沈重、畏風、喘息困難、骨節疼痛的症狀,類似於關節風的症狀。腹部以下連到腳部會感到冷熱交錯,無法自由活動。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防己黃耆湯和五痹湯。詳細的五痹情況,藥物對於風濕的治療效果最佳。如果在洗澡後,未及時穿上衣物,身體尚未乾透就突然入睡,導致腎經受到影響,外生殖器腫痛,腰背緊繃。這種情況下,僅需使用五苓散一劑,加入少量的真坯,加上青木香丸,連續服用三次。這樣,臟腑經過調整,腫脹消退,腰背也能伸直,疼痛自然減緩。
2. 傷酒
傷酒。噁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暈。頭痛如破。宜沖和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或用末子理中湯。和縮脾飲。酒渴縮脾湯。或煎乾葛湯。調五苓散。久困於酒。遂成酒積。腹痛泄瀉。或暴飲有灰酒。亦能致然。並宜酒煮黃連丸。多飲結成酒癖。腹中有塊。
隨氣上下。沖和湯。加蓬朮半錢。酒停胸膈。為痰飲者。枳實半夏湯。加神麥櫱各半錢沖和湯。加半夏一錢。茯苓七分。
多飲酒積入脾。遂成酒黃。詳見拾遺門疸證。
白話文:
喝醉了感到噁心嘔吐,想把昨晚喝酒的東西都吐出來,頭暈目眩、頭痛得像要裂開一樣,可以服用沖和湯或者半夏茯苓湯;也可以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入幹葛七分,或者是使用粉末狀的理中湯加上縮脾飲,或是飲用幹葛湯來調製五苓散。長期酗酒導致酒精積聚,出現腹部疼痛腹瀉等症狀時,應該服用黃連丸治療。如果飲酒過多形成習慣性飲酒,可能會造成胃部腫塊,並且隨著呼吸而移動位置。如果有大量飲酒並且酒精積累到脾胃部位,則可能發展成爲“酒黃”,詳細情況請參閱《拾遺門》中的“疸證”章節。另外,如果是由於過量飲酒而導致胸部和喉嚨處積水的情況,可以用枳實半夏湯再加上一些藥物進行調理。
3. 傷食
傷食之證。胸膈痞塞。吐逆咽酸。噫敗卵臭。畏食。頭痛。發熱惡寒。病似傷寒。但身不痛耳。治中湯。加砂仁一錢。或紅丸子。小七香丸。和服。
食過多而傷。停留中脘。聞食氣則嘔。二陳湯加砂仁一錢。未愈。更加丁香半錢。或治中湯加砂仁一錢。丁香十粒。大嘔不止者。大便去之。枳實半夏湯。加砂仁一錢。白豆蔻仁半錢。咽感應丸。
白話文:
【病症:消化不良。胸部和喉嚨有阻塞感,嘔吐、吞嚥時感到酸味。打嗝伴有腐敗蛋味。對食物感到畏懼。頭痛、發燒、怕冷,類似傷寒症狀,只是身體無疼痛感。】
治療方案:
- 中湯加砂仁一錢。
- 或者使用紅丸子、小七香丸,一同服用。
【若食量過多導致消化不良,食物在中脘處積聚,聞到食物的氣味就嘔吐。可以服用二陳湯加砂仁一錢,如未見好轉,可增加丁香半錢。或者使用中湯加砂仁一錢、丁香十粒。對於嚴重嘔吐不停的情況,應先排便後再進行治療。使用枳實半夏湯加砂仁一錢、白豆蔻仁半錢,或者咽感應丸進行治療。】
初因食一物過傷。得病後再食之。舊病復作。一味紅丸子常服。
傷食腹痛脹滿。大便不通。遂成食積。小七香丸一帖。用水一盞。姜三片。煎八分。去姜。吞感應丸。
白話文:
最初因為吃了一種食物吃得太多受了傷害,得了病之後再吃它,就會使舊病重新發作。可以服用一味紅丸子經常服用。 如果因為吃了太多的東西而導致腹部疼痛、脅肋部腫脳和排便不順暢,就可能形成食積症。可以用一小劑量的「七香丸」來治療,用一杯水加入三片薑煮至八成熟,去掉薑,然後吞下感應丸。
4. 傷食瀉
(見大小腑門泄瀉證)
傷於生冷油膩。停滯膈間。脾氣不溫。食難消化。或多餐糯食。及一切非時難化之物。並宜紅丸子。金上牢內消丸。
傷食兼感風寒。其證與前同。但添身疼一證。俗謂之夾食傷寒。宜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飲。和解散。選用。若不瘥。而病入里者。用瀉。少見諸傷門。傷寒證。食蟹。太過致傷。一味丁香足以治之。有飲食不節。傷食。以致半身不遂。狀如中風。不可作風。治蓋人之飲食。
白話文:
如果因為吃生冷油膩的食物,造成食物停留在膈膜之間,脾胃失調,導致消化不良,或是經常吃糯米等難消化的食物,以及其他不適當的食物,都可以服用紅丸子、金上牢內消丸。
如果傷食又伴隨風寒,症狀和前述相同,但會增加身體疼痛,俗稱夾食傷寒,可以服用生料五積散、養胃湯、香蘇飲、和解散等藥方。如果病情沒有好轉,而且轉為內傷,就需要服用瀉藥。
傷寒病症中,如果因吃螃蟹過量而導致傷寒,可以單用丁香治療。如果因為飲食不節,傷食導致半身不遂,像中風一樣,但不能當作風寒治療,因為這是飲食不當造成的。
下咽而入肝。由肝而入脾。由脾而入胃。因食所傷肝食不理。故痰涎壅塞。若中風然。亦有半身不遂者。肝主筋故也。治以風藥則誤矣。宜用消食之劑。其中當木瓜散。卻不可妄下之食毒物。非時物、多病。此不傷脾。不傷胃。而傷肝。病不在下故不可妄下。(飲食下咽直入於胃。
此云。由肝入脾。由脾入胃必自有說。)
白話文:
食物從咽喉往下進入肝臟,再從肝臟進入脾臟,最後到達胃。如果因為飲食不節傷了肝臟,導致肝臟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就會產生痰涎阻塞,如同中風一樣,甚至出現半身不遂,這是因為肝臟主司筋脈的緣故。
治療這種情況,使用風藥是錯誤的,應該使用消食的藥物,其中木瓜散就非常有效。但切忌胡亂服用有毒的食物,也不要吃不當季的食物,否則容易生病。
之所以說會傷肝,是因為這種情況並非由於消化不良造成,而是肝臟本身出了問題,所以不能妄下藥物。
(一般來說,食物從咽喉往下直接進入胃。
這裡提到食物由肝入脾,再由脾入胃,必定有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