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諸傷門 (3)

1. 傷風寒

凡渴。問其所飲。欲冷欲熱。欲多欲少。若飲多而欲冷者陽渴也。更須審其有何證在經也。其太陽證小便不利而渴者。五苓散。其陽明證。大便不利而渴者。宜於前本經求之。已利猶渴。宜白虎湯。其少陽證。寒熱往來而渴者。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括蔞根如其數。陰亦有自利而渴。

各已見本經。但陰有渴。古人多有冷劑。以其皆挾陽氣耳。經雖陰而病則陽也。然亦有下利清穀不繫熱利。純是陰證。而反見渴者。此是陰在下隔陽於上。兼因泄瀉。津液既去。枯燥而渴。其人雖引飲。所飲自少而常喜溫。不可投冷劑。宜理中湯。或四逆湯加人參一錢。渴甚連理湯。

有陽證不渴。陰證反渴者。陽明不甚渴。太陰乃大渴。不可不知。治渴一也。有堅腎水而渴止者。有利小便而渴愈者。堅腎水則用天花粉之屬。利小便則用茯苓豬苓之類。蓋太陰以利小便為先。陽明以利小便為戒少陽以膽經。半表半裡未可下之。其人或大渴不止當以小柴胡湯加天花粉之屬。

堅其腎水。腎水既堅。自還滲入大腸。大便微通。熱去而渴解。若病在太陽。太陽在膀胱腎經非利小便。則熱無從去。渴何由愈。外有非陽一證。煩躁發渴。此乃陰盛隔陽。不當順其渴。惟當治其陰。

煩躁、陰陽經皆有之。陽明經胃有熱屎故煩。此當下之。太陽經已得汗而煩者、五苓散。少陽亦或有煩。宜小柴胡湯。陰煩少陰為多。由陽氣傳入陰經。陰得陽而煩。自利而渴。煩不眠者、辰砂五苓散。若非是陽氣傳陰。陰氣犯陰經。吐利手足厥冷而煩。經云。陽虛陰乘之。故煩。又云。陰盛發躁。欲坐井中。吳茱萸湯。甚者四逆湯加蔥白二根。

外有虛煩一證。乃是病愈後。陰陽未復。時發煩熱。竹葉石膏湯。痰多睡不寧者。溫膽湯。嘔者。橘皮湯。詳見寒熱門。潮熱虛煩證。若誤用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

自利須辨陰陽。三陽自利。各已本經見之。太經與陽明合病。下利頭痛腰疼肌熱目疼鼻乾。宜葛根湯。陽明與少陽合病。下利身熱胸脅痞滿而嘔或往來寒熱目疼鼻乾。宜大柴胡湯。大抵陽熱之利。與陰熱之利。與陰寒之利。自不同。陽利糞色必焦黃熱臭。出作聲。臍下必熱。

得涼藥則止。得熱藥愈增。陰利必洞下清穀。糞色或白或淡黃。臍下多寒。宜溫中止瀉之劑。此之謂陰利陽利。指陰陽二氣而言。非曰陰陽二經也。緣陰中亦自有陽利。不可因下利便以為陰也。

外有太陽證。醫反下之。遂下利清穀。身體又自疼痛者。急用四逆湯救其里。後得大便已調。身上疼痛。卻用桂枝湯解其表。(先救里後解表。恐洞下陽脫變生不測。)

又有內不太滿。猶生寒熱。未可下而便下之。內虛熱入。挾熱自利。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下腸間津汁垢膩。名曰利腸。宜白頭翁湯。黃芩湯。

白話文:

凡是口渴,要詢問他喝什麼,是喜歡喝冷的還是熱的,喜歡喝多還是喝少。如果喝很多又喜歡喝冷的,這是陽渴。更要仔細判斷他是否有其他在經絡上的症狀。如果太陽經的症狀是小便不順暢而口渴,用五苓散。如果是陽明經的症狀是大便不通而口渴,應該在本經中尋找治療方法。如果大便通暢了還是口渴,用白虎湯。如果是少陽經的症狀是忽冷忽熱而口渴,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和半夏等量的栝蔞根。陰證也有拉肚子而口渴的。

這些都已經在各個經絡的病症中說明了。但陰證有口渴,古人多用寒涼藥,因為這些口渴都夾雜陽熱之氣。經絡雖然是陰,但病症卻是陽。然而也有拉肚子像水一樣,不覺得是熱性腹瀉,純粹是陰證,反而出現口渴的。這是因為陰氣在下,阻隔了陽氣上升,加上拉肚子,津液耗損,變得乾燥而口渴。這種人雖然喝水,但喝的量少,而且喜歡喝溫水,不能用寒涼藥。應該用理中湯,或者四逆湯加人參一錢。口渴很嚴重的,用連理湯。

有陽證不口渴,陰證反而口渴的。陽明經的不會很口渴,太陰經的卻會非常口渴,必須要知道。治療口渴的方法雖然一樣,但有的是堅固腎水止渴,有的是利小便而止渴。堅固腎水就用天花粉之類的藥,利小便就用茯苓豬苓之類的藥。太陰經的治療要先利小便,陽明經的治療要避免利小便,少陽經在膽經,屬於半表半裡,不可以輕易攻下。如果口渴很嚴重不能停止,應該用小柴胡湯加天花粉之類的藥,堅固腎水。腎水堅固後,自然會滲入大腸,大便稍微通暢,熱氣消退,口渴也就會解決。如果病在太陽經,太陽經與膀胱腎經相關,如果不用利小便的方法,熱氣就無法消散,口渴就無法治癒。此外,還有一種不是陽證的口渴,出現煩躁口渴,這是陰氣太盛阻隔了陽氣,不應該順著口渴來治療,應該治療陰氣。

煩躁,在陰經和陽經都有可能出現。陽明經胃裡有熱導致大便堆積所以煩躁,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太陽經已經出汗了還是煩躁的,用五苓散。少陽經也有可能出現煩躁,應該用小柴胡湯。陰證的煩躁以少陰經最為常見,是由於陽氣傳入陰經,陰經得到陽氣而煩躁,伴隨拉肚子和口渴,煩躁不能睡覺的,用辰砂五苓散。如果不是陽氣傳入陰經,而是陰氣侵犯陰經,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而煩躁,這就是《傷寒論》說的“陽虛陰乘”,所以出現煩躁。還有一種說法是“陰盛發躁,想坐在井裡”,用吳茱萸湯,情況嚴重的,用四逆湯加蔥白兩根。

此外,還有一種虛煩,這是病癒之後,陰陽之氣還沒恢復,時常出現煩熱。用竹葉石膏湯。痰多睡不好的,用溫膽湯。嘔吐的,用橘皮湯。詳情可以參考寒熱篇。潮熱虛煩的症狀,如果誤用瀉下藥,身體的熱不會退,反而微微煩躁,用梔子乾薑湯。

拉肚子必須區分陰陽。三陽經的拉肚子,各自在原經的病症中已經說明。太陰經和陽明經合併發病,拉肚子、頭痛、腰痛、肌肉發熱、眼睛痛、鼻子乾燥,應該用葛根湯。陽明經和少陽經合併發病,拉肚子、身體發熱、胸脅脹滿而想吐,或者忽冷忽熱、眼睛痛、鼻子乾燥,應該用大柴胡湯。總體來說,陽熱的腹瀉和陰熱的腹瀉,以及陰寒的腹瀉,是不同的。陽熱的腹瀉,大便顏色一定焦黃、有熱臭味,拉出來有聲音,肚臍下一定發熱。

用涼藥可以止瀉,用熱藥會更加嚴重。陰性的腹瀉,一定是拉肚子像水一樣,大便顏色不是白色就是淡黃色,肚臍下多半是寒冷的,應該用溫中止瀉的藥。這就是陰性的腹瀉和陽性的腹瀉,說的是陰陽二氣,而不是說陰陽二經。因為陰證中也有陽性的腹瀉,不可以因為拉肚子就當成陰證。

此外,有太陽經的病,醫生反而用了瀉下的方法,結果導致拉肚子像水一樣,身體又覺得疼痛,這時候要趕快用四逆湯來救裡。等到大便調順了,身上的疼痛還在,再用桂枝湯來解表。(先救裡後解表,因為害怕拉肚子太嚴重導致陽氣脫失,發生無法預料的危險。)

還有情況是身體裡面不是太脹滿,但還是忽冷忽熱,不適合用瀉下藥,但卻用了,導致內部虛弱,熱邪趁虛而入,夾雜熱邪引起腹瀉,肚臍下一定發熱,大便呈赤黃色,甚至拉出腸子裡的粘液,叫做“利腸”,應該用白頭翁湯、黃芩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