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三·諸氣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諸氣門 (1)

1. 七氣

七氣致病。雖本一氣。而所以為氣者。隨證而變、三因方論最詳。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氣。所傷。有小疾在咽喉間。如綿絮相似。咯不出咽不下。並宜四七湯未效。進丁沉透膈湯。審知是思慮過度。宜四七湯。去茯苓。加半夏如數。仍加石菖蒲人參各半錢。審知盛怒成疾。

面色青黃。或兩脅脹滿。宜調氣散。或四七湯。加枳殼木香各半錢。因驚恐得疾。心下怔忡者。見驚悸門外有七氣眩暈者。當於諸中門、中氣證取藥。

白話文:

人體的七種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都可能導致疾病。雖然這些情緒都源於人體本身的氣,但因應不同情緒造成的病症,則會表現出不同的病狀。三因方論對這方面論述最詳盡。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如果傷到人體,可能導致喉嚨有異物感,像是棉絮一樣卡住,既吐不出也咽不下。若服用四七湯無效,可改用丁沉透膈湯。如果確定是思慮過度引起的,則可用四七湯,去除茯苓,加入適量半夏,再加半錢石菖蒲和人參。如果確定是盛怒導致的病症,患者面色青黃,兩肋脹滿,則可服用調氣散或四七湯,加入半錢枳殼和木香。如果是因驚恐導致的心悸、心下怔忡,或是因驚恐導致頭昏眼花,則需針對心氣、中氣等證狀用藥。

2. 痞塞

(附噎膈)

諸痞塞。及噎膈。乃是痰為氣所激而上。氣又為痰所膈而滯。痰與氣搏。不能流通。並宜用二陳湯。加枳實縮砂仁各半錢。木香一錢。或五膈寬中散。應諸痞塞脹滿。胸膈不利。或氣上逆。或腹疼痛。並宜木香流氣飲。應膈上諸般冷氣。不問痞塞。及疼痛。且與薑汁一二盞。痰飲尤宜。

邪氣作痞。宜用疏劑。若氣不順。逆上為痞。此乃虛痞。愈疏而痞愈作。宜於收補中。微有疏通之意。不可十分用香劑。古方載瀉後膈痞。用理中。即此意也。因七氣所傷。結滯成疾。痞塞滿悶。宜四七湯。或導痰湯。加木香半錢。或下來復丹。因冷氣滯停中脘。痞塞。並可用撾脾湯。

白話文:

這些中醫古代文字描述了諸種堵塞症狀,包括噎膈等問題,主要是因為痰與氣的相互激發和阻隔導致的不流通。對於這種情況,建議使用二陳湯,加上半錢份量的枳實、縮砂仁,以及一錢份量的木香,或者使用五膈寬中散,來應對諸如腹部脹滿、胸部不暢、氣逆、腹痛等症狀。對於膈上的各種寒氣,也可以使用木香流氣飲。在治療時,可以加入一二盞的薑汁,特別適合於痰飲的治療。

如果是由邪氣導致的痞塞,應該使用通暢的藥物進行治療。若氣不順暢,逆流上升形成痞塞,這是一種虛性痞塞,過度使用通暢的藥物可能會使病情加重。因此,在治療中應該在補益的同時,輕微地加入通暢的意思,但不要完全使用香類藥物。例如,在腹瀉後出現的痞塞,使用理中湯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是因為七種情緒的影響,導致積滯引起疾病,出現痞塞、滿悶的情況,可以使用四七湯或導痰湯,並加上半錢份量的木香。如果是由於冷氣在中脘處積聚,導致痞塞,也可以使用撾脾湯進行治療。

加丁香。或丁沉透膈湯。因傷食痞塞。見諸傷門。傷食證。氣虛上逆。遂成痞塞而疼者。六磨飲。吞黑錫丹。

若痞塞服諸藥不效。大便不甚通者。宜感應丸。加巴豆或半硫丸。備急丸。木香檳榔丸通之。

因怒痞塞。見本門七氣證。諸五噎五膈。並宜五膈寬中散。不效。穀神加禾散。前痞塞諸藥。皆可選用。噎膈甚而水漿不入。藥食皆不下。食入口即吐者。當鎮墜之。宜鹽湯下靈砂丹。仍以嘉禾散作末。乾點服。

白話文:

若有傷食導致痞塞,見於胸膈,可使用丁香或丁沉透膈湯。若氣虛上逆,導致痞塞疼痛,可用六磨飲並吞服黑錫丹。

若痞塞服用藥物無效,大便不通暢,可使用感應丸,並加巴豆或半硫丸。備急丸或木香檳榔丸亦可通便。

若因怒氣導致痞塞,出現五噎五膈症狀,可使用五膈寬中散。若無效,可使用穀神加禾散。上述治療痞塞的藥物,皆可選擇使用。若噎膈嚴重,水漿不入,藥食皆不下,食入口即吐,則需鎮墜之。宜用鹽湯送服靈砂丹,並用嘉禾散研末,乾點服下。

3. 積聚

五臟之積曰五積。六腑之積曰六聚。積有定形聚無定處。不問何經。並宜十味大七氣湯吞下。尊貴紅丸子。須日數服。木香檳榔去氣積。神麯麥糵去酒積。虻蟲水䳆去血積。礞石巴豆去食積。牽牛甘遂去水積。雄黃膩粉去涎積。䃃砂水銀去肉積。各從其類也。

白話文:

五臟積聚的病症稱為「五積」,六腑積聚的病症稱為「六聚」。積聚有固定的形狀,而聚積則沒有固定的位置。不論是哪條經絡,都應該服用十味大七氣湯,並尊貴地服用紅丸子,需要連續服用數日。木香和檳榔可以去除氣積,神麴、麥芽和糵可以去除酒積,虻蟲和水蛭可以去除血積,礞石和巴豆可以去除食積,牽牛和甘遂可以去除水積,雄黃和膩粉可以去除涎積,䃃砂和水銀可以去除肉積。這些藥物各司其職,針對不同的積聚進行治療。

有飲癖結成塊。在腹脅之間。病類積聚。用破塊藥。多不效。此當行其飲。宜導痰湯。何以知為飲。其人先曾病瘥。口吐涎沫。漬水。或素來多痰者。是也。

又多飲人。結成酒癖。腹肚積塊。脹急疼痛。或全身腫滿。肌黃少食。宜十味大七氣湯。用紅酒煎服。

肝積在左脅下。狀如覆杯。或如鱉。或嘔逆。或痛。在兩脅。牽引小腹。足寒轉筋。久則如瘧。名曰肥氣。宜大七氣湯煎熟。待冷。卻以鐵器燒通紅。以藥淋之。乘熟服。肺積在右脅下。大如覆杯。氣逆背痛。或少氣喜忘。目瞑膚寒。皮中時痛。如風緣針刺。久則咳喘。名曰息賁。宜大七氣湯。如桑白皮半夏杏仁各半錢。

白話文:

有飲食過量,形成積聚物質在腹部和側腹部。這類病症類似於積聚症狀,常使用能分解塊狀物質的藥物,但效果往往不佳。這種情況應當針對飲食過量進行處理,適合使用導痰湯。如何確定是飲食問題?通常,患者在之前可能曾有癥狀如口吐涎沫、頻頻咳嗽,或者一直有多餘的痰液,這些都是指標。

其次,過量飲酒的人會形成酒癖,導致腹部積聚塊狀物質,並伴有腹脹、疼痛。嚴重時,可能會出現全身浮腫、肌膚黃疸、食慾減退等症狀。對於這種情況,推薦使用十味大七氣湯,並加入紅酒煎煮後服用。

肝積累在左側肋骨下方,形狀類似倒置的杯子,也可能像甲殼動物,或者伴有噁心、嘔吐、疼痛等症狀,在兩側肋骨間影響到小腹,導致腳部寒冷、肌肉抽搐。長期下去會類似於發熱的疾病,被稱為「肥氣」,適合使用大七氣湯煎煮後,待涼後用鐵器加熱至紅色,將藥物淋上去,趁熱服用。

肺積累在右側肋骨下方,形狀類似倒置的杯子,常常引起背部疼痛,或者出現呼吸困難、容易忘記事物、眼瞼下垂、皮膚寒冷、皮膚時常感到疼痛,類似於風吹針刺的感覺。長期下去會導致咳嗽和喘息,被稱為「息賁」,適合使用大七氣湯,量大約是桑白皮、半夏、杏仁各半錢。

心積起臍下。直至心。大如臂。腹熱咽乾。心煩甚。則吐血。名曰伏梁宜大七氣湯。加石菖蒲。半夏各半錢。脾積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疼。飢減飽見。腹滿吐泄足腫肉消。久則四肢不收。名曰痞氣。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

腎積發於小腹。奔上至心。上下無時。如奔豚走。飢見飽減。小腹急。腰痛口乾。目昏骨冷。久則骨痿。名曰奔豚。宜大七氣湯。倍桂。加茴香炒楝子肉。各半錢。

若腹中似若癖瘕。隨氣上下。未有定處。宜散聚湯。

白話文:

1. 心積:

若心臟積聚在臍下,逐漸向上蔓延至心臟,大小如手臂,伴隨腹部灼熱、口乾舌燥,心煩意亂,嚴重者會吐血。此症名為「伏梁」,宜服用大七氣湯,並加入石菖蒲、半夏各半錢。

2. 脾積:

若脾臟積聚在胃脘,大小如覆蓋杯子,造成痞塞不通,背部疼痛、心臟不適,飢餓時減輕,飽食後加重,腹部脹滿,伴隨嘔吐、腹瀉、足腫、肉消,久而久之四肢無力,此症名為「痞氣」,宜服用大七氣湯,並服用下紅丸子。

3. 腎積:

若腎臟積聚於小腹,迅速上衝至心臟,上下奔走無定時,如奔騰的野豬,飢餓時減輕,飽食後加重,小腹疼痛,腰部酸痛,口乾舌燥,眼睛昏花,骨頭冰冷,久而久之骨頭萎縮,此症名為「奔豚」,宜服用大七氣湯,倍加桂枝,並加入炒茴香、楝子肉各半錢。

4. 腹中癖瘕:

若腹部有如癖瘕(類似腫塊或硬塊)的症狀,隨氣上下移動,沒有固定位置,宜服用散聚湯。

若氣作痛。遊走心腹間。攻刺上下。隱若雷鳴。或已成積。或未成聚。以全蠍一個。劈破。煎湯。調蘇合香丸。有正當積聚處。內熱如火。漸漸遍及四肢。一日數發。如此二三日又愈。此不當攻其熱。

又有元得熱病。熱留結不散。遂成癥癖。此卻當兼用去熱之劑。

有病癥瘕腹脹。純用三稜莪朮。以酒煨服。下一物如黑魚狀而愈。或加入香附子用水煎。多服取效。又有病此者。用姜蘇湯。吞六味丸。六味者。乃小七香丸。紅丸子。小安腎丸。連翹丸。三稜煎。理中丸。六件等也。

諸飽氣。並見諸痛門腹痛證。

白話文:

如果氣體導致疼痛,在腹部和胸部間遊走,疼痛如雷鳴,可能已經形成積聚,也可能還未形成。可以使用全蠍一個,將其劈開後煎湯,調和蘇合香丸,針對正確的積聚位置。這種情況下,體內會有像火一樣的熱感,逐漸蔓延至四肢,一天發作多次,這樣的狀況在經過二三天後可能會痊癒。這時不應該攻擊其熱源。

另外,有人原本患有熱病,熱氣凝結不散,於是形成癥癖。這種情況則需要同時使用清熱的藥物。

還有一種病症是癥瘕腹脹,完全使用三稜、莪朮,用酒來煮後服用,可以消除像黑魚一樣的東西,病症就會痊癒。或者可以加入香附子,用清水煎煮,多服一些以達到療效。還有一些患此症的人,會使用姜蘇湯,吞服六味丸,六味丸包括小七香丸、紅丸子、小安腎丸、連翹丸、三稜煎、理中丸等六種藥物。

各種因氣體引起的疼痛,以及腹部疼痛的相關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