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5)
卷之二·諸傷門 (5)
1. 傷風寒
宜治膈間有水。小半夏茯苓湯。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吐已復渴。名曰水逆。由心經受熱。而小腸不利也。宜五苓散。若少陰不渴而吐。或乾嘔者。理中湯去白朮。加生薑。嘔而吐涎沫者。吳茱萸湯。太陰厥陰間有嘔吐。太陰宜理中湯。厥陰宜四逆湯。並加生薑煎。以上陰證。
乃陰中之陰。宜用熱劑。陽入陰者。能為利而不為嘔。嘔屬上而近於外也。陽之所入者深故利也。又有陽證病新瘥後見嘔。別無所因。此餘熱在胃脘也。宜竹葉石膏湯。或橘皮竹茹湯。
大凡得之太陽而嘔者必是合病。嘔乃病漸入內。非正太陽也。曾記有人。初得病。太陽證在。嘔吐不止。藥投暖劑。莫能治之。知太陽已汗解。固當用冷劑。是太陽見嘔。非合陽明。則合少陽。其嘔為熱。用暖劑非矣。(曾見太陽證大嘔。因嘔吐藥只解表自除。)
又記人有初病具太陽證而嘔。一家少長。患狀悉類。進養胃湯八服。無不立效。此時行之氣。適然如此。是為傷寒雜病。又非可以正經傷寒律之。
面赤。分陰陽毒。太陽不解。陽氣怫鬱。令人面赤。宜敗毒散。下虛、故面戴陽而赤。此陰證。更審有何病。在何經用藥施治。
仲景謂咳逆為噦。有陰陽二證。陰證乃胃寒所生。亦有初本是熱。因大發汗後。復吐下之。攻熱太過。以致胃寒。因寒而咳逆者。橘皮乾薑湯。或半夏生薑湯。咳逆就桔梗枳殼湯中加半夏陳皮等分。生薑十片煎。亦治陰咳逆。陽證咳逆。乃胃家熱。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陽咳逆而又兼腹痛者。問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前部豬苓湯。後部調胃承氣湯。
發黃有陰陽二證。陽證發黃。留熱蓄在脾胃。瘀熱與宿谷相搏。蒸鬱而黃。凡病人身體發熱。頭面汗出。頸以下都無汗。渴飲水漿。小便不利。通身頭目悉黃。身干無汗。溺又不利。則熱不外越。必蘊蓄而成黃證。宜五苓散。用茵陳煎湯調。或梔子湯調服。
又有瘀血一證。遍身亦黃。但瘀血則發狂。大便必黑。小腹按之急痛。而大便卻自利以蓄血不利小便也。宜桃核承氣湯。
陰黃。乃太陽經中濕。體痛發熱。身如熏黃。終不如陽黃之明如橘子色也。當叩其小便之利與不利。小便自利。朮附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
痓、有剛痓。柔痓。又有陰痓。陽痓。痓有汗。為柔。無汗為剛。緣先因傷風。又感寒濕致然。外證俱能發熱惡寒。頭頸強急。腰背反張。或瘛瘲口噤。狀如發癇。又如產後角弓反張。風痓。小續命湯。皆可用。審是柔痓。有汗者。桂枝湯加葛根一錢。重則附子防風散。
審是剛痓無汗。宜葛根湯若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咬牙。不惡寒者。大承氣湯。
發狂。陽證有二。陰證有一。陽證蓄血如狂。已見發黃條中。陽毒發狂。躁而狂走。妄言叫罵。如見鬼狀。面赤咽痛。鼻如煙煤。或身斑如錦。或下利赤黃。宜陽毒升麻湯。陰證。乃是病發於少陰。不當正發汗。醫見其惡寒。遂強發之。汗因漏不止。其人亡陽。故狂。大略與陰極發躁同。
白話文:
傷風感冒
如果感到胸膈之間有水滯留,可以用小半夏茯苓湯來治療。若感到口渴想喝水,但水一喝下去就吐出來,吐完又覺得渴,這情況稱為「水逆」。這通常是心經有熱,導致小腸功能失調。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屬於少陰病,不覺得口渴卻吐,或是有乾嘔的狀況,可以用理中湯去掉白朮,再加上生薑。如果嘔吐的是清稀的痰沫,可以用吳茱萸湯。若嘔吐發生在太陰和厥陰病之間,太陰病可以用理中湯,厥陰病可以用四逆湯,兩者都要加上生薑一起煎煮。以上所說的都屬於陰證,是陰中之陰,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是陽氣進入陰經,通常會導致腹瀉,而不會有嘔吐。嘔吐是病邪在上部,靠近體表,而陽邪深入體內則會導致腹瀉。另外,如果陽證的病剛痊癒後又出現嘔吐,且沒有其他原因,這可能是因為胃脘還有餘熱,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或是橘皮竹茹湯來治療。
一般來說,如果是太陽病的感冒卻出現嘔吐,這通常是合併其他疾病。嘔吐表示病邪正在向體內深入,不是單純的太陽病。曾經有個人剛生病時,有太陽病的症狀,但卻一直嘔吐不止,用了溫熱的藥物都沒效。後來才發現太陽病已經解除了,所以應該用寒涼的藥物。這是因為太陽病出現嘔吐,不是合併陽明病,就是合併少陽病,其嘔吐是熱證,用溫熱藥物治療是錯誤的。(曾經看過有太陽病嚴重嘔吐,結果因為嘔吐後,只用了解表的藥物就自己好了。)
還記得有個人剛生病時,有太陽病的症狀並且嘔吐,家裡的人都出現類似的狀況,後來吃了養胃湯八服,就都馬上見效了。這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時氣就是這樣,屬於傷寒的雜病,不能完全按照正統的傷寒病來治療。
臉色發紅,要區分是陰毒還是陽毒。如果是太陽病沒有解除,陽氣鬱結,也會導致臉色發紅,可以用敗毒散來治療。如果是下虛,導致虛陽上浮,臉色也會發紅,這屬於陰證。要仔細辨別是什麼病,在哪個經絡,才能對症下藥。
張仲景說的「咳逆」就是「噦」,有陰陽兩種證型。陰證的咳逆是因為胃寒引起的,也可能原本是熱證,但因為大量發汗後,又吐又瀉,攻邪太過,導致胃寒。這種因為寒邪引起的咳逆,可以用橘皮乾薑湯或是半夏生薑湯來治療。如果咳逆嚴重,可以在桔梗枳殼湯中加入半夏、陳皮等量,再加生薑十片一起煎煮,也可以治療陰證咳逆。陽證的咳逆則是因為胃有熱引起的,可以用小柴胡湯或是橘皮竹茹湯來治療。如果是陽證咳逆,又合併腹痛,要問清楚腹痛的位置是在前面還是後面,來判斷是哪個部位出問題。如果是前面疼痛,可以用豬苓湯;如果是後面疼痛,可以用調胃承氣湯。
黃疸也有陰陽兩種證型。陽證黃疸,是熱邪積蓄在脾胃,瘀熱和宿食互相搏結,蒸鬱而成黃疸。通常病人會發熱,頭面出汗,脖子以下卻沒有汗,感到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全身包括頭部和眼睛都發黃,身體乾燥無汗,小便也不順暢,這是因為熱邪無法向外發散,積蓄在體內而形成的黃疸,可以用五苓散,再用茵陳煎湯調服,或是用梔子湯調服。
還有一種情況是瘀血也會導致黃疸,全身也會發黃,但瘀血造成的黃疸會伴隨發狂、大便顏色會是黑色,按壓小腹會感到疼痛,大便卻反常地通暢,這是因為瘀血導致小便不順暢,可以用桃核承氣湯來治療。
陰黃,則是因為太陽經絡中有濕邪,會感到身體疼痛、發熱,身體會像被煙燻過一樣的黃,但不會像陽黃那樣明亮,像橘子一樣的顏色。要仔細詢問病人的小便是否順暢。如果小便順暢,可以用朮附湯;如果小便不順暢,大便卻反常地通暢,可以用五苓散。
痓病,有剛痓、柔痓、陰痓、陽痓。痓病如果發汗,屬於柔痓,沒有發汗則屬於剛痓。通常是因為先傷風,又感受了寒濕所導致的。外在的症狀會有發熱、怕冷、頭頸僵硬、腰背反張,或者抽搐、牙關緊閉,看起來像癲癇發作。又或者像產後角弓反張的症狀,屬於風痓,可以用小續命湯。如果是柔痓,且有汗,可以用桂枝湯加上葛根一錢;如果情況嚴重,可以用附子防風散。
如果是剛痓,沒有汗,可以用葛根湯。若有胸悶、牙關緊閉、身體僵硬無法躺臥,腿部抽筋、咬牙,但不怕冷,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發狂也有陽證和陰證之分。陽證發狂有兩種,一種是蓄血發狂,這在黃疸的條目中已經提過。另一種是陽毒發狂,會躁動不安、狂奔亂跑、胡言亂語、大聲叫罵、好像看到鬼一樣,臉色發紅、咽喉疼痛、鼻子像被煙燻過一樣黑、身上出現像錦緞一樣的斑點,或者會腹瀉,排出紅黃色的糞便,可以用陽毒升麻湯來治療。陰證發狂,則是因為病邪發生在少陰經,不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醫師看到病人怕冷,就強行發汗,導致汗水止不住,會導致陽氣散失而發狂,大致與陰氣極盛而躁動的狀況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