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6)
卷之二·諸傷門 (6)
1. 傷風寒
南陽云、亦無此一證。當用陰躁之藥。加以收汗之劑。玉屏風散。入熟附子一錢。仍外以溫粉敷之。或冷汗自出。手足逆冷。其人狂不止者。宜四逆湯冷進。(陰發狂。亡陽證。多死。)
醫治傷寒。多問其小便利不利。赤不赤。以別其陰陽。亦有小便自利。遍數多。所出自少。色不甚清。不可因其利而遽謂之陰。必是小便如常。清而不赤。又無諸陽證。方信里之無熱。若病在太陽。身體熱。太陽屬膀胱未有小便不赤者。不可因其赤。遽謂之實熱。必是小便如灰汁。
或如陳酒。或如血色。無諸表證。方見其熱已入里。又有因發汗過多。津液枯竭。以致小便不利。或澀而赤。醫者往往利之。重竭其澤液。又陽明病。不大便。而小便赤澀。或誤利其小便。則津液愈無。胃愈乾燥。此又利小便之戒。
不得眠。陰陽皆有之。正病於不得眠者。陽明也。若少陰當病於欲寐。今乃不得眠。緣陽氣入少陰經。非少陰正病也。仲景云。二三日。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者。陽明也。於前陽明證中求藥。少陰下利而渴。六七日。咳而嘔。心煩不得眠。宜豬苓湯。若少陰病得之三二日以上。
心中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外有因發汗大過。胸中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其人發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若因吐下後。心煩氣乏。晝夜不得眠。宜酸棗湯。若下後復汗。晝夜煩躁。不得眠夜則安靜、不嘔不渴。身無大熱者。是汗太過。陽氣衰。遂成陰證。
乾薑附子湯。外有傷寒已解。或因飲食復劇。煩悶、乾嘔、口噪、呻吟、錯語、不得眠。宜黃連解毒湯。又有病瘥後。自不得眠。宜溫膽湯。或眠而精魂散亂。異夢驚悸者。溫膽湯尤宜。
古論鼻衄。屬太陽經。風寒皆有之。既衄而表證仍在。於寒當用麻黃湯。於風當再用桂枝湯。且謂發煩目瞑。極者必衄。既發煩目瞑。豈純是太陽經。兼陽明之脈循鼻。是太陽侵入陽明。汗下俱難。若衄已而熱不退者。惟升麻葛根湯。敗毒散。陽旦湯為穩。衄而煩渴。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石膏湯。大衄不止宜茅花湯。或黃芩芍藥湯。加茅花一撮。
若少陰初得病。醫誤以正發汗之法。致迫血動經。妄行而衄。其血非獨出於鼻。或從口中。或從耳目。又有陽陷入陰。四肢厥逆。醫見其厥。謂寒邪在表。從而汗之。當下反汗。以致動血。是謂下厥上竭。為難治。先哲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正以此也要知汗不出徹。為陽之衄。誤發其汗。為陰之衄。二者大不同也。又云陽盛陰虛。汗之則死。
惡寒。陰陽皆有之。太陽經傷寒。病在表。故惡寒。少陽半在表半在裡。亦微惡寒。陽明在裡。本不惡寒。陽明或惡寒者。與太陽合病。未可下。宜小柴胡湯。
白話文:
傷風寒
南陽這個地方的醫家說,並沒有這種單一的證狀,應該使用滋陰清熱的藥物,並加入收斂汗液的藥劑,例如玉屏風散,加入一錢熟附子。同時,可以在體外敷上溫熱的藥粉。如果出現冷汗直流、手腳冰冷、且病人煩躁不安的情況,應該使用四逆湯,並冷服。(陰虛導致的發狂,是亡陽的症狀,往往會導致死亡)。
治療傷寒時,要多詢問病人小便的情況,是否暢通,顏色是否發紅,以此來區分陰陽。有些人小便看似暢通,但次數頻繁,每次量少,顏色不夠清澈,不能因為小便通暢就認為是陰證。必須是小便正常,清澈不發紅,且沒有其他陽證,才能確定體內沒有熱邪。如果病在太陽經,身體發熱,太陽經絡屬於膀胱,通常會有小便發紅的情況。但也不能因為小便發紅就認為是實熱。必須是小便像灰汁、陳酒,或帶有血色,且沒有其他表證,才能判斷熱邪已經深入體內。有時,因為發汗過多,導致津液枯竭,小便會變得不通暢,或澀滯發紅。醫生常常會利小便,這樣反而會更加消耗津液。另外,陽明病的患者,會有大便不通暢,且小便赤澀的情況。如果誤用利小便的藥物,會使津液更加不足,胃腸更加乾燥。這也是要避免利小便的一個重要原則。
失眠,陰證和陽證都會出現。如果主要因為失眠而生病,通常是陽明病。如果少陰病應該是嗜睡,如果反而失眠,這是因為陽氣進入少陰經所致,並不是少陰的真正病症。張仲景說:「如果病了二三天,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這是陽明病。」應該從之前的陽明病證中尋找藥方。少陰病如果出現腹瀉、口渴,六七天後出現咳嗽、嘔吐、心煩、失眠,應該使用豬苓湯。如果少陰病超過三二天以上,出現心中煩躁、失眠,應該使用黃連阿膠湯。此外,因為發汗過度,導致胸中煩躁、失眠、想喝水,可以少量給水。如果病人感到口渴,小便不順暢,應該使用五苓散。如果因為嘔吐或腹瀉後,出現心煩氣乏、晝夜失眠,應該使用酸棗湯。如果腹瀉後又出汗,導致白天和夜晚都煩躁不安、失眠,但夜晚比較安靜、不嘔吐、不口渴、身體沒有明顯發熱,這是因為出汗過多,陽氣衰弱,轉成了陰證,應該使用乾薑附子湯。另外,有傷寒病癒後,或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病情加重,出現煩悶、噁心乾嘔、口乾、呻吟、胡言亂語、失眠等症狀,應該使用黃連解毒湯。還有一些病人,病癒後仍然失眠,應該使用溫膽湯。或是睡眠時精神恍惚,做惡夢驚恐,更應該使用溫膽湯。
古籍記載,鼻出血屬於太陽經的病症,無論是風寒都會引起鼻出血。如果鼻出血後,表證仍然存在,如果是寒邪引起的,應該使用麻黃湯;如果是風邪引起的,應該再次使用桂枝湯。古人說,煩躁不安、眼睛昏花到極點時,一定會出現鼻出血。但既然出現煩躁不安和眼睛昏花,怎麼可能單純是太陽經的病症?再加上陽明經的脈絡也循行於鼻部,這是太陽經的邪氣侵入陽明經的表現,發汗和攻下都比較困難。如果鼻出血後,熱邪沒有消退,只有使用升麻葛根湯、敗毒散、陽旦湯比較穩妥。如果鼻出血後又出現煩渴,喝水就吐,應該先服用五苓散,再服用竹葉石膏湯。如果鼻出血不止,應該使用茅花湯,或是黃芩芍藥湯,並加入一小撮茅花。
如果少陰病初期,醫生誤用發汗的方法,導致氣血湧動,胡亂運行而出現鼻出血,這種出血不僅僅是從鼻子出來,也可能從口、耳、眼等部位出來。還有陽邪陷入陰經,導致四肢冰冷,醫生看到手腳冰冷,認為是寒邪在表,就使用發汗的方法,這樣反而會使氣血更加紊亂。這就叫做「下厥上竭」,是難以治療的。前賢說:「桂枝下咽,陽盛則斃。」就是這個道理。要知道汗出不徹底,是陽證的鼻出血;錯誤地發汗,是陰證的鼻出血。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又說「陽盛陰虛,發汗則死」。
怕冷,陰證和陽證都會出現。太陽經的傷寒,病邪在表,所以怕冷。少陽病邪半在表半在裡,也會微微怕冷。陽明病邪在裡,本來不應該怕冷。如果陽明病出現怕冷,那是與太陽經合併的病症,不能使用攻下法,應該使用小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