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諸傷門 (7)

1. 傷風寒

三陰。惟少陰經有惡寒之證。太陰、厥陰皆不惡寒;然少陰惡寒,又有二證。發於少陰者,無熱而惡寒,宜溫之屬:理中湯、四逆湯。少陰無熱惡寒,似與前太陽經未即熱一條相似。所謂寒未即熱者,為太陽證具而未熱耳。此之無熱惡寒,蓋無太陽頭痛等證,知為少陰也。陽氣傳入少陰者,或惡寒而倦,時時自煩,不欲厚衣,屬大柴胡湯。

若太陽得汗後大惡寒者,表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表虛惡寒,而筋惕肉瞤者,真武湯。外有太陰自利不渴,厥陰下利厥逆,俱或惡寒。太陰宜理中湯;厥陰宜四逆湯。前既言二陰不惡寒,今又言或惡寒。要知太陰、厥陰皆不惡寒者,此陽傳陰者也。三陰皆能惡寒者,陰入陰者也。

特在少陰為多耳。皆惡寒有二證:三陽合病皆惡寒者,必口中不仁、口燥舌乾也;少陰病皆惡寒者,必口中和也。以此別之。合病白虎湯;少陰附子湯。(仲景云:有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與此理同。)

身體痛。陽證病在太陽;陰證病在少陰、厥陰。在太陽宜汗,於前本經求藥。自利而身體痛,無熱證者,為陰病也。急當救里,宜四逆湯、附子湯、真武湯。去芍藥加乾薑,或加官桂,如其數。若發汗後身大痛不止,宜小建中湯,和其榮衛。加以筋惕肉瞤者,真武湯。外有陰毒身疼,如被杖;與中濕、風濕等證,皆能身體痛重。活人書載之,以詳茲不復述。

自汗九證,備見活人書。但少陰不得有汗,而或反自汗出,以陽氣衰少,無以固陰液,故汗不當出而出。宜真武湯。陽明病法多汗,而或反無汗,如蟲行皮中狀者,以病人久虛,津液竭不能為汗。宜用黃耆建中湯。得津液既和,而陽明證仍在,徐用小柴胡湯。若太陽發汗多,遂漏不止。

其人惡風,宜桂枝湯,加熟附子一錢。漏汗而筋惕肉瞤,身欲振振擗地者,真武湯。外有頭汗數證:引飲、小便不利,身必發黃;已見前發黃證。胸脅微痛,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小柴胡湯。心下緊滿、無大熱,但頭有汗;此名為水結胸。以頭汗別水結證,小半夏茯苓湯。

內加苓倍半夏。

白胎。舌上微白者,未可便為熱證。必胎白而厚,其上如刺焦裂破紋,摸之略無小潤,甚成黑胎,方為熱極。加以下證悉具,無表裡證,方可用小承氣湯、大柴胡湯。亦有病屬陰證,下利清穀,陽氣客於上焦,煩躁引飲,舌胎如前證,或鼻菸煤,欲去衣被,不可誤以為陽。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冷服。

陰陽之病,皆能發厥。故有陽厥、有陰厥。皆病之深也。二厥惟陽厥易誤。當問其初得病如何。若初得病,頭不痛、四肢逆冷、足多攣臥,而惡寒或汗、自引衣蓋覆,或不渴、或利清穀、或小便自調,人多惺惺而靜;此寒厥也。是為陰中之陰。宜四逆湯、附子理中湯。若初得病。

白話文:

傷風寒

三陰經脈中,只有少陰經有怕冷的症狀。太陰和厥陰經通常不會怕冷,然而少陰經的怕冷症狀又分兩種。一種是少陰經本身發病,會出現沒有發熱但怕冷的狀況,這種情況適合用溫熱藥物來治療,像是理中湯、四逆湯。這種少陰經的怕冷,與之前太陽經還沒發熱的狀況有些相似。所謂「寒未即熱」,是指太陽經的症狀都有,但還沒出現發熱的現象。而少陰經的這種沒有發熱的怕冷,是因為沒有太陽經的頭痛等症狀,以此來判斷是少陰經的病。另一種是陽氣傳入少陰經,可能出現怕冷且疲倦、時常感到煩躁、不想穿太多衣服的情況,這種屬於大柴胡湯的適應症。

如果太陽經發汗後,反而出現非常怕冷的現象,這是表虛的表現,適合用芍藥甘草附子湯。如果表虛怕冷,同時出現肌肉顫抖或抽搐的情況,就要用真武湯。此外,太陰經的腹瀉且不口渴,以及厥陰經的腹瀉且四肢冰冷,都有可能出現怕冷,太陰經適合用理中湯,厥陰經適合用四逆湯。前面說過太陰和厥陰經一般不會怕冷,現在又說可能怕冷,是因為陽氣傳到陰經的緣故。三陰經都可能出現怕冷,是陰氣進入陰經的緣故。

不過,以少陰經的怕冷最為常見。總之,怕冷有兩種情況。三陽經合併發病時,也會出現怕冷,但一定會有口中麻木、口乾舌燥的症狀。而少陰經單獨發病引起的怕冷,則會出現口中不乾不燥的症狀,可以用此來區分。三陽合病適合用白虎湯,少陰病則用附子湯。(張仲景說:發熱而怕冷是陽證,沒有發熱而怕冷是陰證,與這裡的道理相同。)

身體疼痛,陽證通常是太陽經的問題,陰證則是少陰經或厥陰經的問題。太陽經的身體痛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並且根據太陽經的藥方來選藥。如果出現腹瀉但身體疼痛,且沒有發熱,這是陰證,要趕緊治療體內的問題,適合用四逆湯、附子湯或真武湯,並把真武湯的芍藥去掉,加入乾薑,或是加入肉桂,劑量照比例調整。如果發汗後身體疼痛不止,適合用小建中湯來調和營衛。若同時出現肌肉顫抖或抽搐,則要用真武湯。另外,還有陰毒引起的身體疼痛,像是被人用棍子打一樣,以及中濕、風濕等情況,都可能導致身體疼痛,這些在《活人書》有詳細記載,這裡不再贅述。

自汗的原因有九種,詳細記載於《活人書》中。但少陰經不應該有汗,如果反而出現自汗,是因為陽氣衰弱,無法固住陰液,導致汗液不正常流出,適合用真武湯。陽明病的特點是容易出汗,但有時反而不出汗,好像有蟲子在皮膚裡爬,這是因為病人虛弱太久,津液枯竭,無法形成汗液,適合用黃耆建中湯。等到津液恢復後,如果陽明病的症狀還在,再用小柴胡湯。如果太陽經發汗過多,汗流不止,且病人怕風,適合用桂枝湯,加入一錢的熟附子。如果汗流不止,同時出現肌肉顫抖或抽搐,身體好像要倒下,就用真武湯。另外,頭汗也有幾種情況。如果出現口渴、小便不利,身體一定會發黃,這在之前發黃的章節中已經提過。如果胸脅稍微疼痛,只有頭部出汗,忽冷忽熱,感到心煩,則適合用小柴胡湯。如果心下感到緊繃,但沒有發高燒,只有頭部出汗,這叫做「水結胸」,可根據頭汗來判斷水結胸,適合用小半夏茯苓湯,並將茯苓和半夏的劑量加倍。

舌苔呈現白色,如果只是薄薄的一層,不能馬上認為是熱證。必須舌苔白而且厚,表面像有刺、焦裂或破裂的紋路,摸起來沒有潤澤感,甚至變成黑色,才能判斷是熱證。加上以下其他症狀都符合,且沒有表證或裡證,才能用小承氣湯或大柴胡湯。另外,也有陰證的病人,出現腹瀉不止、大便稀水,這是因為陽氣浮於上焦,導致煩躁口渴。舌苔也像前面說的一樣,或鼻孔乾燥像煤炭一樣,甚至想脫去衣服,這時不能誤認為是陽證,要用附子理中湯或四逆湯,且要冷服。

陰陽的疾病都可能引起四肢厥冷,所以有陽厥和陰厥,都是病情嚴重的表現。這兩種厥證中,陽厥容易被誤診,應該要問病人剛發病時的情況。如果剛開始發病時,沒有頭痛、四肢冰冷、腳部抽筋,而且多是臥床不起、怕冷、有時出汗、想蓋被子、不口渴、或拉肚子、小便正常,人看起來清醒但安靜,這是寒厥,屬於陰中之陰,適合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如果剛開始發病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