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諸傷門 (8)

1. 傷風寒

頭痛身熱,外別有陽證,至五六日方發厥。其人雖厥,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多昏憒者,此熱厥也,是為陰中之陽。宜白虎湯,或大承氣湯。熱厥,雖手足冷而指甲暖,不若寒厥,並指甲俱冷,此辨陰陽要法也。

近有陽病,自腰以上極熱,兩腳常冷。蓋三陰脈,上不至頭,故頭不疼。三陽脈,下不至足,故足冷也。

咽喉痛,有陰陽二證。面赤,身發斑如錦,睡膿血而咽喉痛者,此陽毒證,宜陽毒升麻湯。手足厥冷,或吐利而咽喉痛者,此少陰證,宜通脈四逆湯,於中加桔梗一錢。

又有非是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旬月方發,先咽痛而次下利。宜半夏桂甘湯,謂之腎傷寒(此證人罕知。)亦有初得病,頭痛發熱,無陽毒少陰諸證,而咽喉自痛者。此因感冒後,頓厚衣被,或用蠻法,服生薑熱酒即臥,遂成上壅。或先有壅熱,欲取涼快,致為外邪所襲。

既有風寒又有熱壅,宜參蘇飲倍桔梗加木香半錢,或消風百解散,或敗毒散,或五積散。敗毒散,各半帖,名交加散。

腹肚滿痛,有陰陽之別。腹痛屬裡。正太陽經腹不痛。少陽有胸脅痛而無腹痛。若有陽明腹滿急而痛,此為裡實,宜大柴胡湯,小承氣湯。此總論三陽經,陽中之陰。三陰下利清穀,而又腹痛者,裡寒故也,四逆湯,附子理中湯。陽氣傳太陰經,腹滿而痛。其證有二,有實痛,有虛痛。腸鳴泄利而痛者,虛痛也。此獨論太陰經,陰中之陽。小建中湯即桂枝加芍藥湯,但桂有厚薄耳。不瘥則小柴胡湯,去芩加芍藥如數。腹滿大便秘,按之痛者,實痛也,桂枝湯加大黃一錢。此之虛痛實痛,乃是以陽邪漸消為虛,陽氣正大為實。又陽氣傳少陰,六七日。

腹脹滿,不大便者,當下,宜大承氣湯。痞結胸,皆誤下所致。按之胸膈石硬而痛,小結胸也;不按自痛者,大結胸也。心下滿而不痛者,痞也。惡寒身熱,病發於陽,未有下證而反下之,則為結胸。惡寒無熱,病發於陰,不當下而反下之,則為痞。二證之中,又各分陰陽。痞結胸,皆應下。

表未解尚惡寒者,且宜解表,用桔梗枳殼湯,和桂枝湯各半帖煎。如表已解,則可用小陷胸湯以攻小結胸,大陷胸湯以攻大結胸。或先宜用桔梗枳殼湯,不效則用大小陷胸湯。此大小結胸,乃為熱結,其人必煩躁渴,心中懊憹。(仲景云結胸證,脈尚浮,未全結也,宜桂枝湯。)

又有寒實結胸,雖痛而無煩躁等證。此因下後虛逆,寒氣獨結。宜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茯苓一錢,或枳實理中丸。(寒實結胸,仲景用三白散。)

又有水結胸,無大熱證,頭微汗出。宜小半夏茯苓湯。如寒痞,則用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茯苓一錢,或枳實理中丸。陽痞時有熱證者,先用桔梗枳殼湯,次用黃連瀉心湯。雖有熱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

白話文:

[傷風寒]

頭痛發熱,如果同時有其他陽性症狀,到了五六天後才出現手腳冰冷,但這個人雖然手腳冰冷,卻可能怕熱、想喝水,或是煩躁不安、手舞足蹈、難以入睡、大便乾硬、小便赤黃,甚至神智不清,這種情況是屬於熱厥,是陰虛中的陽亢,適合用白虎湯或大承氣湯來治療。熱厥雖然手腳冰冷,但指甲是溫熱的,不像寒厥是連指甲都冰冷,這是分辨陰陽的重要方法。

最近有些陽性疾病,腰部以上非常熱,但兩腳卻總是冰冷。這是因為三陰經脈無法到達頭部,所以頭不痛;而三陽經脈無法到達腳部,所以腳會冷。

咽喉痛,有陰證和陽證兩種情況。臉色發紅,身上出現像錦緞一樣的斑點,甚至咳出膿血,同時咽喉疼痛,這是陽毒的症狀,適合用陽毒升麻湯治療。如果手腳冰冷,或是伴隨嘔吐腹瀉,同時咽喉疼痛,這是少陰證,適合用通脈四逆湯,並加入桔梗一錢。

還有一種情況不是突然受寒,而是寒氣潛伏在少陰經,經過十天半個月才發病。先是咽喉痛,然後開始腹瀉,適合用半夏桂甘湯,這稱為腎傷寒(這種情況很少人知道)。也有一些人剛生病時,頭痛發熱,沒有陽毒或少陰等症狀,但卻自己開始咽喉痛。這是因為感冒後,立刻穿太厚的衣服或用偏方,喝薑酒熱飲就睡,導致熱氣上壅;或者原本就有熱壅,想涼快反而受寒。

這種情況既有風寒又有熱壅,適合用參蘇飲,並加倍桔梗,加入木香半錢;或是用消風百解散、敗毒散或五積散,敗毒散各一半帖,合在一起用,稱為交加散。

腹部脹痛,也有陰陽之分。腹痛通常是體內的問題,如果是太陽經的病,腹部不會痛。少陽經會胸脅痛,但不會腹痛。如果是陽明經的病,腹部脹滿且急痛,這是體內有實熱,適合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以上是概括三陽經的情況,而陽中也有陰。如果是三陰經引起的腹瀉,排出清稀的糞便,同時腹痛,這是體內寒冷導致的,適合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陽氣傳到太陰經,腹部脹滿疼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實痛,一種是虛痛。如果腹鳴、腹瀉且伴隨疼痛,屬於虛痛,這是單獨討論太陰經的狀況,屬於陰中有陽,適合用小建中湯,也就是桂枝加芍藥湯,只是桂枝的用量厚薄有別。如果效果不佳,可以改用小柴胡湯,去掉黃芩,加上和黃芩等量的芍藥。如果腹部脹滿,大便乾硬,按壓會痛,這是實痛,可以用桂枝湯,並加入大黃一錢。這裡說的虛痛實痛,是以陽邪漸漸消退為虛,陽氣正盛為實。如果陽氣傳到少陰經,經過六七天,出現腹脹滿,無法排便,應該用瀉藥,適合用大承氣湯。出現痞結胸,多半是因為誤用瀉藥導致。按壓胸膈,感覺像石頭一樣硬而且會痛,是小結胸;不按壓也會自己痛,是大結胸。如果只是心下脹滿但不痛,屬於痞證。怕冷發熱,疾病從陽經開始,如果還沒到需要用瀉藥的程度就用了,就會變成結胸。怕冷但不發熱,疾病從陰經開始,不該用瀉藥卻用了,就會變成痞證。這兩種情況,又各自分陰陽。痞證和結胸都應該用瀉藥治療。

如果表證還沒解除,仍然怕冷,應該先解表,可以用桔梗枳殼湯和桂枝湯各一半帖一起煎服。如果表證已解,就可以用小陷胸湯來攻治小結胸,用大陷胸湯來攻治大結胸。也可以先用桔梗枳殼湯,如果效果不佳,再用大小陷胸湯。這裡提到的大小結胸,都是因為熱邪結聚,患者一定會煩躁口渴、心中懊惱。(張仲景說結胸證,脈象還是浮的,還沒完全結實,適合用桂枝湯。)

還有一種寒實結胸,雖然會痛,但不會煩躁等症狀。這是因為用了瀉藥後,身體虛弱,寒氣獨自結聚,適合用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茯苓一錢,或是枳實理中丸。(寒實結胸,張仲景用三白散治療。)

還有一種水結胸,沒有明顯的發熱症狀,頭部微微出汗,適合用小半夏茯苓湯。如果是寒痞,可以用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茯苓一錢,或是枳實理中丸。如果是陽痞,時有發熱症狀,先用桔梗枳殼湯,再用黃連瀉心湯。如果有發熱又怕冷、出汗,可以用附子瀉心湯。如果表證已解,但胃中不舒服,心下痞硬,打嗝時有腐臭味,腹中雷鳴、腹瀉,可以用生薑瀉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