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14)
卷之二·諸傷門 (14)
1. 傷暑
傷暑必自汗背寒。面垢。或口熱煩悶。或頭疼發熱。神思倦怠殊甚。所謂暑傷氣。而不傷形。是也。但身體不痛。與感風寒異。宜香薷飲。六和湯。香薷湯。
嘔而渴者。浸冷香薷湯。或五苓散。兼吞消暑丸。嘔不止者。枇杷葉散。去茅根。吞來復丹。嘔而痰。卻暑散。吞消暑丸。或小半夏茯苓湯。或消暑飲。
瀉而渴者。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帖。名胃苓飲。間進來復丹。此丹本非治瀉之藥。惟施之暑瀉則宜。然瀉甚亦不可用。瀉定仍渴。春澤湯。或縮脾飲。傷暑心頭痞悶。人皆謂暑毒攻心。不知有暑即有痰。痞悶者痰為之也。
盛暑塗中。倉卒無水。渴甚。急嚼蔥頭二寸許。抵飲水二升。
瀉而復痛。有積者。生料五苓散。藿香正氣飲。勻各半帖。若瀉雖無積。其腹痛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或六和湯。加木香半錢。或不加木香。止與二藥。煎熟去滓。調下蘇合香丸。
又有不渴而腹干痛者。六和湯煎熟。調蘇合香丸尤宜。
瀉而發熱者。胃苓飲。瀉而發渴者。胃苓飲。兼進縮脾飲。瀉渴兼作未透者。湯化蘇合香丸。吞來復丹。或研來復丹作末。白湯調下。已透者。香薷飲。感冒外發熱者。六和湯、香薷湯、香薷飲。身熱煩者。五苓散。或香薷湯。加黃連一錢。熱而汗多。畏風甚者。生料五苓散。熱而渴者。五苓散。兼進縮脾飲。
暑氣攻裡。熱不解。心煩口乾。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飲。加黃連一錢。若大渴不止。辰砂五苓散。吞酒煮黃連丸。
暑氣攻裡。腹內刺痛。小便不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
冒暑飲酒。引暑入腸內。酒熱與暑氣相併。發熱大渴。小便不利。其色如血。生料五苓散去官桂。加黃連一錢。五苓散去桂。吞酒煮黃連丸。
暑氣入腸胃。而小便艱澀不通者加味香薷飲。仍佐以三黃丸。
暑氣入心。身煩熱而腫者。宜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飲。加黃連一錢。
傷暑而傷食者。其人頭疼背寒。自汗發熱。畏食噁心。噫酸臭氣。胸膈痞滿。六和湯、倍砂仁。
若因暑渴。飲食冷物。致內傷生冷。外傷暑氣。亦宜此藥。暑偏要入心者。心屬南方離火。暑氣所入。各從其類。小腸為心之腑。利心經暑毒。使由小腸中出。五苓散。利小便。為治暑上劑也。
有傷於暑。因而露臥。又為冷氣所入。其人感暑復感冷。自汗怯風。身疼頭痛去衣則凜。著衣則煩或已發熱。或未發熱。並宜六和湯。內加扁豆砂仁。一方用藿香一方用紫蘇。正治已感於暑。而復外感於風寒。或內傷生冷。以藿香紫蘇。兼能解表。砂仁扁豆。兼能溫中。然感暑又感冷。
亦有無汗者。只宜前藥。若加以感風。則斷然多汗。審是此證。宜生料五苓散。內用桂枝為佳。市井中多有病。往往日間冒熱經營。夜間開窗眠臥。欲取清涼。失蓋不覺。用藥所當詳審。有此證而發潮熱。似瘧。猶未成瘧者。六和湯。養胃湯。各半帖。相和煎。有此證而鼻流清涕。
白話文:
傷暑
傷暑的症狀通常是自汗、背寒、面色暗淡、口乾舌燥煩悶,或頭痛發熱,精神疲倦。這是暑氣傷及氣機,但尚未傷及臟腑的表現,與風寒感冒不同,身體通常不會疼痛。治療宜用香薷飲、六和湯、香薷湯等方劑。
嘔吐伴隨口渴的,可用浸冷的香薷湯或五苓散,並服用消暑丸;嘔吐不止的,可用枇杷葉散(去茅根),並服用來復丹;嘔吐伴隨痰多的,可用卻暑散、消暑丸、小半夏茯苓湯或消暑飲。
腹瀉伴隨口渴的,可用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合稱胃苓飲,間隔服用來復丹(此丹並非專治腹瀉,但用於暑瀉則有效,瀉得很嚴重則不宜使用)。腹瀉停止但仍口渴的,可用春澤湯或縮脾飲。傷暑導致心口堵塞、悶脹,很多人認為是暑毒攻心,其實是暑濕導致痰濁阻滯,可用消暑利濕的方劑。
盛夏酷暑中,如果突然缺水口渴難忍,可以緊急嚼食約二寸長的蔥頭,然後喝下約兩升水。
腹瀉後又腹痛,且有積滯的,可用生料五苓散和藿香正氣飲各半;如果腹瀉沒有積滯,但腹痛劇烈,可用生料五苓散加木香,或六和湯加木香(也可不加木香),煎好後服用,並服用蘇合香丸。
腹瀉但不口渴,但腹部乾痛的,可用六和湯煎好後,服用蘇合香丸。
腹瀉伴隨發熱的,可用胃苓飲;腹瀉伴隨口渴的,可用胃苓飲,並服用縮脾飲;腹瀉、口渴且症狀未完全消退的,可用湯藥送服蘇合香丸和來復丹(也可將來復丹研末,用白開水送服);症狀已完全消退的,可用香薷飲。
感冒伴隨發熱的,可用六和湯、香薷湯、香薷飲;身體發熱煩躁的,可用五苓散或香薷湯加黃連;發熱、汗多、怕風的,可用生料五苓散;發熱、口渴的,可用五苓散,並服用縮脾飲。
暑氣侵犯內臟,發熱不解,心煩口乾的,可用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飲加黃連;如果口渴不止,可用辰砂五苓散,並服用酒煮黃連丸。
暑氣侵犯內臟,腹內刺痛,小便不通的,可用生料五苓散加木香。
因在暑熱天飲酒,導致暑氣入腸,酒熱與暑氣交併,發熱口渴,小便不利,尿色如血的,可用生料五苓散去官桂,加黃連,並服用酒煮黃連丸。
暑氣入腸胃,小便艱澀不通的,可用加味香薷飲,並服用三黃丸。
暑氣入心,身體煩熱腫脹的,可用辰砂五苓散或香薷飲加黃連。
傷暑又傷食的,患者通常頭痛、背寒、自汗、發熱、畏食、噁心、呃逆、酸臭氣、胸膈痞滿,可用六和湯,並加倍砂仁。
如果因暑熱口渴而飲用冷飲,導致內傷生冷,又外受暑氣,也可用此方。暑氣偏入心的,因為心屬南方離火,暑氣入臟腑皆從其類,小腸為心之腑,需從心經排出暑毒,五苓散利小便,是治療暑熱的上選藥方。
傷暑後露宿,又受冷氣侵襲,既感暑又感寒的,自汗怕風,肢體疼痛,頭痛,脫衣則寒冷,穿衣則煩躁,或已發熱或未發熱,都可用六和湯,內加扁豆、砂仁(一方用藿香,一方用紫蘇),此方既能治療暑熱,又能治療外感風寒或內傷生冷,藿香、紫蘇能解表,砂仁、扁豆能溫中。
也有不汗的,只用上述藥物即可;如果再加上風寒,則多汗,這種情況,宜用生料五苓散,內加桂枝較好。市井中多有此病,白天在酷熱中勞作,晚上開窗睡覺,想求清涼,蓋得不嚴實,不知不覺受寒,用藥需詳細診斷。有這種情況而發潮熱,類似瘧疾但未成瘧疾的,可用六和湯和養胃湯各半合煎。有這種情況而鼻流清涕的,也應考慮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