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六·諸嗽門 (2)
卷之六·諸嗽門 (2)
1. 哮喘
喘氣之病。哮吼如水雞之聲。牽引胸背。氣不得息。坐臥不安。此謂嗽而氣喘。或宿有此根。如遇寒暄則發。一時暴感。並於前嗽藥中。加桑白皮。則續加仍吞養正丹。間進青金丹。風寒喘嗽。宜九寶湯。若單喘不嗽。不分久遠近發。宜蘇子降氣湯。或神秘湯。吞養正丹。重則四磨飲。或六磨飲。吞靈砂丹。或應夢觀音散。吞養正丹。尤宜。
喘而服藥不效者。利導之。宜神保丸。大便已溏者。不可用。
不嗽而氣自急。有二證。須用分別。有外邪迫肺。而氣急者。病初得。氣不急。必兼外證。此謂之喘。若用耗氣除邪之藥。則元氣愈脫。而氣愈上奔矣。宜於虛損門氣急痰證求之。氣急。而膈間更有刺痛處。宜分氣飲。治嗽與喘。用五味為多。但五味有南有北。生津止渴。潤肺益腎。治勞嗽者。宜用北五味。若風邪在肺。宜用南五味。不若二者兼用。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哮喘這種疾病。當病人發作時,會發出類似水雞的叫聲,且伴有胸口及背部的緊繃感,呼吸困難,甚至無法平躺或安坐,這就是所謂的咳嗽伴隨喘息。有的患者可能是長期患有此症,一遇到天氣冷熱變化就會發作;有的則是突然感染所致。對於前者,我們會在原有的治療藥物中加入桑白皮,再搭配服用養正丹;偶爾可服用青金丹。若是因風寒引起的喘咳,我們會推薦使用九寶湯。若只是乾咳無痰,無論新舊病程,我們會推薦蘇子降氣湯或者神祕湯,搭配養正丹服用;病情較嚴重者,我們會推薦四磨飲或六磨飲,搭配靈砂丹或應夢觀音散服用,效果更佳。
如果病人服用藥物後病情未見好轉,我們會考慮使用神保丸進行輔助治療,但若病人已經有腹瀉症狀,則不宜使用。
另外,若病人無咳嗽但感到呼吸急促,有兩種情況需要區別對待:一是由外來病毒侵犯肺部所致,這種情況下,病初可能無呼吸急促的症狀,但會有其他外部症狀,這種情況稱為喘息。若使用耗氣除邪的藥物,可能會使元氣更加衰弱,呼吸急促的症狀反而加重,我們會建議尋求虛損門氣急痰證的治療方式;二是若呼吸急促且伴有膈肌疼痛,我們會推薦使用分氣飲。在治療咳嗽和喘息時,我們會大量使用五味子,但需注意五味子分南北兩種,生津止渴、潤肺益腎、治療勞嗽的,我們會推薦使用北五味子;若是由風邪在肺所致,我們會推薦使用南五味子;當然,若兩者合用,效果更佳。
2. 嘔吐
(附噁心)
嘔與吐之辨。已於傷寒論之。然證亦不一。有寒嘔。有熱嘔。氣嘔。痰嘔、吐食嘔、吐血、吐蛔、噁心、乾嘔。除熱嘔吐血外。近世嘔吐二字。皆通用。然卻無甚利害。理亦自不妨。並小半夏茯苓湯。或二陳湯。或理中湯。多加生薑煎。生薑嘔中之聖藥。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
寒嘔。中脘停寒。飲食喜辛熱。物入口。即吐出。宜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枳實半錢。不效。則溫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或丁附湯。並須冷服。蓋冷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有痰飲。粥藥到口即吐。人皆謂其翻胃。非也。此乃痰氣結在咽膈之間。宜先以姜蘇湯。下靈砂丹。俟藥可進。則以順氣之藥繼之。
外有吐瀉及痢疾。或腹冷痛。進熱劑太驟。以致嘔逆。宜二陳湯。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錢。甚則入沉香少許。寒、熱、氣、食、痰、血六嘔。外有漏氣走哺。漏氣者。上焦熱。食必先吐。而後下。汗出身。胃熱走哺者。下焦熱。氣逆不續。大小便不通。嘔吐不禁。
熱嘔。見諸傷門。傷寒嘔吐證。凡進熱藥愈增者。當於寒嘔中求。熱嘔宜二陳湯。加黃連一錢氣嘔胸滿膈脹。關格不通。不食常飽。食則常氣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飲食而然。宜二陳湯。加枳實木香各半錢。或吳茱萸湯。不效。則丁沉透膈湯。及五膈寬中湯。
食嘔。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氣。並飲食不節而生。大概治以理中為先。二陳湯。加枳實一錢。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湯或導痰湯。
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發。俗謂之冷癇。或服新法半夏湯。或抓脾湯。外有熱痰而嘔者。宜小半夏茯苓湯。加竹茹如錢大。若嘔痰而或致厥者。乃寒痰逆悶。謂之痰厥。宜姜附湯。以生附代熟附。
吐蛔。乃胃寒所生。經云蛔者長蟲也。胃中冷則吐蛔。成蛔厥。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噁心乾嘔。欲吐不吐。心下映漾。人如畏舡。宜大半夏湯。或小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治中湯。皆可用。嘔吐。諸藥不效當借鎮重之藥。以墜其逆氣。宜姜蘇湯下靈砂丹。
須百粒作一服。俟藥得效。卻以養正丹。半硫丸導之。嘔吐。津液既去。其口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
又有嘔吐。諸藥不效。又別無前項痰氣等證。乃蛔在胸膈作嘔。見藥則動。動則不納藥。藥出而蛔不出。雖非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藥。或於治嘔藥中。入炒川椒十粒。蛔見椒。則頭伏故也。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到口即吐。後去乾薑。只參附。加丁木二香煎熟。更磨入沉香。藥立吐定。蓋虛痰氣凝結。丁附既溫。佐以沉木香則通。乾薑白朮則泥耳。
白話文:
標題:[嘔吐]
內容: 關於嘔吐與噁心的區別,在《傷寒論》中已有詳細論述,但症狀並非單一,包括寒嘔、熱嘔、氣嘔、痰嘔、吐食後嘔吐、吐血、吐蛔蟲、噁心、乾嘔等。除了熱嘔和吐血較爲特殊,近世將嘔吐兩字廣泛使用。然而,這並不意味着病情嚴重,從理論上講並無大礙。治療方法可選用小半夏茯苓湯、二陳湯或理中湯,多加入生薑煎煮。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若嘔吐物顏色如同青菜葉,則預示着病情危急。
對於寒嘔,由於脾胃受寒,飲食偏好辛辣食物,食物入口即吐。建議使用二陳湯,添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若效果不佳,可嘗試溫中湯,甚至附子理中湯或丁附湯,並需冷服,因爲冷遇冷則容易吸收,從而避免藥物被吐出。若有痰飲,喝粥或吃藥時立即嘔吐,人們通常誤以爲是反胃,實際上是因爲痰氣結在咽喉間。應先以姜蘇湯送服靈砂丹,待能進藥後,再服用順氣藥物。
另外,腹瀉、痢疾或腹部冷痛,過快服用熱劑導致嘔吐,建議使用二陳湯,加入砂仁、白豆蔻各半錢。嚴重情況下,可添加少許沉香。對於寒、熱、氣、食、痰、血六種類型的嘔吐,還有漏氣走哺現象。漏氣指的是上焦有熱,進食必先吐而後下,汗出體表,胃熱走哺則是下焦有熱,氣逆不續,大小便不通暢,嘔吐不止。
熱嘔在傷寒嘔吐證中常見,凡服用熱藥後症狀加重者,應從寒嘔中尋求治療。熱嘔宜用二陳湯,加入黃連一錢。氣嘔表現爲胸悶、膈脹、關格不通,食慾不振卻感覺飽脹,進食後經常出現氣逆嘔吐,這是由於過度憤怒時進食所致。建議使用二陳湯,加入枳實、木香各半錢,或吳茱萸湯。若無效果,可嘗試丁沉透膈湯或五膈寬中湯。
食嘔多由情緒波動引起,也可能因外感邪氣或飲食不節制造成。一般先以理中湯爲首選,二陳湯加枳實一錢,或加入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也是不錯的選擇,或者直接服用枳南湯或導痰湯。
中脘處潛伏痰溼,遇冷即發作,俗稱冷癇。可以服用新法半夏湯或抓脾湯。若是由熱痰引起的嘔吐,建議使用小半夏茯苓湯,加入如錢大的竹茹。若嘔吐痰涎且伴隨厥冷,是寒痰逆氣導致的痰厥,推薦姜附湯,用生附代替熟附。
吐蛔蟲是由胃寒引起的,根據經書所述,蛔蟲是一種長蟲,胃中寒冷則易吐蛔蟲,形成蛔厥。宜使用理中湯,加入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配合烏梅丸吞服。噁心乾嘔,想吐又吐不出來,心中感到不安,如同暈船。適合使用大半夏湯、小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治中湯,均可使用。若各種藥物無效,可嘗試使用重鎮藥物,以抑制逆氣,推薦使用姜蘇湯送服靈砂丹。
須百粒作一服,待藥效顯現後,再用養正丹、半硫丸引導。嘔吐後,津液流失,口中必定感到口渴,不可僅因口渴就誤認爲體內有熱。
另外,若嘔吐對各種藥物無效,且沒有上述痰氣等症狀,可能是蛔蟲在胸膈引發嘔吐。見到藥物就會蠕動,蠕動時無法接受藥物,藥物被吐出而蛔蟲未出。雖然不如吐蛔那樣嚴重,但仍建議使用驅蛔藥物,或在治療嘔吐的藥物中加入炒川椒十粒。蛔蟲見椒則會伏首不動。
曾有一患者使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到口即吐。後來去掉乾薑,只用參附,加入丁香、木香煎煮,再加入磨碎的沉香,藥物立即穩定嘔吐。這是因爲虛痰氣凝結,丁香、附子具有溫性,輔以沉香、木香則能通暢,而乾薑、白朮則會阻礙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