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六·諸嗽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諸嗽門 (2)

1. 哮喘

喘氣之病。哮吼如水雞之聲。牽引胸背。氣不得息。坐臥不安。此謂嗽而氣喘。或宿有此根。如遇寒暄則發。一時暴感。並於前嗽藥中。加桑白皮。則續加仍吞養正丹。間進青金丹。風寒喘嗽。宜九寶湯。若干喘不嗽。不分久遠近發。宜蘇子降氣湯。或神秘湯。吞養正丹。重則四磨飲。或六磨飲。吞靈砂丹。或應夢觀音散。吞養正丹。尤宜。

白話文:

可能原因

  • 可能是宿疾,遇到寒熱交替的天氣就會發作。
  • 也可能是突然感冒所致。

治療方法

  1. 若為咳嗽伴隨氣喘:
  • 在原有的咳嗽藥方中,加入桑白皮。
  • 繼續服用養正丹。
  • 間隔服用青金丹。
  1. 若為風寒引起的喘咳:
  • 使用九寶湯治療。
  1. 若為氣喘而不咳嗽,不論是久病還是新病:
  • 使用蘇子降氣湯或神秘湯治療。
  • 服用養正丹。
  1. 若症狀嚴重:
  • 使用四磨飲或六磨飲治療。
  • 服用靈砂丹。
  1. 若夢中出現觀音:
  • 使用觀音散治療。
  • 服用養正丹,效果尤佳。

喘而服藥不效者。利導之。宜神保丸。大便已溏者。不可用。

不嗽而氣自急。有二證。須用分別。有外邪迫肺。而氣急者。病初得。氣不急。必兼外證。此謂之喘。若用耗氣除邪之藥。則元氣愈脫。而氣愈上奔矣。宜於虛損門氣急痰證求之。氣急。而膈間更有刺痛處。宜分氣飲。治嗽與喘。用五味為多。但五味有南有北。生津止渴。潤肺益腎。治勞嗽者。宜用北五味若風邪在肺。宜用南五味。不若二者兼用。

白話文:

第一段

如果病人喘息,服用藥物卻沒有效果,就要考慮使用利水導尿的方法。可以服用神保丸。但是,如果病人已經出現大便稀溏的情況,則不適合服用神保丸。

第二段

病人沒有咳嗽,但呼吸急促,這可能是兩種不同的病症,需要分別治療。

一種是外邪侵襲肺部,導致氣急。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病初,氣急症狀不嚴重,而且會伴隨其他外感症狀。這種情況稱為喘。如果使用耗損元氣的驅邪藥物,反而會導致元氣更加虛脫,氣逆更加嚴重。

另一種是虛損導致肺氣上逆,伴隨痰多氣急。這種情況需要參考虛損門氣急痰證的治療方法。

如果病人氣急,而且胸膈之間有刺痛感,可以服用分氣飲治療。

第三段

治療咳嗽和喘息,大多數情況下會使用五味子。但五味子分為南北兩類:北五味子生津止渴,潤肺益腎,適合治療勞咳;南五味子則適合治療風寒犯肺。

如果兩種情況都存在,可以同時使用南北五味子。

2. 嘔吐

(附噁心)

嘔與吐之辨。已於傷寒論之。然證亦不一。有寒嘔。有熱嘔。氣嘔。痰嘔、吐食嘔、吐血、吐蛔、噁心、乾嘔。除熱嘔吐血外。近世嘔吐二字。皆通用。然卻無甚利害。理亦自不妨。並小半夏茯苓湯。或二陳湯。或理中湯。多加生薑煎。生薑嘔中之聖藥。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

寒嘔。中脘停寒。飲食喜辛熱。物入口。即吐出。宜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枳實半錢。不效。則溫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或丁附湯。並須冷服。蓋冷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有痰飲。粥藥到口即吐。人皆謂其翻胃。非也。此乃痰氣結在咽膈之間。宜先以姜蘇湯。下靈砂丹。俟藥可進。則以順氣之藥繼之。

白話文:

嘔吐的區分,在傷寒論裡已有說明。但實際上,嘔吐的症狀也不盡相同,有寒嘔、熱嘔、氣嘔、痰嘔、吐食嘔、吐血、吐蛔、噁心、乾嘔等。除了熱嘔吐血之外,現代人一般把嘔吐兩個字通用,倒也沒什麼大礙,道理也是說得通的。可以服用小半夏茯苓湯、二陳湯或理中湯,並多加生薑煎,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如果患者肚子劇痛,面色蒼白如菜葉,則預後不佳。

寒嘔是因為中脘積聚寒氣,患者喜愛辛辣熱的食物,但食物入口就會吐出來,適合服用二陳湯加丁香,或理中湯加枳實,如果無效則服用溫中湯,嚴重者則服用附子理中湯或丁附湯。服用這些藥時,需冷服,因為冷遇冷可以相互融合,比較不容易吐出來。如果患者有痰飲,粥藥入口就吐,有些人會說這是翻胃,其實不然,這是痰氣堵塞在咽喉部位造成的,宜先以姜蘇湯服用靈砂丹,待藥物可以吞嚥後,再用順氣的藥物治療。

外有吐瀉及痢疾。或腹冷痛。進熱劑太驟。以致嘔逆。宜二陳湯。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錢。甚則入沉香少許。寒、熱、氣、食、痰、血六嘔。外有漏氣走哺。漏氣者。上焦熱。食必先吐。而後下。汗出身。胃熱走哺者。下焦熱。氣逆不續。大小便不通。嘔吐不禁。

熱嘔。見諸傷門。傷寒嘔吐證。凡進熱藥愈增者。當於寒嘔中求。熱嘔宜二陳湯。加黃連一錢氣嘔胸滿膈脹。關格不通。不食常飽。食則常氣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飲食而然。宜二陳湯。加枳實木香各半錢。或吳茱萸湯。不效。則丁沉透膈湯。及五膈寬中湯。

白話文:

外部病症包括嘔吐、瀉洩及痢疾,或者腹部冷痛。如果過快地服用溫熱的藥物,可能會導致嘔吐反胃。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二陳湯,再加入各半錢的砂仁和白豆蔻。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加入少量的沈香。對於六種不同原因引起的嘔吐(熱、寒、氣、食、痰、血),外部還有漏氣走哺的現象。漏氣指的是上焦熱症,食物必須先嘔吐,然後才會排便。汗水從身體排出,胃熱走哺指的是下焦熱症,氣流不暢,大小便不通,嘔吐不停。

熱性嘔吐,多見於傷寒病的嘔吐症狀,如果服用熱性的藥物後反而加重嘔吐,應該在寒性嘔吐中尋找原因。熱性嘔吐適用二陳湯,加一錢黃連。氣性嘔吐伴有胸部滿脹和膈脹,關格不通,不吃飯卻覺得飽滿,吃東西就經常反胃嘔吐。這可能是由於情緒激動,飲食不當所致。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二陳湯,再加入各半錢的枳實和木香,或者吳茱萸湯。如果這些方法都不見效,可以試用丁沈透膈湯,以及五膈寬中湯。

食嘔。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氣。並飲食不節而生。大概治以理中為先。二陳湯。加枳實一錢。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湯或導痰湯。

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發。俗謂之冷癇。或服新法半夏湯。或抓脾湯。外有熱痰而嘔者。宜小半夏茯苓湯。加竹茹如錢大。若嘔痰而或致厥者。乃寒痰逆悶。謂之痰厥。宜姜附湯。以生附代熟附。

吐蛔。乃胃寒所生。經云蛔者長蟲也。胃中冷則吐蛔。成蛔厥。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噁心乾嘔。欲吐不吐。心下映漾。人如畏舡。宜大半夏湯。或小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治中湯。皆可用。嘔吐。諸藥不效當借鎮重之藥。以墜其逆氣。宜姜蘇湯下靈砂丹。

白話文:

食嘔

食嘔,大多是因七情所致。也有可能是外感邪氣,或是飲食不節而引起的。一般來說,治療食嘔應該先以理中為主。可以服用二陳湯,加入枳實一錢,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效果也很好。也可以單獨服用枳南湯或導痰湯。

另外,如果中脘積聚了痰濕,遇冷就發作,俗稱冷癇,可以服用新法半夏湯或抓脾湯。如果外感熱痰而導致嘔吐,適合服用小半夏茯苓湯,並加入竹茹如錢大。如果嘔吐痰液並伴隨昏厥,那是寒痰逆氣阻滯,稱為痰厥,宜用姜附湯,以生附片代替熟附片。

吐蛔

吐蛔,是由於胃寒所致。經書上說,蛔蟲是長蟲,胃中寒冷就會吐出蛔蟲,形成蛔厥。治療可以用理中湯,加入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並服用烏梅丸。

噁心乾嘔

噁心乾嘔,想吐吐不出來,心下翻滾,人像乘船一樣暈眩,可以用大半夏湯,或小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治中湯,這些藥方都可以使用。如果嘔吐,各種藥物都不見效,可以借助鎮重之藥,以壓制逆氣,可以用姜蘇湯送服靈砂丹。

須百粒作一服。俟藥得效。卻以養正丹。半硫丸導之。嘔吐。津液既去。其口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

又有嘔吐。諸藥不效。又別無前項痰氣等證。乃蛔在胸膈作嘔。見藥則動。動則不納藥。藥出而蛔不出。雖非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藥。或於治嘔藥中。入炒川椒十粒。蛔見椒。則頭伏故也。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到口即吐。後去乾薑。只參附。加丁木二香煎熟。更磨入沉香。藥立吐定。蓋虛痰氣凝結。丁附既溫。佐以沉木香則通。乾薑白朮則泥耳。

白話文:

「取百粒藥材製作成一劑藥方。等到藥效顯現後,再使用養正丹和半硫丸進行調理。若出現噁心、嘔吐的情況,體內的津液已經排出,此時口中必然會感到口渴,但不可以僅因口渴就認為是熱症。

若遇到噁心、嘔吐的情況,多種藥物均無效,且無前述的痰氣等症狀,可能是因為肚裡的寄生蟲在胸膈間作祟,見到藥物就會活動,活動時無法接受藥物,藥物出現在外而寄生蟲未出,雖然不如吐蟲的嚴重,但仍適宜使用治療吐蟲的藥方。或者在治療噁心的藥方中加入炒川椒十粒,寄生蟲見到川椒,就會伏下不再活動。

曾經有一位患者使用附子理中湯和四逆湯,加入丁香,但當藥物進入口中時就會嘔吐。之後去除乾薑,只使用附子和黨參,加入丁香和木香煎煮,再磨入沈香,藥物立刻停止嘔吐。這是因為虛痰氣凝結在一起,附子和丁香具有溫暖效果,加上沈香就能通暢,而乾薑和白朮則會造成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