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六·諸嗽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諸嗽門 (3)

1. 吐血

(見血門)

2. 停飲伏痰

飲凡有六。懸溢交痰留伏。痰飲。特六飲之一耳。人病此而止曰痰飲者。蓋停既久。未有不為痰。多因氣道閉塞。津液不通。譬如溝渠壅遏。積淹停滯。則倒流逆上。瘀濁臭穢。無所不有。若不疏決溝渠。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無是理也。

凡為喘、為咳、為嘔、為泄、為眩、為暈、心嘈、怔忡、驚悸、為寒熱、痛腫、為痞膈、為壅閉。或胸脅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片常如水冷。皆飲食所致。此即如水之壅。有瘀濁臭穢。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並宜蘇子降氣湯導痰湯各半帖。

和煎。或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木香各半錢。吞五套丸。或以五套丸料。依分兩作飲子煎服。尤好。平居皆無他事。只有痰數口。或清或堅。宜二陳湯半夏茯苓湯。痰多。間進青州白丸子。和來復丹服。來白丸如和以八神來復丹。即名青神丸。此非特治痰飲。尤甚療喘、嗽、嘔、吐逆、翻胃。

若服藥未效者。二生湯。加木香半錢。若頑涎隨氣逆上。不為藥解。當自下部利之宜五膈寬中散。加半夏半錢。吞破飲丸。仍佐以半硫丸。恐大便復秘。飲利不盡。半硫丸當常服。若大便先不因藥自利。及老人虛人。當利其小便。宜小半夏茯苓湯。改用赤苓而倍之。或導痰湯。

豬苓半錢。

痰飲暈眩。及成飲厥者。宜別加木香二生湯吞青州白丸子靈砂丹名青令丹或吞養正丹半硫丸痰飲流入四肢。令人肩背痠疼。兩手軟痹。醫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薑黃各半錢。

病痰飲而變生諸證。不當為諸證牽掣。妄言作名。且以治飲為先。飲消則諸證自愈。有卒然昏悶。口眼喎斜。似中而實非中。四肢戰曳。身如浮雲。似虛而實非虛。皆痰飲所為也。又有腎虛寒。不能攝水。致邪水溢上。故作痰飲。宜八味丸

3. 翻胃

翻胃之病。所以重於嘔吐者。嘔吐食入即吐。翻胃則或一日半日食復翻上。不化如故。腹中非不欲食。不肯留。胃氣不溫。不能消食。食既不消。不為糟粕。而入大腸。必隨氣逆上。從口而出。故翻胃人胸膈多為冷氣所痞。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枳殼半錢。或治中湯。加枳殼砂仁各半錢。半夏一錢。入米與生薑同煎。

若胃寒甚服藥而翻者。宜附子粳米湯。加丁香十粒砂仁半錢。大便秘者。更加枳殼半錢。

若胸膈痞甚而翻。宜穀神嘉禾散。生附一錢。或丁沉透膈湯五膈寬中散。加生附一錢。仍以來復丹。升降其陰陽。通其隧道。半硫丸。亦可通之。隧道久不通。名結腸翻胃。半硫丸尤宜。百藥無效。勢危篤者。宜桂香。青金散以墜之。一法用胡椒一味。醋浸之。曬乾。醋浸不計遍數。愈多愈好。碾末醋糊為丸。淡醋湯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

4. 不喜食

脾運食而傳於肺。脾氣不足。故不喜食。宜啟脾丸。煮樸丸。若脾虛而不進食者。當實脾。宜鹿茸橘皮煎丸。若脾冷甚而不進食者。理中湯。未效。附子理中湯。加砂仁半錢。或丁香煮散。心腎虛。致脾氣不足以運者。鹿茸橘皮煎丸。脾上交於心。下交於腎者也。

5. 噫氣吞酸

吞酸者。宿食所為。故曰中脘有飲。嘈有宿食。則酸。噫氣吞酸。噯宿腐氣。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數口。日間無事者。亦有膈間常如酸折。皆飲食傷。兼中脘所致。生料平胃散。加神麯麥櫱各半錢。或八味平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