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三·散類 (5)

回本書目錄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三·散類 (5)

1.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三·散類

加姜。水煎服。

丁香煮散(直指),屬諸嗽門不喜食。

石蓮肉,丁香(各十四枚)

生薑七片。大棗七枚。黃秫米半合。水煮食。

導赤散,淋。

生地黃,木通,甘草

竹葉、燈心水煎。飢服。

五淋散(和劑)

赤茯苓,赤芍藥,梔子仁,當歸梢,甘草(生)

水煎飢服。

五香散(和劑),尿血

木香,丁香,沉香,乳香,藿香

水煎服。

竹龍散(三因),三消。

五靈脂(另研),黑豆(生。去皮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冬瓜煎湯調服。瓜葉子皆可。一日兩服。渴少減一服。渴止宜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此方沈存中載於靈苑方。得效者甚多。

烏金散,消渴。

黃丹,金墨

上為末。每服二錢。丹服先漱口。待渴甚。要飲水。就用冷水調服。

木香散(和劑),溏泄。

丁香,木香,肉豆蔻,當歸,甘草,附子,赤石脂,藿香,訶子皮,

加薑、棗。水煎服。

大建脾散(百一)

蓽澄茄,乾薑,白豆蔻,丁香,白茯苓,甘草,肉豆蔻,半夏,砂仁,陳皮,檀香,厚朴,茴香,神麯,青皮,白朮,川烏,草果仁,附子

薑、棗。水煎服。

荊芥散(增入),吐血。

荊芥穗(半兩),炙草(一兩),桔梗(二兩)

上㕮咀。姜煎。食後服。

滑胎枳殼散,腸風臟毒。

枳殼,甘草

上為末。空心沸湯調服。

棕灰散(事親)

敗棕(不拘多少),燒灰存性。空心酒調二錢。清米飲亦可。

三灰散(楊氏)

側柏葉(焙為末五錢),棕櫚(存性。勿令白色。三錢),桐子(燒作炭二錢。)

上為末。分作二服。空心米飲調服。

黃耆散(增入),治咳血成勞。

甘草(四錢),黃耆,麥門冬,熟地,桔梗,白芍(各半兩)

㕮咀。每服半兩。水煎服。

木香交加散,痢。

即六和湯、藿香正氣散並用。

七珍散,五勞。

即八珍散去扁豆。

黃耆鱉甲散(和劑)

人參,黃耆,茯苓,天冬,半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生地,赤芍,桔梗,肉桂,紫菀,秦艽,鱉甲,柴胡,甘草

水煎服。

人參散(本事),五勞。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赤芍,半夏曲,柴胡,黃芩,乾葛

薑、棗。水煎服。

小三五七散,眩暈。

天雄(炮),細辛(各二分),乾薑,山茱萸(各五分),山藥,防風(各七分)

上為末。酒調服。

參茯白朮散(和劑)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甘草(各二兩),薏苡,扁豆(薑汁炒),蓮肉(各一兩),砂仁桔梗(各七錢)

上為末。棗湯調服。

異攻散(本事)

川芎,當歸,白芷,白芍藥,陳皮,牡丹皮,玄胡索,桔梗,烏藥,乾薑,官桂

加姜。水煎服。

洗肝散(得效),眼。

川芎,當歸,羌活,防風,薄荷,甘草(炙),山梔仁,大黃(煨。等分)

上為末。食後水調服。

鳴耳散(濟生),耳。

白話文:

加薑: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丁香煮散(出自《直指》),適用於因咳嗽而食慾不振的狀況: 石蓮肉、丁香(各14枚),生薑7片,大棗7枚,黃秫米半合。將上述藥材加水煮熟後食用。

導赤散,用於治療小便淋瀝不暢: 生地黃、木通、甘草、竹葉、燈心草,將後三者加水煎煮,於空腹時服用。

五淋散(出自《和劑局方》),用於治療小便淋瀝: 赤茯苓、赤芍藥、梔子仁、當歸梢、生甘草,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於空腹時服用。

五香散(出自《和劑局方》),用於治療尿血: 木香、丁香、沉香、乳香、藿香,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竹龍散(出自《三因方》),用於治療消渴症(糖尿病): 五靈脂(另外研磨成粉)、生黑豆(去皮,與五靈脂等量),將以上兩者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不拘時間。用冬瓜煎煮的湯調服,也可以用冬瓜葉煮的湯。每日服用兩次,如果口渴稍減,則減為一次。口渴止住後,宜改用八味丸(去掉附子),並加入五味子。此方沈存中記載於《靈苑方》,有很多人使用後有效。

烏金散,用於治療消渴症(糖尿病): 黃丹、金墨,將兩者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服用黃丹粉前先漱口,待口渴非常嚴重時,再飲水,然後用冷水調服藥粉。

木香散(出自《和劑局方》),用於治療大便稀溏: 丁香、木香、肉豆蔻、當歸、甘草、附子、赤石脂、藿香、訶子皮,再加入生薑、大棗,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大建脾散(出自《百一選方》): 蓽澄茄、乾薑、白豆蔻、丁香、白茯苓、甘草、肉豆蔻、半夏、砂仁、陳皮、檀香、厚朴、茴香、神麯、青皮、白朮、川烏、草果仁、附子,再加入生薑、大棗,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荊芥散(後世加入的方劑),用於治療吐血: 荊芥穗(半兩)、炙甘草(一兩)、桔梗(二兩),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加入生薑煎煮後,飯後服用。

滑胎枳殼散,用於治療腸風臟毒(痔瘡等): 枳殼、甘草,將兩者研磨成粉末,用滾燙的開水於空腹時沖服。

棕灰散(出自《事親驗方》): 將舊棕櫚燒成灰,保留其藥性。空腹時用酒送服二錢,也可以用米湯送服。

三灰散(出自《楊氏家藏方》): 側柏葉(焙乾磨粉,五錢)、棕櫚(燒存性,不可燒成白色,三錢)、桐子(燒成炭,二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分作兩次服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黃耆散(後世加入的方劑),用於治療因咳血而引起的勞損: 甘草(四錢)、黃耆、麥門冬、熟地、桔梗、白芍(各半兩),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半兩加水煎煮後服用。

木香交加散,用於治療痢疾: 即六和湯、藿香正氣散一起使用。

七珍散,用於治療五勞(身體虛弱,五臟虛損): 即八珍散去掉扁豆。

黃耆鱉甲散(出自《和劑局方》): 人參、黃耆、茯苓、天冬、半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生地、赤芍、桔梗、肉桂、紫菀、秦艽、鱉甲、柴胡、甘草,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人參散(出自《本事方》),用於治療五勞: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赤芍、半夏曲、柴胡、黃芩、乾葛,再加入生薑、大棗,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小三五七散,用於治療眩暈: 天雄(炮製過)、細辛(各二分)、乾薑、山茱萸(各五分)、山藥、防風(各七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

參茯白朮散(出自《和劑局方》):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甘草(各二兩)、薏苡仁、炒過的扁豆(薑汁炒)、蓮子(各一兩)、砂仁、桔梗(各七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大棗湯送服。

異攻散(出自《本事方》): 川芎、當歸、白芷、白芍藥、陳皮、牡丹皮、玄胡索、桔梗、烏藥、乾薑、官桂,加入生薑,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洗肝散(出自《得效方》),用於治療眼疾: 川芎、當歸、羌活、防風、薄荷、炙甘草、山梔仁、煨過的大黃(等量),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飯後用水調服。

鳴耳散(出自《濟生方》),用於治療耳疾: (原文僅有標題,沒有具體藥方,應指後方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