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八·大小腑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大小腑門 (4)

1. 交腸

交腸之病。大小便易位而出。蓋因氣不循故道。清濁混淆。宜五苓散調氣散各一錢。加阿膠末半錢。湯調服。或研黃連阿膠丸為末。加木香末少許。再以煎湯送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交腸」這種病症,其特徵是大便和小便的位置會交換,也就是排泄功能混亂。這主要是因為身體內的氣無法順著正常的通道運行,導致清與濁的物質混淆。治療上建議使用五苓散和調氣散各一錢,再加上阿膠末半錢,用熱水調和後服用。或者將黃連和阿膠製成的藥丸研磨成粉末,添加少量的木香粉末,然後再用煎好的湯藥一起吞服。

2. 瀉血

瀉血。當辨其色。色鮮為熱。色瘀為寒。熱血連蒲飲。寒血理物湯。血色鮮紅者。多因內蘊熱毒。毒氣入腸胃。或因飲酒過多。及啖糟藏炙爆。引血入大腸。故瀉鮮血。宜連蒲散。吞黃連阿膠丸及香連丸。或一味黃連煎飲。大瀉不止者。四物湯加黃連槐花。仍取血見愁草少許。生薑搗取汁。和米飲服。於血見愁草中加入側柏葉。與生薑同搗汁尤好。有毒暑入腸胃下血者。一味黃連煎湯飲。有腸風下血。以香附末加百草霜。米飲調服。加入麝香少許。其應尤捷。瀉血色瘀者。為寒血。逐氣走。冷氣入客腸胃。故下瘀血。理中湯不效。宜黑神散。米飲調下。中用附子者佳。或用膠艾湯。加米煎。吞震靈丹。攧撲內損。惡血入腸胃。下出濁如瘀血者。宜黑神散。加老黃茄為末。酒調下。有風入腸胃。純下清血。或風濕入腸胃。下如豆汁。或下瘀血。並宜胃風湯膠艾湯。瀉血或淡或濁。或鮮或瘀。亦宜胃風湯。吞駐車丸。或獨瀉血。或與糞俱出。當辨其色與所感施治。有腹痛者。乃是血不循理。故爾作痛。卻無裡急後重及纏墜等患。不可因痛認為血痢。婦人因月事不通。血不循故道。從後分出者。當調其經。見婦人門。瀉血過多。手足厥冷而眩暈者。當審其寒熱施治。不可因眩暈而便用附子熱藥。寒血猶可。熱血為害不少。

白話文:

[出血的情況]

出血時,我們應判斷其顏色。如果血色鮮紅,那通常是因為體內有熱毒,毒氣進入腸胃所致,或是飲酒過量,食用了醃製、燒烤的食物,導致血液進入大腸,所以排出鮮紅的血。這時,適合使用連蒲散,服用黃連阿膠丸和香連丸,或單獨使用黃連煎水飲用。若是大量出血不止,可在四物湯中加入黃連和槐花,同時可取少量血見愁草。

把生薑搗碎取汁,混合米湯服用。在血見愁草中加入側柏葉,和生薑一同搗汁效果更佳。若是由於暑熱侵入腸胃導致出血,單用黃連煎湯飲用即可。

腸風出血,可用香附末加百草霜,以米湯調和服用,再加入少量麝香,療效會更迅速。

若是血色暗沉,屬於寒性出血。這是由於寒氣侵入腸胃,導致排出暗紅的血,使用理中湯可能效果不佳,此時適合使用黑神散,以米湯調和服用,其中含附子的效果最佳,或者使用膠艾湯,加入米煮沸,服用震靈丹。

若因跌打內傷,導致惡血進入腸胃,排出的血液混濁如瘀血,適宜使用黑神散,加上老黃茄磨成粉末,以酒調和服用。

若是風邪入侵腸胃,純粹排出鮮紅的血,或因風濕入侵腸胃,排出如豆汁般的血,或排出瘀血,皆適合使用胃風湯和膠艾湯。

出血顏色無論淡或濃,鮮紅或暗沉,也適合使用胃風湯,服用駐車丸,或單獨出血,或與糞便一起排出,都應根據血色和病因進行治療。

若有腹痛,是因為血液運行不順所致,但不會有裏急後重或墜脹等症狀,不能僅因疼痛就誤以為是血痢。

女性月經不調,血液未經正常通道排出,而是從後部排出,應調整月經,具體方法可參考婦科相關知識。

出血過多,導致手腳冰冷且頭暈目眩,應根據體內的寒熱情況進行治療,不能僅因頭暈就立即使用附子等熱性藥物,對於寒性出血還可接受,但對熱性出血則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3. 腸風臟毒

(附痔漏腸癰)

血清而色鮮者,為腸風。濁而黯者,為膿毒。或在糞前,或在糞後,並宜米飲湯調枳殼散,下酒煮黃連丸,或枳殼散,或烏梅丸。此乃因登圊糞中有血,卻與瀉血不同。或用小烏沉湯和黑神散,米飲調下。糞前後有血皆可用,色瘀尤甚捷。

臟毒者,蘊積毒氣,久而始見。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此三因方五痔臟毒腸風,辨之甚詳。臟毒腸風之血,出於腸臟間。五痔之血,出於糞門蝕孔處,治各不同。無擇翁烏連湯,治脈痔外無形,而所下血一線如箭,或點滴下不能已,此由脈竅中來也。其方已錄千里鏡。

血色清鮮者,以瓦松燒灰研細,米飲調服,宜減桂五苓飲,加茅花半錢,吞荊梅花丸,仍以側柏葉同姜爛搗,冷水解下,侵些米飲佳。

如血色淡濁者,胃風湯,吞蒜連丸,或烏荊丸,或棕灰散,仍以米飲調香附末,或三灰散。

或久而不已,面色痿黃,漸成虛憊,下元衰弱者,宜黃耆四君子湯,下斷紅丸,或十全大補湯,或黃耆飲。諸般腸風臟毒,並宜生銀杏四十九個,去殼膜爛研,入百藥煎末,丸如彈子大,每兩三丸空心細嚼米飲下。痔漏證狀頗多,自屬外科,不復繁引。既血自內出,不可全仗外敷。

宜只䳏散,吞釣腸丸。痔正發而血多者,亦宜自里托之,宜千金內補散,減桂之半,加鱉頭血尤妙。

腸癰即腸中生癰也。腹中㽲痛,其始發熱惡寒,證狀難辨,因下膿血,乃覺。或小腹痛滿,或小便澀滯,或膿從臍出,宜千金內補散,太乙膏。

白話文:

標題:[腸風髒毒]

如果排泄物中夾帶清澈鮮紅的血液,這被稱爲腸風。若血液混濁且顏色較深,則可能是膿毒。血液可能在糞便之前出現,也可能在糞便之後,治療上,可以考慮使用米飲湯調製的枳殼散,或黃連丸配酒煮後服用,或者單用枳殼散,或烏梅丸。當發現排泄時血便並存,但與腹瀉出血不同,可嘗試小烏沉湯和黑神散混合,再用米飲調服。不論血是在糞便前還是後,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尤其是血色暗沉的情況,效果更顯著。

髒毒是體內長期累積的毒素,時間久了才顯現出來;而腸風則是由外部邪氣侵入,隨即顯現症狀。此三因方五痔髒毒腸風,對此描述得相當詳細。髒毒腸風的血,來自腸道;而五痔的血,則從肛門侵蝕處流出,治療方法各有不同。無擇翁烏連湯能治療脈痔,血下如線狀或點滴狀,無法停止,此病源自脈竅,其配方已在千里鏡中記錄。

若血色清亮,可以將瓦松燒灰磨細,用米飲調服,減少桂五苓飲的份量,加入半錢的茅花,吞服荊梅花丸。同時,將側柏葉與姜一起搗爛,用冷水送服,喝些米飲會更好。

若血色淡且混濁,可用胃風湯吞服蒜連丸,或烏荊丸,或棕灰散,同時用米飲調香附末,或三灰散。

如果出血情況持續,導致臉色萎黃,身體逐漸虛弱,下元衰弱,應服用黃芪四君子湯,搭配斷紅丸,或十全大補湯,或黃芪飲。對於各種腸風髒毒,可以考慮生銀杏四十九顆,去殼膜後搗爛,加入百藥煎末,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次空腹細嚼兩到三丸,用米飲送服。

痔瘡的症狀很多,屬於外科範疇,這裏不再贅述。既然出血源自內部,不能完全依賴外敷治療。

可服用只䳏散,吞服釣腸丸。若痔瘡發作且出血過多,應從內裏託舉,建議使用千金內補散,減半的肉桂,加上鱉頭血更佳。

腸癰,即腸道中長了膿腫,開始時腹中劇痛,伴有發熱和惡寒,症狀難以分辨,直到排出膿血才察覺。可能出現小腹疼痛、小便困難或膿液從肚臍流出等症狀,建議使用千金內補散和太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