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三·諸氣門 (2)
卷之三·諸氣門 (2)
1. 腫
腫病不一。遍身腫,四肢腫,面腫,腳腫,方謂之水氣。然有陽水,有陰水,並宜先用五皮飲、升降湯,或除濕湯加木瓜、腹皮各半錢。如未效,繼以四磨飲,兼吞桂黃丸。腫者,總名曰鍾也,寒熱氣所鍾聚也。應陰水、陽水及蠱脹服藥,外並宜赤小豆粥佐之。
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此屬陽水。輕宜四磨飲,添磨生枳殼,兼進萊菔飲;重則疏鑿飲子、萬靈飲利之,以通為度。
亦有雖煩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半錢,以通小便,或分心氣飲。
遍身腫、不煩渴、大便自調或溏泄、小便雖少而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小便多少如常,有赤時,有不赤時,至晚則微赤,卻無澀滯者,亦屬陰也,不可遽補。木香流氣飲,繼進復元丹。若大便不溏,氣息脹滿,宜四磨飲下黑錫丹。
感濕而腫者,其身雖腫,而自腰下至腳重,腿脹滿尤甚於身,氣或急或不急,大便或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多服五苓散,吞木瓜丸,間進除濕湯加木瓜、腹皮各半錢、炒蘿蔔子七分半碾碎之。
有患生瘡,用干瘡藥太早,致遍身腫。不可妄施他劑。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氣飲;若大便如常或以自利,當導其氣自小便導之,宜五皮飲和生料五苓散。腹若腫只在下,宜除濕湯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如澤瀉之類。
有元腎氣根下注,而成腳腫。此當就元頭上治,不可妄以腳氣藥施之。蓋氣入腎,則先腳腫而後腎疼;腎氣注,則先腎疼而後腳腫。五心缺而平,唇腫臍突者,不可治。
病後浮腫,此係脾虛。用二分平胃散、一分五苓散,和勻湯調,或生料煎服;或用生料平胃散加木瓜、腹皮、人參各半錢、茯苓一錢;或六君子湯加木香半錢。腫甚者,木香流氣飲。
有渾身水腫,以青蛙一二個去皮火炙食之,腫退。亦有單獨腹脹,用亦不效者。
治陽水浮腫,敗荷葉燒存性,碾末,米飲調下。荷葉灰服之令人瘦劣。今假病欲容體瘦以示人者,一味服荷葉灰,故可以退腫。
浮腫之處若焮熱、赤腫而堅,其人或增寒壯熱,或為癰疽,或遍身生瘡而腫,並見瘡毒門。
四肢腫謂之肢腫,宜五皮飲加薑黃、木瓜各一錢,或四磨飲。
腳腫見本門腳氣證。
面獨腫,蘇子降氣湯,兼氣急者尤宜;或煎熟去滓後,更磨沉香一呷。
有一身之間,唯面與雙腳浮腫。早起則面甚,晚則腳甚。經云:「面腫為風,腳腫為水」,乃風濕所致。須問其大小腑門通閉,別其陰陽二證。前後用藥惟除濕湯,加木香、腹皮、白芷各半錢,可通用;或以蘇子降氣湯、除濕湯各半帖煎之。
白話文:
腫脹疾病種類繁多,包括全身腫脹、四肢腫脹、面部腫脹、腳部腫脹等,這些都可被稱作水腫。水腫又可分為陽性水腫和陰性水腫。一般會先使用五皮飲、升降湯或除濕湯,再加入木瓜和腹皮各半錢來治療。如果效果不佳,可改用四磨飲,同時服用桂黃丸。腫脹的疾病,總稱為鍾,是因為寒熱氣血在體內聚集所致。對於陽水、陰水以及脹病,除了內服藥物,還應輔以紅豆粥。
全身腫脹且伴有煩渴、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大便多祕結,這屬於陽性水腫。輕症可用四磨飲,加入生枳殼,並輔以萊菔飲。重症則需用疏鑿飲子、萬靈飲,以通暢為目標。
若全身腫脹但沒有煩渴,大便正常或稀軟,小便量少但不色赤,這屬於陰性水腫。應使用實脾飲。若小便偶爾色赤,但無排尿困難,也是陰性水腫,不能急著補益,可用木香流氣飲,接著再服用復元丹。若大便不稀,但有脹滿感,可用四磨飲,配以黑錫丹。
因濕氣導致的腫脹,雖然身體腫脹,但從腰部到腳部特別沉重,腿部尤其腫脹,大便可能正常也可能稀軟,應重點通利小便,多服用五苓散,並輔以木瓜丸。
若因膿瘡治療不當導致全身腫脹,不可隨意使用其他藥物。若大便不通,可用升麻和氣飲。若大便正常,應導引氣機,從小便開始,可用五皮飲,加上生料五苓散。若腹部腫脹,可用除濕湯,加上生料五苓散,再加入木瓜和澤瀉。
若腎氣不足導致腳部腫脹,應從根源治療,不可亂用腳氣藥。氣入腎臟,先腳腫,後腎疼;腎氣注,先腎疼,後腳腫。若五心(手心、腳心、心口)凹陷且平坦,嘴脣腫脹,肚臍突出,則無法治療。
病後浮腫,這是由脾虛引起,可用二分平胃散和一分五苓散,混合均勻後用水調服,或用生料煎服。也可用生料平胃散,加入木瓜、腹皮、人參各半錢,茯苓一錢,或用六君子湯,加入木香半錢。若腫脹嚴重,可用木香流氣飲。
全身水腫,可用一兩個青蛙去皮後烤熟食用,腫脹會消退。但若是單純腹部脹大,用此法可能無效。
對於陽性水腫,可用枯萎的荷葉燒成灰,碾成粉末,用米湯調服。荷葉灰會使人體重減輕,若想讓身體看起來瘦弱,可單純服用荷葉灰,有助於消腫。
腫脹部位若有發熱、紅腫且堅硬,患者可能伴有發冷、高熱,或是出現膿瘡,或全身長疹子伴隨腫脹,這需參考瘡毒門的相關內容。
四肢腫脹,稱為肢腫,可用五皮飲,加入薑黃和木瓜各一錢。或用四磨飲。
腳部腫脹,請參考腳氣證。
若只有面部腫脹,可用蘇子降氣湯,特別是伴有呼吸困難的患者。也可將藥材煎煮後去渣,加入一小口沉香研磨。
有時候,只有面部和雙腳浮腫,早晨面部腫脹更為嚴重,晚上則腳部腫脹更為嚴重。根據古籍記載,面部腫脹是因為風邪,腳部腫脹是因為水濕,這是風濕所導致。需瞭解患者大小便是否通暢,判斷陰陽兩種證狀,治療上主要使用除濕湯,加入木香、腹皮、白芷各半錢。或用蘇子降氣湯和除濕湯各半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