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一·湯類 (1)

回本書目錄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一·湯類 (1)

1. 證治要訣類方卷之一·湯類

小續命湯(和劑),本諸中門中風。

防己,肉桂(去粗皮),黃芩,杏仁(去皮尖炒),白芍藥,甘草(炙),芎藭,麻黃(去根節),人參(淨。一兩),防風(淨。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五錢)

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五片。煎一盞。食前稍熱服。加棗一枚尤好。

白話文:

小續命湯(和劑)

本方源於治療中風引起的症狀。

藥材:

  • 防己(去粗皮)
  • 肉桂(去粗皮)
  • 黃芩
  • 杏仁(去皮尖炒)
  • 白芍
  • 甘草(炙)
  • 芎藭
  • 麻黃(去根節)
  • 人參(淨,一兩)
  • 防風(淨,一兩半)
  • 附子(炮去皮臍,五錢)

用法用量:

每次取三錢藥材,用水一盞(約200毫升),加薑五片,煎煮至一盞,溫熱後於飯前服用。可加紅棗一枚效果更佳。

肺痿(易簡),南星(八錢),木香(一錢)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十片。煎七分。不拘時服。溫用。

桂皮(和劑)

南星(生。八兩),防風(四兩),獨活,附子(生。去皮臍),全蠍(微炒),甘草(生。各二兩)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二十片煎八分。不拘時溫服。日進二服。

星附湯(濟生)

附子(生用。去皮臍),天南星(生。各一兩),木香(不見火。五錢)

白話文:

藥方

  • 南星(八錢)
  • 木香(一錢)

用法

  •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十片。煎七分。不拘時服。溫用。

藥方

  • 南星(生,八兩)
  • 防風(四兩)
  • 獨活
  • 附子(生,去皮臍)
  • 全蠍(微炒)
  • 甘草(生,各二兩)

用法

  • 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二十片煎八分。不拘時溫服。日進二服。

藥方

  • 附子(生用,去皮臍)
  • 天南星(生,各一兩)
  • 木香(不見火,五錢)

注釋

  • 肺痿:指肺氣虛弱,津液不足,導致咳嗽、痰少、聲音嘶啞等症狀。
  • 易簡:指簡單易懂的方劑。
  • 和劑:指和解脾胃的方劑。
  • 濟生:指救治生命的方劑。

藥方

  • 南星八錢
  • 木香一錢

用法

  • 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約200毫升),加入薑十片,煎煮至七分(約七成),不拘時間服用,溫熱服下。

藥方

  • 生南星八兩
  • 防風四兩
  • 獨活適量
  • 生附子(去皮臍)適量
  • 微炒全蠍適量
  • 生甘草二兩

用法

  • 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二盞(約400毫升),加入生薑二十片,煎煮至八分(約八成),不拘時間溫熱服下。每日服用兩次。

藥方

  • 生附子(去皮臍)一兩
  • 生天南星一兩
  • 木香(不經火炒)五錢

注釋

  • 古文中藥量單位與現代有所不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換算。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九片。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四君子湯

人參(去蘆),白朮,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六君子湯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陳皮(去白),半夏(湯泡。各等分)

生服三錢。姜三片。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大防風湯(和劑)

白話文:

每服藥四錢,加水一碗,薑片九片,煎煮到七分滿,不拘時間,溫熱服用。這是四君子湯,由人參(去蘆頭)、白朮、茯苓(去皮)、甘草(炙烤)等份組成。

每服藥三錢,加水一碗,煎煮到七分滿,不拘時間,溫熱服用。這是六君子湯,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烤)、陳皮(去白)、半夏(湯泡)等份組成。

生服藥三錢,加薑片三片,水一碗,煎煮到七分滿,不拘時間,溫熱服用。這是大防風湯,由生藥材組成,為和劑。

川芎(撫芎不用一兩半),熟地(洗。二兩),附子(炮。去皮。臍。兩半。),白朮,防風(去蘆),當歸(去蘆酒浸),白芍藥,黃耆,杜仲(去粗皮。炒各二兩),羌活,人參,甘草(炙),牛膝(去蘆。酒浸。微炒。各一兩)

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增損四物湯(易簡)

當歸,川芎,白芍藥,人參,甘草,乾薑

白話文:

配方:

  • 川芎(不使用一兩半)
  • 熟地(清洗後,二兩)
  • 附子(炮製後,去除皮和底部,兩半)
  • 白朮
  • 防風(去除蘆頭)
  • 當歸(去除蘆頭,用酒浸泡)
  • 白芍藥
  • 黃耆
  • 杜仲(去除粗皮,炒製後,各二兩)
  • 羌活
  • 人參
  • 甘草(炙製)
  • 牛膝(去除蘆頭,用酒浸泡後,微火炒製)

用量: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半杯,加入七片姜和一枚大棗,煮至剩餘八分。溫熱服用。

增減四物湯(簡易版):

  • 當歸
  • 川芎
  • 白芍藥
  • 人參
  • 甘草
  • 幹薑

注意:這是一個歷史上的藥方,請在使用前諮詢專業的中醫師或藥師,以確保適應您的身體狀況。

每服四錢。水一盞。煎六分。熱服。

黃耆六一湯(得效)

黃耆(去蘆。蜜炙。六兩),甘草(一兩)

每服六錢。水一盞。姜二片。棗一枚。煎六分。溫服。

省風湯(和劑)

防風(去蘆),南星(生。各四兩),半夏(生。水浸洗),黃芩(去枯朽),甘草(生。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二盞。姜十片。煎一盞。不拘時。溫服。

五痹湯(和劑)

片子薑黃(洗去泥土),羌活,白朮,防己(各一兩),甘草(微炒五錢)

白話文:

每服藥四錢,用水一盞煎煮至六分,熱服。

黃耆六一湯,效果很好。

黃耆去除蘆頭,用蜜炙,六兩;甘草一兩。

每服藥六錢,用水一盞,加入薑片兩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六分,溫服。

省風湯,是和劑。

防風去除蘆頭,南星生用,半夏生用並用水浸洗,黃芩去除枯朽部分,甘草生用,各四兩。

每服藥四錢,用兩盞水,加入薑片十片,煎煮至一盞,不拘時間,溫服。

五痹湯,是和劑。

片子薑黃洗去泥土,羌活、白朮、防己各一兩,甘草微炒五錢。

每服四錢。水盞半。姜十片。煎八分。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四七湯(和劑),本諸中門中氣。

半夏(五兩),茯苓(四兩),厚朴(三兩),紫蘇葉(三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熱服。

姜附湯(和劑),本諸中門中寒。

乾薑(一兩),附子(去皮臍。細切。一枚。)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後食溫服。

香薷濕(和劑),本諸中門中暑。

香薷(二兩),白扁豆(炒),厚朴(薑製),茯神(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白話文:

以上三種中藥方劑分別用於治療不同的症狀。

  • 四七湯:主要用於治療中氣不足的症狀。根據疾病部位的不同,可選擇飯後或飯前服用。
  • 姜附湯:主要用於治療中寒的症狀,飯後溫服。
  • 香薷濕:主要用於治療中暑的症狀,不限時間,熱服。

備註

  • 古文中“錢”指古代重量單位,約合現代的3.73克。
  • “盞”指古代容量單位,約合現代的100毫升。
  • “煎”指用文火煮藥,煮至藥液減少八分之七左右。
  • “食”指吃飯。
  • “上”指頭部、胸部等上半身。
  • “下”指腹部、腿部等下半身。
  • “中門”指的是中焦,即脾胃所在的部位。

請注意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使用中藥請遵醫囑,切勿自行用藥。

上為末。每服三錢。不拘時。沸湯點服。鹽湯亦可。

白朮酒(三因)本諸中門中濕。

白朮(一兩),酒三盞。煎一盞。不時頻服。不飲酒。以水代之。

理中湯(和劑)本諸中門中惡。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炮。等分。)

每服三錢。水盞半。煎一盞。空心食前。稍熱服。

四順湯

即理中湯倍甘草。

附子理中湯

即理中湯加附子。

四逆湯(和劑)

白話文:

用一兩白朮,加入三盞酒,煎煮成一盞,隨時可以多次服用。如果不能飲酒,可以用水代替。

理中湯屬於和劑方,主要針對中焦虛寒。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炮製過的,各取等量)。

每次服用三錢,用半盞水煎煮成一盞,空腹飯前溫服。

四順湯就是理中湯,但甘草的用量要加倍。

附子理中湯就是理中湯,再加上附子。

四逆湯屬於和劑方。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去皮臍。五錢)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一盞。不拘時。溫服。

十全大補湯(和劑)

人參,白朮,茯苓(去皮),甘草(炙。),當歸(酒洗),川芎,白芍,熟地黃(酒洗),黃耆,肉桂(去粗皮。不見火。等分。)

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六和湯(和劑)

香薷,厚朴(薑製。各四兩),扁豆(薑汁略炒),赤茯苓,藿香葉,木瓜(各二兩。),人參,半夏(湯泡七次),杏仁(去皮尖),砂仁,甘草(各一兩)

白話文:

甘草(炙,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生,去皮臍,五錢),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一盞,不拘時,溫服。

十全大補湯(和劑):人參,白朮,茯苓(去皮),甘草(炙),當歸(酒洗),川芎,白芍,熟地黃(酒洗),黃耆,肉桂(去粗皮,不見火,等分),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六和湯(和劑):香薷,厚朴(薑製,各四兩),扁豆(薑汁略炒),赤茯苓,藿香葉,木瓜(各二兩),人參,半夏(湯泡七次),杏仁(去皮尖),砂仁,甘草(各一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人參養胃湯(和劑)

桂枝(和劑)

陽旦湯(活人)

杏子湯(和劑)

以上方。散在各書內。

小青龍湯(和劑)本諸傷門傷風寒。

麻黃(去節),肉桂,乾薑(炮),細辛(去葉),白芍藥,甘草(炙。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泡。各二兩)

白話文:

小青龍湯屬於和劑,用於治療傷風寒所致的疾病。

方劑組成:

  • 麻黃(去除節頭)
  • 肉桂
  • 乾薑(炮製)
  • 細辛(去除葉子)
  • 白芍藥
  • 甘草(炙烤) 各三兩
  • 五味子
  • 半夏(泡製) 各二兩

說明

  • 古文中“錢”是古代重量單位,約等於3.75克。
  • “盞”是古代容量單位,約等於100毫升。
  • “分”是古代時間單位,八分即八十分鐘。
  • “和劑”是指由多種藥材配伍而成的方劑。
  • “炮製”和“炙”都是指藥材的加工方法。
  • “泡製”指將藥材浸泡在水中,以去除雜質或增加藥性。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一盞。食後溫服。

小柴胡湯(和劑)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各二兩),半夏(一兩半)

每服三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稍熱服。小兒減劑。

小建中湯(活人)

桂枝(一兩半。),白芍藥(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膠飴(半兩。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飴)

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去滓。下膠飴兩匙。再煎化。不拘時。溫服。尺脈尚遲。加黃耆一錢。

白話文:

每服藥三錢,用一盞半水煎成一盞,飯後溫溫地喝下。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各二兩,半夏一兩半。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加薑五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不拘時辰,稍熱服下。小兒減量服用。

[小建中湯]

桂枝一兩半,白芍藥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膠飴半兩。若患者有輕微腹瀉或嘔吐,則去掉膠飴。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加薑三片、大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渣,加入兩匙膠飴,再煎至膠飴融化,不拘時辰,溫溫地喝下。若患者脈象遲緩,可加黃耆一錢。

大柴胡湯(和劑)

柴胡(半斤),大黃,半夏(各二兩半),赤芍藥,黃芩(各三兩)

每服三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一盞。食後臨臥。溫服。

小承氣湯(活人)

大黃,厚朴(薑汁。各一兩),枳實(去穰。麩炒。十枚)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以利為度。

白虎湯(和劑)

石膏(煆。二十兩),知母(八兩),甘草(炙。四兩)

白話文:

大柴胡湯用柴胡、大黃、半夏、赤芍、黃芩各適量,每次服用三錢,加水煎煮一盞,飯後睡前溫服。小承氣湯用大黃、厚朴、枳實各適量,每次服用五錢,加水煎煮八分,不拘時溫服,以通利為度。白虎湯用石膏、知母、甘草各適量,一起煎煮服用。

每服五錢。水盞半。糯米五十粒。煎一盞。食後溫服。小兒力少。加人參少許。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及立秋後。並下血虛家。俱不可服。

豬苓湯(活人)

豬苓,澤瀉,茯苓,滑石,阿膠(各五錢)

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大承氣湯(活人)

大黃(酒浸。四兩),芒硝(三合),厚朴(半斤),枳實(一兩)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錢藥材,加水半盞,再加入五十粒糯米,煎煮成一盞藥汁。飯後溫熱服用。體弱的小孩可以加少許人參。立夏後至立秋前可以服用,春季和立秋後,以及下血虛弱的人都不宜服用。

豬苓湯(活人方)

豬苓、澤瀉、茯苓、滑石、阿膠(各五錢)

每次服用七錢藥材,加水兩盞,煎煮至八分,不限時辰,溫熱服用。

大承氣湯(活人方)

大黃(用酒浸泡,四兩),芒硝(三合),厚朴(半斤),枳實(一兩)

每服五錢。水二盞。先煮厚朴。枳實。至盞半。下大黃。再煎至一盞。入硝。再煎沸。不拘時。溫服。

白頭翁湯(活人)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水七升。煮二升。每服一升。不拘時服。不愈。更飲一升。即效。

麻黃細辛附子湯(活人)

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兩)

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1. 白頭翁湯(活人)

白頭翁(2兩),黃連,黃柏,秦皮(各3兩)

將以上四味藥物加7升水一起煮沸,直到剩下2升。每次服用1升,不分時間,若未見好轉,可再服用1升,即可見效。

  1. 麻黃細辛附子湯(活人)

麻黃,細辛(各2兩),附子(1兩)

每次服用7錢,將藥物與2盞水一起加入,加上三片薑和一個棗一同煎煮,直至剩下約8分。不分時間,溫服即可。

通脈四逆湯(活人)

乾薑(二兩),附子(一枚),甘草(一兩)

每服七錢。水二盞。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當歸四逆湯(活人)

當歸,細辛,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通草(各二兩),大棗(二十五枚)

水八升。煮三升。每服一升。不拘時。溫服。日進三服。內有久寒者。加吳茱萸。生薑。

連理湯

即理中湯加茯苓、黃連。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不拘時。點服。如中暑作渴。小便赤澀。每服半錢。溫熱水調服。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活人)

乾薑(2兩),附子(1枚),甘草(1兩)

每次服用7錢。用水2杯,煎至剩下7分。不限時間,溫熱飲用。

當歸四逆湯(活人)

當歸,細辛,桂枝,芍藥(各3兩),甘草,通草(各2兩),大棗(25枚)

用水8升,煮至3升。每次服用1升。不限時間,溫熱飲用。每日可服用3次。若長期有寒症者,可以加吳茱萸和生薑。

連理湯

就是理中湯加上茯苓和黃連。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2錢。用沸水沖泡,不限時間,飲用。如果中暑後口渴,尿色深且頻尿不順暢,可以每次服用半錢,用溫熱的水調服。

吳茱萸湯

人參(一兩),吳茱萸(湯洗三次。一兩六錢半)

每服四錢。姜四片。棗二枚。煎八分。作二服。不拘時溫服。

竹葉石膏湯(和劑)

石膏(一斤),麥門冬(去心。五兩半),半夏(湯泡七次。二兩半),人參(二兩),甘草(炙。二兩)

每服五錢。水二盞。青竹葉。生薑各五片。煎一盞。去滓。入粳米百餘粒。再煎米熟。去米。不拘時。溫服。

溫膽湯(易簡)

白話文:

吳茱萸湯:人參一兩,吳茱萸(用水洗三次,一兩六錢半)。每服四錢,加薑四片,棗二枚,煎煮八分,分兩次服用,不拘時間溫服。

竹葉石膏湯:石膏一斤,麥門冬(去心,五兩半),半夏(用水泡七次,二兩半),人參二兩,甘草(炙烤,二兩)。每服五錢,加水兩盞,青竹葉、生薑各五片,煎煮一盞,去渣,加入百餘粒粳米,再煎煮至米熟,去米,不拘時間溫服。

溫膽湯:省略。

半夏,陳皮,茯苓,枳實(各一兩),甘草(四錢)

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竹茹一塊。煎七分。食前熱服。

橘皮湯(濟生)

橘皮(去白。二兩),人參,甘草(炙。各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五片。棗二枚。竹茹一小塊。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梔子乾薑湯(活人)

梔子(十四枚),乾薑(六錢三分)

水盞半。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半夏、陳皮、茯苓、枳實各一兩,甘草四錢,每服四錢,用水半碗,加薑七片、棗一枚、竹茹一塊,煎至七分,飯前熱服。橘皮去白二兩,人參、甘草各五錢,每服四錢,用水一碗,加生薑五片、棗二枚、竹茹一小塊,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辰。梔子十四枚,乾薑六錢三分,用水半碗,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辰。

乾葛湯(活人)

芍藥,桂枝,甘草(各五錢),麻黃(一錢),葛根(一兩),生薑(二兩)

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熱服。

黃芩湯(活人)

黃芩(三錢),芍藥,甘草(各二錢),大棗(二枚)

水二盞。煎八分。熱服。

半夏瀉心湯(三因)

半夏(泡七次。一兩),黃芩,人參,甘草,乾薑(炮。兩半),黃連(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時溫服。

白話文:

乾葛湯(活人方)

芍藥、桂枝、甘草(各取五錢),麻黃(取一錢),葛根(取一兩),生薑(取二兩)。

每次服用七錢。用水二盞,煎至剩八分,熱後服用。

黃芩湯(活人方)

黃芩(取三錢),芍藥、甘草(各取二錢),大棗(取二枚)。

用水二盞,煎至剩八分,熱後服用。

半夏瀉心湯(三因方)

半夏(先泡七次後取一兩),黃芩,人參,甘草,乾薑(先炮製後取兩半),黃連(取五錢)。

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加入姜五片、棗一枚,煎至剩七分,隨時溫熱服用。

生薑瀉心湯(活人)

生薑,半夏(各一兩),人參,黃芩(各兩半),黃連,乾薑(各五錢),棗子(六枚)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芍藥甘草附子湯(活人)

芍藥,甘草(各三兩),附子(一枚)

每服七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

四柱湯(和劑)

木香,茯苓,附子(炮。去皮臍),人參(各一兩)

每服二錢。用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鹽少許。煎七分。空心食前服。

真武湯(活人)

白話文:

生薑瀉心湯用生薑、半夏各一兩,人參、黃芩各兩半,黃連、乾薑各五錢,棗子六枚,每服五錢,水半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芍藥甘草附子湯用芍藥、甘草各三兩,附子一枚,每服七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四柱湯用木香、茯苓、炮附子去皮臍、人參各一兩,每服二錢,用水一盞,加姜三片、棗一枚、少許鹽,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服。真武湯…

茯苓,生薑,白朮,白芍(各七錢半),附子(炮。一個)

每服五錢。用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候。帶溫服。如咳者。加五味子(七錢半),細辛乾薑(各三錢半)

枳實梔子湯

枳實(一錢),梔子(三錢半),豆豉(一錢五分)

水煎。不時溫服。

大棗

半夏,橘紅(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

每服四錢。水一鍾。姜三片。烏梅一枚。煎六分。不拘時。熱服。

小半夏茯苓湯(和劑)

白話文:

茯苓、生薑、白朮、白芍各七錢半,附子(炮製過的一個),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煎八分,不拘時間溫服。如果咳嗽,加五味子七錢半,細辛、乾薑各三錢半。

枳實一錢,梔子三錢半,豆豉一錢五分,水煎,不時溫服。

半夏、橘紅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製過的一兩半),每服四錢,水一鍾,姜三片,烏梅一枚,煎六分,不拘時熱服。

也可以使用小半夏茯苓湯(和劑)。

半夏,茯苓(等分)

每服五錢。姜五片。水煎。溫服。

橘皮竹茹湯(活人)

陳皮(一錢半),人參(五分),甘草(二分),竹茹(二錢半)

水二盞。姜五片。棗二枚。煎八分。不時溫服。

橘皮乾薑湯(楊氏)

橘皮,乾薑,甘草,通草,桂心,人參(等分)

每服八錢。水二盞。姜五片。蔥一段。煎八分。不拘時。熱服。

半夏生薑湯(活人書)

半夏(一兩),生薑(五錢)

用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白話文:

半夏和茯苓各取等量,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五片薑,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陳皮一錢半,人參五分,甘草二分,竹茹二錢半,加水兩盞、五片薑、兩枚棗,煎煮八分,溫熱服用,不限時段。

橘皮、乾薑、甘草、通草、桂心、人參各取等量,每次服用八錢,加水兩盞、五片薑、一段蔥,煎煮八分,不限時段,熱服。

半夏一兩,生薑五錢,加水兩盞,煎煮至一盞,溫熱服用。

桔梗枳殼湯(活人)

桔梗,枳殼(麩炒),甘草(等分)

水煎服。痰多。加半夏、生薑。有熱。加黃芩。

調胃承氣湯(活人)

大黃(三錢),芒硝(二錢),甘草(一分)

水二盞。煎一盞。去滓。再煎沸。溫服。

朮附湯(和劑)

白朮(二錢),附子(炮。去皮。臍。五分),甘草(炙。五分)

姜五片。棗二枚。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溫服。

附子防風湯(活人)

白話文:

【桔梗枳殼湯(活人)】

桔梗、枳殼(麩炒)、甘草(等量分),用水煎煮後服用。若痰多,可加入半夏、生薑;若有熱,則加入黃芩。

【調胃承氣湯(活人)】

大黃(三錢),芒硝(二錢),甘草(一分),用水煎煮,取一碗,去渣,再煎至沸騰,溫服。

【術附湯(和劑)】

白朮(二錢),附子(炮製,去皮及臍,五分),甘草(炙,五分),加上五片薑和二枚棗,用水半盞煎至八分,於飯前溫服。

【附子防風湯(活人)】

附子(炮製,去皮及臍,五分),防風(等量分),加上甘草(炙,五分),用水煎煮後,溫服。

白朮,防風(各一錢),甘草(三分),桂心(五分),附子(五分),乾薑(五分),柴胡(七分),茯苓(七分),五味子(十粒)

水一盞。姜五片。煎七分。不時溫服。

陽毒升麻湯(活人)

升麻(三錢),犀角,人參,射干,黃芩,甘草(各一錢)

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黃連阿膠湯(活人)

黃連(二錢),黃芩,白芍(各一錢),阿膠(一錢半),雞子黃(一枚)

白話文:

白朮、防風各一錢,甘草三分,桂心、附子、乾薑各五分,柴胡、茯苓各七分,五味子十粒,加水一盞,姜五片,煎煮七分,溫熱服用。

升麻三錢,犀角、人參、射干、黃芩、甘草各一錢,加水半盞,煎煮八分,不拘時溫熱服用。

黃連二錢,黃芩、白芍各一錢,阿膠一錢半,雞子黃一枚。

水二盞。煎一盞。去滓。入膠、雞子黃。攪令勻。不拘時。溫服。日進二服。

酸棗湯(活人)

酸棗仁(去核。二錢),天門冬(去心。錢半),知母,茯苓(各一錢),川芎,乾薑,甘草(各五分)

水煎。溫服。

乾薑附子湯(活人)

乾薑(三錢),附子(二錢)

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黃連解毒湯(活人)

黃連,黃柏,梔子(各錢半),木香(三分),犀角(一錢。無。以升麻代之)

白話文:

取水兩杯,煎煮成一杯,濾去藥渣。加入膠飴和雞蛋黃,攪拌均勻。不限時間,溫熱服用,每日兩次。

酸棗湯:酸棗仁去核,取兩錢,天門冬去心,取一錢半,知母、茯苓各取一錢,川芎、乾薑、甘草各取五分,加水煎煮,溫熱服用。

乾薑附子湯:乾薑取三錢,附子取二錢,加水一杯半,煎煮至八分,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黃連解毒湯:黃連、黃柏、梔子各取一錢半,木香取三分,犀角取一錢。如無犀角,可用升麻代替。

水盞半。煎七分服。又方。無犀角、木香、有黃芩。

麻黃(和劑)

麻黃(去節。錢半),桂枝(一錢),杏仁(十五枚研),甘草(炙。五分)

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升麻葛根湯(和劑)

升麻(一錢),葛根(一錢半),白芍藥(八分),甘草(炙。五分)

水盞半。煎一盞。不拘時。稍熱服。日進二次。

茅花湯(活人)

茅花(五錢)

水盞半。煎七分。溫服。

黃芩芍藥湯(活人)

白話文:

升麻(一錢),葛根(一錢半),白芍藥(八分),甘草(炙,五分)。
用半盞水煎藥,煎至藥汁剩下滿滿一盞,不拘時稍熱服,一天服用兩次。

茅花(五錢)。
用半盞水煎藥,煎至藥汁剩下七分,溫服。

此處僅標題「黃芩芍藥湯」,但未有藥方內容。

黃芩(三錢),白芍(二錢),甘草(一錢),大棗(三枚)

水盞半。煎七分。溫服。嘔吐。加半夏(一錢),生薑(五片)

附子湯(活人)

白朮(二錢),茯苓,白芍(各錢半),人參(一錢),附子(八分)

水盞半。煎七分。溫服。日進三次。

黃耆建中湯(和劑)

黃耆,白芍(各二錢),肉桂(七分),人參(一錢),甘草(五分)

水盞半。煎七分。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稍熱服。

半夏桂甘湯(活人)

半夏(二錢),桂枝(一錢半),甘草(七分)

白話文:

黃芩三錢、白芍二錢、甘草一錢、大棗三枚,水煎半盞,煎至七分,溫服。若嘔吐,可加半夏一錢、生薑五片。

白朮二錢、茯苓、白芍各錢半、人參一錢、附子八分,水煎半盞,煎至七分,溫服,每日三次。

黃耆二錢、白芍二錢、肉桂七分、人參一錢、甘草五分,水煎半盞,煎至七分,加薑三片、棗一枚,再煎八分,不拘時,稍熱服。

半夏二錢、桂枝一錢半、甘草七分。

水煎。不拘時。熱服。

小陷胸湯(活人)

半夏(三錢),黃連(一錢半),栝蔞實(二錢)

水盞半。煮栝蔞實至一盞。卻下余藥。煎八分。溫服。以微吐黃涎水為愈。

大陷胸湯(活人)

大黃,芒硝(各二錢),甘遂末(一錢)

水盞半。煎大黃至一盞。去滓。再入硝。煎一二滾。入甘遂末。溫服。快利為度。

枳實理中湯(三因)

枳實(去穰。麩炒),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等分)

白話文:

小陷胸湯

(活人)

用法

水煎服,不拘時,熱服。

藥方

  • 半夏(三錢)
  • 黃連(一錢半)
  • 栝蔞實(二錢)

煎煮方法

水半盞,先煮栝蔞實至一盞,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八分,溫服。以微吐黃色涎水為癒。

大陷胸湯

(活人)

用法

快利為度。

藥方

  • 大黃(二錢)
  • 芒硝(二錢)
  • 甘遂末(一錢)

煎煮方法

水半盞,先煎大黃至一盞,去渣,再加入芒硝,煎煮一、二滾,然後加入甘遂末,溫服。

枳實理中湯

(三因)

藥方

  • 枳實(去穰,麩炒)
  • 茯苓
  • 人參
  • 白朮
  • 乾薑
  • 甘草(等分)

服用方法

用水煎煮,不限時間,趁熱服用。

藥材

  • 半夏(3錢)
  • 黃連(1.5錢)
  • 栝蔞實(2錢)

煎煮方法

鍋中放半杯水,先煮栝蔞實至一杯,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八分滿,溫熱後服用。 以吐出少量黃色痰液為痊癒的標誌。

服用方法

迅速通便為度。

藥材

  • 大黃(2錢)
  • 芒硝(2錢)
  • 甘遂末(1錢)

煎煮方法

鍋中放半杯水,先煎煮大黃至一杯,去除渣滓,再加入芒硝,煎煮一、兩沸騰,然後加入甘遂末,溫熱後服用。

藥材

  • 枳實(去除果核,用麩皮炒過)
  • 茯苓
  • 人參
  • 白朮
  • 乾薑
  • 甘草(各等量)

上為末。蜜和一兩作四丸。不拘時。熱湯化下一丸。渴。加栝蔞根。下痢。加牡蠣粉。

黃連瀉心湯(活人)

大黃,黃連(各一錢),甘草(五錢)

上用滾湯二盞。浸一時。絞出津汁。分作二服不拘時。溫服。

附子瀉心湯(活人)

大黃,黃連,黃芩(等分),附子(炮。去皮臍。煮汁。等分)

上用沸湯二大盞。熱浸一時。絞去滓。入附子汁。分作二服。溫服。

甘草瀉心湯(活人)

甘草(二錢),黃芩,乾薑(炒。各錢半),半夏(一錢),黃連,人參(各五分),大棗(六枚)水煎。不時溫服。

白話文:

上為粉末,蜂蜜調和,一兩製成四丸,無特定時間,熱水化開一丸。若口渴,可添加栝蔞根;若下痢,則加入牡蠣粉。

黃連瀉心湯(活人方)

材料:大黃、黃連各一錢,甘草五錢

做法:使用滾水兩杯浸泡一時,過濾出汁液,分成兩次服用,無特定時間,溫熱飲用。

附子瀉心湯(活人方)

材料:大黃、黃連、黃芩等量,附子(炮製、去皮、核煮汁、等量)

做法:使用沸水兩大杯,熱水浸泡一時,過濾掉渣滓,加入附子汁,分成兩次服用,溫熱飲用。

甘草瀉心湯(活人方)

材料:甘草二錢,黃芩、乾薑(炒)各錢半,半夏一錢,黃連、人參各五分,大棗六枚

做法:用水煎煮,無特定時間,溫熱飲用。

建中湯(和劑)

白朮,人參,茯苓(各一錢),陳皮(去白),半夏(泡。去滑),甘草,厚朴,藿香(各七分),訶子(炮。取皮),草豆蔻,乾薑(炮。各五分)

水盞半。棗二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溫服。

姜附湯(和劑)

乾薑,附子(去皮臍。各二錢)

水盞半。煎一盞。食前溫服。

十神湯(和劑)

柴蘇,乾葛(各一錢半),升麻,麻黃,川芎,白芷(各八分),甘草,陳皮,香附,赤芍藥(各六分)

白話文:

建中湯由白朮、人參、茯苓各一錢,陳皮去白,半夏泡去滑,甘草、厚朴、藿香各七分,訶子炮取皮,草豆蔻、乾薑炮各五分組成。水半盞,棗二枚,姜三片,煎七分,飯前溫服。

姜附湯由乾薑、附子去皮臍各二錢組成。水半盞,煎一盞,飯前溫服。

十神湯由柴蘇、乾葛各一錢半,升麻、麻黃、川芎、白芷各八分,甘草、陳皮、香附、赤芍藥各六分組成。

水盞半。煎八分。姜五片。蔥三根。煎八分。不拘時。熱服。

春澤湯,本諸傷門傷暑。

即五苓散加人參(一錢)

養胃湯(三因)

厚朴(薑製),藿香,半夏(泡),茯苓(各一錢),陳皮(去白),人參,白朮(各七分),草果(去皮),附子(煨),甘草(炙。各三分)

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烏梅半個。煎八分。空心溫服。

除濕湯(百一)本諸傷門傷濕。

白話文:

水一碗半,煎煮到八分。加入薑五片,蔥三根,再煎煮八分。不拘時間,熱熱服用。

此方名為春澤湯,適用於傷門傷暑之症。

方劑為五苓散加人參一錢。

養胃湯,適用於三因病症。

方劑包含厚朴(薑製)、藿香、半夏(泡)、茯苓(各一錢)、陳皮(去白)、人參、白朮(各七分)、草果(去皮)、附子(煨)、甘草(炙,各三分)。

水一碗半,加入薑五片、棗一枚、烏梅半個,煎煮八分。空腹溫熱服用。

此方名為除濕湯,適用於傷門傷濕之症。

半夏曲(炒),厚朴(姜炒),蒼朮(米泔制。各一錢),藿香葉,陳皮(去白),白朮,茯苓(去皮。各八分),甘草(炙。五分)

水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腎著湯(三因)

乾薑(炮),茯苓(各一錢半),白朮,甘草(各七分)

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滲濕湯(和劑)

蒼朮,白朮,茯苓(各一錢),乾薑(炮),橘紅,甘草(各七分),丁香(二分)

白話文:

半夏炒過,厚朴用薑炒,蒼朮用米泔浸泡處理,以上各一錢,再加入藿香葉、陳皮(去除白皮)、白朮、茯苓(去除外皮),各八分,甘草炙過,五分。用水一盞半,加入薑七片、棗一枚,煎煮至七分,飯前溫服。

乾薑炮製,茯苓各一錢半,白朮、甘草各七分。用水一盞,煎煮至七分,空腹溫服。

蒼朮、白朮、茯苓各一錢,乾薑炮製、橘紅、甘草各七分,丁香二分。

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食前溫服。

防己黃耆湯(和劑)

防己(四兩),黃耆(五兩),白朮(三兩),甘草(炙。二兩)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熱服。

枳實半夏湯(和劑)本諸傷門傷酒。

枳實,半夏(各三錢),麥芽

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治中湯,本諸傷門傷食。

即理中湯加青皮、陳皮等分。

丁香透膈湯(和劑)本諸氣門七氣。

白話文:

  1. 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食前溫服。
  • 取半杯水,加入三片薑和一枚棗,於飯前溫熱後服用。
  1. 防己黃耆湯(和劑)
  • 防己四兩,黃耆五兩,白朮三兩,甘草(炙)兩兩兩。
  • 每次服用三錢,取一杯水,煎至剩七分,不分時間,熱服。
  1. 枳實半夏湯(和劑)本諸傷門傷酒。
  • 枳實和半夏各三錢,麥芽若干。
  • 取半杯水,加入五片薑,煎至剩八分,不分時間,溫熱後服用。
  1. 治中湯,本諸傷門傷食。
  • 這是根據傷門傷食原則的中藥方子,具體配方未列出。
  1. 丁香透膈湯(和劑)本諸氣門七氣。
  • 丁香透膈湯,根據七種氣的理論來調理,具體配方未列出。

白朮(二兩),香附(炒),砂仁,人參(各一兩),丁香,麥芽,木香,肉豆蔻,白豆蔻,青皮,沉香,厚朴(薑製),藿香,陳皮(各七錢半),甘草(炙一錢半),半夏(湯泡七次),神麯(炒),草果(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熱服。

導痰湯(濟生)

半夏(湯泡七次。四兩),天南星(炮去皮),枳實(去穰麩炒),赤茯苓(去皮),陳皮(去白。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水盞半。姜十片。煎八分。食後溫服。

白話文:

導痰湯 方劑及服用方法

方一:

  • 白朮(二兩)
  • 香附(炒)
  • 砂仁
  • 人參(各一兩)
  • 丁香
  • 麥芽
  • 木香
  • 肉豆蔻
  • 白豆蔻
  • 青皮
  • 沉香
  • 厚朴(薑製)
  • 藿香
  • 陳皮(各七錢半)
  • 甘草(炙一錢半)
  • 半夏(湯泡七次)
  • 神麴(炒)
  • 草果(各二錢半)

用法:

  • 每服四錢,水盞半(約250毫升),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約三分之二時間),不拘時,熱服。

方二:

  • 半夏(湯泡七次,四兩)
  • 天南星(炮去皮)
  • 枳實(去穰麩炒)
  • 赤茯苓(去皮)
  • 陳皮(去白,各一兩)
  • 甘草(炙,五錢)

用法:

  • 每服四錢,水盞半(約250毫升),姜十片,煎八分(約四分之三時間),食後溫服。

註解:

  • 此方劑出自《濟生》一書。
  • 劑量單位:兩、錢、分,古代重量單位,現代需參考相關資料換算。
  • 煎煮時間需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撾脾湯(和劑)

麻油(四兩),良薑(十五兩),茴香(炒。七兩半),甘草(十兩),炒鹽(一斤)

用藥炒為細末。每服一錢。不拘時。白湯點服。

大七氣湯(濟生)

京三稜,蓬莪朮,青皮(去穰),陳皮(去白),藿香,桔梗,肉桂(不見火),益智仁,香附(炒。各一兩半),甘草(七錢半。炙)

白話文:

「撾脾湯」以麻油四兩、良薑十五兩、炒茴香七兩半、甘草十兩、炒鹽一斤,炒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不拘時,用白湯送服。「大七氣湯」則以京三稜、蓬莪朮、青皮(去穰)、陳皮(去白)、藿香、桔梗、肉桂(不見火)、益智仁、香附(炒)各一兩半,以及炙甘草七錢半組成。

每服五錢。水煎服。

散聚湯(三因)

半夏(湯泡七次),檳榔,當歸(各七錢半),陳皮,杏仁(去皮尖炒),桂心(各二兩),茯苓,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臍),川芎,枳殼(去穰。麩炒),厚朴(薑製),吳茱萸(湯浸。各一兩)

每服四錢。姜三片。水煎服。大便不利。加大黃。

通氣湯(千金增入)治胸滿短氣噎。

半夏(八兩),生薑(六兩),橘皮(三兩),吳茱萸(四十枚),一方用桂二兩。無橘皮。

上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每劑藥五錢,水煎服。

散聚湯(出自三因方)

半夏(用熱水泡七次),檳榔、當歸(各七錢半),陳皮、杏仁(去皮尖,炒過),桂心(各二兩),茯苓、甘草(炙)、附子(炮製,去皮臍),川芎、枳殼(去瓤,麩炒),厚朴(用薑製),吳茱萸(用熱水浸泡,各一兩)

每劑藥四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若大便不順暢,可加黃連。

通氣湯(出自千金方增入)治療胸悶、呼吸短促、吞嚥困難。

半夏(八兩),生薑(六兩),橘皮(三兩),吳茱萸(四十枚),有些方子會用桂枝二兩,不加橘皮。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八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汁,分三次服用。

四磨湯(濟生)

人參,檳榔,沉香,烏藥

上四味。各濃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放溫。空心服。

蘇子降氣湯(和劑)

當歸,甘草(炙),前胡(去蘆),厚朴(去粗皮。薑製。各一兩。),肉桂,陳皮(各三兩)蘇子,半夏曲(各五兩)

每服五錢。薑棗水煎服。

甘豆湯(三因)

甘草,烏豆(等分)

水煎服。

沉香降氣湯(和劑)

白話文:

四磨湯由人參、檳榔、沉香、烏藥四味藥材組成,將各藥材研磨成濃汁,取七分,煎煮三五沸,放涼後空腹服用。蘇子降氣湯則由當歸、甘草、前胡、厚朴、肉桂、陳皮、蘇子、半夏曲等八味藥材組成,每服五錢,用薑棗水煎服。甘豆湯以甘草和烏豆等分,水煎服用。沉香降氣湯則未列出藥方。

沉香(二錢),縮砂(四錢),香附(二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空心沸湯點服。

獨活寄生湯(三因)

獨活(三兩),桑寄生(如無。以續斷代),細辛,牛膝(酒浸),秦艽,茯苓,白芍藥,川芎,防風(去蘆),甘草(炙),桂心(不見火),人參,熟地黃,當歸,杜仲(炒斷絲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附子八味湯(活人)

白話文:

沉香二錢、縮砂四錢、香附二兩、甘草一兩(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少許鹽,空腹用沸水沖服。

獨活寄生湯:獨活三兩、桑寄生(若無,以續斷代替)、細辛、牛膝(酒浸)、秦艽、茯苓、白芍藥、川芎、防風(去蘆)、甘草(炙)、桂心(不見火)、人參、熟地黃、當歸、杜仲(炒斷絲各二兩),每次服用四錢,水煎溫服。

附子八味湯:

附子,乾薑,白芍,茯苓,甘草(炙),桂心(各三錢),人參(三錢),白朮(四錢)

每服四錢。水煎服。又方。去桂心。加地黃(二錢)

蠲痹湯(濟生)

當歸,赤芍,黃耆,羌活,片子薑黃(各半兩),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四物湯(和劑)

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等分)

每服四錢。水煎服。

芎歸湯(和劑)

當歸,川芎(等分)

每服三錢。水煎服。

茯苓補心湯

白話文:

這段古文描述了四種中醫藥方,分別是蠲痹湯、四物湯、芎歸湯和茯苓補心湯。

蠲痹湯的主要功效是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狀。四物湯則以補血養血為主要功效,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等症狀。芎歸湯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用於治療血瘀、經閉、頭痛等症狀。茯苓補心湯則主要功效是益氣補心、健脾利濕,用於治療心脾兩虛、神疲乏力、水腫等症狀。

注意事項

即參蘇飲、四物湯並用。

小烏沉湯(和劑)

香附子(二兩),烏藥(一兩),甘草(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

補肺湯(和劑)

鍾乳(碎如米粒),桑白皮,麥門冬(去心。各三兩),人參,白石英,五味子,款冬花,肉桂,紫菀(洗。去心各二兩)

每服四錢。姜五片。棗一枚。粳米三十粒。水煎服。

白話文:

可以使用參蘇飲和四物湯。另外,可以使用小烏沉湯,由二兩香附子、一兩烏藥和二錢甘草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沸水沖服。也可以使用補肺湯,由碎成米粒狀的鍾乳、桑白皮、去心的麥門冬各三兩,人參、白石英、五味子、款冬花、肉桂、洗淨去心的紫菀各二兩組成,每次服用四錢,加五片薑、一枚棗和三十粒粳米水煎服用。

膠艾湯(和劑)

阿膠(炒成珠),芎藭,甘草,當歸,艾葉(各八分),白芍藥,熟地黃(各一錢)

水酒各半盞。煎服。

烏芎湯(和劑)

山茱萸(去核),茯苓(各三兩),防風(四兩),細辛(一兩半),乾薑(炮。五錢),附子(炮。去皮臍。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服。

芎辛湯(三因)

生附子(去皮臍),生烏頭(去皮臍),天南星,乾薑,細辛,川芎(各一錢),甘草(炙。七分)

白話文:

膠艾湯(調和方)

  • 阿膠(炒成珠):8分
  • 川芎:8分
  • 甘草:8分
  • 當歸:1錢
  • 艾葉:8分
  • 白芍藥:1錢
  • 熟地黃:1錢

用半杯水和半杯酒煎煮後服用。

烏芎湯(調和方)

  • 山茱萸(去核):3兩
  • 茯苓:3兩
  • 防風:4兩
  • 細辛:1.5兩
  • 幹薑(炮製):5錢
  • 附子(炮製,去皮及臍):1.5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每次服用2錢。空腹時用溫酒服用。

芎辛湯(三因方)

  • 生附子(去皮及臍):1錢
  • 生烏頭(去皮及臍):1錢
  • 天南星:1錢
  • 幹薑:1錢
  • 細辛:1錢
  • 川芎:1錢
  • 甘草(炙):7分

姜七片。芽茶一撮。水煎。臨臥服。

甘桔湯(和劑)

苦桔梗,甘草(等分)

水煎。食後服。

如聖湯(和劑)治痰熱。利咽喉。治咽中有瘡。咽物不下。咳嗽咯血。肺痿氣促。小兒瘡疹。毒攻咽喉腫痛。

麥門冬(半兩),牛蒡子(炒),桔梗(一兩),甘草(生用。一兩)

為細末。沸湯調。入竹葉煎。尤妙。細細服之。

澤䏸湯(千金增入)治上氣其脈沉者。

澤䏸(三斤細切。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半夏(半升),生薑,紫菀(一作紫參),白前(各五兩),黃芩,甘草,桂心,人參(各三兩)

白話文:

此方劑用於治療痰熱,利咽喉,治療咽喉潰瘍,咽下食物困難,咳嗽咯血,肺痿氣促,小兒出疹,毒氣侵襲咽喉腫痛等症狀。

取半兩麥門冬,炒好的牛蒡子,一兩桔梗,一兩生甘草,研磨成細粉末,用沸水調和,加入竹葉煎煮,效果更佳。慢慢服用。

方劑四澤䏸湯(千金增入)

  • 治上氣其脈沉者。
  • 澤䏸(三斤細切,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半夏(半升),生薑,紫菀(一作紫參),白前(各五兩),黃芩,甘草,桂心,人參(各三兩)

此方劑用於治療上氣而脈象沉的病症。

取三斤澤瀉,細切,用東流水五斗煮至一斗五升,去除藥渣,澄清藥液。再加入半升半夏,生薑,紫菀(或紫參),白前各五兩,黃芩,甘草,桂心,人參各三兩。

上九味。內澤䏸中。煮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鐵刷湯(和劑)

桔梗(二兩半),甘草(一兩半),陳皮,良薑(各一兩二錢),乾薑,茴香(各八錢),香附(六錢),肉桂(四錢。不見火)

上除桂皮。余炒通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不拘時。點服。

指迷七氣湯(直指)

青皮,陳皮,桔梗,蓬莪朮,辣桂,藿香,益智仁(各一兩),香附(一兩半),甘草(炙。三錢),半夏(三錢)

白話文:

上九味藥材,放入鍋中加水煮,煮到剩下五升,每次服用五合,一天三次,晚上一次。

鐵刷湯,由桔梗、甘草、陳皮、良薑、乾薑、茴香、香附、肉桂(肉桂不經火炙)等藥材組成。除了肉桂以外,其餘藥材炒至乾燥,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加少許鹽,不限時間,用溫水送服。

指迷七氣湯,由青皮、陳皮、桔梗、莪朮、辣桂、藿香、益智仁、香附、甘草(炙)、半夏等藥材組成。

每服五錢。加薑棗。水煎服。

枳實理中湯,屬諸痛門脅痛。

即理中湯加枳實。

大建中湯,屬諸痛門腰痛。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芐,黃耆,肉桂,半夏,附子(炮。去皮臍),麥門冬,肉蓯蓉

加薑棗。水煎服。

紫菀茸湯(濟生)屬諸嗽門嗽證。

紫菀茸,款冬花,百合,杏仁(去皮尖),阿膠(蛤粉炒),經霜桑葉,貝母(去心),蒲黃(炒),半夏(各一兩),犀角(鎊),甘草(炙),人參(炙。各五錢)

白話文:

第一部分

  • 每服五錢。加薑棗。水煎服。

  • 每劑藥五錢重。加入生薑和紅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 枳實理中湯,屬諸痛門脅痛。

  • 枳實理中湯,專治各種疼痛中屬於脅肋部位的疼痛。

  • 即理中湯加枳實。

  • 就是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入枳實。

  • 大建中湯,屬諸痛門腰痛。

  • 大建中湯,專治各種疼痛中屬於腰部的疼痛。

  •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芐,黃耆,肉桂,半夏,附子(炮。去皮臍),麥門冬,肉蓯蓉

  •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黃耆、肉桂、半夏、炮附子(去皮臍)、麥門冬、肉蓯蓉。

  • 加薑棗。水煎服。

  • 加入生薑和紅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第二部分

  • 紫菀茸湯(濟生)屬諸嗽門嗽證。

  • 紫菀茸湯(出自《濟生方》),專治各種咳嗽中的咳嗽症狀。

  • 紫菀茸,款冬花,百合,杏仁(去皮尖),阿膠(蛤粉炒),經霜桑葉,貝母(去心),蒲黃(炒),半夏(各一兩),犀角(鎊),甘草(炙),人參(炙。各五錢)

  • 藥材包括紫菀茸、款冬花、百合、杏仁(去皮尖)、蛤粉炒阿膠、經霜桑葉、去心貝母、炒蒲黃、半夏(各一兩)、鎊犀角、炙甘草、炙人參(各五錢)。

  • 文中[ ]內的內容為現代中醫藥學名詞,方便理解。
  • 某些藥材後面加了括號說明,比如「炮附子(去皮臍)」、「炙甘草」,說明藥材需經過炮製,以及去皮臍或炙等炮製方法。
  • "五錢"、"一兩"等單位,是古代重量單位,現代常用克或毫克計量。

每服五錢。姜五片。水煎服。

三拗湯(和劑)

甘草(不炙),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

每服五錢。姜五片。水煎服。以衣被覆蓋睡。微汗為度。

人參清肺湯(和劑)

地骨皮,人參,阿膠(麩炒),杏仁(去皮尖炒),桑白皮(去粗皮),知母,烏梅(去核),甘草(炙),罌粟殼(去蒂蓋蜜炙)

每服五錢。加棗子。水煎服。或臨臥服。

參粟湯(和劑)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錢藥材,加入五片薑,水煎服用,用衣被蓋好睡覺,微出汗即可。每次服用五錢藥材,加入棗子,水煎服用,也可以臨睡前服用。

人參,款冬花,罌粟殼(醋炙等分)

水煎。加阿膠一錢。烏梅一枚。臨臥服。

蘇沉九寶湯(簡易)

麻黃,薄荷,陳皮,官桂,紫蘇,桑白皮,杏仁,甘草,大腹皮

姜三片。烏梅半個。水煎。臨臥服。

神秘湯(三因)

陳皮,桔梗,紫蘇,五味子,人參

水煎服。

丁附湯

即治中湯加丁附。

溫中湯

白話文:

第一方

  • 藥材: 人參、款冬花、罌粟殼(醋炙等分)
  • 用法: 水煎,加阿膠一錢,烏梅一枚。臨睡前服用。

第二方

  • 藥材: 麻黃、薄荷、陳皮、官桂、紫蘇、桑白皮、杏仁、甘草、大腹皮,薑三片,烏梅半個。
  • 用法: 水煎,臨睡前服用。
  • 方名: 蘇沉九寶湯(簡易)

第三方

  • 藥材: 陳皮、桔梗、紫蘇、五味子、人參
  • 用法: 水煎服。
  • 方名: 神秘湯(三因)

第四方

  • 藥材: 治中湯(藥材未列出)加上丁附。
  • 方名: 丁附湯

第五方

  • 方名: 溫中湯

  • 方劑的藥材、用法和劑量等信息僅供參考,請勿自行用藥。
  • 藥材的劑量以中藥學的常用單位“錢”計算,一錢約為3.75克。
  • 古文中“醋炙”是指將藥材用醋浸泡或煎煮,以減輕其寒性或毒性。
  • “臨臥服”指的是臨睡前服用。
  • 方劑的具體用法和劑量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醫生的指導進行調整。

即理中湯加丁香。

新法半夏湯(和劑)

砂仁,神麯,陳皮,草果仁(各一兩),半夏(湯泡。去滑四兩),甘草(二兩。半生半炒)白豆蔻仁,丁香(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先用生薑自然汁調成膏。入炒鹽湯。不拘時點服。

大半夏湯(三因)

半夏(湯泡二兩),人參(二兩)

上作四服。水三盞。蜜二盞。攪勻入藥。煎六分。不拘時服。又方。加生薑七片。

二生湯(濟生)

白話文:

理中湯加丁香,就是用理中湯的藥方,再加上丁香。

新法半夏湯,藥方包括砂仁、神麯、陳皮、草果仁各一兩,半夏去滑四兩,甘草半生半炒二兩,白豆蔻仁和丁香各五錢。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先用生薑汁調成膏狀,再用炒鹽水送服,不限時間服用。

大半夏湯,藥方包括半夏湯泡二兩,人參二兩。把藥材分成四份,每次用三盞水和兩盞蜜攪勻,煎煮六分,不限時間服用。也可以加七片生薑。

二生湯,就是濟生方裡的二生湯。

附子(生。去皮臍),半夏(生用。各等分)

每服四錢。姜五片。水煎。不拘時溫服。入木香尤佳。

附子粳米湯

上用薑汁。炮附子二錢。切作片。煎湯。煮粳米粥一盞。不拘時食。以效為度。

寒熱門湯類。

清脾湯

青皮(去穰),厚朴(薑製),白朮,草果仁,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炙)

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未發先服。忌生冷油膩物。

七棗湯

附子(一枚。以鹽水泡浸。如此七次。去皮臍),一方用川烏代附子。以水調陳壁土為糊。浸七次。

白話文:

附子去皮臍,半夏生用,各取等量,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五片生薑,水煎服用,不拘時間,溫服,加入木香效果更佳。

另外,可以用薑汁炮製附子兩錢,切片,煎湯,煮一碗粳米粥,不拘時間食用,以藥效為度。

這兩種藥方都屬於寒熱門湯類。

清脾湯則包含青皮去穰、厚朴薑製、白朮、草果仁、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炙等藥材,加入三片薑和一枚大棗,水煎服用。未發病時即可服用,忌生冷油膩食物。

七棗湯則以一枚附子以鹽水浸泡七次,去皮臍,或以川烏代替附子,用陳壁土糊浸泡七次。

上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碗。姜七片。棗七枚。煎七分。臨發日早服。

柴樸湯(闕)

柴胡桂薑湯(活人)

柴胡(二錢),栝蔞根(一錢),桂枝,黃芩(各八分),牡蠣(煆),乾薑,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穿山甲湯

穿山甲,木別子(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酒調服。

果附湯(濟生)獨寒證用。

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白話文:

將藥材分成兩份,每份用兩碗水,加七片薑、七顆棗,煎煮至藥汁剩七成。在出發前那天早上服用。

柴樸湯(缺失)

柴胡桂薑湯(活人)

使用柴胡二錢、栝蔞根一錢、桂枝、黃芩各八分、牡蠣(煅燒後)、乾薑、甘草各五分,水煎服用。

穿山甲湯

穿山甲、木別子各等份,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酒調服。

果附湯(濟生)專治寒症。

草果仁、附子(炮製後去皮臍,各等份)。

加薑棗。水煎服。

養榮湯(和劑)獨熱證用。

白芍(一錢半),當歸,陳皮,黃耆,桂心,人參,白朮,甘草(各八分),熟芐,五味子茯苓(各五分),遠志(二分)

加薑棗。水煎服。

春澤湯,潮熱證用。

即五苓散加人參。

橘皮竹茹湯

橘皮,麥冬,赤茯苓,枇杷葉,半夏,竹茹(各一錢),人參,甘草(炙。各五分)

加姜。水煎七分。

大小腑門湯類。

地髓湯(得效)治淋證。

白話文:

加薑棗,水煎服。這方叫做養榮湯,適合治療獨熱證。藥材包括白芍、當歸、陳皮、黃耆、桂心、人參、白朮、甘草、熟芐、五味子、茯苓、遠志,加薑棗,水煎服。

另外,春澤湯則是用來治療潮熱證的,就是五苓散加人參。

橘皮竹茹湯包括橘皮、麥冬、赤茯苓、枇杷葉、半夏、竹茹、人參、甘草,加姜,水煎七分。

最後,地髓湯可以治淋證,屬於大小腑門湯類。

牛膝淨洗一握。水煎。去滓。加麝香少許。研調服。

黃耆六一湯(和劑)

黃耆(蜜炙六兩),甘草(炙。一兩)

加棗。水煎服。

六神湯(三因),治三消證。

蓮房,乾葛,枇杷葉,甘草,栝蔞根,黃耆(等分),小便不利。加茯苓

水煎服。

同穎湯(闕)

梅花湯(三因)三消。

糯殼(旋炒作爆),桑根白皮(厚者)

白話文:

將牛膝洗淨,取一小把,水煮沸後,去渣,加入少許麝香,研磨後服用。

黃耆蜜炙六兩,甘草炙一兩,加紅棗,水煎服,此為六一湯,屬於和劑。

蓮房、乾葛、枇杷葉、甘草、栝蔞根、黃耆各等分,加茯苓,水煎服,此為六神湯,屬於三因,用於治療三消症。

小便不利者,可加茯苓。

同穎湯方缺失。

糯殼旋炒至爆開,桑根白皮取厚者,此為梅花湯,屬於三因,用於治療三消症。

等分。水煮。但渴則飲。

薺龍湯(三因)

薺蘢,石膏(各一錢),人參,茯神(去木),磁石(煨碎),栝蔞根,知母,乾葛,黃芩,甘草(各七分)

水三鍾。腰子一個。去脂膜。黑豆一合。煮鍾半。去腰子黑豆。入藥煎七分。食後溫服。

八味湯(楊氏),治溏泄。

吳茱萸(湯泡),乾薑(泡。各一錢),陳皮,木香,丁香,肉桂,人參,當歸

水煎服。

參附湯(得效)

人參(五錢),附子(炮。一錢)

水二鍾。姜十片。煎八分。溫服。

六柱湯(活人),溏泄。

白話文:

將藥材等分,用水煮沸。患者感到口渴時即可飲用。

薺龍湯,由薺蘢、石膏(各一錢)、人參、茯神(去木)、磁石(煨碎)、栝蔞根、知母、乾葛、黃芩、甘草(各七分)組成。

以三鍾水,加入一個腰子(去脂膜)和一合黑豆,煮至半鍾。取出腰子與黑豆,加入藥材煎煮至七分。飯後溫服。

八味湯,由吳茱萸(湯泡)、乾薑(泡,各一錢)、陳皮、木香、丁香、肉桂、人參、當歸組成,用於治療溏泄。

水煎服。

參附湯,由人參(五錢)、附子(炮,一錢)組成,用於治療虛脫。

以二鍾水,加入十片薑,煎煮至八分。溫服。

六柱湯,用於治療溏泄。

人參,茯苓,熟附子,木香,肉豆蔻,白朮

加薑棗。水煎服。

十補湯

即十全大補湯。四君子、四物湯、加黃耆、肉桂。

理物湯,交腸。

即理中湯、四物湯並用。

胃風湯(和劑)瀉。

白朮,人參,茯苓,芎藭,白芍,當歸,肉桂

入粟米一撮。水煎服。

養臟湯(和劑)痢。

罌粟殼(去蒂蓋。炙),人參,當歸,肉桂,訶子皮,木香,白朮,肉豆蔻,白芍藥,甘草

白話文:

以上列出的中藥方劑,均為傳統中醫理論中的常用方劑,用於治療不同病症。

十補湯

屬於溫補類藥方,適合氣血虛弱、體質較差的人服用。

理物湯

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病症。

胃風湯

主要用於治療胃氣上逆、胃痛等症狀。

養臟湯

則是用於治療痢疾,即腹瀉症狀。

注意

中藥服用需遵醫囑,切勿自行服用。

水煎溫服。寒加附子。

虛損門湯類。

雙和湯

白芍(二錢),地黃,當歸,川芎,黃耆(各一錢),甘草(炙),肉桂(各五分)

加薑棗水煎服。

樂令建中湯

人參,黃耆,茯苓,當歸,白芍,甘草,陳皮,半夏,桂心,細辛,前胡,麥冬

加薑棗。水煎服。

二十四味大建中湯

人參,茯苓,黃耆,陳皮,半夏,甘草,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黃,桔梗,柴胡,阿膠(蛤粉炒),柏子仁,秦艽,烏藥,草果,烏梅肉,鱉甲(醋炙),檳榔,五味子,地骨皮,木香,官桂

白話文:

水煎溫服,如果寒症加附子。

這是針對虛損的食療湯方。

雙和湯:白芍二錢,地黃、當歸、川芎、黃耆各一錢,甘草(炙)、肉桂各五分,加薑棗水煎服。

樂令建中湯:人參、黃耆、茯苓、當歸、白芍、甘草、陳皮、半夏、桂心、細辛、前胡、麥冬,加薑棗,水煎服。

二十四味大建中湯:人參、茯苓、黃耆、陳皮、半夏、甘草、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黃、桔梗、柴胡、阿膠(蛤粉炒)、柏子仁、秦艽、烏藥、草果、烏梅肉、鱉甲(醋炙)、檳榔、五味子、地骨皮、木香、官桂。

加薑棗。水煎服

黃耆建中湯,盜汗自汗。

黃耆(一錢),白芍(二錢),肉桂(八分),甘草(炙。五分)

加薑棗。水煎。去滓。入飴糖。再煎令溶服。

大補黃耆湯(魏氏)

人參,茯苓,白朮,黃耆,甘草,川芎,當歸,熟地,防風,肉桂,山茱萸(取肉),五味子,肉蓯蓉

加薑棗。水煎服。

沉附湯(直指)虛炎短乏。

沉香,附子,辣桂,蓽澄茄,香附,甘草

加姜。水煎服。

白話文:

加薑棗。水煎服 - 加上薑和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黃耆建中湯,盜汗自汗 - 黃耆建中湯,用於治療夜間盜汗和自汗症狀。

黃耆(一錢),白芍(二錢),肉桂(八分),甘草(炙。五分) - 黃耆一份錢,白芍兩錢,肉桂八分之一錢,甘草炙過後五分之一錢。加薑棗,用水煎煮後去渣,加入蜂蜜再次煎煮至溶解後服用。

大補黃耆湯(魏氏) - 魏氏大補黃耆湯,用人參、茯苓、白朮、黃耆、甘草、川芎、當歸、熟地、防風、肉桂、山茱萸(只取其果肉)、五味子、肉蓯蓉。加薑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沈附湯(直指)虛炎短乏 - 沈附湯,針對虛弱、炎熱和疲勞的情況。

沈香,附子,辣桂,蓽澄茄,香附,甘草 - 使用沈香、附子、辣桂、蓽澄茄、香附和甘草。加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沈附湯(直指)虛炎短乏 - 沈附湯,針對虛弱、炎熱和疲勞的情況。

沈香,附子,辣桂,蓽澄茄,香附,甘草 - 使用沈香、附子、辣桂、蓽澄茄、香附和甘草。加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歸脾湯(濟生)驚悸。

人參,黃耆,白朮,茯神,甘草,酸棗仁(炒),木香,龍眼肉

加薑棗。水煎服。

滑石六一湯

滑石(五兩),甘草(炙。一兩)

每服五錢。為末。白湯調服。

乾葛湯

乾葛(二錢),枳實(麩炒),梔子仁,豆豉(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煎服。

胃苓湯,疸。

即平胃散、五苓散並用。

枳歸湯(闕)

菊花湯,眼。

白話文:

方劑

  • 人參
  • 黃耆
  • 白朮
  • 茯神
  • 甘草
  • 酸棗仁(炒)
  • 木香
  • 龍眼肉

用法

加薑棗,水煎服。

方劑

  • 滑石(五兩)
  • 甘草(炙,一兩)

用法

每服五錢,研磨成粉末,用白湯調服。

方劑

  • 乾葛(二錢)
  • 枳實(麩炒)
  • 梔子仁
  • 豆豉(各一錢)
  • 甘草(五分)

用法

水煎服。

用法

即平胃散、五苓散並用。

藥方

  • 人參、黃耆、白朮、茯神、甘草、炒酸棗仁、木香、龍眼肉

用法

將藥材加薑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藥方

  • 滑石(五兩)
  • 甘草(炙,一兩)

用法

每次服用五錢,研磨成粉末,用白湯調服。

藥方

  • 乾葛(二錢)
  • 麩炒枳實
  • 梔子仁
  • 豆豉(各一錢)
  • 甘草(五分)

用法

用水煎煮後服用。

用法

將平胃散和五苓散一起使用。

白蒺藜(炒),羌活,木賊(去節),蟬蛻(去頭足),菊花(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服。

升麻煎(千金),治膀胱熱不已。口舌生瘡、咽腫。

升麻,玄參,薔薇根白皮,射干(各四兩),大青,黃柏(各三兩),蜜(七合)

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兩沸。細嚥。

白話文:

藥方

  • 白蒺藜(炒)、羌活、木賊(去節)、蟬蛻(去頭足)、菊花(等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飯後用茶水調服。

方劑名稱

升麻煎(出自《千金方》)

主治

膀胱熱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藥材

  • 升麻、玄參、薔薇根白皮、射干(各四兩)、大青、黃柏(各三兩)、蜜(七合)

製法

  1. 將七味藥材切碎。
  2. 以水七升煎煮至一升五合,去渣。
  3. 加入蜜,煎煮兩沸。
  4. 細細服用。

瘡毒門湯類

五香連翹湯。

沉香,乳香,甘草,連翹,青木香,射干,升麻,桑寄生,獨活,木通,丁香,大黃,麝香

水煎。空心熱服。以利下惡毒為度。

婦人門湯類

玄胡索湯(濟生)經事不調。

當歸,玄胡索,蒲黃,赤芍藥(各八分),乳香,官桂(各二分),沒藥,木香,甘草,薑黃(各五分)

加姜。水煎服。吐逆。加半夏、橘紅各八分。有痰亦加。

白話文:

瘡毒門湯類

五香連翹湯

藥材: 沉香、乳香、甘草、連翹、青木香、射干、升麻、桑寄生、獨活、木通、丁香、大黃、麝香

用法: 水煎服,空腹熱服。服藥量以利於排毒為度。

婦人門湯類

玄胡索湯(濟生)

適用症狀: 經期不調

藥材: 當歸、玄胡索、蒲黃、赤芍藥(各八分)、乳香、官桂(各二分)、沒藥、木香、甘草、薑黃(各五分)

用法: 加薑,水煎服。若有嘔吐,可加半夏、橘紅各八分。若有痰,亦可加半夏、橘紅。

溫經湯

阿膠(蛤粉炒),當歸,川芎,芍藥,人參,肉桂,甘草,牡丹皮,半夏,吳茱萸,麥門冬

加姜。水煎服。

小溫經湯(簡易),血疼。

當歸(二錢),附子(炮。一錢。)

水煎服。

白話文:

溫經湯由阿膠、當歸、川芎、芍藥、人參、肉桂、甘草、牡丹皮、半夏、吳茱萸、麥門冬組成,並加入薑,水煎服用。小溫經湯則用當歸和附子,水煎服用,主治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