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12)
卷之二·諸傷門 (12)
1. 傷風寒
曾人發熱畏寒,身疼頭痛。醫謂太陽證,以五積散表之。六日後,發渴譫語,大便自得。病竟不通。用小柴胡湯,繼以大柴胡湯。得利後,忽四肢逆冷,舌卷囊縮,氣息喘急,面里睡臥。用真武湯。利不止,而病如故。遂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方得利止,手足稍溫。當夜帖然。
次日忽又發熱,譫語口渴,小便赤痛。又經六七日,大便仍復不通。再用潤腸丸,通得大便。而諸證不減。後來只用溫膽湯,加人參及減桂五苓散。久而漸愈。此病用涼藥則陰勝,隨手輒變。皆是用之過也。若四逆之後,陽證仍復,醫苟不審,再用大柴胡承氣之屬,必又復為陰。
所以終收功於溫膽湯五苓散,以平穩故也。故出為用藥太過之戒。
春病曰溫,夏病曰熱。不出此諸證,但因時而異其名耳。其時有不正之氣,感襲於人,因得時氣之名。今俗總呼為傷寒。只是天氣尚熱。古人有用熱遠熱之戒。桂枝湯宜加黃芩,名陽旦湯。五積散宜加石膏升麻知母。其真武湯,乃陰證之先劑。或未敢遽用熟附,則不若生附為穩。
或半生半熟。若其人多痰,附子尤宜生用。尋常感冒,和解散、香蘇飲,或可加蒼朮。不換金正氣散、普賢正氣散、對金散子、養胃湯,皆是面手表散之劑。解肌熱,及上焦熱。參蘇飲、敗毒散、百解散、十神湯。□□□太陽有風與寒之不同,三陽有正證合病之不同,不可不別。
北人初得病,以蒼朮麻黃,並用相半,為發汗第一義。才覺壯熱,便用防風通聖散。南北殊俗,其稟受素實故也。
曾記一老成人言,感冒服發汗藥,得汗證候盡除,隻身熱未退。再用熟藥,而熱仍在。表裡都無別病。溫涼汗下,俱所不可者。宜進養正丹四五十粒。
病愈後,別無他證,只微熱未盡除。其人脾氣久虛,欠調理。脾主肌肉,故生餘熱。燥補不可。宜用理中湯,加蜜一匙頭許煎。
元是陽證,因汗下大過,遂變成陰。便當作陰證治,卻不可。謂其先初是陽,拘拘於陽傳陰之說,乃是三陽壞證,轉為陰也。此為陽之反,而非陽之傳。
有虛人感冒發熱。才得一日,熱不為久,又不為重,便見譫語。此乃虛不禁熱,不可遽用十分冷劑。
三陰頭痛,非是正病。然陰盛隔陽者,亦有頭疼。以其病本在陰,而陽又為陰所病,故亦見陽證也。
有元是陽證,因冷劑太驟,遂見下利不止。而諸陽證仍在,略不少衰。此當以暖藥固其下洞。稍定,又宜隨證治之。不可用熱。初病是陽經見頭疼,以次陽傳入陰,頭略不疼。不可便謂不疼為陰證。須問其得病之初,頭疼與否。
有汗下而熱不退,多用涼肌藥,而又不退。動至半月,或兼旬者,乃是陽氣離經,不能復還,客於皮肉之間。病此甚眾。此當調補收斂之,不可用辛熱重劑藥。又病六七日,候至寒熱作汗之頃,反太躁擾。復得汗而解。蓋緣候至之時,汗已成而未徹。或者當其躁擾,誤用冷劑,為害非輕。不可不審也。
白話文:
有個人發燒怕冷,身體疼痛頭痛,醫生認為是太陽經的病症,用了五積散來發散表邪。六天後,病人開始口渴、胡言亂語,大便雖然自己解了,但病還是不通暢。改用小柴胡湯,接著又用大柴胡湯,排便後,突然四肢冰冷、舌頭捲縮、陰囊也縮起來,呼吸急促,面朝裡睡著。又用了真武湯,腹瀉不止,病情依舊沒好轉。最後用附子理中湯和四逆湯才止住腹瀉,手腳稍微回溫,當天晚上才安穩睡著。
第二天,病人又開始發燒、胡言亂語、口渴、小便赤痛,又過了六七天,大便還是不通。再用潤腸丸才通了大便,但各種症狀都沒有減輕。後來只用溫膽湯,加入人參,並減少桂枝的五苓散,才慢慢好轉。這個病如果用寒涼藥,就會陰氣過盛,病情隨即變化,都是因為用藥太過。如果用四逆湯後,陽氣的症狀又出現,醫生如果不仔細審察,又用大柴胡湯、承氣湯之類的藥,病情必定又會轉為陰證。
所以最後能用溫膽湯和五苓散收功,是因為藥性平穩。這段文字是用藥太過的一個警惕。
春天發生的病叫溫病,夏天發生的病叫熱病,不超出這些症狀,只是因為季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有時會有不正的邪氣侵襲人體,因此得了時氣病。現在一般都統稱為傷寒,但只是天氣還熱的時候。古人有「用熱藥遠離熱邪」的說法,桂枝湯適合加入黃芩,叫做陽旦湯。五積散適合加入石膏、升麻、知母。真武湯是治療陰證的初期方劑,如果不敢貿然使用熟附子,那用生附子會比較穩妥,或者用半生半熟的附子。如果病人痰多,更應該用生附子。一般的感冒,用和解散、香蘇飲,或者可以加入蒼朮。還有不換金正氣散、普賢正氣散、對金散子、養胃湯,這些都是發散表邪的藥。要解除肌肉的發熱和上焦的熱,可以用參蘇飲、敗毒散、百解散、十神湯。太陽經的病有風邪和寒邪的不同,三陽經有正證和合併病的區別,不可以不分辨清楚。
北方人剛得病,用蒼朮和麻黃各一半的比例一起用,是發汗的第一要義。如果感覺到高燒,就用防風通聖散。南北兩地風俗不同,是因為體質稟賦不同。
曾經聽一位老先生說,感冒吃了發汗的藥,出了汗,其他症狀都消除了,只有發燒沒退。再用熱藥,發燒還在,表裡都沒有其他病症。這時用溫藥、涼藥、發汗、攻下的藥都不合適,應該服用養正丹四五十粒。
病好之後,沒有其他症狀,只有稍微發熱沒有完全退去。因為這個人脾氣一直虛弱,沒有好好調理。脾主肌肉,所以產生餘熱。不能用燥熱的藥來補,應該用理中湯,加入一湯匙蜂蜜一起煎服。
本來是陽證,因為發汗、攻下太過,就轉變成陰證。這時應該當作陰證來治療,但也不能因為一開始是陽證,就拘泥於「陽證會傳變為陰證」的說法。這其實是三陽經的壞證轉為陰證,是陽氣的逆反,而不是陽氣的傳變。
有虛弱的人感冒發燒,剛得病一天,發熱時間不長也不嚴重,就開始說胡話,這是因為虛弱不能忍受熱邪。不可以馬上用大量寒涼的藥。
三陰經的頭痛,不是真正的病。但是陰氣過盛,把陽氣阻隔在外,也會引起頭痛,因為病本質在陰,陽氣又被陰邪所影響,所以也會出現陽證的症狀。
有的人本來是陽證,因為用寒涼藥太猛,就開始腹瀉不止,但是其他陽證症狀仍然存在,沒有絲毫減弱。這時應該用溫藥來固住下陷的氣機,稍微穩定後,再根據具體症狀來治療,不能用熱藥。剛發病時是陽經出現頭痛,如果病從次陽經傳入陰經,頭痛稍微減輕,也不可以認為頭痛減輕就是陰證。一定要問他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有沒有頭痛。
有的人發汗、攻下後,發熱不退,多次使用清熱的藥也沒有效果,甚至拖到半個月或十幾天。這是因為陽氣離開經脈,不能返回,停留在皮肉之間,這種情況很常見。這時應該調補氣血、收斂陽氣,不能用辛溫燥熱的藥。又或者病了六七天,等到寒熱出汗的時候,反而煩躁不安,汗出來後病就好了。這是因為到了出汗的時候,汗已經產生,但沒有完全透出來。有時在煩躁的時候,誤用了寒涼藥,造成的傷害很大,不可不謹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