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二·諸傷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諸傷門 (10)

1. 傷風寒

則液干而便難,宜桂枝湯,加熟附子一錢,或更加茯苓。又有陽明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不得汗、身黃、小便難、潮熱而噦者,小柴胡湯加茯苓一錢。經云:「日晡所發潮熱者,胃家實也。」此屬陽明當下證。然亦有每至脯時發熱,五更復退,而大便自利,用姜附辛熱劑而愈。

豈可以日晡潮熱,遽謂之陽,遽謂之實?要須以他證參之。愚曾治患人沈其姓之子,乃所親見而親試者也。

三陽有頭痛,三陰無頭痛,此論古矣。然陰間有頭痛,厥陰循喉嚨之後,與督脈會於顛。陽間不頭痛,似非正法。曾治鄰叟范家,身熱、頭略不痛,進小柴胡湯八服才愈,亦不可不知。諸病已解,無別證,但頭疼者,連須蔥白生薑煎湯。若發汗太過,致頭疼甚者,宜小建中湯加芎一錢。

陽病能食,陰病不能食;熱則消穀善飢。陰證能食,為欲愈以陽氣復也,然猶不可多與之食,恐脾氣尚怯,不能消化。陽病不節食,則增病;愈後多食,則病復生,古謂之食復,今謂之發哺。以穀氣多,則助陽氣,稼穡作甘,辛甘辛發散為陽也。所以病後虛寒一證,先賢以為慎谷則愈。

傷寒治法:陽有此證,陰亦有此證,似陽而陰,似陰而陽,最難分別,毫釐之差,千里之謬。前之所述慮,正及此。故逐條辨論,其如陰毒、陽毒、風溫、濕溫、溫疫、溫瘧、吐血、吐蛔、發斑、兩感、百合、狐惑、陰陽易、毒心氣包絡,當並遵南陽活人書。用藥何在?具陳況治傷寒大綱。

不出陰陽,舉其綱,則雖節目纖悉,有未能盡,不妨於活人書參考。胃中冷必吐蛔,吐蛔人能皆知為陰也。然亦有陽證吐蛔者,蓋胃中空虛,既無穀氣,故蛔上而求食,至咽而吐。又看別證如何,不可專以胃冷為說。曾記一人,陽黃吐蛔,又大發斑,陽毒證,口瘡咽痛,吐蛔,皆以冷劑取效,非亦有陽證矣。傷寒先犯太陽,以次而傳,此特言其概耳。然耳中變證不一,有發於陽而少陰受之者;有夾食傷寒,食動脾,脾太陰之經;初得病即腹滿痛者;亦有不循經而入,如初得病徑犯陽明之類,不皆始於太陽也。亦有首尾止在一經,不傳他經;亦有止傳一二經而止者。

不必盡傳諸經也。至如病之逾越,不可泥於次序,當隨證施治。所以傷寒得外證為多。仲景云:「日數雖多,有表證者,猶宜汗;日數雖少,有里證者,即宜下。」

上論,少陽居陽明之次,此以五行生剋論。若謂陽主生,則水生木;太陽膀胱陽水合傳之,少陽膽木。兼太陽在表,少陽表裡之間,陽明在裡,自外漸入內,次第正當如此。果如傷寒論中所說,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豈可第二日病在裡,而第三日方半表半裡者乎?愚固不能輒反其說,然於心終所未安。

白話文:

[傷風寒]

如果體液耗盡,就會導致大便困難。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桂枝湯,並加入一錢熟附子,或者可以再加入茯苓。另外,如果出現陽明經的症狀,像是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胸脅及心口疼痛、鼻孔乾燥、不出汗、身體發黃、小便困難、午後發熱且有噁心嘔吐的,則適合使用小柴胡湯,並加入一錢茯苓。經典醫書有說,下午發熱是胃家實熱的表現,這是屬於陽明經應該要攻下的情況。然而,也有人是每天下午發熱,但到五更天就會退燒,而且大便通暢,這種情況用薑附等辛熱藥物反而能治癒。

所以,不能因為下午發熱就立刻斷定是陽明經的實熱證,必須要參考其他症狀綜合判斷。我曾經親自診治過一位姓沈的患者的兒子,就是我親眼所見、親身試驗的案例。

三陽經脈的病證會有頭痛,而三陰經脈的病證則不會有頭痛,這是古老的說法。然而,陰經的病證也會有頭痛,例如厥陰經脈循行於喉嚨後方,與督脈會合於頭頂。而陽經病證不一定會頭痛,這似乎不是準確的說法。我曾經治療一位姓范的鄰居老翁,他身體發熱、頭微微作痛,我給他服用八帖小柴胡湯才痊癒。這些情況也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如果疾病已經緩解,沒有其他症狀,只有頭痛,可以用蔥白和生薑煎湯服用。如果發汗過度,導致頭痛劇烈,則適合使用小建中湯,並加入一錢川芎。

陽證的患者能吃東西,陰證的患者則不能吃東西。熱性病證會導致消化快而容易飢餓。陰證的患者如果能吃東西,表示病情好轉,陽氣正在恢復。然而,仍然不能給予過多的食物,因為脾胃的功能可能還很虛弱,無法消化。陽證的患者如果不節制飲食,反而會加重病情。病癒後如果吃太多,疾病又會復發,古人稱之為「食復」,現在稱為「發哺」。因為穀物能滋養陽氣,辛甘之味能發散陽氣。所以,對於病後虛寒的患者,古人認為應該謹慎飲食才能痊癒。

傷寒的治療方法,陽證有此類症狀,陰證也可能有此類症狀,看似陽證卻是陰證,看似陰證卻是陽證,最難分辨。稍微有毫釐之差,結果就可能謬之千里。我前面所說的顧慮,正是指這種情況。因此我逐條辨論。至於陰毒、陽毒、風溫、濕溫、溫疫、溫瘧、吐血、吐蛔、發斑、兩感、百合病、狐惑病、陰陽易、毒氣侵犯心包絡等病證,應當依循南陽《活人書》的內容來處理。具體用藥的方法在哪裡?以下我將說明治療傷寒的大綱。

治療傷寒,不外乎陰陽兩種情況。掌握了治療的大綱,即使細微的環節沒有完全說明,也可以參考《活人書》。胃中寒冷必定會吐蛔蟲,一般人都知道這是陰證。然而,也有陽證也會吐蛔蟲,那是因為胃中空虛,沒有食物,所以蛔蟲向上鑽到咽喉,然後吐出來。還要注意其他症狀如何,不能單純以胃寒來解釋。我曾經遇到一個病例,患者出現陽黃,而且吐蛔蟲,又出現大片斑疹,屬於陽毒的症狀,口瘡咽喉疼痛,也吐蛔蟲,

這些情況,用寒涼藥物反而有效,這不也算是陽證了嗎?傷寒通常先侵犯太陽經,然後依次傳遍其他經脈,這只是大致的說法。然而,疾病的變化很多,有的從陽經開始,卻是少陰經受病;有的屬於飲食傷寒,食物會影響脾經,脾經屬於太陰經,一開始就出現腹脹腹痛的也有;也有不按照經脈傳變的,例如一開始就侵犯陽明經等等,不一定都是從太陽經開始的。也有病只停留在一個經脈,不會傳到其他經脈的,也有只傳到一兩個經脈就停止的。

不必所有的病都會傳遍所有的經脈。至於疾病的發展,不能拘泥於固定的順序,應當根據實際的證候來治療。所以傷寒的病證,以外在的症狀居多。張仲景說:病程雖然很久,只要有表證,仍然應該發汗。病程雖然很短,只要有裡證,就應該攻下。

前面論述中,少陽經位於陽明經之後,這是從五行生剋的角度來說的。如果說陽主生,那麼水生木,太陽膀胱陽水會傳到少陽膽木,因為少陽兼有太陽的表證。少陽在表裡之間,陽明經在裡,從外而內,這樣的順序是正確的。如果像《傷寒論》說的,第一天太陽經、第二天陽明經、第三天少陽經,難道第二天病邪已經在裡,卻要等到第三天才會在半表半裡嗎?我實在無法反駁這種說法,但心中始終覺得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