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卷之十二·婦人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婦人門 (2)

1. 赤白帶

赤白帶下,皆因七情內傷,或下元虛冷,感非一端。

大率下白帶多間有下赤者,並宜順氣散,吞震靈丹,仍佐艾附丸,或米飲調沙參末。

帶下不止,成尫羸者,四物湯加煆牡蠣粉半錢,吞固陽丸,多服取效。

有帶疾愈後一二月,或再發,半年一發,先血而後下帶,來不可遏,停蓄未幾,又復傾瀉,此名漏帶,最難治。

下截之血,小腹主之。

有因血虛而虛熱陷入小腸,致小便澀痛,色白如泔,或成沙粒,皆不可作淋治,用冷劑。

宜以四物湯、五苓飲各半帖和煎。

白話文:

【赤白帶】

赤白帶的情況,多半是因為情緒壓力過大傷及內臟,或是下焦(生殖系統)虛弱受寒所導致。這些情況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若出現白帶多,偶爾夾雜紅色分泌物的情況,應服用順氣散,並配以震靈丹吞服,同時輔以艾附丸,或者用米湯調合沙參粉服用。若白帶持續不止,導致身體逐漸消瘦,可使用四物湯加上煅牡蠣粉半錢吞服固陽丸,需長期服用才能見效。

有的患者在疾病痊癒後的一兩個月,甚至半年後,會再次發病,先是出血,隨後再出現白帶,且一旦開始就難以控制,短暫停止後又會再次大量排出,這種情況被稱為漏帶,極為難治。這類疾病多與下腹部的血液循環有關,可能是因為血虛導致虛熱下陷至小腸,造成排尿困難且疼痛,尿液顏色可能像米泔水,甚至出現沙粒狀物質,但這些情況都不能按照淋病來治療,不應使用冷性藥物。應以四物湯與五苓飲各半帖混合煎煮服用。

2. 胎前產後

胎前惡阻,見食嘔吐,喜啖酸物,多臥少起,俗謂之病鬼。蓋其人宿有痰飲,血壅遏而不行,故飲隨氣上,停滯肝經。肝之味酸,則必喜啖酸物。金剋木,以辛勝之。小半夏茯苓湯,或二陳湯;甚者,二陳湯。若嘔吐不食心虛煩悶,宜橘蘇飲,加竹茹指大。有服熱藥致膈悶熱成疾,宜蒲黃散、荷葉散。

轉胞之說,諸論有之。以胎漸長,且近下逼近於胞;胞為所逼而側,令人數泄,故名轉胞。胞即膀胱也。然子淋與轉胞相類,但小便頻數點滴而痛為子淋;頻數出少而不痛為轉胞。間有微痛,終是與淋不同。並宜生料五苓散,加阿膠一錢,更於胎前諸方求之。

五味子八味丸,加當歸亦治轉胞;或更加車前子一味。發灰湯尤好。

有胎轉胞,用搐鼻藥,多打噴嚏;或用拳打腳心知痛,令病人渾身掇起,則臟腑搖動而胞自反上。

產後諸病,有作寒作熱,而亦有獨熱。然獨熱亦有三:惡血未下者,腹痛而發熱;感外邪者,必有頭痛惡風而發熱;惟血虛即但發熱而無餘證,名曰蓐勞。宜於前血虛證求藥。

產後血虛而煩,蒲黃隔紙炒,東流水調下。產後腹疼,惡血不止,諸藥不效,宜芎歸湯加五味、靈脂、玄胡索煎。

妊婦子死或不死,胎動決安;水酒宜合煎芎歸。未死即安,已死即下。戴腹庵謂累曾經用萬不失一。

將產腳赤腫,俗名皺腳,香蘇散加木香一錢。將產當順氣瘦胎,使臨期易產,宜瘦貽飲,加縮砂少許。

雞產者,用香油半盞、烏醋、雞子清並水與香油等打勻,冷進一服。胎衣不下,赤小豆、小麥等分煎服;仍以蓖麻去殼研七粒,塗兩足心;衣下即洗去。

產後血入肺,面黑髮喘,宜以參一兩為末,別銼蘇木二兩,水二碗煎七分,調參末,名參蘇飲。

產後去血,大便不潤而秘,宜橘杏丸、麻仁丸。應失血秘結者,皆可用。

產後發熱迷悶,俗謂之發熱血。新瓦上炒荊芥,不拘多少,半炒半生為末,溫熱水調下一錢,名獨行散。或疑豆淋酒太熱,用童便調尤宜。若銼散便煎亦得。荊芥乃產後要藥。角弓反張,豆酒調極妙。盛怒失喜,迷悶不發熱者,便調無不效。

產後以手摸肚遂痛,俗呼為嫁母痛。童便調白芷末。破血用歸鬚,補血用歸身與頭,即是官桂肉收汗枝發汗之義。

四物湯,婦人要藥;於內加吳茱萸半錢,或一錢,應血氣病無不治。

婦人有一生不破腹而虛者。既不破腹,何緣有虛?大抵婦人以血為主,血衰氣旺定無兒;正因血虛,所以不育。婦人懷子,服固胎藥太多,或正產、或半產,胎雖下而惡血不即去;或經二三月而惡露猶滴。此非敗血之比,正緣當來有固經藥在內,致血滯而不化。藥宜順血通氣,不宜蓄血閉氣。

彌月俗名滿肚,多有恣意食物,致傷食發熱,有類傷寒,食復之證。宜先用紅丸子一二服,卻進小柴胡湯。此論蓋有所本。

白話文:

標題:[孕期與產後]

內容:孕婦在懷孕初期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的現象,見到食物就想吐,喜歡酸的食物,常臥牀休息,較少活動。民間通常稱之爲“病鬼”,這可能是由於孕婦本身就有痰飲的問題,血液淤積無法正常流動,因此氣隨飲上,停留在肝經,肝的特性爲酸,所以孕婦會偏好酸的食物。根據五行相剋理論,金能克木,所以可以用辛味來克服。可以使用小半夏茯苓湯,或者二陳湯,嚴重的可以用二陳湯。如果嘔吐到無法進食,感到心虛煩躁,適合使用橘蘇飲,並加入拇指大的竹茹。有些孕婦服用熱藥後,導致胸膈悶熱生病。

產後疾病方面,有的發冷發熱,也有單純發熱的狀況。單純發熱有三種情況:惡血未排出,會有腹痛發熱;感受外邪,會有頭痛惡風發熱;只有血虛發熱沒有其他症狀,稱爲蓐勞,應在治療血虛的藥物中尋找。

產後血虛而煩燥,可將蒲黃隔紙炒過,用東流水調和服用。產後腹痛,惡血不止,各種藥物無效時,可以使用芎歸湯,加上五味靈脂玄胡索煎煮。

孕婦子死或未死,胎動不安時,應使用水酒合煎芎歸,未死則安胎,已死則下胎。產前腳赤腫,俗稱皺腳,可用香蘇散加木香一錢。臨近生產時,應順氣瘦胎,讓生產過程順利,適合使用瘦貽飲,加少許縮砂。

產後血入肺,面色變黑並呼吸困難,可以使用參一兩磨成粉末,另外銼蘇木二兩,用水二碗煎至七分,調和參末,名爲參蘇飲。

產後去血,大便乾燥便祕,適合使用橘杏丸,麻仁丸,所有失血祕結的情況都可以使用。

產後發熱迷亂,民間稱爲發熱血,可以在新瓦上炒荊芥,不論多少,半炒半生磨成粉末,溫熱水調下一錢,名爲獨行散。如果擔心豆淋酒太熱,可以用童便調和更適宜。如果銼散便煎也行。荊芥是產後的重要藥物,對於角弓反張的情況,用豆酒調和極佳。對於盛怒失喜,迷亂不發熱的情況,用荊芥調和無不效。

產後手摸肚子就痛,民間稱爲嫁母痛,可用童便調白芷末服用。破血用歸須,補血用歸身與頭。

四物湯是婦女重要藥物,在其中加吳茱萸半錢或一錢,對血氣病無不治。

女性一生未破腹而虛,爲何會虛?因爲女性以血爲主,血衰氣旺必定無子。正是因爲血虛,所以不能生育。女性懷孕時,服用過多固胎藥,或是正產,或是半產,雖然胎兒下來,但惡血沒有立即去除,或者經過二三個月,惡露仍在滴流。這並非一般的敗血,正是因爲在體內有固經藥,導致血滯而不化。用藥應順血通氣,不應蓄血閉氣。

產後一個月,俗稱滿肚,很多人會隨意飲食,導致傷食發熱,類似傷寒。這時應該先使用紅丸子一二服,然後進小柴胡湯,這個理論是有根據的。

婦女的藥物,大多數都偏甜,不利於脾胃。芎歸已經滯重,何況地黃呢。脾胃實的人服用,確實有效。但如果平時有痰飲問題,以及有甜入諸血藥中,半夏陳皮是不可或缺的。

角弓反張是婦女急症,是所有疾病中最嚴重的。得到這種病的人,十個裏面能救活一兩個。可以使用荊芥在新瓦上微炒磨末,用豆淋酒調下二錢,或者只用一味獨活磨末,用豆淋酒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