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不眠」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不眠

不眠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是指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易醒、醒後不能再入睡,或睡眠時間不足,醒後仍感疲乏的一種病證。不眠可分為虛實兩類,虛證多見於老年人,實證多見於青年人。

虛證

虛證多由氣血不足、陰陽失調所致,主要表現為心悸、健忘、乏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等。

實證

實證多由痰熱、濕熱、肝火、心火等所致,主要表現為心煩、口乾、口苦、咽干、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等。

治療

不眠的治療應根據病因、病機進行辨證施治。虛證宜補益氣血、養心安神;實證宜清熱化痰、利濕和胃、清肝瀉火、平肝潛陽。

預防

不眠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不熬夜。
  • 避免過度勞累,勞逸結合。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注意飲食調理,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注意事項

不眠患者在治療期間,應注意以下幾點:

  • 遵醫囑服藥,不要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量。
  • 避免飲酒、吸菸、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品。
  • 保持良好的睡眠環境,安靜、舒適、光線適宜。
  • 睡前不要看刺激性的書籍或影片。
  • 睡前可以做一些放鬆的運動,如聽舒緩的音樂、泡熱水澡等。

如果不眠症狀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和工作,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酸棗仁湯

  • 1.《本草綱目》:「膽虛不眠,心多驚悸:《聖惠方》:用酸棗仁一兩炒香,搗為散。每服二錢,竹葉湯調下。《和劑局方》:加人參一兩,辰砂半兩,乳香二錢半,煉蜜丸服。振悸不眠:胡洽方:酸棗仁湯:用酸棗仁二升,茯苓、白朮、人參、甘草各二兩,生薑六兩,水八升,煮三升,分服。
  • 2.《皇漢醫學》:「求真按:「不眠之原因極多,不可預擬方劑也。」
  • 3.《金匱方歌括》:「尤在涇云。人寤則魂寓於目。寐則魂藏於肝。虛勞之人。肝氣不榮。故以棗仁補斂之。然不眠由於虛煩。必有燥火痰氣之擾。故以知母、甘草清熱滋燥。茯苓、川芎行氣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
  • 4.《雞峰普濟方》:「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參湯下。如大叚血氣虛弱,食少不眠,煎酸棗仁湯下。
  • 5.《景岳全書》:「_酸棗仁湯_,治病後氣血俱虛,內亡津液,煩熱,諸虛不眠者。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皇漢醫學》:「《醫宗金鑒》曰:『三陽合病者,太陽之頭痛發熱,陽明之惡熱不眠,少陽之耳聾寒熱等,皆具也。』
  • 2.《雜病源流犀燭》:「有治斑如錦紋,身熱煩躁而無燥結者(宜黃連解毒湯)。有治躁悶狂亂而無汗者(宜三黃石膏湯)。有治自汗煩渴而發斑,為胃熱者(宜人參化斑湯)。有治煩熱錯語不眠者(宜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有治斑不透者(宜犀角大青湯)。有治斑已透,熱不退者(宜犀角大青湯去升麻、黃芩,加人參、生地、柴胡)。
  • 3.《古今醫統大全》:「【清解】厥而渴者,白虎湯。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悶,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必是有正汗也,麻黃桂枝各半湯。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茯苓甘草湯。厥而惡熱,不眠譫語,白虎湯。
  • 4.《沈氏尊生書》:「有治煩熱錯語不眠者(宜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有治斑不透者(宜犀角大青湯)。

五苓散

  • 1.《醫方集宜》:「一傷暑:煩躁不眠,小便不利,宜用 五苓散
  • 2.《醫方集宜》:「治傷暑煩躁不眠,小便不利
  • 3.《傷寒括要》:「太陽汗後。胃干。煩躁不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脈浮。小便不利而渴。宜用此方。太陽經也。膀胱腑也。膀胱者。溺之室也。五苓散者。利溺藥也。膀胱者。津液之府。故東垣以渴為膀胱經本病。然則治渴者。當瀉膀胱之熱。瀉膀胱之熱者。利小便而已矣。淡味滲泄為陽。
  • 4.《醫學摘粹》:「(表未解而里有水,方見太陽本病),燥生汗後不眠時,和胃除煩少飲宜,小便維艱浮脈見,熱微消渴五苓施。
  • 5.《醫宗必讀》:「吐下後不眠,酸棗仁湯。吐下後懊憹,不眠,梔子豉湯。大熱,嘔,錯語不眠,黃連解毒湯。少陰病二三日已上,心煩不眠,黃連雞子湯。太陽大汗,胃幹不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下後渴而不眠,豬苓湯。脈浮,小便不利,不眠,五苓散。下後復發汗,不眠,無表證,脈沉,乾薑附子湯。

葛根湯

  • 1.《成方切用》:「(節庵制此以代葛根湯),治太陽陽明合病,頭目眼眶痛,鼻乾不眠,惡寒無汗,脈微洪。(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陽明脈上至額顱,絡於目。風寒上干,故頭痛,目痛,眶痛也。惡寒無汗,屬太陽。鼻乾不眠,屬陽明。脈洪,將為熱也。節庵曰:此陽明在經之邪,若在腑病,另有治法。)
  • 2.《周慎齋遺書》:「凡痢疾一見表證,必先解表而後治痢,若表不解,則表邪傳裡,痢必不愈。故發熱身痛,邪在太陽,用參蘇飲發表散邪;寒熱往來,邪在少陽,小柴胡湯;身疼目痛,鼻乾不眠,邪在陽明,宜葛根湯。必表邪解而後無傳變之患。
  • 3.《幼幼集成》:「_葛根湯_,治陽明胃經,目痛鼻乾不眠。
  • 4.《幼科切要》:「_葛根湯_,治陽明胃經目痛鼻乾不眠。
  • 5.《醫述》:「凡治痢疾,一見表證,必先解表。若表不解,則邪將傳裡,難愈。故發熱身疼,邪在太陽,參蘇飲;寒熱往來,邪在少陽,小柴胡;身熱、目痛、鼻乾、不眠,邪在陽明,葛根湯。必表邪解而後無傳變之患。(查了吾)
▼ 展開更多

豬苓湯

  • 1.《長沙方歌括》:「歌曰,澤膠豬茯滑相連。咳嘔心煩渴不眠。煮好去渣膠後入。育陰利水法兼全。
  • 2.《成方切用》:「心煩不眠,知挾熱也。咳而渴嘔,有停飲也。渴而下利,知小便必不利,是熱邪已入膀胱也。宜利小便,則熱降而便實。)通治濕熱黃疸,口渴溺赤。(五苓瀉濕勝,故用桂術。豬苓瀉熱勝,故用滑石。)
  • 3.《丹溪手鏡》:「不眠。少陰病,心煩不得眠,宜黃連阿膠湯。大熱錯語不眠,宜黃連解毒湯。下利而渴不眠,宜豬苓湯利其水。吐下後,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導其熱。
  • 4.《傷寒六書》:「若汗下後虛煩不得眠,梔子豉湯。咳而嘔,心煩悶不眠者,水氣也,豬苓湯。下後復熱,晝日煩躁,夜則安靜,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吐下後心中懊憹不眠者,梔子豉湯。陽勝陰,狂言不眠,亂夢,心煩乏氣者,酸棗湯。陰勝陽,則驚悸昏沉,大熱乾嘔,錯語呻吟,不眠者,犀角地黃湯治之。
  • 5.《尚論篇》:「下利六七日,本熱去寒起之時,其人尚兼咳渴,心煩不眠等證,則是熱邪摶結水飲,以故羈留不去,用豬苓湯以利水潤燥,不治利而利自止也。
▼ 展開更多

歸脾湯

  • 1.《成方切用》:「)食少,(脾不健暈。)不眠,(血不歸經血,脾主思而藏血,脾傷故見前諸證。)或脾虛不能攝血,致血妄行,及婦人經帶。或心脾傷痛,嗜臥,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 2.《證治針經》:「(陸肖愚案。)更有積勞不眠,上焦無渴,每夕去尿二升,濁液如膏羸極,歸脾湯合(大)補元煎,三百餘劑而病息。(張景岳案。)伏暑煩心而渴,火府丹略仿治淋;(許學士案。)心寒移肺而消,(本《內經》。)八味丸或參損益。(即加減八味丸。胡念庵。)因蟯蟲而病消渴,苦楝煎根;(《醫統》鉤元。
  • 3.《醫學窮源集》:「陳氏,廿七,血崩,腰疼虛熱,忡怔不眠,神疲食少,服養榮湯及歸脾湯十餘劑不效。脈虛浮而芤。
  • 4.《神農本草經疏》:「君茯神、遠志、麥門冬、石斛、五味子、龍眼、人參,能止驚悸,並一切膽虛易驚。入溫膽湯,治病後膽虛不眠。入歸脾湯,治脾家氣血虛,自汗,不眠,驚悸,不嗜食。《太平聖惠方》治骨蒸不眠心煩。用酸棗仁一兩炒研,水二盞,研絞取汁,煮粥熟,下地黃汁一合再煮,勻食。
  • 5.《銀海指南》:「_歸脾湯_(濟生),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或脾虛不能攝血,致血妄行,及婦人經帶,或心脾傷痛嗜臥,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 展開更多

大承氣湯

  • 1.《醫宗說約》:「心火亢極陽強病,人壯氣實咸令進,癲狂便閉用(樸)硝(大)黃(大承氣湯:朴硝、大黃、枳實、厚朴,水煎服),大便如常芩連應(黃連解毒湯:黃芩、黃連、黃柏、山梔、烏梅,水煎服,治火熱錯語,呻吟不眠,煩躁脈數,乾嘔)。實火可瀉從上方,隨經調治須臾定。

大青龍湯

  • 1.《傷寒九十論》:「論曰。桂枝。麻黃。青龍。皆表證發汗藥。而桂枝治汗出。惡風。麻黃治無汗。惡寒。青龍治無汗。而煩。三者皆欲微汗解。若汗多。亡陽。為虛。則煩躁不眠也。

小承氣湯

  • 1.《感症寶筏》:「_邵評:_燥屎內結不眠,必兼有腹脹硬之症,宜以小承氣湯加川連清下之。

桂枝湯

  • 1.《醫鏡》:「陽明症,目疼,鼻乾,不眠,發熱,乾嘔,有汗,宜以桂枝湯為主治。

梔子豉湯

  • 1.《傷寒六書》:「若汗下後虛煩不得眠,梔子豉湯。咳而嘔,心煩悶不眠者,水氣也,豬苓湯。下後復熱,晝日煩躁,夜則安靜,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吐下後心中懊憹不眠者,梔子豉湯。陽勝陰,狂言不眠,亂夢,心煩乏氣者,酸棗湯。陰勝陽,則驚悸昏沉,大熱乾嘔,錯語呻吟,不眠者,犀角地黃湯治之。
  • 2.《丹溪手鏡》:「_梔子豉湯_,治心下懊憹,及吐汗下後,胸滿虛煩不眠;又治白胎,又治勞復。
  • 3.《醫宗必讀》:「吐下後不眠,酸棗仁湯。吐下後懊憹,不眠,梔子豉湯。大熱,嘔,錯語不眠,黃連解毒湯。少陰病二三日已上,心煩不眠,黃連雞子湯。太陽大汗,胃幹不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下後渴而不眠,豬苓湯。脈浮,小便不利,不眠,五苓散。下後復發汗,不眠,無表證,脈沉,乾薑附子湯。

調胃承氣湯

  • 1.《暑症發原》:「陽明熱在肌肉,目痛,鼻乾,不眠,在經為表,葛根湯解肌,渴,口渴,背寒熱,漸入里,白虎加人參湯,至自汗譫狂,則熱入胃腑,為全入里,調胃承氣湯

乾薑附子湯

  • 1.《醫宗必讀》:「吐下後不眠,酸棗仁湯。吐下後懊憹,不眠,梔子豉湯。大熱,嘔,錯語不眠,黃連解毒湯。少陰病二三日已上,心煩不眠,黃連雞子湯。太陽大汗,胃幹不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下後渴而不眠,豬苓湯。脈浮,小便不利,不眠,五苓散。下後復發汗,不眠,無表證,脈沉,乾薑附子湯。

黃連解毒湯

  • 1.《沈氏尊生書》:「有治煩熱錯語不眠者(宜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有治斑不透者(宜犀角大青湯)。
  • 2.《醫宗必讀》:「吐下後不眠,酸棗仁湯。吐下後懊憹,不眠,梔子豉湯。大熱,嘔,錯語不眠,黃連解毒湯。少陰病二三日已上,心煩不眠,黃連雞子湯。太陽大汗,胃幹不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下後渴而不眠,豬苓湯。脈浮,小便不利,不眠,五苓散。下後復發汗,不眠,無表證,脈沉,乾薑附子湯。
  • 3.《醫宗必讀》:「_黃連解毒湯_,治大熱乾嘔,譫語,呻吟不眠。
  • 4.《大方脈》:「_黃連解毒湯_,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心煩,咽乾口燥,壯熱乾嘔,妄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
  • 5.《丹溪手鏡》:「不眠。少陰病,心煩不得眠,宜黃連阿膠湯。大熱錯語不眠,宜黃連解毒湯。下利而渴不眠,宜豬苓湯利其水。吐下後,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導其熱。
▼ 展開更多

溫膽湯

  • 1.《不居集》:「_溫膽湯_(見不眠。)
  • 2.《不居集》:「_溫膽湯_(見不眠。)
  • 3.《大方脈》:「_溫膽湯_,治膽虛痰熱不眠,虛煩驚悸,口苦嘔涎。
  • 4.《刪補頤生微論》:「_溫膽湯_,治膽虛不眠,夢中驚悸,嘔吐痰涎。
  • 5.《神農本草經疏》:「君茯神、遠志、麥門冬、石斛、五味子、龍眼、人參,能止驚悸,並一切膽虛易驚。入溫膽湯,治病後膽虛不眠。入歸脾湯,治脾家氣血虛,自汗,不眠,驚悸,不嗜食。《太平聖惠方》治骨蒸不眠心煩。用酸棗仁一兩炒研,水二盞,研絞取汁,煮粥熟,下地黃汁一合再煮,勻食。
▼ 展開更多

六一散

  • 1.《濟陽綱目》:「_李氏_,曰:虛煩,頭昏口燥,乃心內煩躁,無外熱也。仍分氣虛血虛,或大病後津液枯竭,煩而有渴者,人參門冬湯、溫膽湯。不眠者,六一散,甚加牛黃。勞心者,妙香散。脾弱者,三白湯。詳見傷寒。
  • 2.《醫學入門》:「虛煩內煩不得眠,虛煩,頭昏口燥,乃心內煩躁,無外熱也,仍分氣虛、血虛。或大病後津液枯竭,煩而有渴者,人參門冬湯、溫膽湯;不眠者,六一散;甚,加牛黃;勞心者,妙香散;脾弱者,三白湯。詳見傷寒。

葛根加半夏湯

  • 1.《傷寒括要》:「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此方主之。太陽表症。與陽明裡症。合同而見。其邪甚於里者。必自利。與葛根湯。以徹二陽之邪。其不下利而嘔者。里邪稍輕。故加半夏以理逆氣。外症。必頭痛。腰痛。肌熱。目痛。鼻乾。不眠。

竹葉石膏湯

  • 1.《傷寒瘟疫條辨》:「煩者,心不安而擾擾,心胸慍怒,如有所觸,外不見形,為熱尚輕。躁者,身不安而憒亂,手足動掉,若無所措,內外不寧,為熱最劇。凡傷寒表邪熱盛,脈浮緊,不得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大熱錯語呻吟,乾嘔不眠,煩躁脈數者,黃連解毒湯,或竹葉石膏湯。內有燥糞繞臍腹痛,煩躁,調胃承氣湯。

柴葛解肌湯

  • 1.《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柴葛解肌湯_,(《陶節庵方》即葛根湯)治足陽明胃經受證目疼、鼻乾、不眠、頭疼、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腑病別有治法。
  • 2.《辨舌指南》:「_柴葛解肌湯_,治太陽陽明合病,頭痛、鼻乾、不眠、惡寒無汗。
  • 3.《目經大成》:「頭目腫痛,鼻乾不眠,惡寒無汗,脈微大,此陽明太陽合病。節庵制此方以代葛根,用亦有效者,蓋羌、芷、柴、葛,皆能升提清陽,而散在經之風寒。寒將變熱,石膏、芩、桔以清之。風將越經,芍藥、甘草以平之。
  • 4.《傷寒六書》:「微惡寒,自然目眶痛,鼻乾不眠者,用柴葛解肌湯。(即加減葛根解肌湯。)渴而有汗不解者,如神白虎湯。(即加減白虎湯。)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斑黃狂亂,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者,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選用,俱在秘方六乙順氣湯內,加減治之。
  • 5.《醫方集解》:「治太陽陽明合病,頭目眼眶痛,鼻乾不眠,惡寒無汗,脈微洪(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陽明脈上至額顱,絡於目,風寒上干,故頭痛、目痛、眶痛也;惡寒無汗,屬太陽;鼻乾不眠,屬陽明;脈洪,將為熱也。節庵曰:此陽明在經之邪,若正腑病,另有治法)。
▼ 展開更多

二陳湯

  • 1.《醫通祖方》:「治寒涎沃膽,膽寒肝熱,心悸,不眠,短氣,噁心,耳鳴,目眩,四肢浮腫。

生化湯

  • 1.《惠直堂經驗方》:「水煎服。如汗多。減用川芎五分。小腹急痛。加元胡索一錢。汗出如油不止。加參耆。血暈。則先以薑汁童便飲之。如止血塊作痛。原方加韭菜白四十九根。如不眠。加益母草三四錢。如停食。加消食藥。以暖胃為主。肉食。加山楂肉。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生生堂治驗》曰:「一婦人發狂癇,發則欲拔刀自殺,或投井,終夜狂躁不眠,間有脫然謹厚,女事無一誤者。先生以瓜蒂散一錢五分,其痰上湧二三升許。使再服白虎加人參湯,不再發。」

白虎加人參湯

  • 1.《暑症發原》:「陽明熱在肌肉,目痛,鼻乾,不眠,在經為表,葛根湯解肌,渴,口渴,背寒熱,漸入里,白虎加人參湯,至自汗譫狂,則熱入胃腑,為全入里,調胃承氣湯

升麻葛根湯

  • 1.《考證病源》:「然此二湯仲景為冬月正傷寒設也。若春夏溫熱之病,二方性熱,不可輕投。減去麻黃、桂枝,夏至前加黃芩,夏至以後加石膏、知母。酒客素不喜甘者禁與桂枝。陽明為病,邪在肌肉,此經有經、腑兩症。經症尺寸脈俱長,發熱目痛,鼻乾唇焦,不眠,漱水不欲咽,宜用升麻葛根湯。
  • 2.《景岳全書》:「_升麻葛根湯_,治傷寒陽明經證,目痛鼻乾不眠,無汗惡寒發熱,及小兒瘡疹疫癘等證。
  • 3.《目經大成》:「傷寒目痛鼻乾,無汗惡寒,發熱不眠,陽明經症也,此方主之。
  • 4.《醫方考》:「傷寒,目痛鼻乾,不眠,無汗,惡寒發熱者,陽明經證也,此方主之。
  • 5.《時方歌括》:「新訂症同太陽。而目痛鼻乾不眠稱陽明者。是陽明自病。而非太陽轉屬也。此方仿仲景葛根湯。惡薑桂之辛熱。大棗之甘壅而去之。以升麻代麻黃。便是陽明表劑。與太陽表劑迥別。葛根甘涼。生津去實。挾升麻。可以托散本經自病之肌熱。並可以升提與太陽合病之自利也。

半夏湯

  • 1.《醫學入門》:「半夏湯中姜最多,芩地遠志酸棗和,茯苓秫米長流水,膽熱不眠用莫訛。

一陰煎

  • 1.《成方切用》:「熟地(三五錢),生地,白芍藥,麥冬,丹參(二錢),杜仲(錢半),甘草(一錢),如火盛躁煩者,入真龜膠二三錢化服。如氣虛者,間用人參一二錢。如心虛不眠多汗者,加棗仁當歸各一二錢。如汗多煩躁者,加北五味十粒,或加山藥山茱萸。如見微火者,加女貞子一二錢。

化斑湯

  • 1.《麻疹備要方論》:「一麻出熱不退,渴不止,遍身如錦紋者,宜化斑湯,毒甚煩躁不眠,紫滯不紅活者,宜疏風解毒飲。夾痰煩渴者,宜人參白虎湯。

四陰煎

  • 1.《成方切用》:「生地(三四錢),麥冬,芍藥,百合(二錢),生甘草(一錢),沙參(二錢),茯苓(錢半),如夜熱盜汗,加地骨皮一二錢。如痰多氣盛,加貝母二三錢,阿膠一二錢,或天花粉亦可。如金水不能相滋而乾燥者,加熟地三五錢。如多汗不眠,神魂不寧。加棗仁二錢。如多汗兼渴,加五味十四粒。

至寶丹

  • 1.《六氣感證要義》:「_至寶丹_,治中惡氣絕,中風不語,熱疫煩躁,氣喘吐逆,邪氣攻心,神昏頭眩,口乾不眠,及傷寒狂語。

達原飲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如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邪熱溢於少陽經也,本方加柴胡一錢,如腰背項痛,此邪熱溢於太陽經也,本方加羌活一錢。如目痛眉稜骨痛,眼眶痛,鼻乾不眠,此邪熱溢於陽明經也,本方加葛根一錢。但證有遲速輕重不等,藥有多寡緩急之分,務在臨時斟酌,所定分兩,大略而已,不可執滯。

小營煎

  • 1.《虛損啓微》:「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營虛於上,而為驚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棗仁、茯神各二錢。如營虛兼寒者,去芍藥,加生薑。如氣滯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錢,引而行之。
  • 2.《虛損啟微》:「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營虛於上,而為驚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棗仁、茯神各二錢。如營虛兼寒者,去芍藥,加生薑。如氣滯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錢,引而行之。
  • 3.《成方切用》:「當歸(二錢),熟地(三四錢),芍藥(酒炒),山藥,枸杞(二錢),炙草(一錢),如營虛於上,而為驚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棗仁茯神各二錢。如營虛兼寒者,去芍藥,加煨姜。如氣滯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錢,引而行之。

滾痰丸

  • 1.《續名醫類案》:「馮楚瞻治朱姓兒,三歲,哮喘大作,數日,身熱汗出。或以滾痰丸利之,益甚,脈洪數,胸脅扇動,扶肚抬肩,頭汗如雨,不食不眠。曰:久喘下元已傷,復以峻利傷之,故見諸惡候也。以人參、麥冬各五錢,五味三粒,肉桂二分煎服,日二三帖,喘頓減。至夜復作,蓋夜屬陰,而陰未有以配之也。
  • 2.《古今醫統大全》:「體氣素盛偶不眠,為痰火,所致,宜先用滾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涼隔之類。體氣素弱,或因過勞,或因病後,此為不足,宜養血、安神、補心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