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下 (9)
卷之二下 (9)
1. 少陰本病述古
但欲寐,口燥咽乾,咽痛,吐,吐利,下利
少陰證,仲景以脈微細、但欲寐為主病。此指正氣之虛(少陰多虛證),非示邪氣之實也。凡舌乾口燥、心煩、泄利下重(熱邪傳入少陰,熱實見症),是少陰實邪見象。引衣蜷臥、下利清穀、腹痛吐瀉(少陰自受之邪,虛寒見症),是少陰虛寒見症。脈以沉實有力(少陰轉入陽明而熱實脈象)為實熱,沉細無力(少陰虛寒脈象)為虛寒,須分屬之(又:煩為陽,躁為陰,少陰以煩為生機,躁為死兆)。
_邵評:_此辨少陰虛寒、實熱之見症脈象,分際極清。
凡初起發熱身痛,而頭不痛(辨其少陰證者在此),脈沉而微細(少陰本脈),無里證(無少陰裡寒之證也)。但欲寐者,此少陰感寒之表證也,宜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發表)峻汗之。若發熱在二三日後(日數稍遲,用藥較緩),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之。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故發熱即可發汗,是假太陽為出路也。
_邵評:_三陰無表熱見症,少陰病反發熱,是外連太陽之表也,故用麻附細辛發汗溫經。在二三日後,見症稍緩,方內去細辛而用甘草者,用藥亦緩也。
若惡寒身痛、手足冷、骨節痛、口中和而脈沉者(無燥渴口乾也),是表裡俱寒也,附子湯大溫大補之。
_邵評:_寒傷腎陽,陽氣大虛,故專用溫補。
若下利清穀、裡寒表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但欲寐者,此太陰轉少陰也,四逆湯主之。
_邵評:_寒邪轉入少陰,而陽大虛,不能內守,治以扶陽散寒。此即俗名漏底傷寒證之正法。
若反不惡寒(陽鬱於外,故反不寒),或咽痛乾嘔(虛陽上逆也),腹痛面赤(戴陽證),或利止脈不出(鬱伏於內也),此下元虛極,陰證似陽也,通脈四逆加人參主之(通虛陽而散寒鬱)。蓋蔥體空味辛,能入肺以行營衛之氣,姜附參甘,得此以奏捷於經絡之間,而脈自通矣。
_邵評:_寒中少陰,陰盛格陽,陽被寒鬱,故見此假熱之證,用通陽散寒之法。
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見症皆是水氣為患)、小便不利者(水積下焦,此是病根),此坎中陽虛不能以制陰水,致陰濁停蓄。宜真武湯,壯元陽以消陰翳,培陽土以泄陰水,則開闔得宜(腎司開闔之機),小便自利,腹痛諸症自除矣。
_邵評:_以上諸條,皆少陰虛寒證之正法。又:腎陽虛弱,水氣濁陰凝蓄,用壯陽泄濁,以利水氣一法。
_按:_手足厥冷,專指指掌言,四逆兼脛臂言。故少陰下利,手足厥冷,猶為可治,四肢逆冷則死。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熱邪上升見症)、心煩不眠、小水不利者(陽邪挾水氣上擾也),此少陰陽邪停水也。宜豬苓湯主之,使熱邪從小便而出,諸症自解矣。
白話文:
少陰病的基本症狀與病理
少陰病的主要特徵是想睡覺,口乾舌燥,喉嚨乾痛,可能會有嘔吐、拉肚子等症狀。
張仲景認為少陰病的主要病因是身體的正氣虛弱,而不是邪氣太強。如果出現舌頭乾燥、口乾、心煩、腹瀉,這是熱邪侵入少陰的表現。如果出現身體蜷縮、腹瀉、腹痛、嘔吐,這是少陰虛寒的表現。脈象方面,脈沉實有力是熱證,脈沉細無力是虛寒證。另外,煩躁是陽氣的表現,躁動則是陰氣的表現,少陰病以煩躁為生機,躁動則是不好的徵兆。
少陰病的分型與治療
一開始發燒、身體疼痛,但頭不痛,脈象沉而微細,沒有其他裡證,而且只想睡覺,這是少陰感受風寒的表證,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溫經發汗。如果發燒兩三天後,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少陰和太陽互為表裡,所以發燒也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是藉由太陽來將邪氣排出。
如果怕冷、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痛、口中無味、脈沉,這是表裡都有寒邪,應該用附子湯大溫大補。
如果腹瀉、大便如水、裡寒表熱、手腳冰冷、脈微弱、只想睡覺,這是太陰病轉為少陰病,應該用四逆湯來治療,扶陽散寒。這就是俗稱的「漏底傷寒」的正確治法。
如果反而不怕冷、喉嚨痛、乾嘔、腹痛面紅,或是腹瀉停止但脈象消失,這是下元虛極,陰證卻像陽證,應該用通脈四逆加人參來治療,疏通虛弱的陽氣,散寒解鬱。
如果腹痛腹瀉、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暢,這是腎陽虛弱,不能制約陰水,導致陰濁積聚,應該用真武湯來壯陽消陰,培土洩水,使開合正常,小便順暢,腹痛等症狀自然消失。
少陰病的特殊情況
手腳冰冷,是指指尖和手掌,而四肢逆冷則是包括小腿和手臂,少陰病腹瀉,手腳冰冷還可以治療,但四肢逆冷就表示病情危急。
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咳嗽、嘔吐、心煩失眠、小便不暢,這是少陰陽邪停水,應該用豬苓湯來使熱邪從小便排出,症狀自然就會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