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8)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8)
1. 肝火上逆
如呃逆舌黃而渴、左脈弦數,此肝火上逆為呃也。宜川連、吳萸、黑梔、代赭、枇杷葉、半夏、茯苓之類降之。
_邵評:_肝火上升,胃逆不降而呃。舌黃而渴,肝火灼胃也。左脈弦,肝之本象;數則肝火乘胃而逆也。治以平肝清火、和胃降逆之法。
白話文:
[肝火上逆]
像是打嗝且舌頭呈黃色且口渴、左手脈搏緊繃且頻率快,這是因為肝臟的火氣上升導致的打嗝現象。適合使用黃連、吳茱萸、黑梔子、代赭石、枇杷葉、半夏、茯苓這一類藥材來降低肝火。
_邵評:_當肝火向上沖,胃氣逆而不下時,就會產生打嗝。舌頭黃且口渴,是因為肝火燒灼到胃部。左手脈搏緊繃,是肝臟的正常現象;但若頻率過快,就是肝火太盛,進而影響胃部,使胃氣逆流。治療方法應該是平息肝火、清除熱氣、調和胃氣、抑制逆流。
2. 中焦虛冷
如脾胃虛寒、寒氣格逆而呃者,脈來濡緩(濡緩,脾之本脈也)、右關軟大(軟大,脾胃虛也)、舌嫩不渴(虛寒則不渴),此中焦虛冷也。宜理中湯加丁香溫之。
_邵評:_中虛寒氣上逆,格拒於中,胃氣不降而呃逆也,故用溫中扶陽之法。
白話文:
如果出現像脾胃功能虛弱且寒冷,導致寒氣上升逆反而引起打嗝的情況,脈象呈現出柔弱緩慢(這是脾臟虛弱的基本脈象)以及右手關脈軟弱粗大(這代表脾胃虛弱)、舌頭嫩且無口渴感(虛弱且寒冷就不會感到口渴),這就是所謂的中焦部位虛弱且寒冷。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理中湯再加入丁香來溫暖脾胃。
邵氏評論:當中焦脾胃虛弱且寒氣上升,阻塞在中焦部位,使得胃氣無法下降而產生打嗝的情況,因此採用溫暖中焦、扶助陽氣的方法來治療。
3. 下焦陽虛
凡呃逆起自下焦,渾身振動者,乃屬下焦虛寒,陽氣竭而呃也。宜理陰煎加丁香、五味、胡桃肉以納之(酸以收逆氣,溫以納腎氣),或都氣飲(六味丸加五味子)加熟附、胡桃、丁香(溫納下焦)以納之。不已則死。
_邵評:_呃逆自下焦而來,肝腎大虛,氣不攝納,由丹田而沖逆,故渾身振動。此元海無根、虛脫之候,宜攝納下焦肝腎治之。
白話文:
[下焦陽虛]的情況如下:所有的打嗝如果源自下焦,並且全身會跟著顫抖,這表示是下焦虛寒的問題,即體內的陽氣已耗盡,因而產生打嗝。應該使用理陰煎,再加入丁香、五味和胡桃肉來治療(酸性物質能收斂逆氣,溫性物質能補腎氣),或者使用都氣飲(六味丸加五味子),再加上熟附、胡桃和丁香(溫性物質能補下焦)來治療。如果病情無法止住,可能會導致死亡。
邵氏評論:如果打嗝從下焦開始,通常代表肝腎嚴重虛弱,體內氣息無法被控制和吸收,從丹田向上衝擊,所以會出現全身顫抖的現象。這是根本能量匱乏、虛脫的症狀,應針對下焦的肝腎進行治療。
4. 陰火沖逆
如六脈細數(陰虛火旺則脈細數)、面赤顴紅(虛火上炎於面)而呃者,陰火上逆也(陰火上衝則呃),都氣飲(滋陰納氣)加胡桃肉、柿蒂以納之。
_邵評:_陰火升逆,當用滋腎丸或大補陰丸,壯腎水而滋陰火。
白話文:
【陰火上衝】
如果出現脈搏細弱且快速(這通常是因為陰虛導致火氣旺盛,使脈搏變細且頻率加快)、臉色泛紅尤其是兩頰(這是虛火上升到面部的表現)並且伴有打嗝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陰火上衝(當陰火向上衝擊時,就會出現打嗝)。治療時可以使用都氣飲(此藥物具有滋養陰液、調節氣機的功效)加入胡桃肉和柿蒂來服用,以達到調理陰火的目的。
_邵評:_對於陰火上升的情況,應使用滋腎丸或是大補陰丸進行治療,這些藥物能夠強化腎臟的功能,從而滋養和調節過盛的陰火。
5. 格陽呃逆
若高年命門火衰,虛陽上逆而呃者,必面赤戴陽(虛陽上浮之徵)、足冷下利(下焦虛寒也)、六脈微弱(陽虛之脈),此格陽呃逆也。宜熟附都氣飲加人參、丁香、胡桃肉、紫石英之類,以鎮納之。以上三證,五味須重用。
_邵評:_命火衰微,陰寒內伏,阻格虛陽,上逆而作呃,陰盛格陽也。宜用回陽鎮納之法。
白話文:
【格陽呃逆】
如果是年長者因腎臟功能衰退,導致體內的虛弱陽氣向上逆流而產生打嗝的情況,通常會有臉部潮紅但實際是虛弱的陽氣上浮的跡象、腳部冰冷且有腹瀉的情形,這代表下焦區域有虛寒的問題,以及脈搏微弱,顯示出陽氣不足的特徵,這就是所謂的格陽呃逆現象。應使用熟附都氣飲,再加入人參、丁香、胡桃肉、紫石英等藥材,以此來穩定並收斂體內的陽氣。對於上述的三種症狀,五味子的用量必須要加重。
_邵氏評論:_當生命之火衰退,體內陰寒潛伏,阻止並隔絕了虛弱的陽氣,使其向上逆流造成打嗝,這就是陰寒過剩而導致的格陽現象。應採用回陽穩定及收斂的方法進行治療。
6. 胃陰虛餒
有發汗太過,胃中津液枯涸,以致呃逆嘔吐(嘔吐,胃氣上逆也),此胃陰虛也。宜金水六君煎加北沙參、麥冬、丁香、柿蒂,和中以生津液。汗出不已,加五味。
_邵評:_汗多而胃陰受傷,津液虧耗,胃氣上逆而呃者,宜養陰生津以和胃。若汗多,則津液益虛,用五味以斂之。
白話文:
[胃陰虛餒]
因過度發汗,導致胃中的津液乾涸,進而造成打嗝與嘔吐的症狀(嘔吐,是胃氣逆流的表現),這就是胃陰虛的現象。應使用金水六君煎加上北沙參、麥冬、丁香、柿蒂,調和胃部以促進津液生成。如果汗一直出,則可再加入五味子。
_邵評:_過多的汗水會使胃陰受損,津液耗損,胃氣逆流而打嗝,應滋養陰分,生成津液來調和胃部。若汗量大,則津液更為虛弱,可使用五味子來收斂汗液。
7. 中脘食滯
凡呃逆脘痛、胸中脹滿者,食滯為呃也。宜二陳湯加楂肉、厚朴、枳實、麥芽、木香汁、萊菔子之類,疏之和之。
_邵評:_食滯脘中,氣機阻遏,升不得降而為呃者,此胃實也,故用運中消滯開氣之劑。
白話文:
凡是出現打嗝不止、上腹部疼痛,以及胸部有飽脹感的人,這都是因為食物在胃裡消化不良所導致的打嗝。應使用二陳湯,並添加山楂、厚樸、枳實、麥芽、木香的汁液、以及萊菔子等藥材,這些藥物能幫助消化,調理胃氣。
根據邵氏的評論:當食物在胃中滯留不消化,導致氣機受阻,使本該下降的氣反而上升成為打嗝,這是胃部消化功能受阻的表現,因此使用促進消化、消除胃中積滯、開暢氣機的藥方來治療。
8. 幽門濁逆
傷寒表解之後,大小便不通、呃逆作嘔,此糟粕未化,與邪結於幽門。幽門之氣不化,則州都閉,傳道失,二便不行;惡氣上衝於胃,故作呃逆也。宜利幽門,利幽湯主之。若大便秘結,少腹耕痛而作呃逆者,承氣湯主之。此條出《傷寒第一書》。
_邵評:_表解後津液受劫,邪濁內結腸腑,二便不通,濁穢蒸熱,熱氣上衝至胃,則呃逆作嘔。所謂下既不通,必反於上也。幽門在下焦,邪結於此則便閉。故必通其幽門,大便通行,則濁熱下出,而呃逆自止矣。此亦實呃也。若便閉耕痛,此腸胃有燥屎而呃逆也,用承氣湯攻下之。
白話文:
在治療過感冒後,如果出現了大小便無法順利排泄、打嗝及想吐的症狀,這可能表示身體的廢物尚未完全分解代謝,並和病邪一同阻塞在幽門(胃與小腸交界處)。當幽門的運作受到影響,身體的水分調節系統就會關閉,消化系統的功能也會失常,導致大小便不順;而那些不良的氣體會向上沖擊到胃部,進而造成打嗝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使用「利幽湯」來疏通幽門。然而,若是因為大便嚴重祕結,腹部下方劇烈疼痛且伴有打嗝的情況,則應使用「承氣湯」來處理。這些內容出自《傷寒第一書》。
邵評:在感冒後期,身體的水分被大量消耗,病邪和廢物在腸胃中結聚,導致大小便不暢,體內的廢物因無法排出而產生熱氣,這股熱氣上衝到胃部,就引發了打嗝和嘔吐。這就是所謂的,下面的通道堵塞了,問題自然會反向影響上面。幽門位於下腹部,若在此處有病邪結聚,便會導致排便困難。因此,必須先疏通幽門,讓大便能順利排出,這樣廢物和熱氣就能向下排除,打嗝的狀況自然會停止。這種打嗝屬於實證型。若排便困難且腹部劇痛,這可能是腸胃中有乾硬的糞便導致打嗝,這時應該使用承氣湯來進行攻下治療。
9. 喘
(新法合參《景岳》、《金鑑》、《葉案》)
喘症之因,大抵三法前多實喘,三法後多虛喘。在肺為實,在腎為虛。實喘宜開太陽,虛喘宜固少陰。外感之喘治肺,內傷之喘治腎。
_邵評:_喘有風寒、水邪、水氣、痰飲、寒包火鬱等因。由於外邪在肺,是為實喘。下焦元海無根、腎虛氣逆而發喘者,為虛喘。實喘宜開肺,虛喘宜固腎。至三法者,汗吐下也。雖云三法前多實,三法後多虛,然亦不可執。總之,外邪為實,宜治肺;內傷為虛,宜治腎。
虛實之辨,實喘氣急張口,抬肩欠肚(實喘是邪阻於肺,氣不宣通,故張口抬肩而喘急也);虛喘氣短,似喘非喘,而不張口抬肩欠肚也(虛喘由下焦元海無根,腎真失納,氣升上逆而似喘非喘,氣不續,無張口抬肩之狀也)。實喘肺氣不得宣暢,滿悶只在膈間;虛喘腎氣不能接續,阻塞在於氣道。
_邵評:_實喘由肺有外邪,氣不宣暢,而氣急發喘,病在上焦,故滿悶只在膈間也。虛喘由腎氣不納,虛氣上逆,短氣發喘,病屬下元虧乏也。
太陽病不解(外邪也),用小青龍湯治喘者,治水氣干肺也;用桂枝湯加厚朴、杏子治喘者,治寒邪在肺也;用麻杏石甘湯治喘者,治寒包肺火也。述古。
_邵評:_表有風寒,內挾水飲,犯肺而喘,用小青龍散邪滌飲。若寒邪在表,氣鬱於肺而作喘,用桂枝加樸杏散寒下氣。但寒無汗而喘者,用麻黃湯;此則肺有火邪,外寒包住內火,故以麻黃湯去桂枝而加石膏。
陽明病,發熱汗出(病在陽明之半表裡)、不惡寒(邪方入里而表已和)、胸滿而喘,用梔子豉湯者,此陽明內熱出表,非治外感也。又陽明病,直視微喘,用承氣者,此陽明壞病也。述古。
_邵評:_胸中為陽明之表,滿而喘者,熱上擾而氣不下降也。邪在膈間,用梔豉湯以泄膈間熱邪,此陽明經病之表證。若陽明腑病,直視微喘者,由於誤治,而陰傷邪實,用承氣者,去邪以救正也。
傷寒有暴感寒邪、惡寒無汗(表邪見症,寒抑不達)、頭疼身痛、寸脈沉伏(邪遏於表,氣不宣行,故寸脈沉伏)而喘急者(喘急者,表寒挾痰上阻於肺,肺氣逆而不降則喘),此寒邪鬱於太陽,痰氣交阻於肺也。法當開太陽之邪,用麻黃、川桂枝、半夏、杏仁、旋覆花、紫蘇葉、橘紅、生薑、白芥子之類(辛溫以散寒),辛溫汗之。
_邵評:_肺與太陽,均為主表。太陽表邪不解,每每上侵於肺,故開太陽表邪,即是開肺,治法本相通也。此開肺疏表、滌痰降氣之法。
_廉按:_此條寒喘,故用辛溫,稍有熱者不宜。
如外感寒邪,內束伏火(表寒束住肺火),咳喘煩渴(肺火盛,故咳喘煩渴),氣口脈沉而數者(寒阻氣機則脈沉,肺有火則脈數),此客寒包火之喘也。宜外散寒邪,內清肺火(辛以散表寒,涼以清肺火),麻杏石甘湯加桑皮、枯芩、桔梗主之。
_邵評:_此肺熱火盛,輕寒抑遏於表。只用麻黃一味散表,余俱開肺清火之劑。此條寒包肺火,與上條表寒侵肺不同。上條辛溫散表為治,此條辛涼開肺為主。病情不同,治法亦異,最當詳辨。
若咳嗽口乾、氣逆而喘(肺火上升,故咳而舌乾,氣逆發喘),而不頭痛惡寒者(無表邪也),火邪在肺也。當以瀉白散(治以開肺清火為法)加二母、枯芩、羚羊角之類,以瀉肺火。
_邵評:_此肺火發喘,外無表寒,與上二條不同,只清肺火為治。
若氣逆咳喘,胸膈痞悶(無寒熱外邪,痰氣阻滯,故喘悶),氣口脈閉(痰阻氣道則脈閉),喘咳有痰聲者,痰喘也。治痰為主,如前胡、蘇子、杏仁、葶藶子、橘紅、象貝、蔞霜、半夏、桑皮、枳殼、薄荷、桔梗、竹瀝、薑汁之類(宣肺滌痰降逆之劑),隨症選用。
_邵評:_痰隨氣而上升,肺氣逆而不喘,則咽中痰聲而氣喘也。治以清痰降氣為主。
傷寒有表解之後,而胸悶喘急者,亦痰也,急當治其痰。蓋外感表邪雖去,而內痰復發,故喘。必寸脈沉閉、胸膈悶塞可證,不可因解表後作虛治也。以上皆實喘,治肺。
_邵評:_表寒已解,而內伏之痰上升,其氣阻於胸膈,故悶而喘急也,治以滌痰開化一法。蓋此是痰喘,無外邪夾雜,與前數條因外邪發喘者不同。且痰阻脈道,故脈沉閉,痰滯上焦,肺氣不宣,故胸膈悶塞。是實喘而非虛喘也。
若因汗下之後發喘者,乃真氣不能接續,氣短似喘也。病源在下,其症呼吸喘促,自丹田以上,氣道阻塞不通,提不能升,咽不能降,呼吸不能接續。主治在腎,以腎主納氣也。當以景岳貞元飲(補陰納腎)主之。氣虛脈微,汗大出者,合參麥、五味收之納之(元虛肺弱,喘而汗多,脈微者,氣陰兩虧,不能收斂藏納,故合生脈散以收納之),或生脈合左歸亦可(壯水補腎)。足冷脈微者,熟附都氣飲加胡桃肉(陰竭陽浮,元氣虛弱,則足冷脈微而喘也。
用六味以補陰,附子五味以扶陽保肺)以納之。以上是虛喘治腎。
_邵評:_汗下之後,邪退正虛而發喘者,乃元海無根,真氣不納。短氣不能接續,似喘非喘,由於下焦腎氣大虧,此是虛喘,與前列之實喘大異。蓋丹田在下焦,升逆直衝而上,肺氣不得下行,阻塞升降之機。呼吸短促,不能接續而似喘,由於腎真失納,根蒂不固所致。治以攝腎固真納氣為主。
若飲邪犯肺作喘,當以溫藥和之,二陳湯加桂枝、薑汁。
_邵評:_寒飲射肺,肺逆作喘,當理肺滌飲治之。古人云:治痰飲者,宜溫藥和之也。
_廉按:_喘病,上焦肺病為實,下焦腎病為虛。實喘多因風寒、火熱、寒包肺火、水氣、痰飲、肺郁、氣逆等證,均是邪干於肺而喘,在上焦者為實喘,當分因治之。虛喘由於腎氣不納,元海無根,喘在上而病根在下焦,非大補腎真,攝納下焦元氣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