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下 (8)

1. 陽邪傳入太陰熱證

若邪從陽經傳入太陰(陽經熱邪轉至大陰,邪入已深矣),則熱愈深,毒愈甚,舌見純黃、純黑(熱邪舌胎),唇齒焦燥,目黃面赤,腹大熱或晡熱,手足不欲暖蓋,小便赤澀,大便熱瀉(上症皆熱邪見象)。舌無芒刺者,熱毒暴下也(熱而未實,毒邪下注,故暴下)。舌起芒刺者,大便不通也(邪已結實,故大便不通)。

三陰無竅,俱借陽明為出路,故兼見陽明證者為輕(三陰熱入陽明胃腑而成可下之證,則邪有出路,可用下法,故見陽明證者為較輕,是陰出之陽也)。大便通者,只宜清熱解毒(熱而未實,只用清解熱毒)。大便不通者,導之清之(熱邪結實,故宜清化導下)。清裡解毒,如犀角、芩、連、梔、翹、銀花、人中黃之類;導下,如枳實、厚朴、檳榔、大黃之類。

_邵評:_此陽邪傳裡熱證之正法。

白話文:

如果病邪從陽經傳入到太陰經(即陽經的熱邪轉移到太陰經,這表示病邪已經深入),那麼病情會更嚴重,熱度更深,毒素更強。具體表現為舌頭呈現純黃色或者純黑色(這是熱邪在舌苔上的表現),嘴脣和牙齒乾燥,眼睛發黃,臉色紅赤,腹部感覺非常熱,或者在傍晚時分體溫升高,手腳不喜歡被暖和覆蓋,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大便呈熱性腹瀉(這些都是熱邪的症狀)。

如果舌頭上沒有芒刺,這表示熱毒突然下瀉(熱度尚未完全形成實證,毒素向下移動,因此出現急性的下瀉)。相反,如果舌頭上出現芒刺,這表示大便可能堵塞(病邪已經形成實證,所以大便無法順利排出)。

三陰經並無直接的出口,它們都需要藉助陽明經作為出口,因此如果同時出現陽明經的症狀,病情相對較輕(即當三陰的熱進入陽明胃腑形成可以通過排泄來治療的情況,那麼病邪就有了出口,可以用排泄的方法來治療,所以出現陽明經的症狀表示病情較輕,這是陰邪轉為陽邪的現象)。

如果大便通暢,只需要清熱解毒(熱度尚未形成實證,只需要清除熱毒)。但如果大便不通暢,則需要輔助排泄並清熱(因為熱邪已經形成實證,所以應該通過清理和輔助排泄來治療)。

清熱解毒的藥物有犀角、黃芩、黃連、梔子、連翹、銀花、人中黃等;輔助排泄的藥物有枳實、厚朴、檳榔、大黃等。

邵評:這是對於陽邪傳入內臟熱證的正確治療方法。

2. 陰邪內陷太陰斑證

若由失表失清,以致毒邪凝結於裡,陷於太陰,每有發為五斑者(五斑,斑有五色也)。其症反脈靜身涼,有似邪退正復之象(邪伏於內,外症似減,是內陷凶兆也),但看舌胎純黃中見黑點,純黑中見紅點,或黑胎聚於中心(斑毒內伏舌胎),此皆生斑之驗也。火重者斑必紅,毒深者斑反白(毒入於陰則斑白)。

若藍斑(溫熱毒盛則斑藍色),則血毒攻胃,胃將爛矣。紫斑發於少陰章門之間,毒傳於腎也。黃斑發於手足唇口之上(邪入深沉,危惡之極),毒歸於脾也。均屬危惡之證,治法亦只清解毒火,宣通氣血,用犀角、連翹、赤芍、銀花、川連、人中黃、栝蔞皮、牛蒡子、檳榔、楂肉、天蟲、角刺之屬(清透解毒之法),內外兩解。

若見面白目青(肺閉邪陷),則陽氣下陷,已屬不治(下言發斑,死證見象),此藥又不可投。若見身上汗出津津,則元氣已泄(毒熱內閉則元氣外脫),其死尤速。蓋病邪傳裡,雖病太陰,而三陰與之同病者也(三陰陰液俱被邪傷,故曰同病),所藉者獨一肺經而已(肺主周身之氣,肺氣一閉,則諸氣皆絕)。肺氣開則面紅,肺氣閉則面白(此言氣絕見象),若面黃則膽氣絕矣,身黃則脾氣絕矣。

病在三陰,臨證者尤宜深察焉。

_邵評:_此邪陷太陰發斑之診訣。

白話文:

如果因為未能適時發汗和清熱,導致毒素在體內凝結,深入太陰經絡,常會出現五種顏色的斑疹。患者可能呈現脈搏平穩,體溫偏低的狀況,彷彿病情正在好轉,實際上這是毒素深入體內的危險信號。然而,觀察舌苔,若見到純黃色中帶有黑點,或是純黑色中夾雜紅點,或者舌苔中心聚集黑色,這都是斑疹即將發生的徵兆。火氣旺盛者,斑疹通常呈紅色;毒素深入者,斑疹反而會呈白色。

藍色的斑疹,代表血液中的毒素攻擊胃部,胃臟可能已經受損。紫色斑疹出現在少陰經的章門區域,表示毒素已經傳到腎臟。黃色斑疹出現在手腳、嘴脣和口腔,這是毒素影響脾臟,且病情嚴重的極度危險信號。這些都是極度危險的病症,治療方式主要是清除毒素,調節氣血,可以使用犀角、連翹、赤芍、銀花、川連、人中黃、栝蔞皮、牛蒡子、檳榔、山楂、天蟲、角刺等草藥,內外同時治療。

如果臉色蒼白,眼睛呈現青色,這表示肺臟受到抑制,毒素深入,已經無法治療。如果身體大量出汗,表示元氣已經流失,死亡速度將會加快。當疾病深入體內,雖然主要影響的是太陰經絡,但其他三個陰性經絡也會同時受影響。唯一能夠支持的就是肺經,因為肺臟主管全身的氣,一旦肺氣閉塞,所有氣息都會停止。肺氣流通時,臉色會紅潤;肺氣閉塞時,臉色會變白。如果臉色變黃,表示膽氣已經衰竭;身體變黃,表示脾氣已經衰竭。

對於三陰經絡的疾病,醫生在診斷時應該特別注意。

邵評:這是對毒素深入太陰經絡導致斑疹的診斷要訣。

3. 少陰經證

4. 少陰總要述古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附子湯,四逆湯,通脈四逆加人參湯,真武湯,豬苓湯,黃連阿膠湯,四逆散,大承氣湯

少陰感寒表證,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表裡虛寒,附子湯。

少陰下利厥冷、脈微欲絕,四逆湯;利止,脈不出、咽痛、面赤不惡寒,陰似陽,通脈四逆加人參湯。

少陰陰邪停水下利、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湯。少陰陽邪停水下利、嘔渴、小便不利,豬苓湯。

泄熱下重,少陰熱厥,四逆散。

少陰心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

少陰轉屬陽明,自利清水,色純青,大承氣湯。

少陰六七日,轉屬陽明,胃家實,腹脹不大便,大承氣湯。

白話文:

當少陰經感受寒冷而有表面症狀時,應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若少陰經的內外皆虛寒,則適用於附子湯。

對於少陰經的下痢、四肢冰冷、脈搏微弱接近消失的情況,應使用四逆湯;如果下痢停止但脈搏仍不出現、咽喉疼痛、面色紅潤卻不畏寒,這種看似陽實的陰虛情況,適合用通脈四逆加人參湯。

當少陰經的陰邪在體內積水導致下痢、腹痛、小便不通暢時,應使用真武湯。若是由於陽邪在體內積水引起下痢、嘔吐、口渴、小便不通暢,則應使用豬苓湯。

對於泄熱且有下腹部疼痛的症狀,或是少陰經的熱厥,四逆散是適用的選擇。

當少陰經的患者感到心煩無法入眠,黃連阿膠湯可做為治療方案。

如果少陰經轉變為陽明經的病症,出現大量清綠色的水樣下痢,應使用大承氣湯。

若少陰經病程已六七天,病情轉向陽明經,胃部功能實盛,腹部脹滿且無大便,同樣需要使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