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7)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7)
1. 邪結氣分
如吐蛔與飲,脘悶口渴、舌胎白中帶黃,此濕熱結於氣分,胃中不和而蛔逆也。宜二陳加乾薑、川連。以上參《葉案》。
_邵評:_此痰飲挾濕熱結於陽明氣分,胃熱氣逆而蛔上出。胃有痰熱,則舌胎白中帶黃,邪內結則脘悶。用二陳以化痰,薑、連以開痞達邪。
白話文:
當出現嘔吐蛔蟲與飲水,感到胸口悶痛及口渴,舌苔呈現白色中夾雜著黃色,這顯示濕熱在身體的氣分部分形成結聚,導致胃部功能失調,使蛔蟲上行。應使用二陳湯加上乾薑和黃連進行治療。以上參考自《葉案》。
邵氏評論:這種情況是痰飲和濕熱結合,在陽明經的氣分層面形成結聚,胃部因熱氣上升而導致蛔蟲往上移動。若胃中有痰和熱,舌苔會呈現白色中夾雜著黃色,當邪氣在內部結聚時,便會感到胸口悶痛。使用二陳湯來化痰,乾薑和黃連則用來消除胃部的痞滿感,並驅除邪氣。
2. 噫噯(述古)
《經》云: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大抵此症,傷寒汗吐下後,或大病後多有。蓋汗下後,邪氣雖解,胃氣弱而不和,三焦失職,清不能升,濁不能降。是以餘邪留戀於胃,噯酸作飽,胸脘不爽。仲景所謂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是也。治以旋覆代赭湯,所以宣陽氣而鎮陰逆。陽氣宣達,則陰邪不得阻格,升降順,則痞硬散而嚏氣自除矣。
_邵評:_中陽虛弱,寒氣入胃,寒挾胃氣上逆,升而不降,氣從喉出,有聲為噫氣也。噯氣者,因胃氣抑遏不宣,上逆作聲而噯氣,每由飽食之後而作者,可知其因於胃氣鬱滯也。二症不同,噫氣為虛,噯氣為實,當分別施治。惟噫氣每於汗吐下或大病後見者,是中虛胃弱,氣機不和,餘邪留伏,清濁升降不得自如,氣逆為噫也。若胃有停滯而挾肝火,則噯酸飽悶。濁凝氣滯,則心氣痞硬而噫氣。此方補中通陽,軟堅開痞而鎮濁逆,的是良法。
若濕飲內傷,陰濁聚胃,以致胃陽受傷,濁陰上犯,噫氣噯酸,中焦格拒(痞結中宮,氣逆不降)。治宜安胃益陽,以鎮陰逆,人參、半夏、茯苓、乾薑、旋覆花、代赭石主之。此條參《葉案》。
_邵評:_濕飲陰濁內聚,胃陽虛弱失運,氣逆不降,中脘格拒而噫氣,乃陽虛濁逆之證也。當以開痞鎮逆,通補陽明為治。
白話文:
經典醫書上寫著:當寒氣侵入胃部,會引起氣流逆向而行,從下往上散發,再從胃部反出,所以會產生噫氣的現象。基本上,這種症狀多發生在感冒後的出汗、嘔吐、瀉肚,或是大病初癒的情況。因為經過這些狀況後,雖然身體中的邪氣已經被排除,但是胃部的功能卻變得虛弱且不協調,導致三焦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使得清新之氣無法上升,渾濁之氣無法下降。因此,殘餘的邪氣滯留在胃部,產生噯酸及飽脹感,胸部和胃部會感到不舒暢。這就像張仲景所說的心下部位感到硬且脹,噫氣無法消除的情況。治療時,可以使用旋覆代赭湯,這種藥物可以宣發陽氣,鎮壓陰氣的逆向流動。一旦陽氣得以流通,陰邪就無法阻礙,氣流順暢,心下硬脹的情況就會消失,噫氣也會自然解除。
邵氏評論:當中焦陽氣虛弱,寒氣進入胃部,寒氣與胃氣一起向上反逆,氣流上升卻無法下降,氣體從喉嚨發出聲音,這就是噫氣。噯氣的產生,是因為胃氣受到抑制,無法宣發,氣流向上反逆,發出噯氣的聲音,通常在飽餐後產生,由此可知,這是因為胃氣鬱滯所致。兩種症狀雖不同,噫氣屬於虛證,噯氣屬於實證,應分別進行治療。唯有噫氣,通常在出汗、嘔吐、瀉肚或大病後出現,這顯示中焦虛弱,胃部功能減弱,氣機不協調,邪氣殘留,清濁之氣無法自由升降,氣流逆向而上形成噫氣。如果胃部有食物積滯,並夾雜肝火,則會產生噯酸及飽脹感。如果渾濁之氣凝聚,氣流滯塞,則會產生心下部位硬且脹,並伴有噫氣。這個處方可以補中焦,疏通陽氣,軟化堅結,開通痞結,並鎮壓渾濁之氣的逆向流動,確實是一個好方法。
如果體內受到濕氣及飲食傷害,陰濁之氣聚集在胃部,導致胃部陽氣受損,渾濁之氣上犯,產生噫氣及噯酸,中焦部位產生格拒(痞結中宮,氣逆不降)。治療上,應安撫胃部,增強陽氣,以鎮壓陰氣的逆向流動,主要藥材有人參、半夏、茯苓、乾薑、旋覆花、代赭石。這段描述可參考《葉案》。
邵氏評論:當體內濕氣及飲食傷害導致陰濁之氣聚集,胃部陽氣虛弱,無法運轉,氣流逆向而上,中脘部位產生格拒,產生噫氣,這是陽氣虛弱,渾濁之氣逆向流動的症狀。應使用開通痞結,鎮壓逆向流動,疏通補充陽明經的藥物來治療。
3. 呢逆
呢逆者,聲自下逆上,俗名呃忒是也。不拘傷寒雜證皆有。所因不一,治法各宜,隨證施治。
_邵評:_呃逆一症,有虛實寒熱之因、中焦下焦之別,是氣升上逆之病。外感內傷,均有此症,當辨因分證施治。
白話文:
【呃逆】
呃逆這種症狀,其聲音是由下往上逆流,一般民間常稱之為「呃忒」。無論是感冒或是其他綜合症狀都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產生呃逆的原因很多,應根據不同原因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針對具體症狀來進行治療。
_邵評:_呃逆這個病症,可能由虛弱、實證、寒冷或是熱度等多種因素引起,也有中焦與下焦的區別,主要是一種氣向上逆流的疾病。不管是外部感染或內部受損,都有可能出現這個症狀,因此在治療時應當先判斷病因,並根據不同的證狀來進行相應的治療。
4. 陽虛陰逆
有因寒涼太過,胃中虛冷,濁陰上逆,以致呃逆嘔吐,或腹痛下利(中寒脾弱),兩脈微弱(陰衰氣弱之脈),此陽虛濁逆也。治宜理陽驅陰,人參、附子、丁香、柿蒂、茯苓、乾薑、吳萸主之。若兼吐黃綠苦水(胃底濁陰上泛),胃虛陰濁上干也,去附子,加代赭、椒梅(鎮逆泄濁)。
_邵評:_寒涼傷中,胃陽虛弱,濁陰上逆,氣不下降而呃逆嘔吐也。當用溫胃通陽,以泄濁陰。
白話文:
[陽虛陰逆]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過度的寒涼導致胃部虛弱寒冷,使得身體內的濁陰能量上升反常,因此出現打嗝不止、嘔吐,或者腹部疼痛、下痢(這是中寒脾虛的表現),脈搏呈現出微弱的狀態(這是陰氣衰弱、氣力不足的脈象),這就是所謂的陽氣虛弱,濁陰逆流的症狀。治療應該以增強陽氣、驅除陰氣為主,可以使用人參、附子、丁香、柿蒂、茯苓、乾薑、吳茱萸等藥材。
如果併發吐出黃綠色且帶有苦味的液體(這是胃部濁陰能量上沖的表現),這表示胃虛弱,陰濁能量向上衝擊,此時應去掉附子,加入代赭石和椒梅(這兩者有鎮定逆流、排泄濁陰的作用)。
邵氏評論:過多的寒涼會傷害中焦,導致胃部的陽氣虛弱,濁陰能量逆向上升,氣血無法順利下降,所以會出現打嗝不止、嘔吐的症狀。治療上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調節胃氣、通暢陽氣,以排除體內的濁陰能量。
5. 肝木犯胃
氣逆呃忒、脈小舌白、厥逆寒戰,此肝氣犯胃。用鎮肝安胃法,人參、半夏、茯苓、乾薑、丁香、柿蒂、代赭石、炒川椒、炒粳米。
_邵評:_中虛胃弱,肝木乘虛上逆,胃氣不降而呃忒。胃陽虛而有寒,故舌白寒戰,肝氣上升則厥也。宜以溫胃泄肝鎮逆為治。
白話文:
[肝木侵犯胃部]的情況如下:患者會有氣逆、打嗝不止、脈象細小、舌苔發白、四肢冰冷且畏寒顫抖等症狀,這都是因為肝氣侵犯到了胃部。
應採用「鎮定肝氣、安撫胃部」的治療方式,藥物方面可考慮使用人參、半夏、茯苓、乾薑、丁香、柿蒂、代赭石、炒過的川椒以及炒過的粳米。
根據邵氏的評論:當身體內部虛弱,胃部功能減弱時,肝氣就會趁虛而入,向上衝擊,導致胃氣無法正常下降,進而引起打嗝。同時,胃部的陽氣不足,導致身體寒冷,舌苔發白,更會出現四肢冰冷的現象,這是因為肝氣上行所致。因此,應該以溫暖胃部、疏導肝氣、抑制逆氣上沖作為主要治療手段。
6. 肺鬱氣逆
面冷頻呃、咽中不爽,此肺氣膹郁,病在上焦。宜開氣分之痹,俾清陽得舒,胸次方能開達。薑汁炙枇杷葉、川貝母、川鬱金、香豉、桔梗、通草、鮮竹茹之類主之。
_邵評:_氣鬱於肺,不得下降,清陽痹阻而頻呢,治以宣肺開氣。肺氣宣行,則諸氣流通而下降,呃自止矣。宜以輕清開提肺氣,宣泄上焦為治。
白話文:
[肺部氣鬱不通]
臉色蒼白且頻繁打嗝,咽喉有異物感不舒服,這是肺部氣血鬱滯不通所致,疾病主要在身體上半部分。應著重於疏通肺部的氣滯,讓肺部的清氣得以舒暢,如此胸部才會感覺寬敞舒適。可以使用薑汁炒過的枇杷葉、四川貝母、四川鬱金、香豆、桔梗、通草、新鮮竹茹等藥材來治療。
_邵評:_肺部氣血鬱結,無法順利下降,導致清氣受阻而頻繁打嗝,治療上應以宣肺開氣為主。一旦肺氣得以順暢運行,全身的氣血就會順暢,往下流動,打嗝自然就能停止。治療時,應該選擇能輕鬆提升肺氣,以及能幫助上半身氣血流通的藥材。
7. 濁飲上逆
攻伐太過,胃中陽虛,飲濁上逆為呃,舌胎白潤,治宜溫通,半夏、茯苓、丁香、柿蒂、吳萸、薑汁之類,如生薑半夏湯(滌飲散寒)、丁香柿蒂湯(溫胃之劑)、茱萸理中湯(扶陽化寒)皆可選用。
_邵評:_攻伐多是寒涼,以傷中陽,陽虛則伏飲上逆而作呃忒也。舌白潤,寒飲胎也,宜溫胃陽以散寒飲為治。
白話文:
[混濁飲食上湧]
過度的攻伐治療導致胃中的陽氣虛弱,使得混濁的飲食向上反湧造成打嗝的症狀,舌苔呈現白色且濕潤。治療上應選擇溫暖和通暢的方法,如使用半夏、茯苓、丁香、柿蒂、吳茱萸、薑汁等藥物,像是生薑半夏湯(具有排除寒飲的作用)、丁香柿蒂湯(能溫暖胃部)、茱萸理中湯(有助於提升陽氣,化解寒氣)等方劑都可以考慮使用。
_邵評:_過度的攻伐治療多屬寒涼性質,易損傷胃中的陽氣。當陽氣虛弱時,潛藏的寒飲就會向上反湧,進而引起劇烈的打嗝。舌苔白色且濕潤是寒飲的表現,治療上應著重於溫暖胃部的陽氣,以達到散去寒飲的效果。
8. 胃虛有熱
如呃逆而渴、舌胎微黃,此胃虛有火,上逆而呃也。宜橘皮竹茹湯或溫膽湯,加枳實、薑汁炙枇杷葉。如胃中有痰飲,脈沉而弦,宜橘皮半夏生薑湯。
_邵評:_胃虛內有伏火,故口渴而舌胎微黃,虛火上逆,胃氣不得下降而作呢也,治以清降胃火一法。此與上條同是胃病,有寒熱之不同,用藥有溫清之別。上條陽虛飲逆,故用溫通。此條胃虛有火,故宜清降。當合參之。如痰飲脈沉而弦,弦為飲而沉為在裡也,用滌飲和胃之法。
白話文:
[胃部虛弱且有熱]
如果出現打嗝不止且感到口渴,舌苔稍微泛黃,這表示胃部虛弱並有火氣上升導致打嗝。適合服用橘皮竹茹湯或是溫膽湯,再加入一些枳實及薑汁炙過的枇杷葉。若胃中有痰濕,脈象顯示下沉且呈弦狀,則應服用橘皮半夏生薑湯。
_邵評:_胃部虛弱內部藏有潛在的火氣,所以會感到口渴且舌苔微黃,虛火上昇,使得胃氣無法順利下降而產生打嗝。治療方式應著重於清除和降胃火。這和前面一條同樣是胃部疾病,但兩者之間存在著寒熱的不同,因此使用的藥物也會有溫補與清涼的差異。前一條因胃陽虛弱且有飲食逆流,所以使用溫通的方法。這一條因胃部虛弱且有火氣,所以應使用清熱降火的方式。兩者應該結合參考。若脈象顯示有痰濕且呈下沉且弦狀,弦代表有飲食停滯,而下沉則代表問題在身體內部,此時應使用化痰飲及調和胃氣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