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中醫古代典籍:醫宗必讀
作者:李中梓
朝代:明朝
基本介紹:
綜合性醫書。十卷。明·李中梓撰於1637年。作者深通《內經》,臨床經驗又極豐富,故撰此書以益後學。卷一醫論及圖說。醫論共十四篇,以介紹醫學源流、指導學醫門徑為主;圖說部分根據《內經》列述人體骨度部位及臟腑、生理等。卷二為新著四言脈訣、脈法心參及色診三篇,提綱挈領地闡述中醫的脈學、診法。卷三-四本草徵要,系選錄《本草綱目》部分藥物的有關內容,旁採諸家學說、參以己見詳予註釋。卷五-十論述以內科雜病為主的33種病證的因證及治療,並附醫案。病機分析以《內經》理論為綱,選方大多切於實用,在中醫門徑書中卓有影響。現存三種明刻本,四十餘種清刻本,多種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重新編輯及補充內容:
《醫宗必讀》是明朝醫學家李中梓所著的一部綜合性醫書。全書十卷,分為醫論、圖說、脈法、本草、雜病五部分。
醫論部分主要介紹了醫學的源流、學醫的門徑等內容。圖說部分根據《內經》列述了人體骨度部位及臟腑、生理等。脈法部分主要闡述了中醫的脈學、診法。本草部分選錄了《本草綱目》部分藥物的有關內容,並加以註釋。雜病部分論述了以內科雜病為主的33種病證的因證及治療,並附有醫案。
《醫宗必讀》是一部內容豐富、體例嚴謹的醫學著作,對後世的醫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下是《醫宗必讀》中關於脈學的內容:
脈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切脈來診斷疾病的方法。《醫宗必讀》中對脈學的內容主要包括脈象、脈理、脈法等。
脈象是指脈搏的形態、特點等。《醫宗必讀》中對脈象的描述非常詳細,包括浮、沉、長、短、緩、急、滑、澀、弦、緊、虛、實等。
脈理是指脈象與疾病之間的關係。《醫宗必讀》中對脈理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脈象可以反映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等情況。
脈法是指切脈的方法。《醫宗必讀》中對脈法的內容包括切脈的部位、切脈的手法、切脈的時間等。
《醫宗必讀》中的脈學內容對後世的脈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明朝醫學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對《醫宗必讀》中的脈學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論述,並提出了“浮中沉主病,滑澀弦緊主氣”的觀點。清朝醫學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對《醫宗必讀》中的脈學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應用,並提出了“六經辨脈”的觀點。
《醫宗必讀》中的脈學內容對後世的脈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研究中醫脈學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