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醫案

新定拯陰理癆湯,治陰虛火動,皮寒骨熱,食少痰多,咳嗽短氣,倦怠焦煩。《內經》陰虛內熱之方。

牡丹皮(一錢),當歸身(一錢,酒洗),麥門冬(一錢,去心),甘草(炙,四分),苡仁(三錢),白芍藥(七分,酒炒),北五味(三分),人參(六分),蓮子(三錢,不去衣),橘紅(一錢),生地黃(二錢,忌銅、鐵器,薑汁、酒炒透)

水二鍾,棗一枚,煎一鍾,分二次徐徐呷之。肺脈重按有力者,去人參;有血加阿膠、童便;熱盛加地骨皮;泄瀉減歸、地,加山藥、茯苓;倦甚用參三錢。咳者,燥痰也,加貝母、桑皮;嗽者,濕痰也,加半夏、茯苓。不寐加棗仁,汗多亦用。此余自立之方,用治陰虛火熾,譬如溽暑伊鬱之時,而商飆颯然倏動,則炎熇如失矣。久服無敗胃之虞。

新定拯陽理癆湯,治癆傷氣耗,倦怠懶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遍身作痛。《內經》勞倦令耗之方。

黃耆(三錢,酒炒),人參(二錢,去蘆),肉桂(七分,去皮),當歸(一錢五分,酒炒),白朮(二錢,土炒),甘草(五分,酒炒),陳皮(一錢,去白),北五味(四分,打碎)

水二鍾,姜三片,棗肉二枚,煎一鍾服。如煩熱口乾,加生地黃;氣浮心亂,加丹參、棗仁;咳嗽加麥門冬;挾濕加茯苓、蒼朮;脈沉遲,加熟附子;脈數實去桂,加生地黃;胸悶倍陳皮,加桔梗;痰多半夏、茯苓;泄瀉升麻、柴胡;口渴加乾葛。夏月去肉桂,冬月加乾薑。

四物湯,附子理中湯,異功散,六君子湯,八珍湯,五方並見中風門。

補中益氣湯,見類中風。

十全大補湯,治諸虛癆傷,飲食不進,久病羸尪,潮熱背痛,夢遺腳軟,喘嗽煩悶。

肉桂(去皮),甘草(炙),芍藥(炒),黃耆(蜜水炒),當歸(酒洗),川芎,人參(去蘆),白朮(土炒),茯苓(去皮),熟地(各等分)

每服六錢,水二鍾,姜三片,棗肉二枚,煎一鍾服。

小建中湯

桂枝(去皮),甘草(炙),生薑(各一錢),芍藥(二錢),大棗(一枚),膠飴(一錢)

水鍾半,煎一鍾,入飴,更上微火熔化,溫服。酒家、嘔傢俱禁此湯,以其甜也。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

八味地黃丸

治腎虛發熱作渴,淋閉痰嗽,頭眩,眼花耳鳴,咽燥,舌痛,牙疼,腰腿痿軟,自汗盜汗,便血,吐衄血,發熱失音,水泛為痰。

熟地黃(八兩,杵膏),山茱萸肉,乾山藥(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熟附子(一兩),肉桂(去皮,一兩)

上為末,和地黃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食前滾湯下。去附子,名七味丸;去肉桂,名六味丸。

白話文:

醫案

新訂的拯陰理癆湯,治療陰虛火旺、皮膚怕冷但骨頭發熱、食慾不振痰多、咳嗽氣短、疲倦煩躁。這是根據《內經》中陰虛內熱的理論所設計的方子。

藥材包含:牡丹皮(三克),當歸身(三克,用酒洗過),麥門冬(三克,去心),炙甘草(一克半),薏仁(九克),白芍藥(二克,用酒炒過),北五味子(一克),人參(二克),蓮子(九克,不去皮),橘紅(三克),生地黃(六克,忌用銅鐵器,用薑汁和酒炒透)。

用水約兩碗,加紅棗一顆,煎煮成一碗,分兩次慢慢喝。如果把脈時肺脈按下去有力,可以去掉人參;如果有出血,可以加入阿膠和童便;如果熱象很明顯,可以加入地骨皮;如果腹瀉,則減少當歸和生地黃的用量,並加入山藥和茯苓;如果感到非常疲倦,則人參可增加到九克。如果是乾咳,屬於燥痰,可以加入貝母和桑白皮;如果是濕咳,屬於濕痰,可以加入半夏和茯苓。失眠可以加入酸棗仁,多汗也可以用此方。這是我自己設計的方子,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就像悶熱的夏季突然颳起涼風,暑氣立刻消失一樣。長期服用不用擔心會傷害脾胃。

新訂的拯陽理癆湯,治療因勞累導致氣虛、精神疲憊不想說話、稍微活動就喘不過氣、體表發熱且自汗、心煩、全身疼痛。這是根據《內經》中勞倦耗氣的理論所設計的方子。

藥材包含:黃耆(九克,用酒炒過),人參(六克,去蘆),肉桂(二克,去皮),當歸(四克半,用酒炒過),白朮(六克,用土炒過),甘草(一克半,用酒炒過),陳皮(三克,去白),北五味子(一克,打碎)。

用水約兩碗,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煎煮成一碗服用。如果覺得煩躁口乾,可以加入生地黃;如果氣浮心亂,可以加入丹參和酸棗仁;如果咳嗽,可以加入麥門冬;如果夾雜濕氣,可以加入茯苓和蒼朮;如果脈搏沉而慢,可以加入熟附子;如果脈搏快而有力,則去掉肉桂,加入生地黃;如果胸悶,可以加倍陳皮用量,並加入桔梗;如果痰多,可以加入半夏和茯苓;如果腹瀉,可以加入升麻和柴胡;如果口渴,可以加入葛根。夏天去掉肉桂,冬天加入乾薑。

四物湯附子理中湯異功散六君子湯八珍湯,這五個方子在中風的章節裡都可以看到。

補中益氣湯,可以在類似中風的章節中看到。

十全大補湯,治療各種虛勞損傷、食慾不振、久病虛弱、潮熱背痛、遺精腿軟、喘嗽煩悶。

藥材包含:肉桂(去皮),炙甘草,炒芍藥,蜜水炒黃耆,酒洗當歸,川芎,人參(去蘆),土炒白朮,去皮茯苓,熟地(各等分)。

每次服用二十克,用水約兩碗,加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煎煮成一碗服用。

小建中湯

藥材包含:桂枝(去皮),炙甘草,生薑(各三克),芍藥(六克),大棗(一顆),飴糖(三克)。

用水約一碗半,煎煮成一碗,加入飴糖,再用小火稍微加熱融化,溫服。喝酒或容易嘔吐的人禁用此方,因為它比較甜。加入黃耆,就叫做黃耆建中湯。

八味地黃丸

治療腎虛發熱口渴、小便不暢、痰多咳嗽、頭暈眼花耳鳴、咽喉乾燥、舌痛、牙痛、腰腿無力、自汗盜汗、便血、吐血、流鼻血、發熱失聲、水濕為痰等症狀。

藥材包含:熟地黃(二百四十克,搗成膏狀),山茱萸肉,乾山藥(各一百二十克),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九十克),熟附子(三十克),肉桂(去皮,三十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熟地黃膏,再加入煉蜜製成藥丸,約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九克,空腹飯前用開水送服。去掉附子,就叫做七味丸;去掉肉桂,就叫做六味丸。